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实验内容(一)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实验

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1 水中铁含量的测定【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比色法测定铁的原理及方法2. 测定水中铁的含量【实验原理】用比色法测定无机离子时,通常需要用显色剂生成有色配合物,然后进行比色法测定。

用于铁的显色剂很多,硫氰酸钾是测定微量铁的一种较好的显色剂,它是测定Fe3+一种高灵敏和高选择性试剂,遇三价铁盐生成血红色的硫氰化铁,与亚铁盐不反应,Fe3++3SCN-= Fe(SCN)3因此在进行比色之前,需要将待测液中Fe2+氧化成Fe3+。

一般以总铁量(mg/l)来表示水中铁的含量。

【实验用品】1.仪器:比色计、容量瓶、移液管2.试剂:(1)配制硫酸铁铵标准液称取0.8634g分析纯的NH4Fe(SO4)2·12H2O溶于盛在烧杯中的50ml蒸馏水中,加入20ml98%的浓硫酸,振荡混匀后加热,片刻后逐滴加入0.2mol/L的KMnO4溶液,每加1滴都充分振荡混匀,直至溶液呈微红色为止。

将溶液注入1000ml的容量瓶,加入蒸馏水稀释至1000ml。

此溶液含铁量为0.1mg/ml。

(2)配制硫氰酸钾溶液称取0.5g分析纯的硫氰酸钾晶体,溶于50ml蒸馏水中,过滤后备用。

(3)配制硝酸溶液取密度为1.42g/cm3的化学纯的硝酸191ml慢慢加入200ml蒸馏水中,边加边搅拌,然后用容量瓶稀释至500ml。

【实验内容】1.准备有关试剂2. 配置标准比色液取六支同规格的50ml比色管,分别加入0.1ml、0.2ml、0.5ml、1.0ml、2.0ml、4.0ml 硫酸铁铵标准溶液,加蒸馏水稀释至40ml后再加5ml硝酸溶液和1滴2mol/LKMnO4溶液,稀释至50ml,最后加入1ml硫氰酸钾溶液混匀,放在比色架上作比色用。

3. 测定水样的含铁总量取水样40ml装入洁净的锥形瓶中,加入5ml硝酸溶液并加热煮沸数分钟。

冷却后倾入与标准比色液所用相同规格的比色管中,用蒸馏水稀释至50ml处,最后加入1ml硫氰酸钾溶液,混匀后与上列比色管比色,得出结果后用下式进行计算并得到结论。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全集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全集

实验一(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基础操作班别:11环科二学号:3111007390姓名:蔡辉东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基础操作;2. 学习正确执行仪器的开机、关机;3. 参观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重点实验室。

二、实验原理: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调谐目的:采用标准物质全氟三丁胺(FC-43)对质谱仪的质量指示进行校正;对质谱参数进行优化,以实现最好的峰形和分辨率;消除质量歧视;2. EI离子源可获得特征谱图以表征组分分子结构,目前有大量的有机物标准质谱图。

由计算机自动将未知质谱图处理成归一化棒状质谱图,按一定的检索方法与谱库中的标准谱图进行比较,计算它们的相似性指数(匹配度),把最相似的谱图化合物最为未知组分的鉴定结果,并按照相似性指数大小顺序,列出其名称、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等以供分析参考。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安捷伦,型号7890A-5975C)试剂:全氟三丁胺标准品、高纯氦气四、实验步骤:1.打开氦气(纯度99.999%以上)瓶开关;打开UPS电源;打开打印机电源;启动联机电脑后打开气相色谱仪电源开关;2.待气相色谱仪自检完成后,打开质谱仪电源开关。

若质谱长时间未使用,真空仓侧门已打开,开质谱电源时需用手轻按真空仓侧门1min,以利于抽真空。

3.开机约1.5小时后打开工作站预热;待开机约2小时,检查真空度合格后,进入调谐菜单,点击自动调谐,进行调谐。

4.待调谐完毕,进入仪器操作界面,建立方法,进行定性分析(苯系物的GC-MS定性分析)5.分析完关机。

进入view菜单,点击“诊断”后,进入“真空”菜单,点击“Vent”,等Vent 结束后(≥50分钟),同时气相色谱仪进样口温度降至80℃以下后,退出工作站,依次关闭气相色谱仪、质谱仪和气瓶开关,关闭UPS电源开关。

五、注意事项:1. 必须严格按操作手册规定顺序进行开、关机程序;2. 仪器通过调谐后才能进行样品分析;3. 谱库检索结果并非定性分析的唯一方法,匹配度大小只表示可能性大小。

《仪器分析实验 I 》指导书

《仪器分析实验 I 》指导书

实验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实验条件的研究一、目的要求1.了解分析测定中确定实验条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习722分光光度计和酸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可见光分光光度测定中,通常是将被测物质与显色剂反应,使之生成有色物质,然后测量其吸光度,进而求得被测物质的含量。

因此,显色反应的完全程度和吸光度的物理测量条件都影响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显色反应的完全程度取决于介质的酸度、显色剂的用量、反应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

在建立分析方法时,需要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

为此,可改变其中一个因素(例如介质的pH值),暂时固定其它因素,显色后测量相应溶液的吸光度,通过吸光度-pH曲线确定显色反应的适宜酸度范围。

其它几个影响因素的适宜值,也可按这一方式分别确定。

本实验以邻二氮菲为显色剂,找出测定微量铁的适宜显色条件。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722型分光光度计、酸度计、容量瓶(50mL)、吸量管(5mL,10mL)等。

2.试剂(1)铁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176克分析纯硫酸亚铁铵(FeSO4·(NH4)2 SO4·6H2O)于小烧杯中,加水溶解,加入6mol∕L HCl溶液5mL,定量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

所得溶液每毫升含铁0.100 mg(即100ug/mL)。

(2)0.1%邻二氮菲(又称邻菲咯琳)水溶液:称取1g邻二氮菲,先用5~10mL 95%乙醇溶解,再用蒸馏水稀释到1000mL。

(3)10%盐酸羟胺水溶液(新鲜配制);(4)HAc-NaAc缓冲溶液(pH=4.6):称取136g醋酸钠(CH3COONa·3H2O),加60 mL冰醋酸,加水溶解后,稀释到1000mL。

(5)NaOH溶液:0.5 mol∕L(6)HCl溶液:0.5 mol∕L四、实验步骤1.酸度影响于9只50 mL容量瓶中,用刻度吸量管各加入1.0 mL 0.100mg∕mL的铁标准溶液,再加入1 mL盐酸羟胺溶液和2mL邻二氮菲溶液,摇匀。

仪器分析实验

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一苯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测绘及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一、目的要求1.了解不同的助色团对苯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2.观察溶剂极性对丁酮、异亚丙基丙酮的吸收光谱以及pH 对苯酚的吸收光谱的影响。

3.学习并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具有不饱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特别是芳香族化合物,在紫外区(200~ 400nm)有特征吸收,为鉴定有机化合物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方法是比较未知物与纯的已知化合物在相同条件(溶剂、浓度、pH 值、温度等)下绘制的吸收光谱,或将未知物的紫外光谱与标准谱图(如Sadtler紫外光谱图)比较,如果两者一致,说明至少它们的生色团和分子母核是相同的。

E1带、E2带和B带是苯环上三个共轭体系中的的π→π*跃迁产生的,E1带和E2带属强吸收带,在230~270nm范围内的B带属弱吸收带,其吸收峰常随苯环上取代基的不同而发生位移。

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因素有:内因(共轭效应、空间位阻、助色效应)和外因(溶剂的极性和酸碱性)。

溶剂的极性和酸碱性不仅影响待测物质吸收波长的移动,还影响吸收峰吸收强度和它的形状。

三、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自动扫描型)石英吸收池容量瓶(10 mL,5 mL)吸量管(1 mL,0.1 mL)四、试剂苯、乙醇、氯仿、丁酮、异亚丙基丙酮、正庚烷(均为A.R)苯的正庚烷溶液(以1︰250比例混合而成)、甲苯的正庚烷溶液(以1︰250比例混合而成)0.3 mg ·mL-1苯酚的乙醇溶液、0.3 mg ·mL-1苯酚的正庚烷溶液、0.4 mg ·mL-1苯酚的水溶液、0.8 mg ·mL-1苯甲酸的正庚烷溶液、0.8 mg ·mL-1苯甲酸的乙醇溶液、0.3 mg ·mL-1 苯乙酮的正庚烷溶液、0.3 mg ·mL-1苯乙酮的乙醇溶液异亚丙基丙酮分别用水、甲醇、正庚烷配成浓度为0.4 mg ·mL-1的溶液五、实验步骤1.苯及其一取代物的吸收光谱的测绘在五只5 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0.50 mL苯、甲苯、苯乙酮、苯酚、苯甲酸的正庚烷溶液,用正庚烷稀释至刻度,摇匀。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

目录实验一电位滴定分析——氢氧化钠滴定磷酸 (2)实验二库仑分析法——维生素C片中C V含量的测定 (6)实验三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法——自来水中氟离子含量的测定 (8)实验四荧光分析法——核黄素()2B V含量的测定 (11)实验五苯酚的紫外光谱的绘制及定量测定 (14)实验六分光光度法测定铬和钴的混合物 (16)实验七归一化法测定苯和甲苯混合物组成 (18)实验八循环伏安法测定铁氰化钾的电极反应过程 (21)实验一 电位滴定分析——氢氧化钠滴定磷酸一、实验目的1、了解在酸碱滴定中用电位法确定滴定终点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用电位滴定装置、pH 复合电极测定溶液pH 值的方法。

3、学会绘制电位滴定曲线和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电位分析法是通过在零电流条件下,测定两电极间的电位差(即所构成原电池的电动势)进行分析测定。

它包括电位测定法和电位滴定法。

在酸碱滴定法中,确定滴定终点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指示剂法,一是电位滴定法。

电位滴定法是根据指示电极的电位或pH 值产生突跃,以确定滴定终点的一种方法。

用NaOH 滴定H 3PO 4时,随着NaOH 的不断加入,溶液pH 值不断变化,若在此溶液中插入一支电极电位随H +浓度(准确说随H +活度)而变化的指示电极(如玻璃电极),和一支电极电位恒定的参比电极(如甘汞电极),组成原电池,由于参比电极的电位值是已知的,通过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就可以知道指示电极的电位。

因为指示电极的电位与溶液的pH 值成线性关系,从而可测出溶液的pH 值。

再由NaOH 的加入量和溶液的pH 作图,可以得到NaOH -H 3PO 4滴定曲线,曲线在pH 4.0~5.0,和9.0~10.0范围内出现第一和第二突跃,由突跃可以确定终点时NaOH 的体积,从而计算H 3PO 4的含量。

电位滴定中,确定滴定终点通常有以下三种方法,现以表1-1的实验数据为例,加以说明。

表1-1 0.1mol/LNaOH 滴定20毫升0.1mol/L H 3PO 4第一计量点附近的实验数据1、绘制pH -V 滴定曲线法 以滴定剂的体积V 为横坐标,pH 为纵坐标作图,得到V NaOH pH △V △pH △pH/△V △2pH/△V 210.00 2.87 4.00 0.25 0.063 7.7 14.00 2.62 4.00 0.92 0.23 18.20 3.54 0.10 0.10 1.00 18.30 3.64 8.0 0.10 0.18 1.80 18.40 3.82 19.0 0.10 0.37 3.70 18.50 4.19 21.0 0.10 0.58 5.80 18.60 4.77 -25.0 0.10 0.33 3.30 18.70 5.10 -13.0 0.10 0.20 2.00 18.80 5.30 -4.00.10 0.16 1.60 18.90 5.461.20 0.30 0.25 20.10 5.76 3.90 0.64 0.16 24.00 6.40 4.000.390.1028.008.79pH -V 滴定曲线,如图1-1,在滴定曲线两端平坦转折处作AB 、CD 两条切线,在曲线部分作EF 切线与AB 及CD 两线相交于P 、Q 两点,通过P 、Q 两点做PG 和QH 两条线平行于横坐标,然后在此两条线之间作垂直线,在垂线之半的O 点处,作OO /线平行于横坐标,此O /点作为拐点,即为计量点,此点垂直相交于pH 坐标线,分别得到计量点的pH 值和滴定剂的体积(mL ),例如图1-1中,计量点的pH 为4.35,NaOH 的体积为18.35mL 。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实验⼀⽓相⾊谱定性分析——纯物质对照法⼀实验⽬的1.了解⽓相⾊谱仪的基本结构、⼯作原理、操作技术;2.学习利⽤保留值进⾏⾊谱对照的⽅法;3.熟悉⾊谱仪器操作。

⼆实验原理⾊谱法是⼀种分离技术。

⽓相⾊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GC)是采⽤⽓体(载⽓)作为流动相的⼀种⾊谱法。

当流动相携带欲分离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性质不同,与固定相作⽤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因⽽组分在两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经过相当多次分配之后,各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滞留时间有长有短,从⽽使各组分依次流出⾊谱柱⽽得到分离。

各种物质在⼀定的⾊谱条件下(固定相与操作条件等)有各⾃的保留值,可作为⼀定性指标。

对于简单多组分混合物,若其中所有待测组份均为已知,并且它们的⾊谱峰均能分开,则可将各个⾊谱峰的保留值与各相应的标准样品在同⼀条件所得到的保留值进⾏对照⽐较,就能确定各⾊谱峰所代表的物质,这就是纯物质对照法定性的原理。

该法是⽓相⾊谱分析中最常⽤的⼀种定性⽅法。

本实验以⼄醇、⼄酸⼄酯作为标准物质,利⽤保留时间对混合样中成分进⾏定性分析。

三仪器和试剂1.⽓相⾊谱(GC2000)2.氮⽓、氢⽓、空⽓3.⾊谱柱4.微量进样器 1µL5.⼄醇和⼄酸⼄酯均为分析纯;混合样由实验室配制、提供四实验步骤1.配制混合样在1只100mL容量瓶内按体积⽐1:1配制⽆⽔⼄醇和⼄酸⼄酯混合液,摇匀备⽤。

2.根据实验条件(根据现场调试结果),将⾊谱仪按操作步骤调节⾄可进样状态,待仪器的电路和⽓路系统达到平衡,记录仪上基线平直时即为可进样状态。

3.分别吸取⼄醇标样,⼄酸⼄酯标样以及混合液各0.2 µL,依次进样。

重复1次。

五实验数据处理1.记录实验条件。

根据实际实验条件填写(参见打印输出的数据报告)。

2.记录⾊谱图中各组分的保留值。

3.将混合样和标准样保留值进⾏⽐较,确定混合样中各个组分。

实验⼆⽓相⾊谱的定量分析——峰⾯积对照法⼀实验⽬的1. 进⼀步熟悉⽓相⾊谱的操作技术;2. 学习峰⾯积对照法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法;3. 求未知样中组分含量。

仪器分析实验讲解

仪器分析实验讲解

第一部分光谱分析法实验1 样品的摄谱与感光板的暗室处理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光栅摄谱仪的仪器结构、工作原理及熟悉使用方法。

2、学会用铁光谱图查找、识别谱线。

3、实验掌握试样的制备、摄谱;感光板的暗室处理及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每种元素的原子受激发(又称激发光源,有火焰、电弧、火花、等离子、激光等等,依据样品激发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不同的激发光源。

)发生跃迁(正常状态下,元素处于基态,元素在受到光、电或热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时,将发射出其特有的特征光谱。

光谱分析就是根据特征光谱线是否出现、光谱线的黑度,来进行元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而特征光谱线是经过摄谱仪的分光系统,投影、聚焦,最后在感光板上记录下来,得到按照不同波长顺序排列的光谱(通常分为连续的分子带光谱、原子线光谱)。

三、仪器和试剂四、1、仪器:WP-1型一米平面光栅摄谱仪;8W型光谱投影仪;天津紫外Ⅰ型(或Ⅱ型)感光板;铁元素发射光谱图;仪表车床;光谱纯石墨电极;铁电极;纯铜电极。

2、试剂:显影液;停影液;定影液;酒精。

四、实验步骤1、电极与试样处理将已有的直径为8mm(或10mm)的铜棒或者铁棒在车床上加工成顶端45度的锥体,作为下电极,电极头表面无氧化层,用无水乙醇棉球擦净可能的灰尘、油污。

直径6mm的石墨电极加工成顶端45度的锥体。

2、安装感光板在暗室中红灯下,取出感光板(不要正对红灯),然后用手指轻轻触摸感光板的边角,找出乳剂面(相比较不光滑的一面),开启暗盒,把乳剂面向着曝光的方向乳剂朝上装入暗盒,切勿装反!关好暗盒后盖,注意关紧不得漏光。

3、摄谱摄谱条件:wp-1平面光栅光谱仪,狭缝宽度:10μm;狭缝高度:2mm;中间光栏:1.8mm;上电极:45°锥形石墨电极;下电极:φ10mm铜棒;交流电弧:电流7~9A,预燃10秒,曝光45秒。

摄谱顺序:1 铁谱电流8A,不要预燃,曝光5秒2、3 紫铜样品(每次曝光、必须移动感光板!?)4 铁谱5、6 紫铜样品7 铁谱4、感光板暗室处理摄谱结束后,关好暗盒挡板,卸下暗盒。

仪器分析实验

仪器分析实验

仪器分析实验一气相色谱分析法实验1 填充色谱柱柱效能的测定1.测定H-u关系曲线有何实用意义?2.如何选择最佳载气流量?实验2 大气中苯系物的色谱分离3.样品采集与处理中应注意些什么?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实验1 有机混合物气-质联用分离与鉴定1.在进行GC-MS分析时需要设置合适的分析条件。

假如条件设置不合适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扫描范围过大或过小结果如何?2.如果把电子能量由70eV变成20eV,质谱图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3.进样量过大或过小可能对色谱和质谱产生什么影响?4.如果计算机检索结果可信度差,还有什么办法进行辅助定性分析?5.写出苯质谱图中几个主要碎片峰的裂解方程式。

实验2 天然产物中挥发性(油)成分分析1.拿到一张质谱图如何判断分子量?如果没有分子量,还有何方法得到分子量?2.根据柠檬烯的质谱图解释不同质荷比的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三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1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芳烃1.解释所得色谱图上观察到的洗脱次序。

2.你认为苯甲酸在本实验所用的柱上滞留是强还是弱。

实验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咖啡和茶叶中的咖啡因1.用标准曲线法定量的优、缺点是什么?2.设法查找咖啡因的结构式。

根据结构式,咖啡因能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分析吗?为什么?3.若标准曲线用咖啡因浓度对峰高作图,能给出准确结果吗?与本实验的标准曲线相比何者优越?为什么?实验3 有机酸的分析1.若用50%的甲醇或乙醇作流动相,有机酸的保留值是变大还是变小。

分离效果是变好,还是变坏。

说明理由。

实验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磺胺类药物1.写出磺胺甲噁唑和磺胺嘧啶的分子式。

2.试分析HPLC法与GC法的原理和仪器的异同点。

四离子色谱分析法实验1 离子色谱法分析混合阴离子1.离子色谱进行阴离子检测时,为什么会出现负峰(倒峰)?2.化学自再生连续阴离子抑制反应的原理是什么?实验2 水中阴离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1.影响阴离子分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单柱理型离子色谱和双柱离子色谱主要区别是什么?五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实验1 有机化合物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1.根据3种物质的酸碱离解常数,确定各自在分离条件下的形态及其极性,试解释3种组分的出峰次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样中的微量铁一、实验目的1.掌握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方法原理2.熟悉绘制吸收曲线的方法,正确选择测定波长3.学会制作标准曲线的方法4.通过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掌握721型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此仪器的主要构造。

二、实验原理邻二氮菲(phen )和Fe 2+在pH3~9的溶液中,生成一种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Fe(phen)2+3,其lg K =21.3,ε508=1.1×104 L·mol -1·cm -1,铁含量在0.1~6μg·mL -1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

显色前需用盐酸羟胺或抗坏血酸将Fe 3+全部还原为Fe 2+,然后再加入邻二氮菲,并调节溶液酸度至适宜的显色酸度范围。

有关反应如下:HCl OH NH 2Fe 223⋅++ ==== 22N Fe 2++↑+ 2H 2O + 4H + + 2Cl - N N Fe 2++ 3NN Fe 32+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含量,一般采用标准曲线法,即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在实验条件下依次测量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 ,以溶液的浓度C 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A 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在同样实验条件下,测定待测溶液的吸光度Ax ,根据测得吸光度值Ax 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浓度值Cx ,即可计算试样中被测物质的质量浓度。

三、仪器和试剂1.仪器 721型分光光度计,1 cm 比色皿。

2.试剂(1)100 µg ·mL -1铁标准储备溶液。

(2)100 g ·L -1盐酸羟胺水溶液。

用时现配。

(3)0.1% 邻二氮菲水溶液。

避光保存,溶液颜色变暗时即不能使用。

(4)pH=5.0的乙酸-乙酸钠溶液。

四、实验步骤1.显色标准溶液的配制 在序号为1~6的6只50 mL 容量瓶中,用吸量管分别加入0,0.4,0.8,1.2,1.6,2.0 mL 铁标准使用液(含铁约100µg·mL -1),分别加入1.00 mL 100 g ·L-1盐酸羟胺溶液,摇匀后放置2 min ,再各加入5.0 mL 乙酸-乙酸钠溶液,3.00 mL 0.1% 邻二氮菲溶液,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吸收曲线的绘制 在分光光度计上,用1 cm 吸收池,以试剂空白溶液(1号)为参比,在480~540 nm 之间进行扫描,测定待测溶液(如5号)的吸光度A ,得到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的吸收曲线,从而选择测定铁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 。

3.标准曲线的测绘 以步骤1中试剂空白溶液(1号)为参比,用1 cm 吸收池,在选定波长下测定2~6号各显色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以铁的浓度(µg.mL -1)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4.铁含量的测定 移取试样溶液(7号)1.5mL,按步骤1显色后,在相同条件下测量其吸光度Ax ,由标准曲线上查出对应的Cx ,再进一步计算试样中微量铁的质量浓度C Fe 。

150.0()1.5Fe Cx mL C g mL mLμ-⨯=⋅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1.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绘制吸收曲线,找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并计算其εmax 。

2.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然后,根据试样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对应的浓度值,计算出试样中铁的含量(µg ·mL -1 )。

六、思考题1.用邻二氮菲测定铁时,为什么要加入盐酸羟胺?2.吸收曲线与标准曲线有何区别?在实际应用中有何意义?3.测绘标准曲线和测定试液时,为什么要以试剂空白溶液为参比?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酚的含量一、实验目的1.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苯酚是工业废水中的一种有害物质,如果流入江河,会使水质受到污染,因此在检测饮用水的卫生质量时,需对水中酚含量进行测定。

苯具有环状共轭体系,由 π→π*跃迁在紫外吸收光区产生三个特征吸收带:强度较高的E1带,出现在180nm 左右;中等强度的E2带,出现在204nm 左右;强度较弱的B 带,出现在255nm 。

有机溶剂、苯环上的取代基及其取代位置都可能对最大吸收峰的波长、强度和形状产生影响。

具有苯环结构的化合物在紫外光区均有较强的特征吸收峰,在苯环上的部分取代基(助色团)使吸收增强,而苯酚在270nm 处有特征吸收峰,在一定范围内其吸收强度与苯酚的含量成正比,符合Lambert-Beer 定律,因此,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水中总酚的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UV23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石英比色皿(1cm )2 个,50mL 容量瓶,移液管等。

苯酚标准溶液250 mg ·L -1:准确称取0.0250g 苯酚于250mL 烧杯,加20mL 去离子水溶解,移入100mL 容量瓶,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摇匀。

四、实验步骤1.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取5只50mL 容量瓶,分别加入2.00,4.00,6.00,8.00,10.00mL 浓度为250 mg ·L-1的苯酚标准溶液,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计算其浓度(mg ·L -1)。

2.吸收曲线的测定取上述标准系列中的任一溶液,用1cm 石英比色皿,以溶剂空白(去离子水)作参比,在220~350nm 波长范围内,扫描绘制吸收曲线。

3.标准曲线的测定选择苯酚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 ),用1cm 石英比色皿,以溶剂空白(去离子水)作参比,按浓度由低到高顺序依次测定苯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4.水样的测定在与上述测定标准曲线相同的条件下,测定水样的吸光度。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1.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绘制吸收曲线,找出最大吸收波长λmax,并计算其εmax。

2.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然后,根据水样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对应的浓度值,计算出水样中苯酚的含量(g·L-1)。

六、思考题1.紫外分光光度法与可见分光光度法有何异同?2.紫外分光光度计与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仪器部件有什么不同?3.在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分析时,哪些操作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荧光素的分子荧光光谱一、实验目的1.了解仪器的性能与结构;熟悉仪器的操作步骤2.学会绘制激发光谱和荧光谱图(即确定最大的λEX和λEm)二、实验原理荧光素的化学式为C20H12O5,其稀溶液有很强的荧光。

在低浓度时,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量浓度呈正比:I f=kC三、仪器与试剂仪器:日本日立公司F-45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

试剂: 5×10-4mol·L-1荧光素储备液(称取0.01660g荧光素,先用50ml无水乙醇溶解再转移定容100ml容量瓶,实验时稀释100倍)四、实验步骤1.实验溶液的配制取1只100 mL容量瓶,加入1.00mL荧光素储备液(5×10-4mol·L-1),稀释至刻度,摇匀;2.绘制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取2.00mL上述溶液至比色皿,将λEX固定在250 nm,选择合适的实验条件,在300~600 nm 范围内扫描即得荧光发射光谱(可排除λEX的干扰),从谱图找出最大λEm值;将λEM固定在450 nm,选择合适的实验条件,在200~400 nm范围内扫描即得荧光激发光谱(可排除λEM的干扰),从谱图找出最大λEX值.四、数据记录保存所测得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并找出最高峰处所对应的波长和荧光值。

五、思考题1.如何绘制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2.哪些因素可能会对荧光素荧光产生影响?附1:721分光光度计使用操作指南721型分光光度计允许的测定波长范围在360~800nm,其构造比较简单,测定的灵敏度和精密度较高。

因此,应用比较广泛。

721型分光光度计操作方法:(1)仪器的电源开关接通(接220V交流电),打开比色槽暗箱盖,使电表指针处于“0”位,预热20分钟后,再选择需用的单色光波长和相应的放大灵敏度档,用调零电位器校正电表“0”位。

(2)将仪器的比色槽暗箱合上,比色槽座处于蒸馏水校正位子,使光电管见光,旋转光量调节器调节光电管输出的光电讯号使电表指针正确处于100%。

(3)按上述方式连续几次调正“0”位和电表指针100%,仪器即可进行测定工作。

(4)待测溶液置于比色皿中,依次放入试样架的吸收池;(5)打开样品室盖调零点,合上样品室盖调参比,反复2~3次;(6)其它比色皿依次推入光路中,读取吸光度值。

721型分光光度计使用和维护中应注意事项:(1)仪器尚未接通电源时,电表的指针必须位于“0”刻线上,若不是这种情况,则可以用电表上的校正螺丝进行调节。

(2)放大器灵敏度有五档,应逐步增加,“1”最低,其选择原则是保证使空白档刚好调到“100”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灵敏度较低档,这样仪器将有更高的稳定性。

所以使用时一般置“1”,灵敏度不够时再逐渐升高,但改变灵敏度后须按第2项重新校正“0”和“100%”。

(3)如果大幅度改变测试波长时,在调整“0”和“100%”后,稍等片刻,(钨灯在急剧改变亮度后需要一段热平衡时间),当指针稳定后重新调整“0”和“100%”即可工作。

(4)根据溶液中的被测物含量的不同可以酌情选用不同规格光程长度的比色槽,目的是使电表读数处于0.8吸光度值之内。

(5)连续使用仪器的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最好是间歇0.5小时后,再继续使用。

(6)仪器不能受潮。

在日常使用中,应经常注意单色器上的防潮硅胶(在仪器的底部)是否变色,如硅胶的颜色已变红,应立即取出烘干或更换。

(7)在托运或移动仪器时,应注意小心轻放。

比色皿使用注意事项:(1)拿取比色皿时,手指不能接触其透光面;(2)装溶液时,先用该溶液润洗比色皿内壁2~3次;测定系列溶液时,通常按由稀到浓的顺序测定;(3)被测溶液以装至比色皿的3/4高度为宜;(4)装好溶液后,先用滤纸轻轻吸去比色皿外部的液体,再用擦镜纸小心擦拭透光面,直到洁净透明;(5)一般参比溶液的比色皿放在第一格,待测溶液放在后面三格;(6)实验中勿将盛有溶液的比色皿放在仪器面板上,以免玷污和腐蚀仪器,实验完毕,及时把比色皿洗净、晾干,放回比色皿盒中。

(7)比色皿每次使用完毕后,要用去离子水洗净并倒置晾干后,存放在比色皿盒内。

在日常使用中应注意保护比色皿的透光面,使其不受损坏或产生划痕,以免影响透光率。

附2:UV23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操作指南1、开机确认仪器比色池为空,打开主机电源,预热15min。

开启电脑,启动桌面的“UV Solutions 2.0”控制软件,进入界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