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周教案图形与测量 (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图形与测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图形与测量》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包括点、线、面、体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测量工具,如直尺、圆规、量角器等,进行准确的测量。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图形与测量问题。
教学内容1. 图形的基本概念:介绍点、线、面、体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教授如何正确使用直尺、圆规、量角器等测量工具,进行长度、角度、面积、体积的测量。
3. 实际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图形与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体积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测量工具的使用,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教学难点:图形的转换关系,以及如何准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形模型、测量工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圆规、量角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实物,引起学生对图形与测量的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展示如何运用图形与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图形的基本概念:点、线、面、体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2. 测量工具的使用:直尺、圆规、量角器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实际应用:如何运用图形与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实践作业: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其面积或体积。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图形与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1. 导入引起兴趣: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图形和测量问题,例如“你们在操场上跑步时,是如何知道跑了几圈的?”或者“如果我们要装修房间,如何计算需要多少地板?”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总复习《图形与测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总复习《图形与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图形与测量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公式,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扇形等平面图形及其性质。
2. 测量: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的测量方法及其单位换算。
3. 图形与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的性质、测量方法及其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图形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与测量实例,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内容:讲解图形的性质、测量方法及其单位换算,通过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图形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图形与测量- 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扇形等- 测量: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的测量方法及其单位换算2.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的性质、测量方法及其单位换算- 难点:图形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题:布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推荐一些趣味性、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完整版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复习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特征,沟通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沟通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沟通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沟通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根据相关信息设计方案。
能力目标:能利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知识整理,渗透转化思想,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复习难点:公式的具体应用。
复习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图形我们学过了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把图形的一些知识做一个复习与整理。
教师板书课题:图形的复习与整理二、回顾与交流(一)提出问题引发分类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呀你能对学过的这些图形分分类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完善并板书出图形的分类,剥离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二)复习平面图形的特点及关系提问:我们先复习平面图形。
那对于这些平面图形你又有哪些了解呀那这样吧,你可以结合这几个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伙伴商量商量,建议大家做好相应的记录。
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课件出示:(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2)我们学过哪些角在放大镜下看角,它的大小会变化吗(3)关于三角形,你知道些什么(4)关于平行四边形,你知道些什么(5)圆与上面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圆有哪些特点反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想法(展示学生整理的作品)提问1: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中有“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吗(教师适时在学生作品上板书,形成网络)提问2:关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你还有什么补充吗重点监控:三角形按角分类、三边关系及内角和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圆是曲线图形(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整理的作品,教师适时完善板书,形成网络。
图形与测量-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图形与测量-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知识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图形和测量。
具体包括:1.点、线、面的概念2.常见图形的认识和分类,如三角形、四边形、圆、梯形等3.用尺子、直尺、量角器等工具进行实际测量教学目标1.能够清楚地区分点、线和面的概念2.能够认识和分类常见的图形3.能够正确使用尺子、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教学准备1.教师要准备几个模型图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梯形等常见图形2.准备足够的尺子、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3.准备一些练习题,练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并带领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点。
2. 学习点、线、面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点、线、面,并引导学生表示它们的概念和特点。
3. 学习常见图形教师首先介绍常见的几何图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梯形等,然后一一展示出相关的模型图形,并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命名规则。
4. 学习测量工具教师向学生介绍尺子、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注意安全使用测量工具,并对学生进行示范操作。
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
5. 练习测量技能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使用测量工具和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例如,给出几幅图形,要求学生使用尺子、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和计算。
6. 总结课堂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
课后作业1.画出下列几种图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2.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计算教室的面积和体积。
教学反思图形和测量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强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此外,也要有足够的练习,在课堂上或课后多给学生相关的练习题,以帮助他们在做题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色彩《教案》第15周

教案
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新课导入(5分钟)
二、授课内容(140分钟)一、新课导入
课程学习态度和教室卫生情况安排学生课后打扫卫生,保持课室的卫生整洁,色彩课程课室比较脏乱,学生要时刻注意卫生,不要乱涂乱画等。
画室的卫生整理制度。
统计上课人数和名单的人数是否相符,班干部做好本学期的值日安排,同时可以提出更好的建议,保持教室的卫生。
色彩工具:
(1)颜料:各种颜料。
(2)纸张:八开水粉纸。
(3)笔:铅笔、中大号水粉笔
二、授课内容(讲授法、演示法)
1.构图:
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整体构图与深入构图。
①在观察的基础上把整组静物的外轮廓线及单个物体的外轮廓线、主要结构线大体位置以简洁概括的线条,轻轻描画在画稿上,要注意各物象的大小向背及相关关系是否正确,以及形体比例是否协调。
②深入构图:以抓结构为主,从整体形到局部形,根据观察分析的结构及相关空间,抓结构线、明暗交界线及投影线,可适当表现明暗,要注意准确性与生动性,相互联系地检查与修改。
1、整体构图:整体构图布局,主要物体与次要物体的位置、空间、大小等,背景及次要物背宜画虚,主要物宜画略重,初学者宜用铅笔构图,再直接上色(单色比较薄)。
2、深入构图:深入构准形体、比例、空间、主次后,确定明暗,交界线及投影,分出画面大体明暗部位。
图形的测量与计算教案

图形的测量与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面图形名称和性质;能够准确地画出各种平面图形。
2、能够使用尺规作图,按照要求画出各种特殊图形。
3、通过实例学习,掌握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图形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实验:在讲解基本知识时,加入实现操作,使学生通过操作去体会掌握。
2、自主实验:通过自主实验去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合作探究:适当安排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并掌握知识。
4、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性,让他们逐渐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图形的认识1、平面图形的定义和分类平面图形指平面上的图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等。
2、特殊平面图形的认识① 正方形:四个内角均为90度,具有等边和等角的特点。
② 长方形:有两组相等的对边。
③ 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④ 圆形:平面上所有与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第二部分:图形的作图1、尺规作图① 作一条给定线段的平分线② 作一个一般三角形的外接圆③ 作正五边形2、图形的绘制通过板书展示画图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平面上绘制各种图形。
第三部分:图形的计算1、周长的计算方法周长是指图形各边的长度之和。
例如:矩形的周长为2×(长+宽),三角形的周长为三边之和。
2、面积的计算方法面积是指图形围成的平面内的部分。
例如:矩形的面积为长×宽,三角形的面积为底×高÷2,圆的面积为πr²。
3、综合练习通过实例进行练习,包括各种平面图形的计算。
四、教学建议1、在讲解基础知识时,结合实例,让学生能够在操作中体味掌握。
2、适当安排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培养学生沟通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图形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
3、鼓励学生多做练习,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并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图形思维能力。
4、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性思考,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第十五周 图形问题

第十五周图形问题专题简析:解答有关“图形面积”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细心观察,把握图形特点,合理地进行切拼,从而使问题得以顺利地解决;2,从整体上观察图形特征,掌握图形本质,结合必要的分析推理和计算,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
分析与解答:用操场现在的面积减去操场原来的面积,就得到增加的面积。
操场现在的面积是(90+10)×(45+5)=5000平方米,操场原来的面积是90×45=4050平方米。
所以,现在的面积比原来增加5000-4050=950平方米。
练习一分析与解答:由“宽不变,长增加6米,面积增加54平方米”可知,它的宽为54÷6=9米;由“长不变,宽减少3米,面积减少36平方米”可知,它的长为36÷3=12米。
所以,这个长方形原来的面积是12×9=108平方米。
练习二3,一个长方形,如果它的长减少3米,或它的宽减少2米,那么它的面积都减少36平方米。
求这个长方形原来的面积。
例3:下图是一个养禽专业户用一段16米的篱笆围成的一个长方形养鸡场,求它的占地面积。
墙米分析与解答:根据题意,因为一面利用着墙,所以两条长加一条宽等于16米。
而宽是4米,那么长是(16-4)÷2=6米,占地面积是6×4=24平方米。
练习三1,右图是某个养禽专业户用一段长13米的篱笆围成的一个长方形养鸡场,求养鸡场的占地面积。
墙分析与解答:把水泥路分成四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如下图)。
因此,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4=3平方米。
因为水泥路宽1米,所以小长方形的长是3÷1=3米。
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花坛的边长是小长方形长与宽的差,所以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1=2米。
中间花坛的面积是2×2=4平方米。
练习一1,有一个正方形的水池,如下图的阴影部分,在它的周围修一个宽8米的花池,花池的面积是480平方米,求水池的边长。
第1题44分析与解答:把阴影部分剪下来,并把剪下的两个小长方形拼起来(如图),再被上长、宽分别是8分米、5分米的小长方形,这个拼合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181+8×5=221平方分米,长是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宽是8+5=13分米。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15周教案

周次:第 15 周主备人:张宏军二、计算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30dm12dm5m5m③已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4 ④求平方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4dm8dm12cm 7cm24m10m8m16cm 12cm14cm周次:第 15 周主备人:张宏军周次: 第 15 周 主备人: 张宏军课题:单元检测 课时:第4、5课时多边形的面积班级: 姓名: 得分:一、填空。
(每空1分,共14分) 1、3平方米=( )平方厘米2、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4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面积是( ); 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 )。
4、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米,下底3米,高20分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5、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16厘米,高5厘米。
每个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6、三角形的面积是42平方分米,底是12分米,高是( )。
7、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也相等。
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2厘米,三角形的高就是( )厘米。
8、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底是( )厘米;如果高是5厘米,它的底是( )厘米。
9、填表10、右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5 cm 2,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二、选择(每题2分,共8分)1、下面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比,甲( )乙。
A 大于B 小于C 相等D 无法确定2、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说明这两个三角形( )。
A 形状相同B 面积相同C 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D 完全相同3、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那么原来平行四边形与现在长方形相比( )。
A 周长不变、面积不变B 周长变了、面积不变C 周长不变、面积变了D 周长变了、面积变了4、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扩大6倍,高缩小2倍,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A 扩大6倍 B 缩小2倍 C 面积不变 D 扩大3倍 三、判断(每题2分,共8分)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一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与测量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度、面积、体积的意义,能够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进率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弄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度、面积、体积的意义,能够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长度、面积、体积的含义。
(1)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2)结合实例让学生谈谈对长度、面积、体积的理解。
2.计量单位。
(1)说说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2)单位之间的换算。
(说说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并完成课本74页的第3题。
)
(3)单位换算的方法。
(4)单位的大小。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在明确说明)
3.周长。
(1)什么是周长?
(2)如何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圆的周长?(举例说明)
4.面积。
(1)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所有面积计算公式。
(2)简要说说他有关面积之间的关系。
(3)说说圆的面积推导过程。
(可以借助教具让学生演示,感受“化曲为直,以直代曲,已有限逼近无限”的方法,并说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 )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巩固与应用”第76页第1-5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作业布置
1.填一填
0.2米=()厘米 500分米=()米 0.8厘米=()毫米
2.5平方米=()平方分米 80平方分米=()平方米
0.05平方千米=()平方米 0.75立方米=()立方分米
120毫升=()升 0.3升=()毫升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难点
熟练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分别说出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1)学生回忆并说出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说说这些公式之间的联系。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联系。
(2)圆柱与圆锥的联系。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巩固与应用”第6-9题。
三、课堂小结
在运用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在运用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完成53、54页的配练。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图形的变换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同学变换的原理,进一步图形变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复习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同学变换的原理,进一步图形变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图形变换的方法有哪些?
2.轴对称图形。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出示一些简单图形,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3)画对称轴。
(4)画轴对称图形。
3.平移与旋转
(1)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2)说说78页回顾与交流的第1题的问题。
(3)画一画。
二、巩固与应用
完成课本“巩固与应用”第1-6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完成配练55、56页。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图形与位置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使学生深刻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复习重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方向与路线
(1)填一填
出示方向板,让学生填上八个方向。
(2)说一说。
(以学生为观测点,说说学校周围各建筑物所处的方向)
(3)看图回答下面问题。
从少年宫出发到车站,怎么走?
从车站出发到少年宫,怎么走?
2.确定位置。
出示课本80页的例题插图。
(1)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确定大本营相对大鸣山的位置。
(2)解决问题。
(用方向、距离表示,用数对表示)
二、巩固与应用
完成课本“巩固与应用”的第1-5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完成配练57、58页。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