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老年特殊类型高血压研究进展(全文)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老年性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98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时间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常规治疗)与观察组(49例,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血压水平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中医辨证;血压水平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Senile Hypertension by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Hong Yaoping(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inyang Street, Haicang District, Xiamen, Fujian 361022)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senile hypertension. Methods: 98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p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49 cases, routin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49 cases,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from July 2020 to July 2021.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blood pressureleve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after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hypertension with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 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Key words: old age; hypertensi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Blood pressure level高血压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导致该病发病率也呈升高趋势,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医学]抗高血压药研究进展
![[医学]抗高血压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737540408a1284ac95043a6.png)
h
34
三、β受体阻断药
常用药物: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阿替洛尔
降压特点: 1.生效缓慢、降压平稳 2.用量个体差异大 3.长期用药可逆转左心室肥厚 4.不致水钠潴留,无耐受性
h
35
降压机理
1.阻断心脏β1-R,↓心排出量 2.阻断肾小球旁细胞β1-R,↓肾素释放,
↓RAS活性 3.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膜β2-R,
57
醛固酮受体阻断药
螺内酯(spironolactone) 竞争性阻断醛固酮受体, 可影响雄激素和孕酮受体。
依普利酮(eplerenone) 选择性阻断醛固酮受体,
不影响雄激素和孕酮受体。
h
58
心房肽(ANP)调节药
心房肽(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 ANP ) 排钠、利尿、扩张血管、抑制细胞增殖等。
h
24
h
25
降压特点
1.降压稳定、可靠(↓15%25%) 2.不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 3.不影响电解质和脂质代谢 4.降压时不降低心、脑、肾血流量 5.防止和逆转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重构 6.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h
26
降压机制
1.抑制循环中的RAAS
AngⅡ↓→醛固酮分泌↓→血容量↓→BP↓ →血管扩张→外周阻力↓→BP↓
h
61
内皮素受体阻断药
选择性ETA受体阻断剂有BQl123、PDl47953 等; 非选择性ET受体阻断剂有PDl45065、 PD142893、Ro46-2005、Bosentan(波生坦) 等。
Ro46-2005和波生坦属非肽类,口服有效,其
h
62
5-HT受体阻断药
2021我国高血压发展的七十年(全文)

2021我国高血压发展的七十年(全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医学工作者就已经认识到高血压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危害。
1959年首届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高血压防治,此后我国高血压的防治研究工作日趋受到重视。
70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专业团体、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机构及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高血压流行病学、临床治疗研究、基层人群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近年来我国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呈逐步上升趋势,我国高血压防治与研究也为国际同行认同[1]。
一、流行病学与群防群治(一)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2]20世纪50年代,在吴英恺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我们做出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为我国高血压防治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完成多次全国高血压患病率调查以及多次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调查,调查结果为了解我国高血压流行趋势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宝贵数据支撑。
1958年到195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牵头组织协调在我国11省市进行的血压人群调查,调查人数739204,检出高血压37773人,我国高血压成人患病率为5.1%,这是我国首次高血压流行性病学调查。
1979年到1980年我国举行第二次高血压抽样调查,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了15岁及以上城乡人口,调查人数4012128,检出高血压310202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7.7%,首次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5000万以上。
揭示了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北高南低、城高乡低、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及存在民族差异等流行病学特点。
1991年第三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调查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了15岁及以上城乡人口,调查人数950356,检出高血压129039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到13.6%,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9000万。
调查揭示了我国高血压的“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和“三不”(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吃药、不爱用药)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进展

的身心健康 和生存 质量 。老年高 血压病 是指年 龄大于 6 o岁 ,
血压持续 或 3次以上非 同坐位 收缩压 ≥ 10mmHg和( ) 4 或 舒 张压 >9 0 mmHg 诊 断为 老 年 高 血 压 病 。若 血 压 收缩 压 ≥ , 10mmHg 舒张 压≤ 9 4 和 0mmHg 则诊 断 为老年 单纯 收缩 期 , 高血压 。作为高血压 病 的特殊 类 型 , 年 高血压 病 的临 床 ] 老 特点有 :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患病率 高 ; 压大 ; 脉 血压波 动大 ; 易 发生体位 性低血压 ; 峰高血压现 象 ; 发症 多且严重 _ 。近 晨 并 2 ] 年来 , 对老年高血压病 的研究有 了较 大进展 , 现将 中医药 治疗 老年 高血压的进展综述如下 。
高血压病是老年 人最 常见 的心 血管疾 病 之一 , 它是 导致 心脑血 管疾病的首要危 险因素 , 又是 导致慢性 肾病 、 肾功能 心 衰竭及 引起致残 、 致死的主要危险 因素之一 , 严重影 响老 年人
E 1 菲, 自正 , 2谷 胡 李玉霞 , .血清催 乳素水平 与黄体 功能 的关 系及 等 其在 反复流产中的意义[] 中华妇产科杂志 ,9 3 2 () 3 . J. 1 9 ,8 1 :4 [ ] mi 3 S t KD, ta. o rlt n o n o tilmauain ih 4 h e 1C re i fed mer trt g w t ao a o meh d fet t gd yo v lt n J . se n cl18 , to s si i a f uai [ ] Ob trGy eo,9 9 o ma n o o
2021年修订版全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

2021年修订版全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卫生部疾病控制局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1 年修订版全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力生副主任委员:吴兆苏朱鼎良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陈鲁原李南方潘长玉许樟荣赵文华陈伟伟李舜伟孙宁玲严晓伟朱俊初少莉李小鹰唐新华姚崇华朱鼎良高润霖李新立王文游凯朱曼路顾东风林金秀王海燕袁洪诸骏仁黄峻刘力生王继光曾正陪祝之明蒋雄京刘梅林王拥军张维忠张新华孔灵芝马淑平王增武张宇清李勇米杰吴兆苏赵冬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学术委员会委员陈春明洪昭光林善锬魏岗之张训陈兰英胡大一林曙光吴海英张运戴闺柱华琦刘国树吴可贵张廷杰戴玉华黄振文宁田海吴锡桂赵连友方圻霍勇戚文航吴印生冯建章纪宝华钱荣立向红丁盖铭英姜一农沈璐华谢晋湘高平进金宏义孙明徐成斌龚兰生雷正龙陶军杨天伦顾复生李广平汪道文杨艳敏管廷瑞李光伟王克安余国膺郭静萱李一石王兴宇张麟序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 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工作,2021 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纳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 3年实施方案,截至2021年底各地已管理3553.8万高血压患者;同时《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的50万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管理满1年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达到70%。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血压的人群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我局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高血压联盟(中国)组织有关专家对2021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修订。
2021年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情况(全文)

2021年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情况(全文)高血压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目前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我国常见的慢性病,其特征为动脉血压的持续升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的趋势不断加重,高血压患病率正在逐年攀升。
尽管有许多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降压药物可供选择,但全球每年仍约有800万人死于高血压相关疾病。
现对近年来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回顾。
一、血压控制目标降压治疗目标值是高血压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多年来,国内外指南多建议将<140 mmHg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
但2015年结束的SPRINT(收缩期高血压干预试验)研究却提示应该更为严格的控制血压。
该研究中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患者实际达到的平均血压分别为121.4 mmHg与136.2 mmHg。
两组患者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即急性冠脉综合征、卒中、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5.2%与6.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1]。
这一研究研究结果提示进一步下调血压控制目标可以使高血压患者更多获益。
虽然仅此一项研究尚不足以导致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降压治疗目标值的推荐发生根本性改变,但美国等国家最近更新的指南已将<130/80 mmHg作为降压目标值。
2018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将<140 mmHg为初步降压目标,部分高危患者可以考虑将血压控制在130 mmHg以下。
二、新型降压药物的研发近二十余年来,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以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 inhibitor,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on-2 receptor antagonists,ARB)、利尿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干预策略一直是高血压治疗的基本方法。
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ineralcorticoid recept antagonist,MRA)也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高血压特殊类型的诊治进展

4 昼 夜 节 奏 异 常 型 高 血压
这类患者血压 的特点 是单 纯 收缩压 升 高 , 张压不 升 舒
高 。两 者 之 差 即压 差增 大 , 见 于 老 年 人 。病 因 是 大 动 脉 粥 多 样 硬 化 导 致 其 舒 张 功 能 减退 和/ 主 动 脉 瓣 关 闭 不 全 。这 类 或 患者 如不 治 疗 , 心 血 管 死 亡 风 险 高 于 收 缩 压 与舒 张 压 均 升 其
海 军 医学 杂 志 2 1 0 0年 1 2月 第 3 1卷 第 4期
Ju om ̄ o NayMeiie d 1 o 4 e.2 1 f v dc ,V .3 ,N . ,D c 0 0 n
・
3 71 ・
高 血 压 特 殊 类 型 的 诊 治 进 展
王立 杰 , 陆传 新 , 程心培
[ 关键词 ] 高血压 ; 物治疗 ; 药 特殊类 型 ; 盐敏感性 ; 叶酸 [ 中图分类号] R 4 . 54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0 0 5 (0 0 0 0 7 — 2 0 9— 7 4 2 1 ) 4- 3 1 0 取早晨服用 。对于 服用长效 降压药 仍然 不能有 效控制血 压 晨峰 者 , 可在早晨起床后加服短效 降压 药如硝 苯地平等 。报 告采用短效 C B定 时控 制释放 剂 如维拉 帕米 脉冲控 释片 , C 睡前服药 , 日凌晨 2~ 次 3点开始 释放药物 , 能够理想地控制
低收缩压 , 少压差。 减 2 两 极 分 化 型 高 血压
于 日间血压 ;4 非 杓型 : () 夜间收缩 压下降 <1 %, 0 一般 患者
发生率 1 % ~ 0 _ , 7 4 % 4 老年患者发生率在 6 %以上 J j 0 。在4 种类型中 , 除杓型外 , 均属昼夜节奏异 常的病理性改变 , 易于 引起 心、 、 脑 肾和血管等靶器官损 害。杓 型、 超杓 型患者 应在
H型高血压的中医研究进展

H型高血压的中医研究进展【摘要】H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高血压类型,中医在其研究中逐渐展现出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H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探讨、中医诊疗方法研究、中医药物研究进展、治疗案例分析以及预防措施探讨,全面阐述了中医在H型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性。
结语部分对H型高血压的中医研究展望、疗效评估以及实践意义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中医在H 型高血压治疗中的潜力和价值。
本文旨在为H型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促进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H型高血压、中医研究、发病机制、诊疗方法、药物研究、治疗案例分析、预防措施、展望、疗效评估、实践意义1. 引言1.1 H型高血压的中医研究进展概述在H型高血压的中医研究中,发现了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新认识,探讨了病因病机的新理论,提出了针对性的中医诊疗方法。
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结合,中医药材料的筛选和配伍也得到了优化,为H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医治疗H型高血压的疗效也得到了进一步验证,中医药物在改善患者症状和预防疾病复发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中医对H型高血压的防治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医在H型高血压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正文2.1 H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探讨H型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其发病机制一直是中医研究的重点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H型高血压的发病主要是因为人体内气血失调、气机郁滞、湿热蕴结等原因所致。
气血失调是导致H型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如果气血运行受阻或不足,就会导致血压升高。
在H型高血压患者身上,常常可以观察到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液凝结等情况。
气机郁滞也是H型高血压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
中医认为,气机郁滞会导致气滞血瘀,血管受阻,从而引发高血压。
在H型高血压患者身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忧虑郁结、情志不畅、胸胁胀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老年特殊类型高血压研究进展(全文)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老年人健康的巨大威胁。
心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首要且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老年人高血压的临床症状与中青年不同,血压变异性大,易于波动。
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临床疾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
一、老年高血压流行病学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人口健康报告建议根据各国的社会经济学背景确定老年人的年龄切点。
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以≥65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界限,而发展中国家则为≥60岁。
1982年我国采用≥60岁作为老年人年龄切点,此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近期的全国性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9%,高血压现患人数高达2.7亿,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4。
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高。
成年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在更年期后高血压患病率迅速升高,在60岁以后高于男性[1]。
据2012~2015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53.2%、知晓率57.1%、治疗率51.4%,而控制率仅有18.2%。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研究报告,约54%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41%的其他心血管病死亡以及43%的慢性肾病死亡可归因于高血压[2]。
高血压不仅是心血管病的首位危险因素,也是痴呆的高危因素[3]。
2015年我国老年痴呆患者977万,占全球痴呆总人数的1/5,到2050年将达3千万。
痴呆的疾病负担在我国人群中快速增加。
二、老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一)动脉壁僵硬度增加,血管顺应性降低随着增龄和高血压病程的延长,出现血管重塑。
(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过大的脉压持续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使得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三)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减退。
尤其是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或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物等情况下。
(四)盐敏感性增强血压的盐敏感性是指相对高盐摄入所呈现的一种血压升高的反应。
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中盐敏感者检出率不一。
在血压正常人群中的盐敏感者检出率从15%到42%不等,高血压人群为28%到74%。
老年人、黑人中盐敏感者比例较大。
我国北方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当中58%以上为盐敏感者,血压正常人群中近1/3为盐敏感者。
血压的盐敏感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高血压病人。
三、老年高血压的常见临床表现与老年人病理生理特点相一致,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表现为脉压差增大,血压变异性增大,不易于控制。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是老年高血压常见类型,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的65%、70岁以上老年患者90%以上为ISH。
老年人ISH与动脉僵硬度增加有关,临床上表现为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和脉压差增大。
老年人脉压可达50~100mmHg。
在动态血压监测中,老年人高血压常表现为非杓型、超杓型及反杓型,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可高达60%以上,这与老年人摄盐量过多、容量负荷增加等因素有关。
严重动脉硬化老年人有时候会出现假性高血压,袖带法所测血压值高于动脉内测压值,收缩压增高≥10mmHg或舒张压增高≥15mmHg,应注意甄别。
四、老年高血压的特殊类型(一)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OH是指卧位到起立位3分钟之内,收缩压下降20mmHg以上,或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4]。
OH在年龄≥65岁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达20%~50%,年龄≥80岁高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7.2%,合并高血压者比例更高[5]。
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等是OH的独立危险因素。
OH分为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neurogenic orthostatic hypotension,nOH)和非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
nOH是去甲肾上腺素缺乏引起的血管收缩不良的表现,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在立位应激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缺乏可引起血管收缩不良,从而产生nOH。
非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抗抑郁药)或低血容量、心输出量减低等临床状况。
OH的临床表现各异,轻者通常无明显症状,重者可表现为头晕、晕厥、黑蒙、认知障碍、颈部疼痛、乏力等[6],可导致跌倒和跌倒相关伤害的风险增加。
OH的辅助检查主要包括:①卧立位血压监测:患者至少平卧位休息5min,测量卧位血压,然后立即直立,分别于站立后即刻、1min、3min、5min、10min 时测血压值。
如果没有平躺的条件,可选用坐位替代卧位。
从坐位到直立位,收缩压下降大于15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大于7mmHg 可考虑诊断OH[7]。
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明确不同时段及不同体位时患者血压的具体数值和血压波动变化的规律,及时反映患者日常活动中不同体位时的血压变化情况,明确诊断。
③直立倾斜试验:是一种有效诊断OH的方法,包括基础倾斜试验和药物激发试验两部分。
基础倾斜持续时间随阳性反应随时停止,如果未出现阳性反应,应持续到最长时间45min。
当基础倾斜试验结果为阴性时,给予药物激发试验[8]。
目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OH/nOH的药物包括米多君及屈昔多巴。
屈昔多巴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前体药。
研究表明,屈昔多巴可在短期内改善自主神经衰竭的nOH患者的头晕症状。
患者在应用屈昔多巴1、3、6个月后,临床症状、身体状况以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
血压升高被认为是改善立位症状的替代指标。
米多君是一种α1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前药,大量临床证据表明米多君可增加立位血压从而改善头晕等不适。
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平卧位休息时可适当抬高头部及双下肢,起床时动作放缓,可以醒后平卧位在床上活动四肢数分钟,然后缓慢坐起数分钟,接下来再将双下肢垂直床沿数分钟,最后再缓慢站起,站起待身体适应数分钟后再行走活动。
亦可通过进行简单而又有效的物理锻炼以减少血压降低。
对于静脉回流差的患者可运用加压腹带或穿医用弹力袜,以增加静脉回流血量,减少nOH的发生。
(二)卧位高血压(Supine Hypertension,SH)SH指卧位时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9]。
SH 的发生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关。
研究表明,SH可导致心血管损伤(左心室肥大)、肾功能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肌酐升高),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10]。
最具挑战性的临床情况之一是nOH患者合并SH。
nOH合并SH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经常发生,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较为矛盾,如积极治疗SH,可能使直立性症状恶化,而对nOH的治疗也有可能加重SH。
在治疗时,应权衡利弊。
为减少SH的发生及其在nOH患者中的潜在风险,升压药物(如屈昔多巴和米多君)应在睡前3~4小时服用。
建议患者避免平卧位且睡在倾斜的床上(即头部抬高15~23cm)[11]。
严重、持久性SH(收缩压BP>180 mm Hg 或舒张压>110 mm Hg)需要在夜间应用短效降压药物进行干预。
合理的使用降压药物对避免次日nOH 至关重要。
有研究表明缬沙坦联合可乐定在改善夜间SH的同时不易发生nOH[12]。
此外,nOH患者合并SH时,还可应用硝酸甘油贴片、硝苯地平或肼屈嗪等药物。
然而,这些降压药物用于nOH患者合并SH的证据有限,个别患者会因合并基础疾病等诸多因素产生不同的反应。
(三)清晨高血压(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MBPS是指清晨时段(6:00至10:00)家庭测量血压或动态血压监测≥135/85mmHg和(或)诊室血压≥140/90mmHg[13]。
如采用家庭血压监测,清晨血压为醒后一小时内2~3个血压读数的平均值。
如果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则清晨血压为醒后2小时内血压读数的平均值。
如果患者醒来时间不明确,清晨血压为早上(早上6点到10点之间)的平均读数。
清晨血压升高在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缺血性脑卒中和冠脉事件通常发生在清晨,血压也往往在早上达到峰值。
研究证实,血压晨峰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清晨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仍不明确。
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Lambert等[14]研究表明,清晨高血压与交感神经激活有关,觉醒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同时交感神经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作用于血管α肾上腺素受体,增强血管阻力,引起清晨血压迅速上升。
②膳食盐:在一项临床实验研究中,高盐饮食增加了盐不敏感高血压患者的清晨血压。
③降压药物使用不合理:使用短效或中效降压药物,即使血压未达标,仍持续应用低剂量药物,联合用药不充分。
④血管机制:清晨高血压引起小动脉及大动脉血管病变,反过来,血管病变又加重清晨高血压,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使用长效降压药物和联合降压治疗能更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
(四)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PPH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是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晕厥、跌倒、死亡等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PPH指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20mmHg以上[15],或餐前收缩≥100 mmHg合并餐后收缩压<90 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水平超过脑血管自身调节阈值而引起相应症状。
PPH的常规诊断方法包括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测定餐前及餐后2小时血压,前者需要调整餐后血压测量时间间隔,后者需要在2小时内测量8次血压。
目前,PPH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饮食可刺激肠肽的释放,进一步引起肠道血管的扩张,由于胃肠道中的血液淤滞导致循环血量减少。
在健康的成年人中,循环血量的减少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外周血管收缩以及增加心率和心排血量来补偿。
然而,在老年人中,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减低,导致餐后血压降低。
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PPH的患者,应该积极的寻找诱因和病因。
常见的诱因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非饮食相关因素,包括血容量不足、利尿剂过量、降压药过量、体位性改变等。
另一方面是饮食相关因素,包括高糖饮食、进餐过多、进餐过热、久卧位坐起进食。
常见的病因包括,糖尿病、帕金森氏病、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应在积极的纠正诱因和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综合防治。
对于PPH老年患者,非药物治疗尤为重要。
非药物治疗措施主要包括:①每天进食前增加饮水量或少食多餐。
②对接受造口管饲的老年PPH 患者,减少肠道营养物输注速度,在输注前避免使用抗高血压药物。
③避免在餐前服用降压药,宜在两餐之间服用。
④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