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章行为的心理分析
10八讲义种违章心理

10八种违章心理
(一)从众心理 当一个班组的班长或技术负责人违章,或者
看见大家以前都是这样干的,没有出现过问题, 自己这样做也应没有问题,于是大家就会对违 章违纪习以为常,这样就会对班组其他同志起 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看见别人能违章违纪没 出事,自己常与师傅签定
(二)惰性心理
惰性心理也称为“节能心理”,是指在作业中尽 量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便省力,能将就凑合 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懒惰行为的 心理依据。
a.干活图省事,嫌麻烦。 b.节省时间,得过且过。
(三)逐利心理
企业制定奖勤罚懒制度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但是个别作业人员(特别是在记件、计量工作 中)为了追求高额记件工资、高额奖金以及自 我表现欲望等原因,将操作程序或规章制度抛 在脑后,盲目加快操作进度,而不是科学的改 进操作程序。
(四)技术不熟练 对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惊慌失措,甚至茫然。 无法进行应急处理,难断方向。
(一)侥幸心理
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时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在现场工作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太 过于烦琐或机械,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或 执行没有完全到位,不是违章行为。况且认为 即使偶尔出现一些违章行为也不会造成事故。
师徒合同,由于师傅带徒弟过程中,将一些习 惯性违章行为也传授给徒弟,然而徒弟如果不 加辩识,全盘接受,不仅成为习惯性违章行为 的传播者,同时极可能成为因违章造成事故的 责任者或受害者。
(三)好奇心理 生产工作过程中,当运用一些新设备、新装
备等平日难得一见的情况时,出于好奇心理 (严格讲是一种求知欲望),作业人员往往会 自己动手实践一番,由于行为者对设备情况不 熟悉、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极容易发生意 外事故。
(四)逞能心理 作业人员在生产现场工作时,不是凭借安全
违纪违章心理

思考之三:重视发挥管理者的非权利影响。管理者对被管理 者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权利影响和非权利影响。权利影响, 即通过行政命令影响职工行为,这是企业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 她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但也有局限性。在这种纯粹的权利影响 下,被管理者的意志往往是被动的服从,这种服从命令是机械的, 或者带有情绪地执行命令。从心理上看,很可能失衡发展到扭曲, 表现形式为发牢骚,讲怪话,钻空子,执行纪律打折扣等等。因 此,一个好的管理者仅仅局限于权力影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 视非权力影响。
管理者的非权力影响主要包括人格力量和工作形象两个方 面。人除了感觉以外,还有丰富的感性。如果这种感情能够正确 的加以引导,就能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实质 就是管理者的言和行。要强化人格力量,就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个是“严”与“爱”的关系,要以严字当头,从爱字入手,严爱结 合,这样职工就容易理解。二是“虚”与“实”的关系,我们对人的 问题需要做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向职工灌输好的、正确的思 想,这是个软的、虚的。但要与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三是“奖”与“罚”的关系。奖要奖得及时,公正;罚要罚得合理合 情。四是“大”与“小”的关系,即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处理得当, 不但要重视宏观,把握整体。同时要掌握企业内部局部矛盾的转 化,及时化解,防微杜渐。
思考之二,坚持从严务实的管理作风。作风是管理者的灵魂。 管理者对过硬的管理作风的倡导和身体力行,对企业内部形成良 好的环境和职工树立良好地精神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 言道:“什么样将军带什么样的兵”。这说明,干部的作风,干部 的形象,严格的管理,对职工形成正确的心理具有导向作用。因 此,要把干部的作风建设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课题,树立敢抓, 善抓的管理作风。
员工违章心理分析

员工违章心理分析俗话说,意识决定行动,思维决定行为,在安全生产管理中,人员违章应该是屡见不鲜的事情,根据调查数据显示,85%——90%的事故事件都是由人员违章或误操作导致,所以为了做好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分析人员违章心理状态很有必要。
人员违章心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麻痹、侥幸心理这类人喜欢将工作习惯当做经验,忽视规章和操作规程,不按标准开展施工作业,认为自己技术水平高,不按规章操作一样不会出问题,同时,可能由于长期违章操作都没出事,所以形成习惯性的违章行为,久而久之,在这种麻痹侥幸的心理操控下,导致事故出现。
2、情绪不稳定员工心情很高兴、很开心、很兴奋时,可能工作效率就会高效,如果因为伤心、难过、情绪低落的话,可能就会无心做好手头上的工作,容易分心,出现误操作或违章发生,所以,员工施工前,负责人需要及时了解员工心理状态,避免员工心理情绪问题,导致违章发生。
3、冒险蛮干心理这类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经验不足,对规章制度不熟悉,认识不到违章所带来的危害,但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或尽快解决棘手的关键设备问题,铤而走险冒险操作,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4、情绪紧张导致误判由于需要尽快处理棘手的事情,或者被上级催促,但是因为技术水平不过关、经验不足,一时之间不知道处理方法,在这种紧迫着急的环境中,心情更加紧张,从而操作失误。
5、盲目乐观心理由于员工业务水平低,安全知识缺乏,为了完成任务,他们的想法是先做了再说,他们认为就算盲目操作设备也可以成功,不会带来严重后果,这类人员在思想上掉以轻心,盲目乐观,事故临头,手忙脚乱,措手不及。
6、逆反心理这类人员平时不愿意接受企业进行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纯属浪费时间,负责人交代的安全事项,永远跟负责人对着干,不听从安排和指导,从而导致违章。
7、偷懒心理,这类职工认为按规章标准作业费时、费力,因此简化作业流程,降低作业标准,偷工减料地完成任务。
违章者的不良心理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不稳定因素,是我们在安全管理中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杜绝和防范的问题,需要每个人都要认真地对待。
违章人员有哪些不良心理

违章人员有哪些不良心理?发生事故的原因很多,但分析来看,80%-90%是由于操作人员违章和误操作引起的。
通过对违章人员调查和事故案例的分析表明,违章时的心理状态有以下6种:一、习以为常、麻痹侥幸心理由于把自己的工作习惯当作经验,并不感到有什么危险,不重视规章制度和规范。
有这种心理活动时,违章人的头脑是清醒的,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客观条件的复杂性,结果发生事故。
二、情绪干扰心理如人逢喜事精神爽,高兴、满意、愉快,使人观察敏锐,反应迅速,动作灵活,操作准确(但也不排除乐极生悲)。
相反,当操作人员在心情不舒畅的心境下进行工作,由于精神不集中或忘了按照程序进行作业,结果导致事故发生。
三、好胜逞强、冒险蛮干心理这种人经验不足,能力不大却过于自信,喜欢逞强,冒险蛮干。
例如为了抢时间,保竣工,或遇到影响生产的关键问题又亟待解决时,具有火爆禀性或血气方刚的人,容易铤而走险不计后果。
四、心情紧张、判断失误心理操作人员由于某些原因心理紧张,对外界情况尚未正确反应,就急急忙忙地操作而发生事故。
五、逆反、对抗心理对领导和同事的教育和提醒感到厌烦,无视规章制度,把情绪带到工作中。
六、技术不熟、盲目乐观心理由于缺乏安全知识,技术不熟、经验不足而轻率地作出错误的判断。
特别是只看到作业条件好的一面,而忽视了客观条件的复杂、多变、有潜在危险的一面。
在思想上掉以轻心,盲目乐观,事故临头,手忙脚乱,措手不及。
事故发生后,违章人员一般有三种心理:第一种是懊悔心理;第二种是怨恨心理:第三种是变态心理。
违章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是科研和生产安全的大敌,是我们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认真加以对待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针对以上6种违章人员的心理活动,采取的对策应当是:一是深入广泛地开展安全第一的思想教育,大力宣传党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政策,提高认识,加强主人翁责任感。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坚持岗前教育,提高职工防止违章作业的自觉性。
二是安全管理科学化,实现目标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将目标管理层层分解。
违章行为的心理分析完整版

违章行为的心理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违章行为的心理分析在生产生活中,造成人们违章的原因有很多,有外在的、客观的原因,也有内在的、主观的原因。
虽然造成违章的原因可能是千差万别,但这都和人的心理有关,因为人的行为,包括违章行为,都是由人的心理活动发动、调节和控制的。
根据安全工作的实际经验,一般认为下述心理状态极容易导致违章行为:1、侥幸心理有这种心态的人不是不知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也不是技术水平低,而是“明知故犯”,因为在他们看来,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是我。
但海因里希公式300:29:1告诉我们, 尽管事故发生具有偶然性,但偶然性里面包含必然性的因素,一次违章没有出事故,但多次违章就会增加产生事故的率。
2、惰性心理它是指在作业中尽量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就省力,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
惰性心理对安全影响很大,特别是这种心理存在比较普遍,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心理。
惰性心理常和侥幸心理密切关联着,认为省点事不至于出问题,熟知恰恰是这种心理,常常成为致祸的根苗。
3、麻痹心理一是过分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自己的技术过得硬,保准出不了问题的人容易产生麻痹心理;二是高度紧张后精神疲劳,例如刚搞过安全工作大检查后,思想放松,产生麻痹心理;三是个性因素,如有的人平时就是松松垮垮、大大咧咧的。
4、逆反心理“你让我这么干,我偏不这么干”,“越不允许干,我越要这么干”的逆反心理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显性对抗,当面顶撞;二是隐性对抗,阳奉阴违。
逆反心理的人容易将别人的好心当驴肝肺,以及言语和肢体冲突。
5、逞能心理争强好胜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但他如果和炫耀心理结合起来,且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走向反向。
在逞强的心理支配下,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往往会使自己头脑发热,干出一些冒险的愚蠢的事情来。
违章的几种心理

违章的几种心理所谓习惯性违章,是指那些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长期反复发生的作业行为。
习惯性违章是一种长期沿袭下来的违章行为,它实质上是一种违反安全生产工作客观规律的盲目的行为方式。
1、侥幸心理:在实际工作中认为严格遵守(规程)制度过于繁琐或机械,即使偶尔有一些违章行为也不会造成事故。
2、取巧心理:在工作现场,一些工作人员贪图方便,怕辛苦,往往不按制度执行,擅自将几项操作内容合并操作,不分项办理工作票或未等安全措施做好就开工,以及在工作中不使用合适的安全工具就工作的违章行为。
3、偷懒心理: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工作中甘愿当副手,不愿意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工作中班长或负责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当机械人。
在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该监督时不监督,导致少了一道安全防护关口。
4、逞能心理:工作人员在现场工作时,想当然,自以为是,出风头,盲目操作,认为自己技高一筹,逞能蛮干,而造成事故。
5、帮忙心理:在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运行人员在操作中开关,刀闸送拉不到位或人手不够的情况,这时就会请旁边的检修人员帮忙,而帮忙者往往碍于情面或有表现欲望,在不了解设备的情况下,盲目地去帮忙操作,而造成事故。
6、冒险心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工前未能预想到的困难。
有些工作人员不认真分析实际情况采取必要措施,而是大胆地去冒险工作,而造成事故。
7、自负心理:在工作中出现故障或异常时,工作人员不是立即停止工作,检查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而是自以为是,认定一定是设备存在问题,而强行工作,造成事故。
8、从众心理:班组里有人违章没有出现问题,大家就对这样的违章习已为常,也跟着别人去违章操作,而造成事故。
9、盲目心理:在师父带徒弟的过程中,师父有习惯性违章行为,徒弟不加辨识,全盘接受,这样就成为习惯性违章行为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10、好奇心理:在工作中引进一些新设备,新工具,因平时难得一见,处于好奇心理,有些人就会在对设备不熟悉,性能不了解的情况下动手去操作实践,这样就极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产生习惯性违章的几大心理

产生习惯性违章的几大心理1、侥幸心理:在实际工作中认为严格遵守(规程)制度过于繁琐或机械,即使偶尔有一些违章行为也不会造成事故。
2、取巧心理:在工作现场,一些工作人员贪图方便,怕辛苦,往往不按制度执行,擅自将几项操作内容合并操作,不分项办理工作票或未等安全措施做好就开工,以及在工作中不使用合适的安全工具就工作的违章行为。
3、偷懒心理: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工作中甘愿当副手,不愿意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工作中班长或负责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当机械人。
在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该监督时不监督,导致少了一道安全防护关口。
4逞能心理:工作人员在现场工作时,想当然,自以为是,出风头,盲目操作,认为自己技高一筹,逞能蛮干,而造成事故。
5、帮忙心理:在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运行人员在操作中开关,刀闸送拉不到位或人手不够的情况,这时就会请旁边的检修人员帮忙,而帮忙者往往碍于情面或有表现欲望,在不了解设备的情况下,盲目地去帮忙操作,而造成事故。
6、冒险心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工前未能预想到的困难。
有些工作人员不认真分析实际情况采取必要措施,而是大胆地去冒险工作,而造成事故。
7、自负心理:在工作中出现故障或异常时,工作人员不是立即停止工作,检查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而是自以为是,认定一定是设备存在问题,而强行工作,造成事故。
8、从众心理:班组里有人违章没有出现问题,大家就对这样的违章习已为常,也跟着别人去违章操作,而造成事故。
[最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9、盲目心理:在师父带徒弟的过程中,师父有习惯性违章行为,徒弟不加辨识,全盘接受,这样就成为习惯性违章行为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10、好奇心理:在工作中引进一些新设备,新工具,因平时难得一见,处于好奇心理,有些人就会在对设备不熟悉,性能不了解的情况下动手去操作实践,这样就极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违章心理分析材料

违章心理分析材料违章行为指的是一种不合理或不当的行为,违反了社会规范或法律法规。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有人违反红灯、超速、酒驾等交通规则,不仅严重危害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交通秩序的正常运行。
一、追求即时满足和刺激违章行为的背后可见到追求即时满足和刺激的心理原因。
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许多人由于缺乏耐心和恒心,在不易取得即时结果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违章行为以得到即时满足和刺激。
比如,一些司机在堵车或者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会选择闯红灯、超速行驶,以期尽快到达目的地。
这一做法不仅危险,而且存在被罚款或扣分的风险,严重的甚至会坐牢。
该行为反映出个体内心深处存在的一种追求快感的欲望,人们在愉悦或兴奋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脑化学反应,释放多巴胺等化学物质,许多人发现通过违章行为可以获得这样的快感。
但同时,这种快感是短暂的,甚至带来了付出昂贵代价的风险。
二、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仅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求,无视别人的感受和利益。
违规行为者往往无视自己的安全和他人的安全,或者不愿承担自己的责任,从而选择违规行为。
比如,一个酒驾司机可能认为自己饮酒无碍于行车,在遇到事故后也会推卸责任完全摆脱不了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
在归因理论中,自我中心主义会影响人的行为,导致个体更倾向于将自己的错误归咎于外部因素,避免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一表现除了个体的实际利益受到明显损失的情况下,也存在人们错误观念和心态的影响。
因此,应该加强人们的法律观念和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盲目自信和麻痹大意盲目自信和麻痹大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违规行为的心理原因。
由于个体缺乏具体交通规则和安全知识的认知,或者常态化的违规行为导致安全感淡薄,形成了一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态。
比如,一些司机认为自己驾驶经验丰富,都能做到安全驾驶,没有必要遵守交通规则。
而这些慢慢地会形成对自身能力过分自信的问题,相应的也会影响安全驾驶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违章行为的心理分析
在生产生活中,造成人们违章的原因有很多,有外在的、客观的原因,也有内在的、主观的原因。
虽然造成违章的原因可能是千差万别,但这都和人的心理有关,因为人的行为,包括违章行为,都是由人的心理活动发动、调节和控制的。
根据安全工作的实际经验,一般认为下述心理状态极容易导致违章行为: 1、侥幸心理有这种心态的人不是不知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也不是技术水平低,而是“明知故犯”,因为在他们看来,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是我。
但海因里希公式300:29:1告诉我们, 尽管事故发生具有偶然性,但偶然性里面包含必然性的因素,一次违章没有出事故,但多次违章就会增加产生事故的率。
2、惰性心理它是指在作业中尽量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就省力,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
惰性心理对安全影响很大,特别是这种心理存在比较普遍,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心理。
惰性心理常和侥幸心理密切关联着,认为省点事不至于出问题,熟知恰恰是这种心理,常常成为致祸的根苗。
3、麻痹心理一是过分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自己的技术过得硬,保准出不了问题的人容易产生麻痹心理;二是高度紧张后精神疲劳,例如刚搞过安全工作大检查后,思想放松,产生麻痹心理;三是个性因素,如有的人平时就是松松垮垮、大大咧咧的。
4、逆反心理“你让我这么干,我偏不这么干”,“越不允许干,我越要这么干”的逆反心理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显性对抗,当面顶撞;二是隐性对抗,阳奉阴违。
逆反心理的人容易将别人的好心当驴肝肺,以及言语和肢体冲突。
5、逞能心理争强好胜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但他如果和炫耀心理结合起来,且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走向反向。
在逞强的心理支配下,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往往会使自己头脑发热,干出一些冒险的愚蠢的事情来。
6、凑趣心理个体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温暖,同时为了对同伴表示友爱或激励,和他人一起开开玩笑,说些幽默话,如果掌握适度,不失为改进团体气氛松弛紧张情绪,增强团队情感沟通的一种方法。
但是,如果掌握不了度,就会伤害到一些群体成员的感情,产生出一些误会和矛盾,导致一些无理智的行为的发生。
7、冒险心理冒险心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理智冒险,这种冒险心理通常发生在明知有危险,但又必须去干的情况下。
另一种是非理智性冒险,这种心理往往受激情的驱使,或本人有强烈的虚荣心。
8、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有好有坏。
当一个团体中大家都遵守规章制度,个别违章人员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他对安全重视起来,反之就是消极的,
有害的。
因此,对一个团队抓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抓领导成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抓执行安全措施的自觉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无所谓心理本人没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对安全二字仅挂于口头,认为违章时必要的,不违章就干不了活的无所谓心理对安全的影响极大,因为他心理根本没有安全这根弦,因此在行为上常表现为违章频繁。
10、好奇心理好奇心人皆有之。
有些人违章就是好奇心所致,例如刚进厂的新工人来到厂里,看到什么都新鲜,于是乱动乱摸,其结果或者直接危害自己,或者殃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