泪珠与珍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泪珠与珍珠 教案

泪珠与珍珠 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泪珠与珍珠的相关知识和区别。

2.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知识点:–泪珠的成分和形成原因。

–珍珠的成分和形成过程。

–泪珠与珍珠的区别。

2.实验项目:–观察和比较不同水质条件下泪珠和珍珠的形成情况。

–研究泪珠和珍珠成分的差异。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问题导入:你知道哭泣时眼泪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你知道珍珠是由什么形成的吗?2.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3.提出本节课将要学习泪珠和珍珠的相关知识,并安排实验项目。

步骤二:讲解泪珠与珍珠的成分和形成原因(20分钟)1.介绍泪珠的成分和形成原因:–眼泪主要由水分、盐类、蛋白质和维生素组成。

–眼泪的分泌是由于情绪、刺激或眼部疾病引起的反射性反应。

2.介绍珍珠的成分和形成过程:–珍珠主要由碳酸钙和有机物质组成。

–珍珠的形成是由于外界异物侵入贝壳内部,贝壳分泌珍珠层包裹异物形成。

步骤三:实验项目介绍和实验准备(10分钟)1.介绍实验项目:观察和比较不同水质条件下泪珠和珍珠的形成情况。

2.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两个容器–不同水质的样本(例如,自来水、盐水、矿泉水)–毛虫或其他小颗粒作为模拟异物步骤四:实验过程和观察记录(3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一种水质条件进行实验。

2.每个小组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质样本。

3.每个小组在容器中放入相同数量的模拟异物。

4.观察并记录每个容器内的变化情况,包括颜色、质地、形状等方面。

5.比较不同水质条件下泪珠和珍珠的形成情况。

步骤五: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20分钟)1.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并报告给全班。

2.全班讨论和比较不同水质条件下泪珠和珍珠的形成情况。

3.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泪珠和珍珠形成的因素。

步骤六:知识巩固与评价(10分钟)1.针对泪珠与珍珠的相关知识,设计评价题目,进行课堂小测。

泪珠与珍珠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案泪珠与珍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泪珠与珍珠》,掌握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阅读策略,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情感因素。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阅读策略,进一步理解并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课文分析和分享生活经历,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学生理解泪珠与珍珠的比喻,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时,能够积极面对和解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分享和交流个人生活经历和感悟。

2.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够动态调整学生学习兴趣和情绪。

三、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导入(10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话题:“你曾经有过为了某个目标而付出努力的经历吗?”2.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经历,教师积极倾听,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

环节二:分组朗读(15分钟)1. 学生自由组队,每组6人。

2. 学生分角色,角色包括主讲人、总结员、记录员等。

3. 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朗读课文,主讲人负责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环节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课文中的主要观点、表达手法以及情感因素。

2.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情感,并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环节四:共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总结员,进行小组内总结和交流。

2. 总结员将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全班进行分享,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对比。

环节五:课堂展示(15分钟)1. 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呈现给其他同学。

2. 学生可以通过演讲、诗歌朗诵、绘画等形式进行展示。

环节六:课后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一步思考和感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2.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泪珠与珍珠》教学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学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泪珠与珍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热爱文学的热情。

(2)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泪珠与珍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泪珠与珍珠》文本2. 相关资料:关于课文作者、背景等的相关资料3.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和写作技巧。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强调重点词汇的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泪珠与珍珠》的教学教案

《泪珠与珍珠》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泪珠与珍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寓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善美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

(3)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泪珠与珍珠》的主要内容介绍。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分析与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营造有利于情感体验的氛围。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泪珠与珍珠》,提问:“你们认为泪珠和珍珠有什么联系?”2. 自主学习,理解内容(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深入分析(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堂展示。

4. 课堂小结,巩固知识(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拓展延伸(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2)鼓励学生阅读类似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展示中的表现。

3.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以及阅读拓展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表。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

4. 类似文学作品推荐。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寓意。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泪珠与珍珠》 教案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珠》 教案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珠》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泪珠与珍珠》的主题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泪珠与珍珠》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分析《泪珠与珍珠》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

1.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分析和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利用图像和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泪珠与珍珠》的文本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2 教学内容分析《泪珠与珍珠》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安排。

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表达。

2.3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使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提供文学评论和解读技巧,帮助学生进行文本分析。

第三章:创作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泪珠与珍珠》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泪珠与珍珠》的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时期。

分析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探讨作品与作者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3.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图片,展示作品的创作背景。

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培养学生对创作背景的理解。

结合文学作品和作者的其他作品,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泪珠与珍珠》的主题和寓意。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泪珠与珍珠》中的主要主题和寓意。

探讨作品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批判和反思。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示。

4.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泪珠与珍珠》教学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学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泪珠与珍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提高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联系等方法,分析文章主题和写作技巧。

(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3)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泪珠与珍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文章主题和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章背后的寓意。

(2)运用比较、联系等方法,分析文章主题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泪珠与珍珠》文本。

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参考译文、鉴赏指导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题和写作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5. 朗读背诵:(1)挑选重点段落,组织学生朗读。

(2)指导学生进行背诵,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本节课所学文本。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泪珠与珍珠》 教案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珠》 教案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泪珠与珍珠》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故事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并珍惜生活中的泪珠与珍珠。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泪珠与珍珠》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分析故事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故事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讨论文学作品中的泪珠与珍珠。

(2)简介《泪珠与珍珠》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独立阅读《泪珠与珍珠》。

(2)讨论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3)分析故事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口语表达:(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2)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泪珠与珍珠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泪珠与珍珠的短文。

2. 选择一个文学作品中的泪珠与珍珠,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泪珠与珍珠》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故事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对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的运用情况。

4.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评价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泪珠与珍珠》 教案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珠》 教案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珠》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泪珠与珍珠》是一篇充满哲理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泪珠和珍珠的奇幻冒险,向读者传递珍惜眼前人、感恩生活的道理。

本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体会故事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流利地朗读文本;(2)掌握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3)理解故事情节,概括故事主题。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生活,积极面对人生困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泪珠与珍珠》全文。

2.2 教学重点(1)理解泪珠和珍珠的奇幻冒险过程;(2)体会故事中的哲理,培养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2.3 教学难点(1)理解文本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2)引导学生运用情感体验,深入感悟故事主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2 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故事主题;(2)学生分享对故事中泪珠和珍珠角色的理解;(3)教师讲解文本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

3.3 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生活中珍惜友情、关爱他人;(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故事中的一个场景;(3)教师点评各组表现,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故事主题。

3.4 课堂小结第四章: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故事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第五章:课程评价本节课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具体内容包括:(1)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泪珠与珍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2、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的感情,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3、感受泪珠中蕴涵的真、善、美,懂得要爱和感恩这个世界4、把握散文的线索及彩线串珠的结构【教学重点、难点】①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

②品味泪水中包蕴的真、善、美。

【教学设计】以标题为切入点,以泪珠与珍珠的关系为主线。

课堂主要部分从整理分析几种泪入手的,从离别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来总结本文所真正想阐发的人生哲学,也就是眼泪之所以能变成真正,珍珠为什么又是珍珠的原因:生活中,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虽历尽困苦,流尽辛酸泪,亦需有一颗像珍珠一样明亮,充满光泽,晶莹圆润的珍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成长历程中,我们或感动或忧伤,或喜悦或悲痛,留下了滴滴泪珠,我们捡起泪珠,串成生活的收获,感恩生活的赐予,让我们的人生因丰厚而沉甸甸。

有人说,会流泪的人,是高尚的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生活,欣赏她那澄净安详的文字,静静地抒写许多理当惊涛骇浪的家庭事端,就如这篇散文《泪珠与珍珠》,用极为清新安静的文字表达了她内心的波涛汹涌,阐释了很深的人生哲学。

2.介绍作者:琦君,生于1918年,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

1949年去台湾,后旅居美国。

她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

1949年赴台后埋首文学创作,成为名重一时的作家。

琦君以“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风范著称,文风典雅祥和,落笔沉静含蓄,善于以清丽简洁、平易近人的文字抒发委婉曲折的情怀,可谓“哀而不伤,怨而无诽”。

她写过很多作品,其中以散文成就最高。

主要散文集有:《红纱灯》《桂花雨》《烟愁》《细雨灯花落》《三更有梦书当枕》。

琦君出生于官宦之家,在离开大陆移居台湾后一直对自己的家乡、故园念念不忘,所以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都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思乡情怀。

这种思乡之情在《泪珠与珍珠》也有表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最近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分别是林清玄和琦君。

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琦君的散文有独特的风格:一是天然清淡,二是情真理至,“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二、整体感知课文:1.古人云:“题者,额也。

”一篇好的文章,我们能从标题中读出许多信息,比如线索、对象、范围、题材、体裁等等。

请看本文的标题“泪珠与珍珠”是什么关系?2.从文章的题目看,这篇文章写了不少关于泪珠的故事,请跟着老师的范读,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都写了哪些“泪珠”?【解说】有书中写到的眼泪、骨肉分离的眼泪、亲子的爱怜之泪,生命的奋斗之泪、不为一己的慈悲之泪、为人类献身的感恩之泪。

(书中泪、分离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三、自主探究:【思考】1、有人认为本文的主旨是思乡怀人,开头写“书中泪”似乎与此关系不大,你认为呢?2、在“生活泪”几节里,作者已从泪水中探询到人间亲情的真谛,体悟到人生的境界。

因此有人说,作品的最后作者选取了流泪观音的故事和信徒为耶稣流泪的故事,有画蛇添足之嫌。

你认为呢?3、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4文章题目为“泪珠与珍珠”,可文中很少谈到“珍珠”。

可否把文题改为“泪珠”或“珍珠与泪珠”?如果不可以,那么“泪珠和珍珠”到底是什么关系?【解说】1开头写“书中泪”巧妙的引出了“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这个过渡句,为下文写“生活泪”作铺垫。

2如果“生活泪”主要着眼于人间亲情,那么“感恩泪”和“慈悲泪”则着眼于人生境界,使文意由前文的“一己之泪”升华为“人类之泪”。

这些泪可以分为小我的泪和大我的泪两种;眼泪由实转虚,境界由低到高,也反映了作者对“眼泪”认识的逐步提高。

3这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从结构上说起着引领贯串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使我们眼睛更清澈,使我们心灵更明净与温厚。

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取名为《泪珠与珍珠》的一个原因。

4本文以泪珠为物线,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为思想红线,这种“彩线窜珠”的结构使全文“散得开、收得拢”。

本文除了思乡怀人之外,还蕴含着老人忧患和痛苦可以转化为人生财富的人生哲理。

标题中的“泪珠”和“珍珠”的关系应当是比喻关系:那种饱和着人生体悟的纯真而博大的泪珠才是晶莹剔透的珍珠。

琦君正是以一颗纯真、博大的爱心热烈地拥抱人生,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四、分析课文(详解)A“书中泪”1-4小节①《小妇人》、冰心散文、《啄木曲》、《新安吏》②对于这里涉及“泪”的句子作者她是怎样来欣赏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这是一种喜爱的感情,是一个文学青年喜爱句子本身的美,就仅如此而已。

B“分离泪”5-6小节品味情感,结合韦庄的词来谈谈你的理解或描述这样的一种断肠的场面。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C“亲子泪”7小节感受一下琦君的语言风格,缓缓的叙述,浓烈的深情D“奋斗泪”8-10小节在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坎坷,有欢笑,我们需要奋斗,要历尽坎坷。

泪珠与珍珠:“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E“慈悲泪”11小节F“感恩泪”12-13小节①作者在引出珍珠后已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的三段?人需要有慈悲心,有感恩心,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素质。

我们要感谢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一切,要感谢困难,坎坷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有珍珠一般的心灵。

②此处我们可以联系琦君的身世及她对母亲的爱来让学生们感受这段文字中流露出的真情。

四、拓展延伸(人生中情与理之珍珠三境)少年不识愁滋味:琦君说,少年的我,爱“眼枯即见骨”,但我并不懂得。

而今识尽愁滋味:其一,离乡之痛。

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1949年到台湾,离乡之痛她是体会至深的,思乡的泪流得太多。

其二,亲情之痛。

琦君写了儿子的淘气惹自己流泪,又说自己幼年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其三,奋斗之痛。

“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

”琦君说,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因为爱所以痛,因为痛所以坚毅,此刻才拥有了复杂而深切的情感,才对人生有了深入的认识,此刻的心灵才丰富而坚韧。

慈悲与感恩:琦君说,杜老的“眼枯见骨”,老师评曰深刻沉痛,境界尤高,原是如佛之慈悲。

琦君写了画上的一尊流泪的观音,“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这是慈悲。

而佛的慈悲、耶稣的滴血让人感动流泪,这是感恩。

至境――“佛境”。

五、仿写式默写演练:古今中外,文人骚客无不以“泪”抒己心,洗人心。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在《蜀相》中流下了叹惋之泪以自勉:“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在《无题》中则流下了爱情之泪以诉衷肠:“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

”宋代词人柳永在与心上人别离之际,流下了爱情之泪以传情:“___________,竟无语凝咽。

”白居易则在《琵琶行》中流下了同情泪以自勉:“_________________,江州司马青衫湿。

”现代诗人艾青在烽火连天的岁月,流下了爱国之泪以砺志:“___________?因为我爱这土地爱的深沉!”琦君女士在《虞美人》里写道:“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

柔肠已断泪难受,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她流下的则是海外赤子的_______之泪。

六、课文总结:琦君曾经说过:“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

每每写到我的父亲家人和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情感唯有发自肺腑才能抵达内心。

我总想,会流泪的人也是幸福的。

因为流泪表示他们还有对生活的渴望和留恋,对真情的感动和拥有。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泪的人,也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所以让我们珍惜泪水,珍惜这纯洁真挚的泪珠中凝聚的所有珍珠般晶莹美好的情感吧。

伟人有过流泪的经历,作为一名平凡的中学生我们也有过自己暗暗流泪的时候。

我们应该深深领悟到:流泪的过程就是不断奋斗的过程。

只有从奋斗中我们才能得到最珍贵的收获。

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泪珠就没有珍珠!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学习琦君的文章的收获之一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