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及老年高血压防治

合集下载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解读(2023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解读(2023年)
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 管理睡眠的主要措施包括睡眠评估、睡眠认知行为疗法和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1.降压药物应用基本原则 ▪ 降压药物应用基本原则包括降低风险、长效降压、联合治疗、起始剂量、
服药时间、个体化治疗6个方面。 ▪ 建议选择有证据支持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的降压药物,以降
低患者风险。 ▪ 此外,与2018年指南相比,新版指南增加了服药时间。普通高血压患者
通常应在早晨服药。除非明确需要控制夜间血压升高,否则不应常规推 荐睡前服用降压药。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2.常用降压药物 ▪ 既往指南推荐的常用降压药物包括CCB、ACEI、ARB、噻嗪类利尿剂和β
受体阻滞剂五类,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单片复方制剂(SPC)。 ▪ 新版指南补充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作为新一类常
特殊人群血压管理
特殊人群血压管理
2.妊娠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当诊室血压≥140/90 mmHg时应启动降压治疗。 ➤将110/70 mmHg设定为降压治疗的安全下限可能是合理的。 ➤具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在妊娠12~16周开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 林(75-150 mg/d)预防子痫前期,直至分娩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应在产后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和危险因素筛查。
用降压药物。以上六类降压药物和SPC均可作为初始和维持治疗的常用 药物。 ▪ 此外,新版指南建议,螺内酯作为三药联合基础之外的联合药物给与治 疗,不能耐受者可选择依普利酮。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常用降压药物的强适应证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选择单药或联合治疗的流程图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3.其他兼具降压效应的药物 ▪ 相关研究及汇总分析显示,降糖药物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表现为持续性血压升高。

它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高血压的危害,分析相关因素,并探讨高血压预防控制的策略。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高血压已成为全球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高血压病例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常言道:“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杀手”。

长期以来,高血压与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已被广泛认可。

高血压还可导致视网膜病变、肾脏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

因此,及早发现、准确诊断和有效控制高血压非常重要。

高血压的相关因素高血压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是高血压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人存在高血压相关基因的突变,使他们更容易患上高血压。

此外,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缺乏锻炼、肥胖、酗酒和吸烟等,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高血压的预防控制策略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需要多个层面的干预措施。

1. 家庭层面的控制家人之间可以相互监督和支持,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合理安排饮食,减少盐分的摄入量,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物。

饮食中还应注意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另外,规律锻炼也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2. 教育宣传层面的控制提高公众对高血压危害的认知度,将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知识普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媒体宣传、社区健康教育等,让更多的人了解高血压的危害性,以及预防和控制的方法。

3. 医疗层面的控制建立和完善高血压筛查和管理机制,提供规范化的诊疗服务。

医生可以开展高血压的筛查工作,并为高危人群提供定期的随访服务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提供有关饮食、运动和用药的指导。

我国及各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对比学习

我国及各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对比学习
1.食用油,包括植物油(素油)每人<0.5两/日。 2.少吃或不吃肥肉和动物内脏。其它动物性食品也不应超过1-2两/日。 多吃蔬菜、每日400,水果。每人每周可吃蛋类5个。适量豆制品或鱼 类;奶类每日。 1.减少总的食物摄入量,增加足够的活动量, •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考虑辅助用减肥药物。 1.宣传吸烟危害与戒烟的益处。一般推荐采用突然戒烟法,在戒烟日 完全戒烟。 •戒烟咨询与戒烟药物结合。 •公共场所禁烟;避免被动吸烟。 1.宣传过量饮酒的危害;过量饮酒易患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不提倡饮酒;如饮酒,则少量。 •酗酒者逐渐减量;酒瘾严重者,可借助药物。
血肌酐升高 蛋白尿(包括微量 白蛋白尿)
104umol/L
30-300mg/d
CKD
卒中/TIA/痴呆 心衰

√ √

√ √

√ √

√ √
/
心梗
心绞痛 外周血管疾病 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

√ √ √

√ √ √ √

√ √ √ √

√ √ √ √
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评估—危险分层的依据
根据血压水平分级以及合并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 器官损害和并存的其它疾病,将高血压患者的危险程 度分为4层
利 尿 剂
布美他 尼 噻嗪类 中效 氢氯噻 嗪 吲哒帕 胺 苄氟噻 嗪 氯噻酮 保钾利尿 药 低效 碳酸酐酶 抑制剂 低效 60-70 93 90 65 2.5 25(总) 1.0-1.5 3--13
94-96
100 -
1-1.5 9-10 18 9 50-60
>90
螺内酯
乙酰唑 胺
>90
93 25(总)

我国高血压现状与防治概述

我国高血压现状与防治概述

我国高血压现状与防治概述摘要:高血压是一种进行性的心血管损害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动脉血压的增高,可导致心脑血管以及肾脏等器官发生病变并致死。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由某些先天性遗传因素、致病性增压因素以及生理性减压因素相互作用导致。

大量实践表明,人为地进行预防和控制可以大大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基于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的现状,对于高血压的防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高血压,发病因素,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1.我国高血压流行情况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 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 或舒张压≥90 mmHg,均可诊断为高血压。

若患者有高血压史,且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即使血压低于140/90 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1]。

近几十年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居高不下且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即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约占全球高血压人数的1/5。

高血压的患病率的分布特点明显。

首先会随着地域改变而改变,从南方到北方,患病率呈递增趋势,其原因可能有气温的变化以及饮食习惯的不同;不同民族之间患病率也有较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生活方式的不同;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并且男性与女性有着一定差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血压防治的水平较低,患者的知晓率低于50%,治疗率约为40%,控制率不到10%。

2.高血压发病因素(1)高钠、低钾饮食人的血压水平与钠的摄入量呈正相关,即高血压患病率会随着钠摄入量增加而升高;而钾则呈负相关,即高钾饮食不易患高血压。

这就说明了北方患病率较高,是因为北方人群盐的摄入量较高。

经过实验证明,膳食钠盐的摄入量每增加2g/d,收缩压和舒张压就会分别增高2.0 和1.2mmHg。

高钠、低钾饮食是导致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目前国际提倡限盐至每日5克,而我国人均钠摄入量则远高于此值。

(2)超重和肥胖全球营养改善联盟(GAIN)于2015年在华盛顿发布的全球营养不良状况报告显示,中国约有3.41亿中国人属于超重和肥胖人群,7%的5岁以下儿童超重,约为586万人。

2024年版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24年版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规范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中国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2024年发布了最新版的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1.高血压定义及分类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分为三个级别: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

高血压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脑血管病危险性分为三个阶段。

2.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诊断指南列举了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史、高龄、肥胖、高盐饮食、饮酒、吸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对于高血压的诊断,除了测量血压外,还需要了解患者的临床情况、危险因素和有无心脑血管病史。

3.高血压的评估和辅助检查指南推荐了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评估方法和辅助检查。

评估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生活方式评估等。

辅助检查方面,可以进行心电图检查、血流动力学检查、肾功能检查、腹部超声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等。

4.高血压的治疗策略和药物选择指南提出了高血压的治疗策略,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体重、限制饮盐、戒烟限酒、增加体育锻炼等。

药物治疗方面,指南列举了多种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特点,包括钙离子拮抗剂、ACE抑制剂、ARBs、β受体阻滞剂等。

5.高血压的并发症和管理高血压患者容易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等。

指南强调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评估、中医药的辨证施治等。

6.高血压的随访和预后指南提出了高血压患者的随访原则和内容,建议定期测量血压,评估疗效和副作用,调整治疗方案。

预后方面,指南指出高血压患者需定期进行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及时做好干预措施。

总结起来,2024年版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是一份权威的指导文件,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医生和患者可以根据指南的内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相关的干预和管理,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老年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现状(标准版)

老年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现状(标准版)

老年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现状心脏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特别是ISH)的患病率增加。

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27%的人患有高血压,其中20%为2级高血压(未治疗时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在80岁左右的人群中,75%患有高血压,其中60%为2级高血压。

在年龄≥80岁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90%。

2002 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 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群,平均每2位老年人就有1人患高血压。

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流行趋势与防治状况的重要指标。

尽管许多临床证据表明降压治疗可以使老年患者获益,但在全球范围内老年高血压治疗率及控制率均较低。

心脏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逐渐下降。

在年龄<60岁、60-79岁和≥80岁的人群中,血压控制达标率分别为男性:38%、36%和38%,女性:38%、28%和23%。

在我国,仅32.2%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控制率仅为7.6%。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及防治策略PPT课件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及防治策略PPT课件

肾功能损害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脏损伤,出现肾 功能不全、肾衰竭等。
03 老年高血压的防治策略
非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健康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 习惯,增加蔬菜、水果、全谷
类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 慢跑、游泳等,以增强心肺功
能和代谢水平。
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范围,避免过 度肥胖,有助于降低血压。
和防治方法。
饮食与运动
02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盐、脂肪的摄入,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源自规律服药与定期复查03
教育患者规律服药,定期复查血压,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
况。
05 老年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
高血压的一级预防
控制体重
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避免 过度肥胖。
适量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 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 或游泳。
总结词
通过积极治疗和管理,降低高血压患 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02
积极治疗
对已经出现高血压并发症的患者,应 积极进行治疗和管理。
01
03
健康管理
建立健康档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长 期跟踪和管理。
心理支持
为高血压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 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05
04
提高生活质量
分类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单 纯舒张期高血压、老年收缩期和 舒张期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高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高血压的发 病率逐渐升高。
控制率低
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高血压 控制率较低。

我国高血压防治回顾与现状

我国高血压防治回顾与现状

我国高血压防治回顾与现状一、本文概述高血压,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流行趋势。

其高发病率、高并发症率和高死亡率,已经对我国的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我国高血压防治的历史与现状,分析防治过程中的成效与不足,以期为未来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历程,从早期的防治策略、技术手段,到近年来的防治进展和成效,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现状,包括防治体系的建设、防治策略的实施、防治效果的评价等方面。

文章还指出了当前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防治意识不足、防治手段单防治效果不均等。

通过对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回顾与现状分析,本文旨在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建议包括加强高血压防治知识的普及,完善高血压防治体系,提高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

通过实施这些改进建议,我们有信心能够有效降低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二、高血压定义与危害高血压,通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定义为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即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

这一定义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的标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这一标准可能会有所调整。

高血压的危害深远且广泛,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而且对社会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

高血压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导致血管壁增厚,血管弹性降低,进而引发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高血压还会对肾脏、眼睛等器官产生损害,导致肾功能不全、视网膜病变等。

在全球范围内,高血压都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尤为严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及老年高血压防治王宣淇【摘要】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通过健康干预等措施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由于高血压病呈群体分布,发病率及发病人数较多,单纯依靠医院很难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因此,切实有效的办法是社区防治和干预.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社区卫生工作者应加强社区老年人群高血压病调查,同时完善老年高血压的防治.%Hypertens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with serious hazard to human health, and is a major worldwide public health problem. Studies show that health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blood pressure,reduce cardiovascular disease,improve the living ability and life quality of the hypertension patients, and lower the medical expenses. Due to the wide distribution of hypertension population and high incidence, it is difficult to rely solely on the hospital for effective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therefore th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approach is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A certain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but some problems have also been exposed.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rvey of hypertension on elderly population, while improving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017)011【总页数】4页(P1674-1677)【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措施【作者】王宣淇【作者单位】四川成都金牛区95879部队门诊部,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5.4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己成为威胁人群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高血压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可以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下降[1]。

目前全世界成人中有25%~35%为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总数达9.72亿,而年龄>70岁人群中则上升到60%~70%[2]。

我国每年用于高血压的医疗费就高达366亿元[3,4]。

作为发病率最高的心血管病之一,高血压已经构成我国社会的沉重负担,其上升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开展高血压病的防治研究,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增进人群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血压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了解高血压在我国的流行现状和危害是进行高血压防治和社区综合管理的前提。

1.1 高血压的患病率和发病趋势世界各地的高血压病患病率不尽相同,欧美等国家较高。

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虽不如西方国家高,却呈升高趋势。

罗卫平等[5]对2004年4~6月乌鲁木齐市18岁以上人群随机抽取2100例进行现况调查,并对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调查社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2.55%。

其中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2.86%、32.55%。

尹传贵等[6]于2008年1月对山东省沂水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开展了高血压患病情况的调查,发现18岁以上人口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4.9%,高于全国水平。

经统计学资料可知,我国高血压人群患病率在快速增长,与年龄呈正比,女性低于男性患病率。

1.2 我国高血压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在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其重要参数。

经统计,我国人群1991年知晓率26.3%、治疗率12.1%、控制率2.8%;2002 年知晓率 26.3%、治疗率24.7%、控制率6.1%;2005年知晓率30.2%、治疗率24.7%、控制率6.1%[7];美国人群2000年知晓率70%、治疗率59%、控制率34%。

北京东城区社区人群2009年管理前后分别为知晓率33.2%、治疗率32.6%、控制率25.0%和知晓率 65.3%、治疗率 64.3%、控制率44.9%[8]。

以上统计结果说明:①现阶段,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都不高。

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

③通过开展社区高血压病的综合防治后,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能够提高。

1.3 我国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现阶段已证实在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中,主要有超重、食盐摄入过多、过量饮酒、遗传因素和年龄、性别、职业与教育水平等人口特征因素。

1.3.1 钠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关系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我国人群营养及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居民饮食结构不合理,盐摄入量比较高[9]。

每人每日盐摄入量平均达到 12 g,其中农村12.4 g,城市10.9 g,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平均每人每日摄入<5 g的要求[10]。

我国居民饮食还存在高钠低钾的膳食特点,这可能是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水平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11]。

1.3.2 超重与高血压的关系吴锡桂等[12]曾报道,体质量指数≥24者,在控制了其他与血压有关的因素后,男性高血压发病危险为﹤24者的3.1倍,女性为2.1倍。

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显示[13],4年内体质量指数增加3个单位,女性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57%、男性增加1倍。

1.3.3 过量饮酒与高血压的关系统计调查发现[14],中国男性成年人群饮酒率为30%~66%,女性成年人为2%~7%。

成年男性长期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40%。

尽管有证据表明非常少量饮酒可能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的危险,但是饮酒与血压水平以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却呈线性关系。

1.3.4 其他因素在众多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中,除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外,其余危险因素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一定关系[15],如地区差异,气候变化,经济水平等。

1.4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发病的危险因素1.4.1 血压升高是我国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我国为脑卒中高发国,东亚人群调查发现,日本和我国人群中,高血压对脑卒中发病作用比西方人群高约1.5 倍[16]。

张宝坤等[17]对 7 项大规模前瞻性人群随访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总数405511人,年龄35~69岁,平均随访10年,经校正年龄、血胆固醇、吸烟史因素后,发现通常舒张压水平与脑卒中相对危险性呈连续的、线性(log)正相关。

1.4.2 高血压是我国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多种易患因素干预试验研究证实,高血压是国外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8]。

前瞻性调查研究发现北京首钢冠心病危险因素,收缩压在120~140 mMHg时,冠心病危险比﹤120 mMHg的人群相对增加40%,比140~150 mMHg的人群增加1.3倍,这表明高血压对我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作用,研究还表明血压快速升高也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19]。

1.4.3 高血压是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我国心血管健康研究调查显示[14],血压增高引起的心力衰竭危险比血压正常人群高6倍,降低舒张压5 mMHg,终末期肾病的危险可降低1/4。

目前,国内人群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而心衰患者全国有400 多万[14]。

1.4.4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发病的危险因素血压升高是反映动脉弹性降低的重要指标。

饶学亚[20]汇总老年高血压试验(欧洲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欧洲老年高血压试验与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结果发现,老年人基线脉压和总死亡、脑卒中、心血管死亡、冠心病死亡均呈正相关。

表明我国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脉压水平和脑卒中等也呈正相关。

1.5 高血压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的流行特征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49.1%。

据此推算,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我国已达8346万,平均每两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压[21]。

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患病率仍在不断增加。

其主要原因有:①我国已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且仍在不断发展。

②高血压患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我国人群中,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影响更加明显。

研究表明[22],血压水平相同,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增加,心血管发病危险也随之增加。

60%~85%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都伴有一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与35~39岁年龄组相比,调整高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后,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5.5倍。

2002年调查显示,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治疗率为 32.2%、控制率为7.6%,均高于全国人群的平均水平,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19]。

2 社区高血压的防治进展虽然社区高血压防治应运用促进健康的理论,采取全人群与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1、2、3级预防相结合,开展一体化的综合防治,但社区防治的重点仍应以老年人群为主。

2.1 社区高血压的防治现状社区高血压的防治应采用全人群与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包括减少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的全人群的社区干预、以降低血压、控制心血管并发症为目的的高血压人群管理。

1969年,我国阜外医院在首钢建立了一个人群防治基地,并一直开展至今[23]。

20世纪70年代全国很多地方建立了一批高血压社区人群防治基地[24]。

20世纪80~90年代初,对南方和北方不同地区的15个人群开展心血管发病、死亡与危险因素监测,90年代初,北京、上海、长沙、北京房山区和首钢的两个分厂进行了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人群防治工作,90代末,我国开展了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

以上资料表明高血压是可预防与控制的。

因此,深入开展原发性高血压的社区综合干预对控制原发性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