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2)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与赏析——《鸿门宴》(2)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与赏析——《鸿门宴》(2)翻译:楚军的左尹项伯,项羽的叔父,平日里和留侯张良私交很好。
讲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式,“者”用于主语后,表示停顿,“也”用于宾语后,表示肯定语气。
“素”的意思是“平日”“一向”。
“善”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交好”。
鉴赏:欲叙事而远远叙人,因果也。
翻译:张良那时跟随着沛公,项伯于是就在夜里骑马跑到沛公的军营,私下里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想要叫上张良和一起离开,说:“不要跟随着一起去死啊!”讲解:“从”是动词“跟随”;“乃”是连词“于是,就”;“夜”是名词活用为介宾短语,作状语,意思是“在夜里”;“驰”是动词“骑马”;“之”是动词“到”;“军”是名词“军营”;“具”是副词“详细”;“告”后省略了宾语“之”;“以事”是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后置了;“与”是介词“和”,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从”是动词“跟随”,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鉴赏:项伯以私情而废公义自此始矣。
翻译: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沛公现在情事危急,偷偷地离开是不道义的,不能不告诉。
”讲解:“亡去”是同义复用现象,“亡”是“不告而去”之意,其前有主语省略;“语”应该读作去声,意为告诉,其后省略了宾语“之”,其前省略了主语“我”。
鉴赏:“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表明的张良和刘邦的关系只是这样一种比较间接的公交,极见张良之智。
因为不如此不足以表明自己之可“去”,不如此,也不足以“不可不语”。
翻译:张良于是进入,详细地告诉了沛公。
讲解:“告”后省略了宾语“之”和介词“于”。
或解为“沛公”后省略了“以事”不佳,因此句与上文联系极紧之故也。
鉴赏:张良在稳住项伯的同时亦遂了自己心愿了。
翻译:沛公非常震惊,说:“该怎么解决这事呢?”讲解:“为”是动词“处理”“解决”。
“奈何”为疑问副词“怎么”。
鉴赏:“为之奈何?”若以口语意译为“这可咋办呢?”更能凸显沛公的“大惊”,更能凸显其与张良的亲密关系。
鸿门宴2

尚且 害怕 避,躲避,害怕
怎么值得推辞
夫秦王有虎狼
刑
之心, 杀人如
惟恐Biblioteka 不能举,杀完一样的心肠
人如恐不胜
,天下
皆叛之。
背叛
处罚 能用尽酷刑 人 如,好像,惟恐 刑,名作动,施加肉刑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 秦入咸阳者 ’
打败
王之。
的人 封作王 之,代指关中地区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 宫室,还 军 ( 于 ) 霸上,以待 大王来。故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活 用作动词 6.还军(于)霸上:驻扎,名词作动词。
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1.张良召哙—樊哙闯帐
2.义责项羽—羽无以应
张 良 召 哙
义 责 项 羽
第三部分(3─4段) 写宴会上的明争暗斗──
高潮(三起三落)
•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刘邦谢罪
项羽不应 项王赐座 刘邦逃席
6.若入前为寿:上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7. 不者,若属皆且为 ( 之 ) 所虏:不通否, 否则;为 …… 所 ……: 表被动,引进主动 者 8.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象鸟的翅膀一 样,名词作状语。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1.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2.范增举玦—项羽不应
3.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刘 邦 谢 罪
沛 公 脱 险
刘 邦 锄 奸
第四部分(5─7段) 刘邦的逃走、 项羽一方对失败的反映—— 故事的结局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 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⑴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⑵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⑶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 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 命。 ⑷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3.《鸿门宴》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

项王曰:“诺。”
表现项羽优柔寡断、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毫无主名见作状、,像不鸟辨张开忠翅膀奸一、样 缺乏政治远见。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 蔽沛公,庄不得击。
掩护
在这种情况下
怎么样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宾语前置句
很
用意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 当项王乎?”
本来
在楚军即将来袭、万分危急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的形势下,张良运筹帷幄、
张良表 人曰示 做请 某:求事“对,方“请允请往许让谓说我话”项伯,言沛公不敢背背叛项王也。沉 邦”着出谋冷划静策、处。变不惊,为刘
怎么
形作名,交情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详细,全部
把
一起
具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曰:“毋从(之)俱死也!”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以事具告(之)” 项伯告密,使危急的情势出现转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逃走
告诉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为韩王送沛公”是张良的托词,也是向项伯表明他和刘邦的 关系。张良忠心耿耿,项伯因私害公,两人形成鲜明对比。
代词,你 名作动,上前
趁机 同“座”,座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同不“否者”,你们若这属些皆人 将且要为(被之动)句范项所增伯虏::!““”急因庄击善则勿 遇入失 之为” ”寿。项 项羽 羽不 许听 诺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范项饮增伯,没举翼有军玦蔽什中么示沛无可意公以以用, ,作来为项 项为乐羽 羽,置 熟请之 视以不 无剑理 睹舞。”
高一语文《鸿门宴》原文及翻译

原⽂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伤使⼈⾔于项⽻⽈:“沛公欲王关中,使⼦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怒⽈:“旦⽇飨⼠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兵四⼗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沛公居⼭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关,财物⽆所取,妇⼥⽆所幸,此其志不在⼩。
吾令⼈望其⽓,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也。
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季⽗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从俱死也。
”张良⽈:“⾂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良乃⼊,具告沛公。
沛公⼤惊,⽈:“为之奈何?”张良⽈:“谁为⼤王为此计者?”⽈:“鲰⽣说我⽈:‘距关,⽏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料⼤王⼠卒⾜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请往谓项伯,⾔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秦时与⾂游,项伯杀⼈,⾂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孰与君少长?”良⽈:“长于⾂。
”沛公⽈:“君为我呼⼊,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吾⼊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与⾮常也。
⽇夜望将军⾄,岂敢反乎!愿伯具⾔⾂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旦⽇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沛公⽈:“诺。
” 于是项伯复夜去,⾄军中,具以沛公⾔报项王,因⾔⽈:“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乎?今⼈有⼤功⽽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谢⽈:“⾂与将军戮⼒⽽攻秦,将军战河北,⾂战河南,然不⾃意能先⼊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之⾔,令将军与⾂有郤”项王⽈:“此沛公左司马曹⽆伤⾔之;不然,籍何以⾄此?” 项王即⽇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南向坐。
《鸿门宴》原文注释译文

沛公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霸上,未得【没有能够】与【跟】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派】人言【报告】于【向】“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让】子婴为【担任,做】相,珍宝尽有【”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犒劳】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当【在】是【这】时,项羽兵四十万,在范增说(shuì)【劝告】公居山东【函谷关以东】时,贪【贪图】于财货,好美姬【美女】。
今【现在】入关,拿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云气】,皆【都】为【是】龙虎。
成【成为】五采【的意思】,此天子气也。
急击【攻打】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叔父】也,素【向来】善【与……交好】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这时】从【跟随】沛公,项伯乃夜【名词作状语,连夜】驰之【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详细】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俱【一起】去】,曰:“毋】从】俱【一起】“臣为【替】韩王送【护送】沛公,事有急,亡去【逃离】不义【道义】,不可不语(yù)【告诉】。
”良乃【于是】入,具【详细】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谁为大王为【制定】“鲰(zōu)生【短小,浅陋】说(shuì)【‘距【通“拒”,把守】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wàng)【故【所以】听之。
“料【估计】大王士卒足以当【抵挡】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本】不如也。
且【将】“请往谓【告诉】项伯,言沛公不敢背【王也。
”沛公曰:“君安【怎么】与项伯有故【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交游,交往】臣活【使……活】之;今事有急,故【所以】幸”沛公曰:“孰与君少长(zhǎng)?【和您比,哪”良曰:“长于【比】“君为【替】我呼【喊】入,吾得兄【他】。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古时献酒致祝颂词叫“为寿”】,约【约定】为婚姻【即亲家】,曰:“吾入关,秋毫【丝毫】近,籍【登记吏民,封【封闭】府库【仓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原文 注释 译文

《鸿门宴》沛公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霸上,未得【没有能够】与【跟】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派】人言【报告】于【向】项羽曰:“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让】子婴为【担任,做】相,珍宝尽有】“旦日【明天】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当【在】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shuì)【劝告】项羽曰:“沛公居山东【函谷关以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美女】。
今【现在】,妇女无所幸【宠幸】,此其志不在小人望【观望】其气,皆【都】为【是】龙虎。
成【成为】采【同“彩”,彩色的意思,此天子气也。
急击【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叔父】也,素【向来】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这时】从】沛公,项伯乃夜【名词作状语,连夜】驰【骑马】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详细】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俱【一起】去【离开】,曰:“毋【不要从跟着俱一起】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护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逃离】不义【道义】,不可不语(yù)【告诉】。
”良乃【于是】入,具【详细】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对付】之奈何”张良曰:“谁为【替】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短小,浅陋】说(shuì)【劝告,劝诫】我曰:‘距【通“拒”,把守】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wàng)也。
’故所以】听之。
”良曰:“料【估计】大王士卒【军队】足以当【抵挡】项王乎?”沛公默然【沉默】,曰:“固【本来,当然】不如也。
且【将】为之奈何?”张良曰:“请【请允许我】往谓【告诉】项伯,言【说】沛公不敢背【背叛】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怎么】与项伯有故【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交游,交往,项伯杀人,臣活【使……活】之;今事有急,故幸【幸亏】曰:“孰与君少长(zhǎng)?【和您比,哪一个更年长?】“长于【比】臣。
”沛公曰:“君为【替】我呼【喊】入,吾得兄】。
《鸿门宴》课文翻译和分析 (2)

贪图 喜爱美女 对财物 取用 财物:名作状,表动作对象
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
宠幸 (表现)小处 形作名,所幸:宠幸的人
其气,皆为龙
是
看过那里的云气
虎,
成五采,
此天子气也。 急
云气
击
勿
失 !”
(的样子)五彩颜色
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时机
第1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
4、为之奈何?:
应译为“奈何为之”,为: 对付; 怎 么 对 付 这 件 事 。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为“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 , “者”语气 助词。 6、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7、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8、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游,交往;活,使……活,使动用法。 9、孰与君少长?:
译:沛公驻军于霸上,没能和项羽 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 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 子婴做宰相,珍宝全都据为己有。” 项羽大怒说:“明天犒劳士兵们, 替我攻破沛公的军队!”正当这个 时候,项羽有四十万士兵,驻扎在 新丰鸿门;沛公有十万士兵,驻扎 在霸上。范增劝说项羽说:“沛公 居住在函谷关以东的时候,贪于财 物,喜欢美女。现在进入函谷关, 在财物方面没有索取,在妇女方面 没有宠幸,这说明他的志向很不小。 我让人望他的云气,都呈现出龙虎 的样子,呈现出五种色彩,这是天 子的云气。赶紧攻击他不要失去时 机!”
驻军 军:名作动
得与项羽相见。
没有能 跟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
言于项羽曰:“沛公
言于,向……报告
欲王 (于 )关中,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注释解释

重点字词注释解释第一段段意:无伤告密,范增说羽1、军:名词活用为动词,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2、未得:未能。
3、王:应该读作四声,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
其后省略了介词‚于‛,这个‚于‛与后面的‚关中‛形成介宾短语。
4、旦日:第二天5、飨:犒劳6、为击破:‚为‛作为介词‚替‛。
‚为‛当读作去声,其后省略了宾语‚我‛。
从句式上讲,这个句子也就是省略句。
7、当是时:在这个时候8、说:劝说。
9、‚山东‛指肴山以东,‚山‛特指‚肴山‛,‚关‛特指‚函谷关‛。
10、无所幸:没有他所亲近的。
11、气:这是古代的一种迷信色彩很浓的东西,据说,任何一个大人物都有一种自然现象与之对应,最常见的说法是星,如果新发现了一颗星星,那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诞生了,这颗星一天天的变亮,就说明这个大人物一天天成长了,如果这颗星被云彩挡了一下,就说明这个大人物被人侵犯了。
‚云气‛则是一个大人物居住地的物象变化,只有会看的人才能看到。
12、‚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判断句式。
主语为‚此‛,‚天子气‛为宾语,‚也‛为表陈述肯定语气的助词。
鉴赏:这是范增劝说项羽的第二个层次,是从古人最虔诚地信仰角度劝说,非常有力。
在已经燃起的大火上又浇上了一桶热油。
13、成:化作,变作;采:通‚彩。
翻译:我派人察看他的云气,都呈现出五彩的龙虎形象,这(是)天子的云气啊!赶紧攻打(他),(千万)不要错失(良机)!‛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式,‚者‛用于主语后,表示停顿,‚也‛用于宾语后,表示肯定语气。
2、素:‚平日‛‚一向‛。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交好‛。
1、从:动词‚跟随‛;2、乃:连词‚于是,就‛;3、夜:名词活用为介宾短语,作状语,意思是‚在夜里‛;4、驰:动词‚骑马‛;5、之:是动词‚到‛;6、军:名词‚军营‛;7、具:副词‚全部‛;8、告:后省略了宾语‚之(张良)‛;9、以事: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10、与:介词‚和‛,后面省略了宾语‚之(项梁)‛;11、从:动词‚跟随‛,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沛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干校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一、通假字、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7.坐─座:置之坐上8、不——否二、成语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三、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5.寿古:敬酒今:长寿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四、一词多义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因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且将:且为之奈何?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离去,离开:脱身独去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比:长子臣在:复得见将军子此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辞为?五、词类活用1.名词用如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不可不语(告诉,动词)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2.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3.意动、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4.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头发上(向上)指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六、句式变换1.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2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为(省略“之”)寿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加彘肩(省略“于其”)上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十、古代“座次”问题: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十一、古代的礼节: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2、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7、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1.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性格特点: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2.刘邦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性格特点: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3.范增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4.张良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沉稳机智:张良留谢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曹无伤和项伯:(叛徒)5.项伯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6.曹无伤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7.项庄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8.樊哙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题乌江项王庙诗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2、毛泽东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摘自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8226;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故事发展过程:项羽起兵会稽——北上救赵——巨鹿之战——破关入咸(刘邦在沛起义——刘邦攻秦——约法三章)——鸿门宴——项羽封侯——诸侯反叛——彭城大战——俘汉妻父——汉楚讲和——弑父未遂——单独挑战——攻韩信彭越——鸿沟割地——张良说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故事情节:本文中心:鸿门宴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本文顺序:时间顺序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亚父定计夜访张良刘邦定策项伯说情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义责项羽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