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诗两首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分解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全诗翻译赏析精编版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全诗翻译赏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文解释】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
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
半夜里一阵犬吠声把我惊醒,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词语解释】(1)芙蓉山主人:这里指作者投宿的人家。
芙蓉山:地名,在今湖南宁乡青山桥镇。
(2)苍山:青山。
(3)白屋:这里说的是诗人投宿的贫苦人家的住所。
通常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5)夜归:晚上归来。
(6)贫:清贫。
白屋:茅草屋。
【诗文赏析】这首诗用精炼的诗笔,描绘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主题的寒山夜宿图。
整首诗按照时间顺序安排。
上半是旅客山行夜宿,后半是主人夜半还家;上半全为所见,后面皆是所闻。
平中有转,有起有伏,虽未直接抒情,但山野孤寂的羁旅情怀不写自现。
每句诗都构成一幅独立的画面,彼此又都相互承接。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
“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全文注释赏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
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
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注释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
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
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
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鉴赏诗词大意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
“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反客为主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
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意及赏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意及赏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意及赏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刘长卿日暮苍山远(2),天寒白屋贫(3)。
柴门闻犬吠(4),风雪夜归人。
【注释】(1)芙蓉山:地名。
(2)苍:青黑色。
(3)白屋:用白茅草覆顶的贫穷人家住屋。
(4)柴门:用木柴作的门,言其简陋。
【赏析】一位踽踽独行的旅客,正在漫漫崎岖的山道上跋涉,艰辛劳累,炙冷又饿,这时天色已晚,青山更显得迷蒙遥远。
天寒地冻,四处茫茫,到哪儿去找住宿的地方呢?夜色中,忽见山坳处露出几间白茅草屋顶的小屋,似乎在寒风中抖缩着,原来是几户贫穷的农家!他急忙加快了脚步。
突然,柴门内的狗儿狂叫起来,令人惊喜交加。
也许惊醒了屋内的主人吧,这时主人对狗儿的呵斥声、与客人的应答声、开门声、寒暄声、叙谈声掩盖了门外呼呼的风雪声,强烈震撼着诗人的心。
在这迷漫的风雪之夜,诗人来到这位热心主人的家,不是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么?一股暖流,一片亲情,油然而生。
从中也透出一丝远行者孤寂凄清的思乡心绪。
这首诗依着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脉络,随着时间、空间的转移,描绘了一幅雪夜投宿图。
【吟诵要领】唐诗人刘长卿,官至随州刺史,又称刘随州。
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天宝末至大历年间,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他的诗善于在景物描写中寄托自己的真情实感。
吟诵时应把握其凝炼自然、造意清新的艺术风格。
首句,点明时间和处境,表露出诗人匆匆赶路急欲投宿的心情。
吟诵时日暮短而下抑,苍山长而稍缓,远语调急切。
次句,写发现山村农家的观感,点明投宿地点。
吟诵时天寒长而平缓,白屋稍快,贫略高而长,沉重、凄冷。
三句,以跳跃的笔触,叙写走进农家时的情状。
诗人从闻犬吠到进入主人家内,受到热情接待的种种情节,诗笔一下跳过,却留下给人丰富想象的空间。
吟诵时柴门以平缓声调连读,闻字音重略长,犬吠一字一顿,表示又惊又喜。
四句,写诗人在漫天风雪之中受到主人留宿的深切感受。
吟诵时风、雪两字连读,夜字短顿,归人二字声调上汤,使诗句交织着的喜悦、感激、温暖、凄清的复杂心清,一起涌上心头。
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附赏析

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附赏析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附赏析诗文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代:刘长卿译文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贫穷。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注释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
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
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
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
“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
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全诗翻译赏析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全诗翻译赏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文解释】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
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
半夜里一阵犬吠声把我惊醒,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词语解释】(1)芙蓉山主人:这里指作者投宿的人家。
芙蓉山:地名,在今湖南宁乡青山桥镇。
(2)苍山:青山。
(3)白屋:这里说的是诗人投宿的贫苦人家的住所。
通常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5)夜归:晚上归来。
(6)贫:清贫。
白屋:茅草屋。
【诗文赏析】这首诗用精炼的诗笔,描绘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主题的寒山夜宿图。
整首诗按照时间顺序安排。
上半是旅客山行夜宿,后半是主人夜半还家;上半全为所见,后面皆是所闻。
平中有转,有起有伏,虽未直接抒情,但山野孤寂的羁旅情怀不写自现。
每句诗都构成一幅独立的画面,彼此又都相互承接。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
“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注释及简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作者背景】
刘长卿(726-790),唐代诗人。
字文房,祖籍河间(今河北河间),自小生长在洛阳。
自视为洛阳人。
他的诗工秀委婉,格调清淡,很有韵味自称五言长城。
【注词释义】
苍:青色。
白屋:指贫穷人家的房屋,屋顶常用白茅草覆盖,或用木板而不涂油漆。
柴门:篱笆门。
闻:听。
吠:狗叫。
【古诗今译】
傍晚路经远方苍山下,天寒茅草板房更清贫。
敲响柴门听见了狗叫,我是风雪夜投宿的人。
【名句赏析】——风雪夜归人。
这是诗中有画,画中见情的四句诗。
叙写诗人在一个风雪的冬日远游芙蓉山夜间投宿到一户贫农家的情景。
前两句寥寥数语,点明了时间是冬日的傍晚,地点是苍山的脚下,而且通过房屋的“贫”与天气的“寒”相互映照,生动刻画了这户人家的清贫境况。
后两句转而叙写自己冒着风雪前来叩门求宿,引得狗叫起来。
全诗简练含蓄,写到此处悄然而止,没有再进一步交待主人开门、自己进屋以后的种种场面,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全诗翻译赏析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全诗翻译赏析前言刘长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一首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流传至今最为著名的诗歌之一。
本次将对该诗进行全诗翻译及赏析。
正文原文芙蓉山前西入云,白鹭飞来何所群。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芙蓉山前的西面进入云中,白鹭飞过来不知去向。
我问松下的童子说,他的老师去采药了。
只在这山里,云深处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赏析刘长卿的诗以自然风光、历史典故为题材,构思新颖,意境深远,富有个性和韵味。
这首诗以“雪”为名,其实并没有与雪有太多关联,反而通过“芙蓉山”、“白鹭”、“松下”等形象,深刻表现了南国山水的清幽神韵,营造出一种虚静空灵、不落尘俗之境。
首句“芙蓉山前西入云”写出的是高山之形,发人深省。
这里,“芙蓉山”是一座有個性的山,它在宁静中散发着自然之气,引导着人们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西入云”则意在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营造一种太平之境,把人们带入到壮美而美好的情境之中。
这句话有着不朽的韵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句“白鹭飞来何所群”是写景的佳句,凸显了景色的美好和自然界的神奇。
白鹭不会随意飞来,而是有选择的,也许作者并不知道它们飞向的方向,正如人们对未来不确定的行程。
第三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是诗中唯一带有人物形象的语句。
松下的童子被看作诗中代表自然的形象,他的老师去采药也代表诗人向着自然走去的心态。
松下童子,“问” 字的用意是温和的,不需要表明他的目的,即导师南游。
这里的顿斯精确而恰当,流露着作者的独具玄思之韵味,充满了远离喧闹,沉静自在的意境。
最后一阕“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是此诗的点睛之笔。
能够“只”在山中和“云深处”表明作者希望的是使自然成为我们身处世俗时静思的方式。
从而让我们在急躁的生活中留出专注思考的空间,增加自己生活的滋养和能量。
结语《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一首充满诗性的古文诗。
它描写了南方山水的幽静神韵,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的恢宏与壮美。
三年级语文S版25《江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精美齐全-课件分解

青黑色的山,指芙蓉山。
日暮苍山远,
太阳落山了,远处的青黑 色的山显得更远了。
贫苦人家住
天寒白屋贫。的房子
在寒冷的风雪中,从那破旧的 茅屋可 以看出主人家非常贫 穷。。
狗叫
柴门闻犬吠,
在柴门里,听到主人家的狗 汪汪的叫起来。
回来
风雪夜归人。
应该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之夜 回来了吧。
远
近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景 -----凄凉
孤舟蓑笠翁,
人 -----孤独
独钓寒江雪。
诗句解读
一、环境——寒冷凄凉
1.“绝”和“灭”,道出了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 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 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2.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 的景象? —— 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 “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 变得如此凄凉。
寒冷的江面
独钓寒江雪
独自一人冒着漫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
译文:
1.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 2. 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迹。 3.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身 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 独自一人冒着漫天飞雪在寒冷的江 面上钓鱼 。
语言特色
《江雪》在语言上很有特色, 请找出诗中 的近义词: 绝——灭 孤——独
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七言223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 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船).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 苍山/远, 天寒/ 白屋/贫。 柴门/ 闻/犬吠, 风雪/ 夜/归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的群山
青黑色的山,指芙蓉山。
日暮 苍 山 远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一只飞鸟的影子,
小路
足迹
消失(没有了)
天寒白 屋 贫
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
孤零零的一条小船 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永州一贬就是十年。十 年来,他除了继续坚持斗争 更广泛地研究古往今来关于 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 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还写 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等 作品。《永州八记》成为我 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生动 地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
江雪
• 千山/鸟飞/绝(jué),
【唐】·柳宗元
• 万径/(jìng)人踪/(zōng)灭。
孤舟蓑笠翁
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 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寒冷的江面
独钓寒江雪
独自一人冒着漫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
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感受渔翁的心情。 孤独、寂寞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独”——孤独
三、精神——顽强不屈
1.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 里,没有飞鸟,不见行人,渔翁为什么 不呆在家中取暖,偏要出来钓鱼呢?
(原因:这位渔翁生活贫困,为了生存,不得不出来钓鱼 )
2.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被 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 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周围的群山
尽
千山 鸟 飞 绝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一只飞鸟的影子,
小路
足迹
消失(没影。
孤零零的一条小船 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孤舟蓑笠翁
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 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寒冷的江面
独钓寒江雪
独自一人冒着漫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
• 孤(gū)舟/蓑(suō)笠(lì) /翁(wēng),
• 独钓/(diào)寒江/雪。
请做到: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看准音读标准生字的音 2、同桌互读,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题解
“江雪”,顾名思义是指江上的雪。
由此可以看出本诗的创作季节是 冬季,给人一种寒冷凄凉的感觉。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景 -----凄凉
孤舟蓑笠翁,
人 -----孤独
独钓寒江雪。
环境—寒冷凄凉 心情— 孤独悲愤 精神— 顽强不屈
诗句解读
一、环境——寒冷凄凉
1.“绝”和“灭”,道出了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 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 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 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唐代诗人。 字文房,他的诗善于 用简淡的笔触刻画幽 静的景色,寄托于孤 寂情怀。擅长写五言 诗,他曾经自豪地称 自己为“五言长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 苍山远, 天寒/ 白屋贫。 柴门/ 闻犬吠, 风雪/ 夜归人。
2.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 的景象? —— 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 “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 变得如此凄凉。
3. “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 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 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二、心情——孤独寂寞
25.古诗两首
柳宗元
我国唐代著名的文 学家,字子厚,世称 “柳河东 ”,是“唐宋 八大家” 。一生留诗 文作品达600余篇,其 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在长安参加革 新失败,被贬到永州。永 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处, 当时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和柳宗元同去的有他67岁 的老母。他们没有住的地 方,只好借住在一间寺庙 里。没有半年,老母病逝, 他的政敌还几次派人对他 的住所放火。残酷的政治 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 严重损害了柳宗元的健康。 但这并没能动摇他的理想。
译文: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 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迹。 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 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独自一人冒着漫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 上钓鱼 。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语言特色
《江雪》在语言上很有特色, 请找出诗中 的近义词: 绝——灭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