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争锋 教案
一美苏争锋-人民版必修一教案

一美苏争锋-人民版必修一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二战后美苏两国的总体对比和矛盾;2.理解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台湾、西柏林等地的争端;3.掌握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综合实力,并探讨其领导地位的形成;4.探究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差异;5.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深入思考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体系。
2. 教学重点1.美国和苏联在冷战初期的矛盾;2.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以及“超级大国”地位的形成;3.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4.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差异。
3.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冷战初期美苏之间的矛盾;2.如何让学生系统了解美国和苏联两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3.如何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差异。
4. 教学方法1.授课法:讲解美苏争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分别探讨美国和苏联的经济、政治、军事综合实力,并进行对比;3.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差异,分析两种制度的优缺点。
5.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冷战初期美苏之间的基本知识,引发对主题的兴趣与探究欲。
步骤二:讲授利用PPT等教学工具,对美苏争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详细的讲解。
步骤三:小组活动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分别探讨美国和苏联的经济、政治、军事综合实力。
学生应该收集到有关资料,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
然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与全班进行分享。
步骤四:互动探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差异,分析两种制度的优缺点。
在讨论中,教师采取引导和点拨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和思考。
步骤五:总结汇总重点知识点,强调不同制度之间的差异、沟通和合作的重要性。
6. 教学评估1.课前预测——学生了解与课题有关的内容并进行预测;2.课内表现——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做答情况,并对其中错误内容进行纠正;3.课后概括——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试题测试。
美苏争锋教案

作者:丁晓平美苏争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冷战”和“杜鲁门主义”等重要概念,认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影响,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2)、期望学生在学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同时认识到文献资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原因和冷战对战后初期世界格局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教师围绕主题补充材料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资料。
(2)、培养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认识历史,感悟历史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辩证的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战后初期在雅尔塔体系下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国际新格局,造成了世界格局的动荡不安,局部的热战和全面的冷战交织出现。
(2)、正确认识美苏争锋以及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1、重点:(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4点)形成过程(4点)(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2、难点: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和人类应该如何把握战争与和平!三、教学过程导入: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利益可以让敌人联合起来,同仇敌忾。
也可以让盟友反目成仇,走向对抗。
二战结束以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国格局所取代,瞬间各种暗潮涌动,是国际关系变得异常的紧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新格局“美苏争锋”。
讲授新课:战后初期,各种力量重新的划分和整合,西欧各国普遍衰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的膨胀,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家不得不为美国马首是瞻,而苏联在二战中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也建立起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它在战争中解放了大片的东欧领土,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中学高中历史《美苏争锋》教案人民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苏争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竞争和合作。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美苏争锋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2. 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和合作。
三、教学难点:1. 美苏争锋的影响和意义。
2. 如何评价美苏争锋中的各方得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苏争锋的过程、事件及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美苏争锋中的合作与竞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美苏在具体事件中的表现和策略。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美苏争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兴趣。
2. 讲解美苏争锋的过程:介绍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和合作。
3. 分析美苏争锋的影响:讨论美苏争锋对全球局势、国际格局以及两国自身发展的影响。
4. 评价美苏争锋中的各方得失: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美苏在争锋过程中的表现。
5.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美苏争锋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美苏争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美苏争锋时期的重要会议或谈判。
2. 邀请历史专家或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美苏争锋的理解。
3. 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展览,增加对美苏争锋时期的历史实物了解。
八、教学资源:1. 历史书籍:提供关于美苏争锋的相关书籍,供学生课后阅读。
2.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访问可靠的历史网站,获取更多关于美苏争锋的信息。
3. 视频资料:播放与美苏争锋相关的纪录片或历史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确保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十、教学计划:本节课为美苏争锋这一历史主题的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后续课程将深入探讨美苏争锋时期的重要事件、影响以及历史意义。
美苏争锋 教案

美苏争锋教案教案:美苏争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冷战中的对峙,第二子目美苏争锋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争霸历程。
具体内容包括:1.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2. 冷战政策的实施;3. 美苏争霸的过程及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掌握冷战政策的主要内容;2. 分析美苏争霸的过程及影响,认识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时空观念和思维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冷战政策的主要内容、美苏争霸的过程及影响。
难点:美苏争霸的影响及其对世界格局的演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时间轴;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
2. 知识讲解(1)介绍冷战政策的实施背景,分析美苏争霸的原因;(2)讲解美苏争霸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斗争;(3)分析美苏争霸的影响,以及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3. 例题讲解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如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的建立等,引导学生理解美苏争霸的过程及影响。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争霸的过程及影响。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美苏争霸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以及冷战对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美苏争锋1. 形成背景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2. 冷战政策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军事:北约与华约3. 争霸过程政治斗争: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建立等经济竞争:太空竞赛、军备竞赛等军事对抗: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4. 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两极格局的演变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简要概述美苏争霸的过程及其影响。
美苏争锋教案

美苏争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
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从原始文字材料、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③、注重启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美苏争锋,理解美苏“冷战”造成了战后初期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理解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明确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决定的。
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
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冷战形成的原因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在向多极化曲折发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步骤如下:第一:图片导入,第二:自主探究,第三:合作探究,第四:实践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出示几幅有关柏林强的图片和二战后德国的行政区划图。
老师设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分裂,一个城市为什么会竖起一道横贯南北的墙?”二战中,德国是法西斯侵略国,在二战失败后,英法对德国和首都柏林进行了分区占领。
战后初期,美苏关系恶化,由战时同盟走向了两极对峙,导致了德国的分裂。
今天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为何美苏由战时同盟转变为两极对峙,如何对峙以及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 美苏争锋-人民版必修一教案

一美苏争锋-人民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的争锋及其影响;2.掌握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军备竞赛和技术竞争的主要内容;3.分析冷战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 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锋1.讲解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2.介绍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和技术竞争;3.分析美苏之间争夺所谓“第三世界”的背景和原因;4.总结美苏争锋的影响。
2. 冷战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1.分析冷战对世界的影响;2.讲解中国在冷战中的立场和策略;3.分析中国在冷战中所受到的影响。
3. 探究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1.分析中国在冷战初期外交政策的演变;2.介绍中国参与联合国和第三世界运动的情况;3.总结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成就和经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和技术竞争;2.理解冷战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冷战对世界的影响;2.分析中国在冷战中的立场和策略。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锋和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2.讨论法:采用问答、辩论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视听法:通过教学PPT和视频资料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细节。
五、教学评估1.组织学生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2.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3.开展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教学PPT;2.相关视频资料;3.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七、教学扩展1.通过组织参观和访谈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在其他领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布置相关跨学科课程项目,让学生整合掌握相关知识。
高中历史9第1课 美苏争锋(教案2)含解析

9.1 美苏争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记住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基本过程和具体表现。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3、初步认识二战后至今世界和平的任重道远,由国家之墙的不断修筑到反思人与人之墙。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难点:对“冷战"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柏林墙的历史图片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组的历史图片,图片中是一座什么建筑?这是一堵墙,有同学知道这座墙的与众不同之处吗?一、德国——有形之墙(柏林墙)师:这是著名的柏林墙其中的一段,它活生生地将一座城市一分为二,在墙的两侧是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相互对峙数十年,随时想吞灭对方。
..。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堵墙,是谁修了这堵墙呢?生:自由发言.(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信息。
)师:阅相关的资料,老师发现一个与柏林墙密切相关的会议,我们一起来找找,看看有没有一些相关的线索?根据雅尔塔会议材料回答生:回答。
(考察从材料中概括和归纳能力)师:柏林墙的建立与谁有关?英法美苏,主要是美苏,可以这么说,柏林墙的建立是大国强权的产物,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在德国这座有形的柏林墙背后更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的一座无形之墙--美苏冷战。
那么,什么是冷战呢?(过渡.)二、世界—-无形之墙(“冷战”)师:冷战是二战后美苏集团进行的除战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对峙和对抗。
师: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学习方法,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从理解历史概念入手,理解了概念也就把握住学习的基本内容及其方向了。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概念,关键词一是“美苏”,说明主导者是美苏。
那为什么是“美苏"而不是其他国家呢?如传统的欧洲强国英国、法国等。
关键词二是“除战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对峙和对抗",说明形式是除战争外的一切形式,那为什么不发动战争呢?(老师通过对概念的逻辑推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究的需求。
美苏争锋 教案

美苏争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美苏争霸的背景及原因;2.掌握美苏之间的冷战局势;3.了解美苏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的竞争;4.思考美苏争锋对世界格局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美苏争锋的起因和背景;2.冷战期间的美苏关系;3.科技和军事领域的竞争。
三、教学难点:1.美苏在科技领域的竞争;2.美苏争锋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引入】引导学生回顾二战胜利后,美国和苏联两大超级大国崛起的背景,并提问:你们知道美苏争锋是什么吗?为什么会出现美苏争锋?【核心内容讲解】1.美苏争锋的起因和背景(约15分钟)讲解:美苏争锋是指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对抗和竞争。
其主要起因是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两国在战后重建和领土扩张上的争夺。
2.冷战期间的美苏关系(约20分钟)讲解:美苏冷战时期的关系紧张而复杂。
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双方之间的敌对态势导致了核武器的扩散和军备竞赛的加剧。
3.科技和军事领域的竞争(约20分钟)讲解:美苏争锋在科技和军事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
双方竞相研发核武器、导弹技术和太空探索等高科技项目。
其中,太空竞赛是美苏争锋的一大特点,两国争相发射人造卫星,并竞相登月。
【拓展延伸】美苏争锋对世界格局及国际关系的影响(约20分钟)讲解:美苏争锋对整个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国的竞争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加速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另一方面,两国间的紧张关系也导致了冷战,加剧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
【总结归纳】美苏争锋是冷战时期最为重要和复杂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美苏争锋的起因、背景,以及美苏之间在冷战期间的关系、科技和军事领域的竞争,以及其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1.简答题:写出美苏争锋的起因和背景。
2.讨论题:你认为美苏争锋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美苏争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人类几乎与第三次世界大战擦肩而过,结局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
越南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2、两极对峙格局的的影响
消极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国际局势长期紧张。
美苏争锋
三河一中历史组刘岩
一、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基础知识。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资料卡片:
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1.“自由国家”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指什么?
积极影响: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世界整体发展;③促使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四、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一起了解了二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美苏争锋,他们进行了多年的较量!平静时,互送秋波,暗藏杀机;激烈处,剑拔弩张,刀光剑影!……我们由此感悟到在战争与和平、生命与死亡的一线之隔。
复兴欧洲经济,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4、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核桃的两半”,为什么这么说?
两者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份和实施步骤马歇尔计划是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实质都是要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形势及表现(多媒体显示影片及图片)
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指苏联及各国共产党。
2.杜鲁门真的要“援助自由国家的人民”吗?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不是。真实意图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1、画面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
分别指美国和欧洲各国。
2、“医生”开的是什么“药方”?美元(经济援助)
3、“药方”的实质是什么?
因为大战刚歇,人心思和平;苏、美势均力敌,所以对抗采取冷战的方式。
3)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1)序幕:“铁幕演说”
2)标志:“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3)具体表现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约
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学生:阅读教材154页第一、二段,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二战后新的国际关系体制是什么?
2)这个国际关系体制以哪些国家为主导,为什么?
3)这些国家的关系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总结: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
(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美苏为主导);
(2)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根本原因).
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多媒体影片结合教材154—155页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美苏争锋主要采取了什么方式?(冷战)
2)你能给“冷战”下个定义吗?为什么美苏的对抗采取冷战的方式?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
2、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
本课重点: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华人最牛原创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See.Through)》片断
这段视频中,两个大国虽然表面上一团和气,然而一旦牵涉到争夺势力范围,立马反目成仇、大打出手。看了这段视频,我不由联想到人类历史上也有过似曾相识的一幕,只不过最后两个国家没有真的兵戎相见,这段历史就是——美苏争锋。
让我们一起为人类和平祈祷:铭记历史,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珍爱生命。
五、课堂练习(略)
六、板书设计
讲授新课: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知识连接: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美苏“冷战”造成了战后初期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