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合集下载

鉴别一个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

鉴别一个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

鉴别一个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区分原则有主观和客观一致性,认知、情感、意识的统一性,人格稳定。

1.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性:人的心理和行为应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不应发生矛盾或冲突。

人的行为与其所在的场合和环境相适应。

2.知情意的统一性:指人的认知、情感、意识相统一,人的情感应与其所经历事情产生的认知和意识相统一。

3.人格稳定:人的人格的形成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但是人格都是具有稳定性的,不会因今天是沉默寡言的深沉派,明天就变成侃侃而谈的交际花。

心理是指人类在符号活动梳理的过程和结果。

具体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惧等情感体验。

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

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1。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三原则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三原则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三原则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划分为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两个大的范畴,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没病或有病。

心理正常范筹内按心理健康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两大类,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都可归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围,属于心理正常的范畴。

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不能自愈或疗愈的,有可能向心理异常方向发展。

疑似神经症应由专业心理医生进行鉴别,心理咨询师如果接访应于特别关注,或干预或转介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而定,力不从心的或难以鉴别的应于转介专业心理医生。

一、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分的三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精神病性的幻觉是无对象的知觉,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若一个人听到了别人在议论他,说他的坏话,并坚信有人在害他、攻击他、诽谤他,所以这个人感到非常愤怒,痛不欲生。

在我们看来根本没有事实根据基础,这种人所想所反应的情感不被人理解。

故评价这个人心理不正常。

他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不统一的。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行协调一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整体性表现,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一致表现在内心体验与环境的一致,如该笑的场合就笑,该哭的场合就哭,儿子结婚办喜事喜气洋洋,已故亲人办丧事痛哭流涕。

这就是情感与所处的环境协调一致。

病态相反,该哭的不哭,该笑的不笑,这就是反常、病态。

常见精神分裂症。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了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若一个人没有明显的外界因素而出现性格的反常,如平素开朗外向,突然沉默寡言,孤僻不接触人,我们认为是破坏了他性格的稳定性,是反常。

如抑郁症。

综上所述,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以自知力为判断和鉴别的指标。

完整的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是判断是否有精神障碍及严重程度、疗效的指征。

它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自知力是现实检验的一把尺子。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是指根据人类行为和心理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普遍表现和期望来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1. 频率和持续时间:异常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行为、情绪或思维的频繁和持续的变化,超出了正常心理范围。

例如,持续的抑郁情绪、频繁的恐慌发作或强迫性行为。

2. 功能障碍:异常心理可能导致个体无法正常履行日常生活中的职能和责任。

例如,无法正常工作、学习、社交或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等。

3. 社会标准和期望:正常心理的表现通常符合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普遍期望和行为准则。

异常心理的表现可能超出了社会的正常范围,违反了社会、家庭或职业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4. 个体痛苦和功能受损:异常心理常常伴随个体的痛苦和功能受损。

这可以包括情绪上的苦闷、焦虑、沮丧,以及在工作、学习或人际关系中的困扰、障碍或冲突。

5. 统计数据:通过大规模的统计数据,研究人员可以确定一些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分布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将个体的心理状态与大众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从而评估其是否符
合正常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社会环境、个体历史和生物因素等。

因此,在确定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并且个案分析。

心理学范畴内,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个原则

心理学范畴内,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个原则

心理学范畴内,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个原则心理学是探讨人类思维、行为、情感等方面的科学,内容涉及深度广度十分广泛。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常常需要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这两个范畴,以更准确地理解人类思维与行为的本质。

在这篇短文中,我将介绍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文化差异。

每一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因此在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时必须考虑文化差异的因素。

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被理解为正常或异常。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放学后的孩子们经常会在小区或学校附近的公园内玩耍、奔跑,好像是正常的社交活动;但在美国文化中,这种行为可能会被理解为过度活跃或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被认定为异常。

因此,在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时候,要注意文化背景的影响,避免把文化差异误解为异常行为。

第二个原则是时间差异。

人类的心理状态始终处在变化中,因为个体的行为与经历会不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行为可能从正常向异常转变,或者从异常向正常转变。

比如,在青春期时期,很多人都会经历心理上的波动,感到孤独、沮丧或者焦虑;但是如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可能就表明出现了异常心理。

因此,在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时,需要充分考虑时间的因素,避免把暂时受到影响的行为误解为异常行为。

第三个原则是影响程度。

有些行为可能与一般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却不一定是异常行为。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分析其对个体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程度。

如果某些行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无法产生重大损害,同时对社会没有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这种行为就不是异常的。

比如说,一些人可能会痴迷于视频游戏,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游戏。

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异常的,只要他们仍然能够保持正常的身心状态并且维持正常的社交和生活习惯,就没有达到异常的程度。

总之,区分常态心理与异常心理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文化差异、时间因素和影响程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原则。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人类思维与行为的本质,并借助这种理解来改善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环境。

鉴别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

鉴别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

鉴别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在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人们会有各种心理表达,这些心理表达在此情况下可以被划分为正常和异常之分。

要有效地鉴别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需要一些基本的原则或标准。

以下是诊断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
一、行为方面:根据不同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来看,个体的行为被认为是正常的,或者在有效限度内被认为是正常的。

这就要求一个人行为必须符合某种正当的习惯和道德准则,当这种行为没有达到此标准时,这种行为就被视作不正常。

二、思维方面:思维方面主要考察一个人的智力和想象力有多少正常,想象力指的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充分理解和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复杂的问题,智力指的是一个人是否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和分析能力,总之智力较低或思维活动能力较差都将被判定为不正常。

三、情感方面:诊断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既要从情感准则上看,情感方面要讨论个体的正常
情感表达,以及一个人的情感表达是否异常。

在一个社会里,个体的普通情感表达和情感控制都必须经得起检验,当普通情感崩溃而无法控制时,往往是一种心理异常,这时有必要进行调节和干预。

四、意志方面:通过判断一个人行为中是否有自控能力,比如有没有约束力或抗拒力来确定自身行为的正常或异常,当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消失时就很容易让自己的行为脱离正常轨道,而失去自控卓越,无法再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候就可以认为这种心理非常失衡可能非常脆弱,非常异常。

以上就是诊断一个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原则,通过根据不同方面来考量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否,可以很容易地鉴别一个人的心理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 异常性: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超出了正常范围。

2. 稳定性: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持续存在,不会因外部环境影响
而改变。

3. 功能性: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影响了日常生活或工作,使其不
能胜任工作或满足日常需求。

4. 个体性: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与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

详细解释:
1. 异常性: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反应。

如果
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超出了正常范围,比如说过于激动或者抑郁,那么就可以判断其心理状态存在异常。

2. 稳定性: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是否持续存在,不受外部环
境的影响而改变,也是判断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

3. 功能性: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或情绪反应影响了日常生活或工作,使其不能胜任工作或满足日常需求,那么就可以视为心理异常现象。

4. 个体性:每个人在心理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判断一
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需要考虑到其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需要考虑到异常性、稳定性、功能性以及个体性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在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包括(习题215,0511-3-135):①主一客观世界统一原则;②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③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判断正常与异常、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不符合“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原则的说法是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的一致原则(习题38)。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在临床上,可以将“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习题40)。

不符合“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的描述是对“自我”概念的错误认知(习题39)(双重否定题)。

“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是指(习题216):①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②“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符合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的表述是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习题41)。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描述是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习题42)。

不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描述是人格类型与心理结构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习题49)。

简述从心理学角度,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简述从心理学角度,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简述从心理学角度,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正常与异常心理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要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频率和持续时间正常心理表现为在特定情境下偶尔出现的行为和情感反应,持续时间短暂。

异常心理则表现为频繁出现的行为和情感反应,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比如,焦虑情绪在一些具有压力的情境下是正常的,但如果一个人经常感到过分担忧或恐惧,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就属于异常心理。

2. 社会和文化背景正常心理是一种符合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它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异常心理则是一种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不适应的行为和情感反应,超出了正常行为的范畴。

比如,西方人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在亚洲一些文化中,过多地表露情感反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3. 心理功能的影响正常和异常心理在心理功能上表现出不同的影响。

正常心理状态下,人的心理功能处于协调、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表现出良好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功能。

异常心理则会影响认知、情感和行为功能,导致心理不平衡。

比如,患有抑郁症的人经常感到无助、无望和情绪低落,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4. 生命历程的影响人的生命历程对正常和异常心理都有影响。

正常心理反映了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而异常心理则反映了生命历程中遭遇的各种创伤和压力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比如,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可能会在遭遇创伤后出现持续的回忆、噩梦和恐惧,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总的来说,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存在着灰色地带,需要深入观察和评估。

心理学家能够通过各种心理评估工具和技术,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方法,帮助人们恢复心理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这就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无一明确的界限,正常人在某个时期也会有异常心理活动,精神病人哪怕就是最严重时也有正常心理活动。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为正确地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制定了不少测验工具与量表,并应用现代化的仪器去处理数据,使心理测量有了很大进步。

但就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简单的量表测得的结果只能就是起参考作用,判断一个人心理就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主要还靠认真观察。

1、主客观就是否相一致。

主要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

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及受它支配的情感与行为,应与外界相协调,而不应发生矛盾与冲突,她们的言谈与举止行为,应该受到正常人的理解。

比如说,一个同学在班级里唱一支一般化的歌曲,可引起大家的掌声,但如果在一个会议上突然引吭高歌,就会引起人们的惊讶。

我们说前者为正常心理,后者为心理异常,因为与外界环境不协调。

2、知、情、意就是否相统一。

就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情感与行为的一致性。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应与受它支配的情感与行为就是一致的,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肠愁瞌睡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都说明这种一致性。

比如一个同学面带笑容地讲述她的不幸遭遇,我们说她对痛苦的事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

知觉、情感、意向不协调,也就是一种异常心理。

3、人格就是否相对稳定。

即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性。

一个人受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使她们对现实有个比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的行为模式,这就就是人的性格特点。

它相对稳定,如果一个人几年来一直寡言少语,不明原因突然变得话多而爱交往,给人一种判若两人之感,这就说明心理异常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