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卷一测试题

合集下载

古文观止卷一 周文 王孙满对楚子-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卷一 周文 王孙满对楚子-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卷一周文王孙满对楚子卷一周文王孙满对楚子《左传·宣公三年》【题解】春秋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争霸,野心家代不乏人。

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君的楚庄王,经过长期的争斗,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自以为羽翼已丰,耀武扬威地陈兵于周天子的境内,询问九鼎大小轻重,试图取而代之。

周大夫王孙满由楚庄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他吞并天下的野心,就以享有天下“在德不在鼎”的妙论,摧挫打击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

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

后世以“问鼎”比喻篡逆野心。

【一段】楚子伐陆浑之戎①,遂至于雒②,观兵于周疆③。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④。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⑤。

【注释】①楚子:楚庄王。

陆浑之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支,原居今甘肃敦煌一带,后迁到今河南伊川一带。

②雒(luò):雒水,今作洛水。

发源于陕西上雒冢岭山,经河南巩县流入黄河。

③观兵:检阅军队。

这里有炫耀武力之意。

周疆:周天子的境内。

④定王:周定王,周襄王之孙,名瑜。

王孙满:周大夫。

劳:慰劳。

⑤鼎:即九鼎。

相传夏禹时用九州贡的铜铸成,以代表九州。

后世以为王权的象征。

【译文】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于是来到雒水,在周朝的疆界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

楚庄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

【二段】对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⑥,贡金九牧⑦,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⑧。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⑨。

螭魅魍魉,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

天祚明德,有所厎止。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注释】⑥图物:把山川奇异之物绘制成图像。

图,画,用作动词。

⑦金:指铜。

九牧:九州之牧。

牧,州的长官。

⑧神奸:鬼神百物的怪异形状。

⑨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利的事。

《古文观止》考查前十五篇

《古文观止》考查前十五篇

《古文观止》知识测试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含义(3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二.翻译下列语句(60分)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2、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3、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4、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5、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6、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7、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10、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1、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12、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

13、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

14、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5、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三.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或故事,请说明理由.不少于100字(10分)文章记述了前720年(隐公三年),石碏劝谏卫庄公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事。

州吁是卫庄公的一个宠妾所生,卫庄公爱屋及乌,对他也格外宠爱,即使对他喜好军事这种十分犯忌的事,也不加禁止。

卫国大夫石碏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向卫庄公进谏,劝庄公爱子应该用道义,不要让他走上邪路。

但庄公听不进去,结果前719年即第二年,就发生了州吁弑桓公而自立的事件。

多亏石碏用计,大义灭亲,借陈国国君之手把弑君乱国的州吁和自己的儿子——助纣为虐的石厚抓住,并派人把他们杀死。

如何爱子,对一个国君来说,决不单单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

正因为这样,所以石碏才进谏卫庄公。

但石碏进谏,并没有像许多进谏者那样,举述以往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是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切入谏旨,提出“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观点。

古文观止(卷一)

古文观止(卷一)

古文观止卷一・周文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周郑交质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谈谈古文观止》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II卷高考题)

《谈谈古文观止》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III卷高考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

《周郑交质》讲义及练习

《周郑交质》讲义及练习

周郑交质《左传》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bì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明恕而行,要yāo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zhǐ之毛,苹、蘩fán、蕰wēn、藻之菜,筐、筥jǔ、锜qí、釜之器,潢huáng、污、行hánɡ潦lǎo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jiǒng酌》,昭忠信也。

”阅读测评1.《左传》记载“周郑交质”“周郑交恶”,透露什么讯息?下列叙述何者错误?A.春秋蜕变为战国之征兆B.周天子地位名存实亡C.东周地位等同于诸侯D.郑庄公目无君王2.依《左传》作者之意,巩固邦交,最重要的是:A.用质B.祭享C.明信D.风雅3.以下是关于周郑交质的论述,何者错误?A.起因于周天子大权旁落B.周天子失去了内政的主导权B.郑庄公贬低天子等同诸侯D.两国彼此交换人质4.以下字词解释,何者非是?A.王“贰”于国——二心B.周人将“畀”虢公政——授与C.信不由“中”——中庸D.“要”之以礼——约束简答题.君子评论“周郑交质”,重点是什么?句读练习1、学习并熟读全文,读出节奏、停顿、抑扬顿挫。

2、独立完成句读。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古文观止第1讲 《石碏谏宠州吁》练习题(附答案)

古文观止第1讲 《石碏谏宠州吁》练习题(附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阶.之为祸(2)少陵.长(3)桓公立.,乃老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

(1)生孝伯,蚤.死(2)将祸是.务去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美而.无子(2)教之以.义方(3)教之.以义方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2)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3)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5.给下列句子断句,并添加标点。

(1)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2)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6.根据原文内容,回答下列题目(1)庄姜为什么厌恶公子州吁?(2)石碏的入情入理的谏言分为哪三个层面?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阶.之为祸:阶梯,这里用作动词,指一步步引向。

(5)少陵.长:欺侮(6)桓公立.,乃老:继承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

(3)生孝伯,蚤.死:通”早“(4)将祸是.务去:通“事”,事情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4)美而.无子:表转折,但是(5)教之以.义方:动词,用(6)教之.以义方:代词,指前文提到的儿子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

(5)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

(6)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

5.给下列句子断句,并添加标点。

(3)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

(4)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6.根据原文内容,回答下列题目(3)庄姜为什么厌恶公子州吁?庄姜没有自己的儿子,而公子州吁,是庄公爱妾生的儿子,卫庄公十分宠爱他,又喜欢军事,但庄公不禁止,所以庄姜很厌恶他。

文言文古文观止卷一周文臧哀伯谏纳郜鼎

文言文古文观止卷一周文臧哀伯谏纳郜鼎

古文观止卷一周文臧哀伯谏纳郜鼎卷一周文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桓公二年》【题解】本文选自《左传·桓公二年》。

这一年(前710年)的春天,宋国太宰华父督杀死司马孔父嘉,并占有了孔父嘉“美而艳”的妻子。

宋殇公为此很生气,华父督害怕,就干脆把殇公也杀了,另立宋庄公。

华父督为了取得各诸侯国对此事的默认,先后对齐、陈、郑、鲁等国进行贿赂。

鲁桓公接受了宋国送给的郜鼎,并把它安放在太庙里。

鲁国大夫臧哀伯认为这样做“非礼”,会导致官员腐败,甚至导致国家败亡。

于是对桓公进行劝谏。

【一段】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①,纳于大庙②,非礼也。

【注释】①郜(ɡào):国名,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一个庶子,春秋时为宋国所灭,其故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

鼎: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物,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记绩的礼器,所以又作为传国重器,其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

宋:国名,春秋时为十二诸侯之一,开国国君为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其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之间。

大(tài)庙:即太庙,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的祖庙。

【译文】夏季四月,(桓公)从宋国取得郜国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样做不合礼制。

【二段】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③;犹惧或失之,故照令德以示子孙④。

是以清庙茅屋⑤,大路越席⑥,大羹不致⑦,粢食不凿⑧,昭其俭也;衮冕黻瑛⑨,带裳幅舄,衡紞纮綎,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公不听。

【注释】③临照:管理和监察。

临,统管,治理。

古文观止卷一 周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

古文观止卷一 周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

古文观止卷一周文召公谏厉王止谤卷一周文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周语上》【题解】这篇短文,说的是对人民的议论只宜疏导不可压制的道理,颇有见地。

周厉王是个残忍的暴君,民不堪命,议论纷纷,他就用监视、告密、杀戮的方式加以镇压。

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规劝他,可他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国人的流放。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

舆论民情不可忽视。

只能因势利导,不可壅塞堵截。

用刑杀、监禁、流放的高压手段加以抑制,更无异于火上浇油。

厉王的可悲下场可垂警后世。

【一段】厉王虐①。

国人谤王②。

召公告曰③:“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④,使监谤者。

以告⑤,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⑥。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⑦,乃不敢言。

”【注释】①厉王:周厉王,姓姬名胡,周穆王之孙,公元前878年至公元前842年在位。

暴虐无道,在“国人暴动”中被逐出都城,逃亡于彘,公元前828年病死。

②国人:王畿之内的平民。

谤:议论指责。

③召(shào)公:一作“邵公”,姬虎,谥穆公,周厉王的卿士,后辅佐周宣王。

④卫巫:卫国的巫师。

卫,国名,在今河南北部。

巫,以侍奉鬼神为职业的人。

⑤告:告密。

⑥道路以目: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睛彼此望一望,互相递个眼色。

意谓人们担心谤王的嫌疑,见了面连互相问候也不敢。

⑦弭(mǐ):平息,消除。

【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

国都里的人都在纷纷咒骂他。

召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已忍受不了你的政令了!”厉王一听就火了,找来一些卫国的巫师,命他们去监视口出怨言的人。

只要卫巫一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

国都里的人谁也不敢再说话了,即使是亲友邻里路上相遇,也只能互相递个眼色而已。

厉王大喜,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怨愤不满的言论了,他们再也不敢瞎议论了。

”【二段】召公曰:“是鄣之也⑧。

防民之口⑨,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观止》卷一检测[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没空1分,共计40分)
1、《古文观止》成书于朝,编选者为和叔侄二人。

在该书中,二人精选了从朝到朝期间的传世美文,共计篇。

2、《古文观止》卷一、卷二均出自《左传》,由此可以看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

《左传》是一部体史书,其作者为。

3、春秋三传是指、、。

4、《石碏谏宠州吁》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讲述了卫国大臣石碏向卫庄公进谏的事儿,根据我们所学常识,隐公应为当时国国君。

5、我们在卷一的学习中,发现了一些至今在使用的成语的出处,比如:
1)“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
2)“量力而行”、“相时而动”出自;
3)“一鼓作气”出自;
4)“风马牛不相及”出自;
5)“唇亡齿寒”出自;
6、春秋五霸一说为、、、、,一说为、、、、。

7、何谓“礼”?在《郑庄公戒饬守臣》中,作者认为:礼,,,,。

8、在古代,等级贵贱区分的非常明显,这在文字上也有体现,比如,以人的去世为例:天子去世称为,诸侯去世称为,士大夫去世称为,普通人去世称为。

9、《臧僖伯谏观鱼》中,臧僖伯认为:凡物,其材,则君不举焉。

10、古人作文也喜欢引经据典,譬如在《郑伯克段于鄢》结尾处写道: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

其是之谓乎!
11、曹刿进见鲁庄公,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件焉?刿曰:,遂入见。

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15分)
卷一包括18篇文章,如下:
1、郑伯克段于鄢
2、周郑交质
3、石碏谏宠州吁
4、臧僖伯谏观鱼
5、郑庄公戒饬守臣
6、藏哀伯谏纳郜鼎
7、季梁谏追楚师
8、曹刿论战
9、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10、宫之奇谏假道
11、齐桓公下拜受胙
12、阴饴甥对秦伯
13、子鱼论战
14、寺人披见文公
15、介之推不言禄
16、展喜犒师
17、烛之武退秦师
18、蹇叔哭师
1、选出表现主人公高超外交艺术的篇章:()
2、选出描写文人对战争的正面推动作用的篇章:()
3、选出描写一国之中臣民对国君的谏议的文章()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郑庄公名字叫寤生,齐桓公名字叫重耳,晋文公名字叫小白()
2、介子推因为晋文公忘记赏赐自己,所以带着母亲隐居深山,即使晋文公想起赏赐一事,也坚决拒绝。

()
3、《子鱼论战》反映了当年宋国和鲁国之间的战争。

()
4、周郑交质,直接原因是因为两国之间为了避免战争,交换人质,互相牵制。

()
5、《宫之奇谏假道》中,宫之奇主张不对齐国借道,不仅是因为齐国灭了虢国让虞国失去屏障,更让虞国直接收到齐国的威胁。

()
四、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义(每题1分,共15分)
五、阅读题(1-5题,每题2分,6-7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选自《左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管:钥匙
B.公使谓之曰使:使臣
C.蹇叔之子与师与:参与
D.必死是间是:这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其皆出于此乎
B.晋人御师必于殽青,取之于蓝
C.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辞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B.殽有二陵焉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晋人御师必于殽振长策而御宇内
D.穆公访诸蹇叔君其问诸水滨
4.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晋,吾宗也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马之千里者
D.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公赐之食,食舍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伯得到杞子派人送来的情报后,立即决定派孟明、西乞和白乙带兵攻郑。

B.蹇叔哭师是不忍心看到秦军白白送死,同时也为将失去儿子却无能为力而难过。

C.秦伯做事武断,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也能及时自我反省,勇于承认错误。

D.秦晋殽之战的结果是晋国大胜,晋国俘虏了秦国的三位大将。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