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构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探析
三位一体构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探析——以广东省广州大岭村为例

在中共十九大提出来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传统村落的设计更新与营造是当下不变的话题。
在计划中,国家要求推动中国乡村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修复乡村的村容村貌、历史文化,让乡村保留源文化,建立新自信。
村落空间更新改造的重点在于系统推进文化修复和人心修复,可通过点、线、面不同空间形态进行规划设计,进行空间优势资源整合更新。
一、广州大岭村现状大岭村是城镇中相对独立的传统村落,位于广州番禺区石楼镇的西北部,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到如今已有800余年的开村历史,村域占地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
村落的“山、水、村、田”整体格局和空间肌理到如今保持完好,仍维系着典型的岭南乡村聚落特征。
自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大岭村相关部门正努力将其打造为旅游村。
目前,大岭村存在的待解决的部分问题,主要体现于个别独立建筑缺失传统风貌,河涌水体污染严重,村落公共空间集聚地较少等。
(一)村落的点状空间及现状问题点在几何中是最简单的形,也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在设计基础中,点起主导激活作用。
村落中的重要节点包括祠堂、古井、古树以及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标志作用的空间。
它们散落于村落之中,发挥着各自特有的功能与影响,并串联着村落的文脉。
在大岭村中,点状空间存在着可以被改善的地方。
井,大岭村内有若干古井,皆位于村落的居住区域内。
其中,唯有巷内的生活用井依旧开放,出于安全防护的考虑,几乎所有公祠广场内的古井一律被封锁。
古井无法得到对外开放与再利用,其文化价值没有得充分发挥。
古树,大岭村内有百年菩提树与古榕树,都是村民们所知的标示点,因具有乘凉的功能,古树成为村民们聚集的节点之一,如图1所示。
村落内最重要的树下休息空间位于桥头广场,处于村落公共空间的中心。
但其公共空间设施较单一,当桥头人流与车流较为集中时,会降低其空间的安全性,显露其位置佳但缺乏规划的现状缺陷。
宗祠,大岭村内有五大祠堂,包括显宗祠、朝列大夫祠、两塘公祠、陈氏大宗祠和许氏宗祠。
“三生”空间协同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研究——以铁佛寺村为例

Yan Xiaoxiao, Zhang Zhonghu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ordination of Living,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Spaces
落物质空间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从而优化村 落空间结构,使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在村落系统中更加有 机协同发展,以期在保护村落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的同时, 实现传统村落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发展。
1 铁佛寺村现状特征及问题 1.1 村落建设发展现状 1.1.1“三生”空间格局
铁佛寺村位于陕西省略阳县西部,具有得天独厚的自 然生态,山水林草等生态用地约占全村面积的 4/5,生态资 源十分丰富。村民聚居点坐落于山间的盆地上,地形中间 低,三面环山,形成上乘的藏风、聚气的风水格局。农业生 产用地围绕村民聚居点四周分布,总体上形成了“生活空 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圈层式向外扩展的“三生”空 间格局(见图 1)。 1.1.2 生活空间建设
Abstract: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living historical heritage with multiple value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s become more urgent. Taking Tiefo Temple village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ordination of living,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spa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ed problems of the village, and discusses the in-situ strategi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space layou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building style improve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of living,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spaces and realize the acti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the coordination of living,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spac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基于图论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结构及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图论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结构及形成机制研究□ 金丽纯,焦 胜[摘 要]村落公共空间是村民开展公共生活和邻里交往的物质场所,村落公共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村的生活形态和社会秩序。
而现有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多为单体或类型研究,且以定性研究居多,较少侧重系统结构研究。
文章以湖南省高椅村为例,运用基于图论的定量分析方法,建立针对公共空间的空间划分原则,依托空间句法对高椅村公共空间结构进行拓扑分析,从整体结构和层次关系两方面分析其空间特征并探究其形成机制。
结果显示,高椅村存在吸引各要素向心集聚发展的公共核,整体呈现出“两团、三带、多散点”的结构,且公共空间层次丰富。
进一步分析可知,该特征的形成受到地形环境的限制、交通的塑造、宗法礼制的控制及功能类型的选择4种作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拓扑结构;图论;空间句法[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2-0052-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引文格式]金丽纯,焦胜.基于图论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结构及形成机制研究[J].规划师,2019(2):52-57.A Graph Theory Based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Public Spac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Jin Lichun, Jiao Sheng[Abstract]The structure of public spac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reflects their public life and social order. Existing studies on villagepublic space are mostly singular, typological, and qualitative. With Gaoyi villag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uses graph theory basedquantitative analysis, sets spatial division principle, makes top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public space with space syntaxmethod, and studies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from general structure and hierarch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public nucleusin Gaoyi village center which attracts its centripetal aggregation. The public space of Gaoyi village is multi-leveled, showing thewhole structure of two clusters, three belts and multiple points. The formation of this feature is affected by 4 forces: the restriction oftopographic environment, the shaping role of traffic, the control of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and the choice of functional types.[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Public space, Topology, Graph theory, Space syntax0引言近年来国家加快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立项,但大部分规划编制仍停留在对单体建筑的保护上,鲜少考虑对村落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系统保护,使得村落肌理碎片化,村落风貌和地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格局的更新设计研究

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格局的更新设计研究作者:任佳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第10期摘要: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原有的村落城市化的方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千村一面”。
文章对石洞沟村落建筑的特征和现状进行研究,针对现阶段人们生活方式影响下的传统村落进行了更新改造方面的探讨,在对石洞沟村做了调研和材料的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和分析,从传统村落建筑空间格局的多方面入手探讨外部空间关系的和谐性。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石洞沟村;传统民居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的背景: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必要性傳统村落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是近年来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热点,它不仅是一种中国传统聚落形式,也是容纳代表当地的风土文化和民俗的载体。
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它所承载的文化,就保存了我们中国文明发展的成果。
石洞沟村是高山镇的一个传统村落,村落总体格局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延续了原有的街巷肌理、民居类型,对于保护、传承和研究豫中浅山丘陵地区聚落环境、建筑风格、民俗思想和社会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实例研究价值。
(二)研究对象及目的本文以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村传统民居建筑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村落的基本概况、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以及村落的风俗习惯进行深入详细了解。
同时,结合国内外优秀理论及实例,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再生问题的创新设计构想,对高山镇石洞沟村传统民居建筑具体的再生设计提出方向性指导建议,形成完整的研究过程。
二、石洞沟村现状调查研究(一)基本概况1.地理环境高山镇隶属河南省荥阳市,该镇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地区,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
此处三面环山,村庄坐落在谷底,村前一条叫澄川河的小河穿村而过,自古以来便是个文人雅士隐居和养老的风水宝地。
石洞沟村的街巷空间受村庄选址、自然地形和建筑布局的影响,村内的巷道依山就势,沿建筑之间的院墙铺设,街巷的空间构成形态与山体、建筑形态密切结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与传统村落保护及利用探讨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与传统村落保护及利用探讨摘要:中华民族的不断繁衍下,传统村落作为重要的发展之地,需要更加注重对村庄规划、传统村落的保护情况,以传统村落的实际特点出发,为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长远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通过充分的村庄规划,促进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通过充分的利用促进村庄的实际发展。
基于此,本文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与传统村落保护及利用进行深入性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传统村庄保护;利用1传统村落当前特点1.1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的设计在开展村庄规划的过程中,乡村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的设计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因为当前大多村庄地区在设计规划时缺少对相关内容的设计经验,所掌握的经验也只是来源于城市,以城市作为标准进行,加从而降低了适应性与可行性,基于此在对村庄进行具体建设规划时,为实现规划中的全部内容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1.2对乡村的价值判断在开展村庄规划工作前期阶段中,应当合理判断对区域乡村改造的经济价值,但是由于大多数在实际判断后的结果通常都是经济落后、空间混乱,需要改造,只是流于形式的对乡村地区价值进行相应的判断,站在客观经济的层面上做出相应的分析,对乡村所具有的特点、属性等方面的判断较为忽略,同时并没有考虑到人居环境的持续发展价值[2]。
此种问题也是目前开展村庄规划工作中的重要冲突矛盾因素之一。
2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利用措施2.1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村庄规划从各方面、各角度来说与城市的规划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对村庄规划工作应当具有针对性,根据村庄的实际需求与发展进行设计,不能将城市规划的相关方案生搬硬套在村庄规划中,否则会对村庄的未来发展与建设造成破坏,不利于村庄的建设工作。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其重要举措以及最基础的工作则是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乡村规划,2019年5月2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同时也提出:村庄规划工作对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法定规划,是进行农村各项建设、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进行国土开发保护、乡村项目建设许可等工作的主要依据。
“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研究以济南周围村庄为例

在乡村民宿旅游的带动下,红岩村的“三生空间”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活空 间方面,当地居民从传统的农耕生活向旅游业转变,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生产空 间方面,农业生产和手工艺等传统产业得到了升级和转型;生态空间方面,生态 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得到了加强。然而,过度开发和不良经营也导致了一些生态和 文化问题的出现。
乡村民宿旅游是指以乡村文化、自然景观和特色建筑为依托,利用自家庭院 或其他闲置资源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的一种旅游形式。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 乡村民宿旅游被认为是实现乡村产业转型、提升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生态文化保 护的重要途径。
“三生空间”是指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统称。在民族村寨中,这三个空 间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然而,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村 寨的“三生空间”面临着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文化价值观丧失、生态环境破坏等 诸多问题。
为了推动乡村民宿旅游和民族村寨“三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 措施:加强统一规划和管理,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和旅游体验,树 立特色品牌;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防止文化异化;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实现绿色发展。
结论
本次演示以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为例,探讨了乡村民宿旅游导向下民族村 寨“三生空间”的演变与重构。研究发现,乡村民宿旅游对民族村寨的发展具有 积极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优化资源配 置,加强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实现乡村民宿旅游和民族村寨 “三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限制,未来研究可以进一 步拓展和深化。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民宿旅游已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旅游方式。在中国 少数民族地区演示以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为例,探讨乡村民宿旅游对民族村寨“三生空 间”的演变与重构的影响,以及如何推动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活化研究》范文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活化研究》篇一一、引言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村民的日常生活、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等多重功能。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迁。
本文旨在研究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过程及其活化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1. 空间形态的变迁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现代建筑和设施的引入使得传统空间形态受到冲击;另一方面,传统建筑和文化元素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2. 功能演进与多样性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最初主要承担村民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文化娱乐等功能。
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功能逐渐发生了演进。
一方面,新的功能如商业、旅游等逐渐融入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另一方面,传统功能如农业生产和文化传承等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这些功能的多样性使得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加丰富和多元。
三、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策略1. 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元素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符号和民俗活动的保护。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村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和认同感。
同时,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技艺水平。
2. 创新空间利用方式创新空间利用方式是活化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产业,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或创意产业园区。
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和市民的关注和参与。
3. 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是提高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措施。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探讨丰——以建宁县上坪村为例

管三 个 子 系统 构 成 , 其 中 ,保 护 是 可持 续 发展 的 基 点 ;经
营是可持 续发展的动力 ;监管是 可持 续发展 的保障。 【 关键词】古村落 ;保 护 ;经营 ;监管 ;三位 一体模 式
ABSTRACT :An l z n h r d to a h r c e it c f a y i g t e ta i n l c a a t r s i s o i
Th d n ld st r e s b s se s p o e to , a a e n e mo e i cu e h e u — y tm : r t ci n m n g me t
a u r ii n. nd s pe so Am o e s — y tm s he p otc i n i he v ng t ub s se ,t r e to st h
s p r ii n ti i d u e so ; r t mo e v ny
一
的服饰 、行为等等 。 表象是 指人们借助 于多种感 官 . ,包括古村 落的风貌特 色 、社会经
9 一 丰 寺 … 舜 莉 寸到 蒋 痢 占谜 _! } 墨
樊海强
F AN aqing H i a
【 要 】 从 形 象 、表 象和 抽 象三 个 方 面剖 析 了古 村 落 的传 摘
加快 ,古村落 的破 坏 E益 严重 ,它 的发 展面临新 的选 择 , t 寻找一 条适宜古村 落发展 的新 途径成为 当今紧迫 的任 务 。
本 文 基 于 上 坪 村 的 实 证 思 考 . 以 可 持 续 发 展 (u tIa I s san be d v l met为 理 念 提 出古 村 落 在 社 会 变 革 中 发 展 的 新 e eo n) 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位一体构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探析作者:郭仰成邓振辉李女仙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6期摘要:文章在十九大提出来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通过对广东省广州大岭村的点、线、面空间进行调研,结合对村落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生活习俗的研究,提出把点、线、面导入大岭村更新设计,营造岭南文化的特色村落。
关键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点线面;大岭村;更新设计在中共十九大提出来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传统村落的设计更新与营造是当下不变的话题。
在计划中,国家要求推动中国乡村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修复乡村的村容村貌、历史文化,让乡村保留源文化,建立新自信。
村落空间更新改造的重点在于系统推进文化修复和人心修复,可通过点、线、面不同空间形态进行规划设计,进行空间优势资源整合更新。
一、广州大岭村现状大岭村是城镇中相对独立的传统村落,位于广州番禺区石楼镇的西北部,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到如今已有800余年的开村历史,村域占地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
村落的“山、水、村、田”整体格局和空间肌理到如今保持完好,仍维系着典型的岭南乡村聚落特征。
自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大岭村相关部门正努力将其打造为旅游村。
目前,大岭村存在的待解决的部分问题,主要体现于个别独立建筑缺失传统风貌,河涌水体污染严重,村落公共空间集聚地较少等。
(一)村落的点状空间及现状问题点在几何中是最简单的形,也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在设计基础中,点起主导激活作用。
村落中的重要节点包括祠堂、古井、古树以及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标志作用的空间。
它们散落于村落之中,发挥着各自特有的功能与影响,并串联着村落的文脉。
在大岭村中,点状空间存在着可以被改善的地方。
井,大岭村内有若干古井,皆位于村落的居住区域内。
其中,唯有巷内的生活用井依旧开放,出于安全防护的考虑,几乎所有公祠广场内的古井一律被封锁。
古井无法得到对外开放与再利用,其文化价值没有得充分发挥。
古树,大岭村内有百年菩提树与古榕树,都是村民们所知的标示点,因具有乘凉的功能,古树成为村民们聚集的节点之一,如图1所示。
村落内最重要的树下休息空间位于桥头广场,处于村落公共空间的中心。
但其公共空间设施较单一,当桥头人流与车流较为集中时,会降低其空间的安全性,显露其位置佳但缺乏规划的现状缺陷。
宗祠,大岭村内有五大祠堂,包括显宗祠、朝列大夫祠、两塘公祠、陈氏大宗祠和许氏宗祠。
祠堂的整体面貌皆呈现岭南建筑特征,建筑保护较为完好,但其多数除了在中国传统节日内进行拜祭开放,常年处于关闭状态。
对游客而言,因其开放受限,切身体会与学习其历史文化的机会相对较少。
(二)村落的线状空间及现状问题线于村落的空间形态当中,除了节点之间连接所形成的“线”外,也包括村落居民以交通为主要目的的功能空间,其系统由人、车、路等要素构成。
在大岭村内,除了承担日常交通的陆上线状空间之外,水体线状空间还承担着居民从生活与农业用水到村传统节庆龙舟赛举办的综合作用。
麻石街巷,大岭村内街巷横纵分布均匀,街道为传统石板路,沿巷子的历史建筑分布较多,视觉引导有层次。
但街巷内有少量自主新建房屋,其未规划的现代建筑样式,对街巷风貌统一有负面影响;部分巷子堆积杂物导致拥挤,影响交通功能的发挥;且巷内缺少停留休息的小空间,无法赋予村民更多共同闲聊的机会以促进他们的情感联结。
玉带河,系大岭村的主要水体,沿着村旁的菩玉路顺流而下,因往年村内常在此举办赛龙舟比赛,承载着村内居民的传统节庆记忆。
如今整个河道污染严重,水量较少且水质浑浊,如图2所示。
因没有受到整治重视,污染情况已经持续若干年,其村内传统龙舟比赛也受影响,传统活动举办次数锐减。
(三)村落的面状空间及现状问题空间中的面指的是由点与线结合所形成的。
大岭村内居住区域除了住宅集中的面状空间外,还有其公共空间,各重要节点与线状空间贯穿其中。
以池塘为中心的休闲活动空间,包括周边的树林及小道。
池塘区域整体发展较好,种植了大量的荷花,每当夏天荷花盛开,会吸引村民与游客前往观赏,因此形成一片浑然天成的休闲区域。
但此区域未设置足够的照明设备,周边密集的树林与没有围栏围护的荷花池塘,让此公共空间成为具有安全隐患的区域。
人流与车流较密集的桥头广场属大岭村休闲活动空间的中心,位于龙津桥与村内古榕树汇集的地方。
以桥头广场为中心,连接显宗祠内广场,形成一片同时具有休闲活动和体育活动功能的公共空间。
其面积宽广,视野开阔,但由于缺少管制且专用停车位较少,其开放空间常被车辆直接占用作为停车位,导致活动空间减少。
而显宗祠内广场作为村内传统节庆活动赛龙舟的主要观赏处,缺乏足够的看台空间和防护设备,无法提供更加良好的观赏体验。
此外,周边部分小广场空间缺乏规划,除了简单的休息亭外,部分基础设施过于残旧,且周边垃圾的小部分堆积,使其无法成为一个完整舒适的休息空间。
二、大岭村公共空间更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历史建筑整体风貌受损国家落实“一户一宅”的宅基地政策,使得部分村民拆除了“破旧的”老房子,建起了混凝土小平房楼,具有文化特色的村落整体面貌被破坏,一些现代道路的修建也对原有村落的格局肌理造成影响。
(二)缺乏公共设施相较于城市的公共设施,乡村公共设施的发展和完善普遍较为落后。
大岭村公共空间缺乏功能性的公共设施介入,使得部分村落空间不符合村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而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村落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保证,包括文化娱乐、体育器材、文物纪念和图书科技等公共设施。
村落居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因地域文化不同存在較大差异,在对村落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时,强调注意因地制宜,应在不破坏村落生活基调、符合村落实际需求的情况下进行介入。
(三)传统村落的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传统村落得以发展的主要资源。
但由于市场因素的介入,部分传统村落在改造过程中不顾当地生态环境,盲目铺设道路与兴建房屋,在浓厚的商业气息中,传统村落生态环境的压力日增。
大岭村内原有一条商业街,因缺少本地的文化特色和需求,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街道生态已经萎缩。
岭南水乡的发展若与得天独厚的生态系统优势背道而驰,将无法持续长期发展。
三、点、线、面理念下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设计(一)点——空间节点的重塑广州大岭村因其历史悠久,村内保留有较多百年生长的大榕树,它们串联起村落居民的独特记忆,是与村民们有独特情感联结的节点。
村内大榕树部分集中于大岭村居民生活区的中心,正是汇聚村民的公共场所。
部分大榕树沿河涌生长,村民对百年老树有崇拜之意,传统节日会到树下拜祭。
从村民的生活习惯状态出发对大榕树节点进行再设计,以树下开阔的公共空间为区间进行材质的更新,围绕古树的外围,考虑树生长的速度与周期决定其合理大小,回收当地的麻石板制作为石板凳,给大榕树提供保护的同时为村民提供休息空间。
除了对当地石材的再利用外,可将木材融入树下河涌旁做流线型座椅,结合绿化为村民提供更多公共休闲空间。
“树荫底下好乘凉”,大榕树给村民提供了驻足交流的优质场所。
根据需求,赋予空间新的功能节点进一步激活片区空间,例如增加树下的儿童娱乐设施、老人康体设施以及支持喝茶、棋牌活动的座椅。
通过复合功能性节点的叠加,使得此符合村落生活状态的空间更新,为村落增添文化生活气息并赋予活力。
除了百年生长的大榕树之外,大岭村内的宗祠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
大岭村内的祠堂作为村落的文化传承之地,现今皆保留得比较完整。
对于村民和游客而言,宗祠见证着本地宗氏家族的成长和发展,是人们对其历史文化价值了解和探寻的重要窗口。
但除了传统节日外,村内主要的祠堂常保持关闭状态,其无法充分起到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应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延长对外开放的时间,并可适当在宗祠前附近的矮墙或石碑附上其简介,让人们对此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节点有更全面的了解。
(二)线——街巷空间的复兴线在乡村规划发展中起着连带作用,把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连接一起。
线状空间不是单独的空间,如街巷是体现村落的传统风貌特征的重要主体之一,是由多个建筑墙体排列形成的延续空间。
然而在城镇现代化进程中,村落内节点建筑面貌的变化连带造成村落巷内的面貌不一。
当村落居民修建新房时,需要融入岭南建筑文化特色,将传统地方特色与现代化房屋进行融合设计。
村委应严格执行岭南建筑相关保护文件,在不破坏村落风貌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街巷视觉效果和谐统一。
另外,可利用本土蚝壳与卵石等岭南特色建材进行公共新墙面的装饰,在延续原本街巷肌理的基础上,对巷空间改造更新。
为保持街巷的人车可达性,对于堆放杂物的巷子进行及时疏通处理。
此外可适当增加住宅门前巷子空间的休闲功能节点,提供更多交流机会以促进邻里关系和谐。
大岭村街巷内普遍缺少绿化节点,在不影响交通性能的情况下,可鼓励村落居民在门前种植适配的植物,包括部分村民的门前庭院绿化修整,配合传统建筑特色营造,共同增强街巷空间视觉的可观赏性。
(三)面——区域性空间的激活大岭村居住区的公共空间根据不同功能划分为休闲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以及其他活动的公共空间。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与采访,随机收集当地47位居民的空间需求类型数据,得出在所有年龄中,休闲活动场所和体育活动场所的公共空间需求比最高,如图3所示。
通过实地考察对大岭村人群主要集中点分布的对比分析,可知桥头广场一带的公共空间是村民聚集的中心点。
其范围内有跨玉带河的主要桥梁龙津桥,显宗祠的内、外广场,大榕树下的休息区域,与周围若干小广场。
结合村民对休闲活动场所和体育活动场所公共空间的需求,对其进行更新与重构。
一般而言,传统村落的宗族大致依靠两种机制来维持,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外,还依靠维护宗族结构的仪式和节庆活动,而大岭村因靠近玉带河,其最受重视的仪式和节庆活动便是村内的龙舟比赛。
但玉带河水质受污染,河体的质量不足以支持村内龙舟比赛继续开展。
因此,重新修护玉带河,并在显宗祠的内广场的河岸边增加码头看台,可以很大程度帮助龙舟赛的延续举办以激活村落,其也是大岭村体育活动场所空间的完善。
除此之外,结合空间类型的划分和村民的需求意向,可为大岭村的公共空间增添休闲与娱乐功能,细分为闲谈、棋牌活动、锻炼、避雨遮阳、儿童娱乐等行为活动所对应的公共空间,为此共得出了公共系统更新的另外三大方向,包括更新古树下休息区、青少年娱乐活动区,以及新增休闲雅亭等休闲设施。
新节点与村民原本生活状态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
为了让新增节点更好地融入桥头广场一带的片区,在选材方面,装置节点的设计多以砖石、瓦片及木料等传统材料为主,具有良好的结构性的同时可保持乡土氛围。
结合本土植被,创造一个自然和谐的村落面状公共空间。
四、结语大岭村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有较高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