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异常现象”的探究

合集下载

异常现象探究课及其反思

异常现象探究课及其反思

"异常现象"探究课及其反思作者:李忠勇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由于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受很多,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往往会因学生操作上的失误而经常发生一些与实验目的相悖的"异常现象",这时,如果我们采取回避的态度,就会失去很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大好时机。

但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些良机,并利用它们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与其性质相关的探究实验,不仅能使学生"温故",还能使其"知新",进而获得良好的实验和教学效果。

本文就是本人对一个异常现象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的教学实录及其教学反思。

关键词:异常现象;探究意识;恍然大悟;容光焕发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97-01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的第一步是制取氧化铜。

在组织高一(1)班的学生做这个实验时,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实验前我事先准备好热水,实验时让学生将反应容器放在沸水浴中进行反应。

在巡视时,突然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别组同学得到的是黑色沉淀,而我们得到的却是蓝色沉淀呢?"之前,为了改进这个实验,我曾用此法做过无数次这个实验,效果都非常好,而且从未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所以对这一"异常现象"的成因,也就不得而知,因此不免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我极力掩饰着自己的窘态,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他们重做了一遍实验。

看了学生的操作后,我发现并告诉他们:试剂的滴加顺序反了。

然后让他们按照教材中的方法重新进行实验,结果,本节课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

以后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也没有再问什么。

由于第二天高一(2)班也要做这个实验,我估计可能还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了避免那种尴尬的局面再次出现,下课回到家后,我赶紧找来大学时学的无机化学教材进行查阅,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有用的东西,再通过网络经过几个小时的查阅之后,才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高中化学实验异常现象分析

高中化学实验异常现象分析
科 黑江 技信总 — 龙— — —
孙乐杰
科教 文 化 { J I
王 允 明 高 中化学实验来自常现 象分析 ( 黑龙江省讷河市拉哈 一中, 黑龙江 讷河 1 14 ) 6 32
摘 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 自 然科学, 高中化学实验异 常现象进 行 了分析 。 针对 关键词: 高中化学 ; 实践; 常现 象 异
随着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确 定。 根据 目前森林资源 的状况 , 必须大力营造人 工林 ,使人工林在森林资源 中所 占比重不断增 大, 由于以往的林业导向, 片面追求木材产量 , 营 造人工林都以针叶纯林为主 , 违背 了自然界生物 多样性规律 , 了许多负面影响 。 产生 诸如 : 林地综 合生产力降低、 病虫害增多 、 林分抵御 自然灾害 能力减退等。 鉴于森林的双重效益及森林对人类 社会 可持续发展 的影响力 , 森林受到 了 人类社会 前所未有的重视 。改变 以往造林模式 , 向营造针 阔混交林转变, 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和促进人工林 树种 的多样性 , 自 模拟 然状况 , 发展生态林业 , 以 成为林业当前发展的方 向。 现就生态及经济两方 面效益优势进行分析 , 阐述营造针阔混交林的优
势。
因是混交林的树冠层后 , 枯枝落叶较多 , 致使土 壤湿度较大 , 分解后微生物增多 , 导致土壤容重 较低, 空 度大 , 疏松透气性好 , 适宜林木生长 , 且具有较强的蓄水能力。由于微生物的作用 , 一
些化学元素也相对增高 , 土壤的酸性降低 , 减少 了土壤的淋溶 , 直接提高 了土壤 的肥力。 l 混交林涵养水源 、 _ 3 水土保持能力增强。 由
闵 占英 毛 春 雨 ( 阿城 区 园林 处 , 黑龙 江 哈 尔 滨 10 0 ) 5 30

高中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异常与改进

高中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异常与改进

高中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异常与改进[摘要] 本文简单归纳和分析了高中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在如何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异常现象转变为对教学有积极作用的知识点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 化学实验现象异常成因改进利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实施新课程及创新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实验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与预期效果不相符的情况。

这里我归纳了一些在高中化学实验中遇到的异常实验现象,它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

我认为,当实验出现异常现象或实验失败时,教师不应掩饰,而应实事求是,视其为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并充分利用它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现象进行思考,认真探究其原因,借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一、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1.药品变质造成的异常现象。

例如:用新制的feso4与naoh溶液反应制备fe(oh)2时,结果未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却是灰绿色沉淀,并逐渐变成红褐色。

这种情况是学生可以自己分析得出原因的。

操作的关键:1、为什么要用新制备的feso4溶液?2、为何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的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最佳的改进方案:可以在溶液表面封一层苯或封油层以隔绝空气,氢氧化钠溶液事先煮沸以赶出里面的氧气。

2.滴加与反滴加的顺序不同造成的结果不同。

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

如cu(oh)2的制备是高一的一个学生实验。

若按教材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可以产生大量的絮状沉淀,但是对该沉淀进行加热时有时就是看不到黑色的cuo。

所以可将步骤改为“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确保生成cu(oh)2过程中naoh始终是过量的。

3.药品长期存放变质造成的异常。

实验室中某些药品由于长时间放置因氧化等原因变质。

化学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化学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2019年09月 中学教育新教育时代 181化学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左煜堃(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 山东济南 250131)摘 要:在高中化学实验中,虽然有一定的规程,但在具体实践中仍旧有相当多的可能性出现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认为高中化学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是因为操作不规范,但也不排除材料问题等非实验性因素,需要进注意和调整、改正。

关键词:化学实验 异常现象 操作不规范 材料 防范高中化学是众多高中课程中的一门相对重要的课程,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

化学实验可以让我们对相关化学反应进行最直观的了解,增加我们的感性认识。

同时,高中化学实验能够激发我们对化学的兴趣,让我们产生探索化学奥秘的欲望,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催化剂”。

但是,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会发生一些异常现象,影响实验的效果,严重的还会发生危险,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一、化学实验中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操作不规范 在现有的化学实验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中,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操作规范性问题。

笔者在学习中,作为学生本身在进行高中学习之前缺乏必要的实践,在进行实践的基本状态中也多是在学习中观摩教师进行相关化学实验,在进行化学实验题目的习作过程中大部分采用的是教师演示。

在此记忆技术下,学生们对于教师所要进行的实验有了理论上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基本仍旧停留在意识领域对于自身实际操作有理论自信,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

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一阶段的学习中,此种现象较为突出。

在高一阶段第一课的学习中,其主要内容就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在第一课就通过教师向学生们阐明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后需要注意的点。

首先是遵章守纪。

其次是了解措施。

第三是正确的仪器操作。

第四,进行合理的废品回收。

作为学生,在第一次进行相关实验的过程中,因为本身存在一定的技术盲目性,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导致了化学实验异常现象的出现。

关于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和利用

关于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和利用

关于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和利用、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1.因试剂的度引起的实验异常例如,做原电池实验时,观察到了铜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以外,为负极的锌片上也会有较多气泡生成。

这种现象是由于锌不纯,含有C、Fe等杂质金属表面粗糙,容易产生微小电,最终使得一部分氢气在锌表析出。

2.因试加入顺序的先后引起的验异常例如,在做溴与苯取代实验时,反应加入顺序为“将1~2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时有沉淀生成。

若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水中,保证反应中溴过量,有白色沉淀生成预期现象很明显。

3.因药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异例如,在做镜反应时,在一支洗净试管里注入1mLAgNO3溶液,然加氨水到完全溶解,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并浴加热几分钟,却始得不到光亮的银镜。

析原因,应该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量没有控制好引起的。

AgNO3溶液中滴加氨不可过量,教材描述为“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好溶解为止”。

实践证明,水过量越多,银镜反应效越差。

二、实验异现象的合理利用1.利用异常现象进行思实验教学,逐步使学生养成会考的习惯当学生实验中出现失败或差较大时,教师应积引导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反思实验失败的原以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进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

教师要当好引导者角色,多与学交流,鼓励其对这些异现象进行探讨,这样仅提供学生主动思考、表达机会,还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

2.利用常现象,积极开展科学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用相同大小、同形状的金属Al分与H+浓相同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过对比实验,学生发现这一现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是矛盾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疑惑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设计比实验:(1)若向稀酸中加入一定量固NaCl后,再与金属Al反应发现反应速率加快。

(2)若向盐酸中加入一定量固体Na2SO4后,再金属Al反应,发现反速率减慢。

通过上实验对这些异常现象加以分析、究,唤起了学生的烈求知欲,进而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将“苦学”变为“好学”“乐学”,这正是当前教育改所追求的教学理念。

一个偶然“异常现象”的探究与反思

一个偶然“异常现象”的探究与反思

是 易溶 物质 , 明这 种 蓝 色沉 淀 不 可能 是 硫 酸铜 ( uO ) 说 C S 。那
【 继续引导 】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两种 沉淀的组成 。请大
家 将 刚才 制 得 的沉 淀 过 滤 , 涤 后 滴 加 过 量稀 盐 酸 , 有 什 洗 看
么现 象 发 生 , 将 观 察 到 的 现 象 填 人 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并 。
表 2
黑 色沉 淀
蓝 色 沉 淀
这一 “ 常 现 象 ” 异 的成 因 , 就不 得 而 知 , 此 不 免 显得 有 些 也 因
人 教 旧 版 高 中化 学 ( 修 ) 一 册 化 学 实 验 基 本 操 作 必 第 ( ) 一 的第 一 步 是 制 取 氧化 铜 。 在 组 织 高 一 ( ) 的 学 生 做 1班
这 个 实 验 时 , 了缩 短 实 验 时 间 , 验 前 可 事 先 准 备 一 些 热 为 实 水 , 验 时 让 学 生 将 反 应 容 器 放 在 沸 水 浴 中进 行 反 应 。在 实 巡视时 , 突然 有 学 生 问 :老 师 , 什 么 别 组 同 学 得 到 的 是 黑 “ 为 色沉 淀 , 我 们 得 到 的却 是 蓝 色 沉 淀 呢 ? 而 ” 之前 , 了改 进 这 个 实 验 , 曾用 此 法 做 过 无 数 次 这 个 为 我 实验 , 果 都 非 常 好 , 且 从 未 出 现 过 类 似 的 情 况 , 以 对 效 而 所
二 、异常现象” “ 的实 验 探 究
问 : 庸 同学 们 想 想 , 里 得 到 的 白 色 沉 淀 应 该 是 什 么 “ 这
物 质 ? ” 答 : 硫 酸钡 ( a 0 ) ” “ B S 。
【 设问 】 为什么用两种 同样 的溶液 反应 , 得到 两种 不 却

浅析高中化学中的异常现象

浅析高中化学中的异常现象

450 ) 7 30
酸 性 气 体 。但 是 无 论 H l 多 少 , 管 中始 终 会 有 少 量 白色 沉 C量 试
淀无法 溶解 。实际上 , :0 离子具有很强 的还原性 , 由7S : 很容
易 被 空 气 中 的 氧 气 等 氧 " , aS 所 以看 见 有 不 溶 于 H 1 l  ̄N f l ,O , S C 的
浅 析பைடு நூலகம்高
中 化 学
中 的 异
常 现 象
蔡 岸 涛
( 兰考 县 第 一 高 级 中学 , 南 兰 考 河 在化 学 实 验 教 学 过 程 中 ,无 论 是 教 师 课 堂 演 示 还 是 学 生 实验 , 由于 种 种原 因 . 时 都 会 出现 一 些 与 预 料 的正 常 实 验 结 有 果 不 相符 合 的现 象 , 中有 颜 色 变 化 的 异 常 , 成 物 气 味 的异 其 生 常 , 故发生的异常 , 等。 事 等 化 学作 为一 门 以实 验 为 基 础 的 自然 科 学 .要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 新 教 育 。 及 新 课 程 改 革 教 学 , 实 验 教 学 就 发 挥 着 极 创 以 而 其 重 要 的 作用 。 实验 中异 常 现 象 的 出现 , 对 学 生 造 成认 知 冲 会 突 的 失 衡 。 师 若不 及 时 加 以正 确 的 引 导 和 彻底 解 决 , 必 会 教 势 影 响 教 学 效果 , 学 生 留 下 知 识 盲 点 , 失 去对 实 验 教 学 的 信 给 并 心 。找 出 产 生异 常 现 象 的原 因 , “ 常 ” “ 常 ” 是 培 养 学 变 异 为 正 . 生 实 事 求 是 、 谨 认 真 、 于观 察 、 严 善 自主 探 究 的科 学 素 质 的 一 种 有 效 的方 法 和 途 径 。对 教 师本 身也 提供 了一 个 提 高 专 业 素 质 、 强 分 析 问 题 和解 决 问题 能 力 的机 会 。 增 实 验 现 象 异 常 的成 因 1因试 剂 的 纯度 引起 的 实验 异 常 。 . 在 高 中化 学 实 验 中 ,不 同 的 实 验 对 其 所 选 择 的 实 验 药 品 纯度 的要 求 也 是不 同 的 。 于 中学 化 学 实 验 条 件 , 些 实 验 往 限 有 往产生“ 常” 象。 失 现 例如在做“ 甲烷 的燃 烧 实 验 ” , 无 水 醋 酸 钠 和 碱 石 灰 时 用 制备 C 体 。 用 石 英 玻璃 管 燃 烧 时 却 发 现 火 焰 呈 黄 色 。这 H气 在

浅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分析及利用

浅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分析及利用
1 . 利 用 异 常现 象提 高教 师 自身专 业 素 质
教 师或学生在实验 中 ,若将化学试剂 的加入顺 序 变更 以后 ,引起实验现象不 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 同 的实 验 结 果 。
3 . 药 品保 存 方 面 引起 的 实验 异 常
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我们教师 自觉地在 教育教学实践 中思考 、 分析、 研究 , 并不 断学习新 的 知识和理论 , 进一步使教 师树立起“ 科研先导 ” 的意 识, 提高教师 的科研 能力 , 使教 师由“ 经验 型” 向“ 科 研型” “ 创新 型” 转化。
2 . 利 用异 常 现 象进 行 反 思 性 实验 教 学 . 逐 步使 学 生养 成 思 考 的 习惯
比如 , 青霉素在夏季常温下易分解 , 生成高分子 聚合 物 , 使 用这样 的青 霉素 , 轻者会发生过 敏 , 重者 危及生命 ,我省就发生过 因使用高温下变质 的青霉 素而致人死亡 的事件 。 生物制 品类药 :比如用于补充儿童有益菌的金 双歧 、 肠 复康等 , 存放 环境温度 超过 1 0 ℃后 , 很 快就 会发生化学变化 , 导致失 效。 酶类 药品 : 像 胃蛋 白酶合 剂 、 胰 酶片等 , 在 夏季 常温下 , 放置几个小 时 , 药效也会严重下降 。
实验 中取药 品时 , 用 量随意 , 易 出现异常现象。 事例 : 实验 内容 是“ 在5 滴0 . 1 m o l / L A g N O 溶液 中 逐滴加 入N a 2 S 0 溶液 直至过量 。根 据上述 实验 , 验 证N a z S , 0 的性 质 。 ” 实 验关 键 步骤 有 两 点 : 一 是 取 好 A g N O 溶 液后 一定要 一滴 一滴地 加入 N a S 0 溶液; 二是每 加入一滴N a : S , 0 溶液后一定 要振荡试 管 , 使 其 反应 充 分 。应该 看 到 的实 验 现象 是 :加 入 1 滴 N a 2 S 0 溶 液后有 白色沉 淀生成 , 随着 N a S : 0 溶 液的 加入 沉淀溶 解且 溶液无 色 。否则 只 能得 到 “ 加 入 N a S 0 溶液后溶液没有发生变化” 的结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实验“异常现象”的探究
作者:陈材
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3期
摘要: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化学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倡导,然而实验总是离不开错误的现象,长期以来高中化学实验的异常现象、失误现象却没有引起教师适当的重视。

本文立足于在遇到实验异常现象时如何分析、提高探究能力,根据实验的一些数据分析结果,结合自己的一线实际教学案例,浅谈高中化学实验异常现象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验异常;酚酞;探究
在讲到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酸碱中和滴定演示实验时出现一下意外现象,由于时间急促,就在实验室取了一瓶浓度为2mol/l的盐酸溶液,一瓶浓度为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一瓶酚酞溶液及其余酸碱中和滴定所需仪器,在演示用HCl滴定NaOH溶液时,先用碱式滴定管取20.00 mlNaOH于锥形瓶中,加入数滴酚酞后溶液变成红色,振荡锥形瓶发现红色褪去。

疑问?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怎么会出现先变红后褪色呢?这与教材内容不符,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内容(PH10红色),教材上没有讲到先变红后褪色的情况。

是教材内容编写不完整还是药品有问题,还是有其它原因?
分析药品: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溶液都不是刚配制的,大约是1个月前配制的,在配制酚酞溶液时为了增大酚酞的溶解度加入了少许乙醇,难道是药品变质?
猜想有以下几种可能:①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变质②可能是酚酞溶液中酚酞变质③可能是酚酞溶液中乙醇或乙醇氧化引起的④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褪去⑤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

分析猜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水解后溶液也呈碱性,溶液也应该变红,不会褪色,排除第①种可能。

如果酚酞变质刚开始溶液就不会变红,排除第②种可能。

乙醇在常温下性质较稳定,不易变质。

在配制酚酞溶液时通常加乙醇是为了增大溶解度,乙醇也未参加化学反应,应该与溶液变色无关,排除第③种可能。

为了验证第④种情况,取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先加热除去溶解的氧气,再滴入数滴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防止氧气再次进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溶液红色仍然消失,排除第④种可能。

为了验证第⑤种情况,分别配制1%酚酞溶液,稀硫酸(1:4),氢氧化钠溶液(0.1%、1%、5%、10%)
进行实验:分别取4ml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放入试管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然后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现象与数据如下:
酚酞是一种有机弱酸,无色,属于晶体粉末状,几乎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

实验室中的酚酞溶液通过酚酞溶于酒精来配制。

酚酞的酸式结构是无色的内酯式,遇碱时,内酯开环生成红色的醌式结构,醌基是显色基团(显红色),但在强碱中不稳定会逐渐形成无色的羧酸式结构。

如图:
酚酞的羧酸式结构受热不稳定,加热后羧酸式结构又会变成醌式结构又显红色,有研究认为使酚酞显红色的最佳PH值范围为9-13。

当溶液红色褪去以后,加热或者加入少量稀硫酸或加水稀释均可使溶液又显红色。

结论:通过实验已经分析清楚了引起这次中和滴定异常现象的原因,说明在酸碱中和滴定是选择合适的浓度很重要,浓度过大,测定的误差也很大,不准确;浓度过小,会导致消耗的酸的体积也太多,实验时间长。

一般配制0.1000mol/l左右的标准液是比较合适的。

常言说,现象是入门的向导,学习化学更应该注意实验中的细微变化,我们要相信实验,不放弃实验中的任何细微变化,多思考疑惑,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剥开迷雾”后的现象能够重复(排除偶然性),就必然有与之相应的原因,即使不能用现有的理论、观点顺利解释,也应当相信实验事实。

恰恰在这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的时候,才是开展化学研究,实现理论创新、实验创新的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张贤全、汪肖楠.三种物质使变红后的酚酞褪色机理的再探讨.化学教学,2009年第4期
[2]熊言林等.红色酚酞溶液逐渐褪色的原因探究.化学教育,2006年第11期
[3]湖北省重点中学高一新生分班考试化学试卷16题http:
///chemistry/report/detail/584ce8af-985a-42b7-8a50-bdbc45b1535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