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精品课件(共21张PPT)

再品读与欣赏
Hale Waihona Puke 观沧海jié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dàn
sǒng zhì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s瑟è,洪波涌起。
曹 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富安中学刘瑛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品读 欣赏
诵诗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说作者
• 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 的政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 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 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 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 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 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 《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知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东汉建安年间, 曹操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 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 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 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 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 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 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 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诗歌赏析
一、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1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
(实景)
2 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写)
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 (想象)
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虚写)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 与诗的内容无关。
7.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二首》精品课件(33张PPT)

☆小结
《金色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 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 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 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 最美丽的爱。
写法探讨: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 纯真的母子之,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 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
词)中,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孩子(妈妈)。
通过对诗歌的品读,文中的孩子和妈妈各具有怎 样的特点?
孩子
妈妈
天真烂漫
温柔沉静
调皮可爱
善良
聪明伶俐
慈爱
爱妈妈
虔诚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因为这样会给妈妈带来惊喜,使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同时 给妈妈带来快乐……
默读第八、九自然段:
⑧“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⑨“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课文解读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 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 认识我吗?
“假如”表明全篇文章是以一种想象的方式 来写的,这个词是本文的文眼。
整体感知
1.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 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
请用“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文章题为“荷叶母亲”,哪一句 话写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7 散文诗二首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重点) 2.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 表达作用。(难点) 3.体会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重 点)
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也是古今中 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以母 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 叶·母亲》,让我们再进行一次爱的洗礼!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旧版)全册完整课件

2 秋天的怀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全册 完整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旧版)全 册完整课件目录
0002页 0103页 0127页 0175页 0282页 0348页 0407页 0471页 0534页 0645页 0706页 0798页 0863页 0893页 1038页 1167页 1265页
最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1 散步 3* 羚羊木雕 金色花 5 《世说新语》两则 陈太丘与友期 第二单元 7 再塑生命的人 9* 王几何 写作 说真话 抒真情 漫游语文世界 11 春 13* 风雨 15* 古代诗歌四首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 秋思 第四单元
最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旧版)全册 完整课件
第一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旧版)全册 完整课件
1 散步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庐山谣》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庐山谣》课件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庐山谣课件庐山谣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民谣,描述了庐山的优美景色,也借景抒发了作者的感叹之情。
下面是庐山谣的课件内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一、课文导入:介绍庐山的背景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
它以山清水秀、怪石嶙峋、云雾缭绕等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课以一首民谣《庐山谣》来展示庐山的美丽风光和人文胜迹。
二、课文逐句解读1.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庐山真如了。
烟雨:山中迷蒙的雨雾,给人一种飘渺的感觉。
浙江潮:指庐山的云雾弥漫,如波澜壮阔的浙江潮水一般。
真如:真实的情景,真实的样子。
2. 山顶小径没人行,苔深时见蛇影长。
山顶小径:庐山的山脊上的小路。
苔深:苔藓茂盛。
蛇影长:蛇在草木之间游动的形状。
3.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寒山:寒冷的山峰。
石径斜:山上的小路崎岖不平。
白云生处:云彩聚集的地方,给人祥和宁静的感觉。
4.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家。
林叟:生活在林中的老人。
谈笑无还家:林叟和作者闲谈笑话后,笑容挂在他的脸上回不去了。
5. 青山绿水青山好,白云大海白云好。
青山绿水:植被葱茏的山和绿水。
白云大海:云朵汹涌澎湃,如大海般广阔辽远。
三、课文理解与感悟庐山谣以描绘庐山的景色为主线,将庐山的美景与自然相融合,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民间传唱的庐山谣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描写了庐山的美丽风采,让人们对庐山充满了向往和神往之情。
【课后思考】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庐山有了怎样的了解?2. 庐山谣给你的感受是什么?3. 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或者故事与庐山谣相呼应?四、课堂延伸活动:朗诵庐山谣请同学们分成小组,选择其中一段《庐山谣》进行专题朗诵。
通过朗诵,让同学们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加深对庐山的认识和感受。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庐山的美丽风光,并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庐山的思念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课件(共39张PPT)

嫩芽 nèn 拆散 chāi 分歧 qí
霎时 shà 熬过 áo 水波粼粼 lín
2020/7/3
7
sǎn 散文 散
sàn 分散
bèi 背心 背
bē 背负
2020/7/3
8
分歧:(思想、意思、记载等等)不一致,
有差别;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水波粼粼:形容水波十分明净;
每一个人或者事物都得到合适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 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 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 四川大学中文系。著有小说集 《诗礼大家》、《大律师现实 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 《透支时代》。
2020/7/3
5
读文章,悟感情
自读 老师示范读 指明学生读 音频跟读 指导学生读
2020/7/3
6
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还 是走小路吧!”
2020/7/3
20
• 儿子—调皮、活泼可爱、聪明、 听话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
子”;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闹,
对此变现出非常地听话和理解;
2020/7/3
21
• 妻子——贤良、孝顺、家庭责任感
•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贤良
什么样的家庭?
温馨 和美
2020/7/3
13
第二课时
2020/7/3
14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体 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
2020/7/3
15
2020/7/3
第18课《狼》课件(共22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狼心狗肺 声名狼藉 狼狈不堪 杯盘狼藉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
鬼哭狼嚎
狼吞虎咽
shǐ
狼奔豕突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 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 文学家。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 穷困潦倒。尽其毕生精力完成 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 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 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 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 憎感情和美好的理想。郭沫若 称赞这部书: 写鬼写妖高人一 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停止
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跟从 又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一起 原来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
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
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
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像原来
一样一起追赶。
御狼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
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请联系 实际简要谈谈。
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 不能抱有幻想,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才能取得胜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 困难不能妥协,要迎难而上,充分利用有 利的客观条件,积极想办法,变被动为主 动,从而摆脱困境,走向胜利。
字词练习:
1、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处境困迫,为难
攻击 看,视
主积薪中,苫蔽 成丘。屠乃 奔倚 其下,
遮盖、覆盖 奔过去,倚靠着
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卸下,解除
凶狠注视的样子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他)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 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 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 朝着屠户。
第12课《纪念白求恩》课件(共34张)语文七年级上册(1)

抗战时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自筹经费辗转数国,以 唤起国际的支持,有一个加拿大医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最终 把自己的生命也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他是谁?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壹 目标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主要人物和议论文常识。 2.掌握生字词,提升默读速度;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解读标题,划分文章结构。 3.理解夹叙夹议和对比的写法。 4.学习白求恩同志的优秀品德,激发爱国热情。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人物
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 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 胸外科医师。1938年3月,白求恩率领加拿大美国 医疗队抵达延安。同年4月,白求恩东渡黄河,前 往晋察冀边区。他带着战地医疗队转战多个战场, 冒着枪林弹雨,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抢救了成千上 万的伤病员。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 1939年11月12日凌晨逝世。
2.思考:除了夹叙夹议和对比,文章还运用了哪些手法?
答:①正侧结合。“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 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从前线回来的 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是为 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 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②引用。引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说明白求恩同志是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突出他的共产主义精神。
试找出中心句,用“ “第 段赞扬了
”划出,可用 的精神”等句式归纳要点
眼到:每一个字都要认清,不能随便放过。 手到:动手做标记,查阅资料,记录摘抄,写下阅读感想等。 心到: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理解语句意义和句段间的内在联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课件(共31张PPT)最新课件

三、细读课文,欣赏画面美
(3)“花里带着甜味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 (4)“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 杏儿、梨。” 实写:色彩绚丽的桃花、杏花、梨花,虚 写了桃儿、杏儿、梨儿,由春花想到了秋实, 并且采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手法。
三、细读课文,欣赏画面美
(5)“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春风得意 春风化雨 春风满面 春风雨露 春光漏泄 春光明媚 春满人间 春暖花开 春暖花香 春色满园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细读课文,欣赏画面美
三、细读课文,欣赏画面美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 ”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 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 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 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卖弄”一词用得好,用“卖弄”表达了作者对“ 鸟儿”的喜爱之情。贬义词当作褒义词来用。
一个“闹”字很精彩,侧面衬托春花的竟 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闹”字既写出了视觉的感受,又写出了 听觉的感受。既有声音,又有形象,还表现 了蜜蜂像孩子一样活泼好动。
三、细读课文,欣赏画面美
(6)“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比喻、拟人,从视觉上 写出了野花 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景物特征 嫩、绿、多、软
多、艳、甜 和煦、芳香、悦耳
细密、轻盈 春到人欢
描写角度(顺序) 由物到人 由高到低
触觉、嗅觉、听觉 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由景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