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纪念刘和珍君》名家赏析
纪念刘和珍君赏析

纪念刘和珍君作者简介---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人物简介---刘和珍:刘和珍,江西省南昌人,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写作背景本文写作背景为三一八惨案。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陨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基本概念1. 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当局者)和流言家(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2.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3.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文章结构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重难点探究1.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答:作者通过反复描写她的微笑与和蔼,从侧面表面情愿群众的身份与形象,让读者了解是怎样一批可歌可泣的青年们。
段政府是如何残害他们的,那些流言这是如何污蔑他们的。
写刘和珍遇难时的一系列镜头,向读者展现惨案发生的真实现场;再以追悼会上程君的一番话,真切的反应了惨案发生后正义的人们是如何深切悼念死者的。
从而是人们更好的记住“国民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2.如何理解“真的猛士”?答:鲁迅在文章中以猛士的姿态出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更加强调。
“真的猛士”又是一面立在庸人面前的镜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一、内容结构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作者感情和归纳七节要点。
提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节,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第四节,刘和珍“蝶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节,“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刘和珍“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第六节,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七节,我认识到“当局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其次,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意。
提示:第一段(l、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祭死者、二醒庸人;第二段(3~5),记叙刘和珍的行状,共三节,三学潮中、四惨案中概况、五惨案中细节;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六请愿不足取、七精神显希望。
二、探究总体思路可以分两个层面来探究。
1.第一层面。
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
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2.第二层面。
(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为使庸人不致忘却,揭露反动政府罪行,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种的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
②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
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一、谴词用语鲜明生动
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在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
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
不仅增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与力度,而且使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了。
《记念刘和珍君》作者情感赏析20201014

我以我血荐轩辕---《记念刘和珍君》作者情感赏析为了民族的前进,他几度彷徨,屡屡呐喊,其言语犹如空谷足音、黄钟大吕,当头棒喝,发人深省,就像一道无情的闪电撕裂漆黑的夜幕,为沉睡的国民注射了一剂延续烟火的“强心剂”,鲁迅先生是医治国民精神的良医,是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同样展现着他思想的光辉。
一、寄意寒星荃不察。
令鲁迅先生痛心疾首的莫过于国民的愚昧,他们中有围观同胞被杀的“看客”,有吞吃革命者“鲜血馒头”的华小栓,有出卖亲人的夏三老爷,有咒骂夏瑜“疯了”的驼背五少爷。
这一回,面对刘和珍的死,这些人依然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无动于衷,冷漠无情,他们在茶前饭后无聊地谈论着,“这丫头就是活该,居然跑到政府门前去闹事”,“这不是没脑子吗?女孩子家家的,越读书越糊涂”,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他们是一窝可怜的物种,是一批可气的奴才,鲁迅先生怒不可遏而又无可奈何地呐喊到:“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吧!”二、横眉冷对千夫指。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在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其一是手枪”,招招毙命,凶残至极,官员指挥,蓄谋已久。
你对付的不是日本侵略者,也不是八国联军,你对付的是满怀赤诚之心前来请愿的手无寸铁的青年学子啊!暴徒?受人利用?鲁迅先生无语了,他“深感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写一篇文章,祭奠英灵,显示哀痛,就让那些刽子手们把他们的快乐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吧!先生站了起来,横眉冷对,大声叱骂,“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率血痕抹杀了”,“你们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三、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年青人,鲁迅先生是甘为人梯的。
生活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给了青年人极大的鼓舞和信念。
三十年中,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埋得鲁迅先生“艰于呼吸视听”,尤其是刘和珍的死,更是令其悲愤。
一位年青的学生,始终微笑着,性情温和,满怀赤诚,为争夺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欣然前往政府门前请愿,居然倒在了自己同胞精心编织的罗网之中。
再谈《记念刘和珍君》

再谈《记念刘和珍君》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述了一段真实而令人感伤的故事。
他写道:“我真不知该怎样去记忆我所知道的,各个点滴──最初是怎样的与他相识也难说,奇而不足为外人道,然而既然是我不可抹煞的点滴,所以我对它们,还要是十二分的严肃罢。
”这段文字展现了鲁迅对记忆的珍视和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通过这样的情感表达,鲁迅为读者勾勒出了刘和珍的形象,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对不幸夫妻的生活和遭遇。
在文中,鲁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细致入微地叙述了刘和珍的艰难生活。
他描述了刘和珍的贫困、疾病和饥饿,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无奈和不幸。
鲁迅以真实的细节描绘了刘和珍所经历的一切,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了他们身处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通过对刘和珍的生活和遭遇的描写,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批判也贯穿其中。
他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揭露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
在文中,鲁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和愤怒。
他也指出了中国社会需要改革和进步的方向,呼吁人们对于社会的不公进行关注和反思。
除了对于社会的批判,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还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刘和珍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绝望中依然坚韧生存的力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鲁迅在文中透露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使得刘和珍成为了读者心中永远的英雄。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一、谴词用语鲜明生动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在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
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五段中“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
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
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作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人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
为了使记叙起伏跌宕,文章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如第五段记叙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场景时,就通过对比和反衬,将一个杀害徒手请愿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再谈《记念刘和珍君》

再谈《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旨在怀念他的一位好友刘和珍君,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友谊的描写,展现了友情的珍贵和真实。
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以纪实的方式叙述了刘和珍君的生前情况,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段友情的深厚和宝贵。
文章一开始,朱自清先生就直接提到了刘和珍君的去世,以此作为故事的开头。
他表示自己因为活得很忙碌,所以没有及时去看望刘和珍君,这使得他始终在内心感到一种懊悔和遗憾。
这种懊悔和遗憾在文章中贯穿始终,使得读者对刘和珍君的离世产生了更深的感受。
接下来,朱自清先生开始回忆起和刘和珍君的种种往事。
他描述了刘和珍君的容貌和性格特点,把他们之间的友情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们曾一起上学、一起生活,相互扶持着度过了许多困难时刻。
朱自清先生对刘和珍君的描写中充满了深深的感情,既有对其不凡才华的赞美,也有对其宽厚友善的赞扬。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他们之间友情的真挚和深沉。
朱自清先生还通过一段段的回忆,展示了刘和珍君对自己的深厚影响。
他说刘和珍君的影响使得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受益匪浅,一生都被这段友情所感动。
他们相互鼓励支持,相互认可赞赏,共同前行,使得朱自清先生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这种友情的力量使得读者感受到了真正的温暖和共鸣。
文章的结尾,朱自清先生再次表达了他对刘和珍君的思念之情。
他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了他内心深处对刘和珍君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他表示他将永远怀念刘和珍君,并感谢他为自己带来的种种帮助和冲击。
作者以真诚的情感来向读者传递了友情的重要性和价值,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奋发向上,互相帮助支持的人生态度。
记念刘和珍君人物形象及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人物形象及分析
刘和珍君是一个向往革命、渴求真理、热爱祖国、富有斗争精神,有思想有远见且富有责任感的人。
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她积极的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
她不顾学校和当局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
她将革命视为己任,牢记使命并坚定地向其迈进。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刘和珍君的人物性格做出详细描写。
鲁迅先生通过描写与刘和珍交往的片段,表现了刘和珍热爱真理、有斗争精神、和蔼善良、有责任心和爱国等性格特点。
鲁迅称赞刘和珍是“真的猛士”,是赞扬了她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无畏的精神,赞扬了她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品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纪念刘和珍君》名家赏析
高一语文《纪念刘和珍君》名家赏析
阮籍式的深情离骚式的表述——《记念刘和珍君》艺术特点
在我的感觉中,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篇至文。
在同是纪念进步青年或革命者这一点上,我以为它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后来所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
本文不打算搞对比分析,只想就《记念刘和珍君》作些艺术上的探究;但我又以为这些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是该文所独有或比较突出的。
我想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颇值得深究:
一、在创作原动上,他善于摄取“现代社会的魂灵”,他深感世态炎凉,窥熟于“世人的真面目”,尤其对那“宁蜷伏堕落而恶进攻”的国民精神深感愤怒。
他的写作就是以所谓世态人情为着眼点来看取社会与人生,摄取其“魂灵”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警示。
作者是浸润于中西文明的知识种子,他深感时代进步对于中国社会特殊的作用;在文明与野蛮的残酷较量中,他尤感文明的无力和孱弱,而野蛮是多么的凶残与下劣,特别是那些自甘堕落、为虎作伥的阴暗“动物”们的所作所为!他除了用笔于“始终微笑着”、“从容转辗”“干练坚决”的刘和珍与杨德群们,展示中国女性的勇毅和温和,“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的形象;还着眼于罪恶的段政府,下劣的无耻文人,以及那些庸人与“闲人”,文中虽没有勾画他们的“尊容”,但强烈的比照与暗示使那些在阴暗潮湿里的阴暗物们显得多么的丑陋!这种比照与暗示极具有战斗性与鼓动性,可以说这是该文不同于一般悼文的地方。
二、在创作的立场与原则上,有一点通常被人忽视了,就是那个在《故乡》中就已经显露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的怀抱与民族之爱。
我们知道作者有生计流离之忧,但他又有着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贵品质,尤其是杜甫以来的关怀政治现实与民族前途的人们身上所具有的。
在意识的层面上,“我”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叹息肠内热”的文化—政治情绪,因而读来颇能撼动人心。
作者为何对“三·一八”惨案如此地表示出自己极大的愤慨呢?这不外于戮杀烈士或青年使他感到极点的悲愤。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他仍然是从进化论的角度,坚信未来必胜于现在,而青年代表未来,知识就是文明与未来的标记。
他将议论提高到民族存亡的高度,足以见出他的制高的峻拔与浑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烈的期待。
而这些都厚寄于传承文明与进步知识的人们身上。
他对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道义感的苛求程度是如此的强烈!因此,正如到见一枚硬币的另一面,我们对作者为什么尤痛斥无耻文人的阴险论调就不难理解了。
三、应当说,在本文中,鲁迅的思想情感是深刻而复杂的。
鲁迅从不掩盖自己思想的复杂性,他长于解剖自己,甚至于无情,其精神尤感人与可贵。
他一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却又感觉到“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他想说的,有必要说的太多,但现实的黑暗又使他出离地愤怒。
刘和珍是他的学生,是他的学识热烈的求知者,他回忆起当初订阅《莽原》的情形,从这一点感觉有些写作的必要,“但我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而不仅仅是这一点点的所谓的感激。
他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而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但他又说,“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说到这次惨案所引起的反响和意义时,他沉痛地说:“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然而在文章的结尾,他又说:“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而终于没
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又会依稀地看见微茫的希望……”这些几乎矛盾的语言,并非是作者逻辑上的失误,而是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无言的苦痛、愤怒、悲哀与告祭的心情。
同时在措辞闪烁与词锋隐显之中,又分明地让人感受到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凶残所达到的非人间的程度。
应当说,作者还有许多想表达的,要表达的,但他徘徊于“两间”,纠缠于生死,沉耽于过去、现在与将来,而他思绪纷乱,也实在不能完全地沉静于他的心去作冷静的理性思索,于是他只好将这些“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奉献给广大的读者。
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被各种外力作用而已破碎的心灵!总之,是这样,还有什么其他的言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