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道理启示(教师版)

合集下载

文言文道理启示(教师版)

文言文道理启示(教师版)

5、自私自利,聪明反被聪明误。

6、讽刺了因小失大的愚蠢行为或:凡事要考虑后果,不能盲目行事;解决问题要注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做事不能冲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解决问题要三思而后行,找到最佳方法。

实践真知1、做事要学会克制,懂得三思而行。

(鲁莽从事要不得)。

2、.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自然规律。

过犹不及。

3、做任何事都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4、做事要懂得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

5、观察事物要细心(或细小的错误也会影响真实性;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等)。

6、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

7、凡事不要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主见;或: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的策略。

8、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长处和短处。

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9、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

10、人生路上,要懂得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或:遇到困难或挫折,要学会换一种思维考虑问题。

11、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给自然界的动植物一片自由的天地。

或家长、学校、社会注重孩子教育,则不能束缚他们,要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

12、凡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二、专题精讲例题1:普陀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

(12分)浴肆避鬼杭八字桥,相传多邪秽①。

一人宵②行,无灯而微雨,闻后有屐声,顾.见一大头,身长二尺许。

伫立观之,头亦随立。

及行,头亦行,及趋,头亦趋。

其人大恐,亟驰③至浴肆,排闼④直入;未及掩门,头亦随入。

此人几落胆矣。

引.烛观之,乃一小儿也。

盖以大斗障雨,亦惧鬼,故紧随之耳。

是亦为错者也。

向使此二人各散去不白,则以为真鬼矣。

今之见鬼者,可卒⑤惧也哉?【注释】:①邪秽:指鬼怪。

②宵:夜。

③亟驰:快跑。

④排闼:用力推门。

⑤卒:同“猝”。

仓促,急速。

,.。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文言文阅读二.教师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文言文阅读二.教师版

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温馨提示: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文言文答题技巧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在历次考试中,课外文言文失分也是十分严重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掌握不够好。

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学者有四失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启示

学者有四失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启示

学者有四失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启示
学生可能有四种过失,当教师的一定要知道.人的学习,可能错在贪多,可能错在求少,可能错在不专注,可能错在不求进取.这四种果实产生的原因,其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了解了心理状态,然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学生的长处,纠正他们的过失.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白话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

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

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或失则多:贪多会导致不能真正理解,学习无法深入;
或失则寡:学得少,自然就不能系统学习,也就掌握不了系统的知识了;
或失则易:只学容易的,学习就不会有进步;
或失则止:学习了一阵,就停止了,也是不会有进步的。

它启示我们,要按照学习者学习的规律进行教学,要以学为中心。

传统的教师中心或儿童中心都是有问题的,教育中的中心是学生的“学”,是学习中的儿童。

文言文富含道理

文言文富含道理

文言文富含道理
文言文,这种古老的中文写作方式,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道理。

它的精炼和深邃,使得每一句话都如同一块宝石,需要经过细心的琢磨,才能发现其中的价值。

例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理解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以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对待他人,不应强加于人自己不愿接受的事物。

这种“推己及人”的道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

再比如,《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以水的特性来比喻人的品质。

水,柔软而又能穿透坚硬的石头,它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居于人所厌弃的地方而为众生的需要。

这告诉我们,人应该像水一样,具有包容、谦逊、不争的品质,才能在生活中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文言文中蕴含的道理不仅限于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还涉及到国家治理、社会和谐等方面。

例如,《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阐述了个人、家庭、国家乃至天下之间的关系和治理之道。

它告诉我们,要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首先要从个人做起,通过修身养性来影响家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总之,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道理。

通过学习和领悟这些道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10.2《师说》文言文挖空复习(教师版)

10.2《师说》文言文挖空复习(教师版)

文言文挖空复习(教师版)《师说》复习韩愈一、挖空训练传道之者,孰(谁)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那些)“于”)先乎吾,吾从而先乎吾,吾(年龄)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疑惑)还)于)以…为耻)学于师。

为子,矣。

(不是)的),人,不耻相师。

士,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也,道相似也,够得上)。

”呜呼!师道之看不起),其可怪也欤!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

郯子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学术技艺)门学习或研究。

攻,习、研究)。

前的散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之。

二、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翻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向有看到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翻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三、理解式诗句默写1.《师说》中,韩愈指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2.《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高中文言文助读(教师版)

高中文言文助读(教师版)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第十讲 阅读专题(文言文难点之阐述启示)(教师版)

第十讲 阅读专题(文言文难点之阐述启示)(教师版)

第十讲阅读专题(文言文难点之阐述启示)【知识窗】在文言文阅读中,阐述启示类题目往往是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型。

启示可以从故事的任一角度展开,所以一个故事的启示可以有很多个。

如《郑人买履》一文,我们从郑人的做法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做事情要懂得灵活变通,不能固执刻板。

【技法点拨】1.看题目,定方向——通过阅读题目,明确“启示”的方向范围。

2.从结果,找原因——从事情的结果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从而确定“启示”的内容。

3.析形象,知品行——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品德,从而引出“启示”。

如《鹬蚌相争》中,分析鹬、蚌的形象,我们可以得出要懂得在斗争中警惕真正的敌人,学会谦让,会权衡利弊得失,否则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有可能让第三者钻空子、坐收渔利。

4.抓议论,明主旨——抓住文中的议论句,把握文章的主旨或中心论点,从而引出“启示”。

如《叶公好龙》一文的最后一句,作者发表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我们从议论中可以得出“做人要诚实,表里如一,不要盲目追捧外在,要深入了解本质”的启示。

【例题精析】好为人师钟弱翁所至,好贬驳榜额字画,必除去之,出新意,自立名为重书之。

然书实不工,人皆苦之。

尝过庐陵一山寺,有高阁壮丽。

弱翁与僚属部曲①拥立,望其榜,曰“定惠之阁”,旁题姓名漫灭。

弱翁放意②称谬,使僧梯取之,拂拭就视,乃鲁国颜真卿书。

弱翁顾谓曰:“似此字画,何不刻石?”即令刻石。

传者以为笑。

【注】:①部曲:侍从兵士。

②放意:随心所欲。

1.你从上文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答案】为人要谦逊、有自知之明,不可不懂装懂;要尊重别人,不可随意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否则只会自取其辱。

【解析】通过文章中的人物的表现,总结概括,正反两方面组织答案。

【翻译】钟弱翁(钟傅,字弱翁;南宋官员)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讥评匾额上的字,极力撤掉原来的,并自立名目,重写一额。

然而他的字实在不好,周围人都为此苦恼。

他曾经路过庐陵的一个山中寺庙,那有一个很壮丽的高阁楼。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姓名班别《寡人之于国也》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2.(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4.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5.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6.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7.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8.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猪狗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9.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10.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劝学》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智慧明达,行动没有过错了。

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比不上登上高处见得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的策略。
8、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长处和短处。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9、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
10、人生路上,要懂得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或:遇到困难或挫折,要学会换一种思维考虑问题。
11、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给自然界的动植物一片自由的天地。或家长、学校、社会注重孩子教育,则不能束缚他们,要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
【注释】:①:羿,即后羿,传说中的人物,擅长射箭。
【翻译】:
夏让后羿把箭射在一平尺的兽皮、直径为一寸的靶心上,于是告诉后羿说:“你射这个,射中了,就赏你一万两黄金;射不中,剥夺你拥有的封地。”后羿听后脸色不定,呼吸紧局促。于是后羿拉开弓射靶,没中;再次射靶,又不中。夏对大臣傅弥仁说:“这是后羿,射箭是百发百中的;但对他赏罚,就不中靶心了呢?”傅弥仁说:“就像后羿,高兴和恐惧成为了他的灾难,万两黄金成为了他的祸患。人们若能抛弃他们的高兴和恐惧,舍去他们的万两黄金,那么普天之下的人们都不会比后羿的本领差了。”
12、凡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二、专题精讲
例题1:普陀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浴肆避鬼
杭八字桥,相传多邪秽 。一人宵 行,无灯而微雨,闻后有屐声,顾见一大头,身长二尺。伫立观之,头亦随立。及行,头亦行,及趋,头亦趋。其人大恐,亟驰 至浴肆,排闼 直入;未及掩门,头亦随入。此人几落胆矣。引烛观之,乃一小儿也。盖以大斗障雨,亦惧鬼,故紧随之耳。是亦为错者也。
向使此二人各散去不白,则以为真鬼矣。今之见鬼者,可卒 惧也哉?
【注释】:
邪秽:指鬼怪。 宵:夜。 亟驰:快跑。 排闼:用力推门。
卒:同“猝”。仓促,急速。
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D)(3分)
A.做事要小心谨慎B.不要害怕有鬼C.凡事要细心观察D.不能轻信传言
【翻译】:
的八字桥,相传有鬼,迷惑行客。有一人半夜行走,但是没有灯而且下着小雨,(他)听到身后面有木屐的响声,回头一看,是一个大头,身高二尺多,他立定想仔细观察,看到“大头”又随即立定不走,他开步走“大头”又跟着走,他走快点“大头”又走快点。他恐慌起来,怀疑是自己遇到了“鬼”,急忙跑进澡堂,未及掩门,“大头”也跟着闯进来,把他吓得胆都快破了。他在灯光下一看,原来“大头”是一个小孩。小孩戴着一顶大斗笠挡雨,也怕“鬼”,故紧紧跟着大人的身后面,(寻求大人的保护,所以他停小孩也停,他走小孩也走。)这也是一场误会。假如让以前那两个人都散去,不见面,那么他们都会以为碰到了真鬼。现在(那些以为)看见鬼的人,还值得惊慌失措吗?
文言文——道理启示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年级
适用区域
上海
学生姓名
教学容
一、专题知识梳理
考纲要求:(6)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容;(7)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常考题型:一般处在第13题,分值占到3分左右,一般会采用选择或填空的考查式进行判断考查;也会要求对文章容进行分析。
易错点分析:第一,一般是读懂文章,但缺乏概括能力,力不从心;
通常来说,起因很重要,因为有因才有果,有时候过程也非常重要。如下文中这个故事的起因就很重要,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道理、启示。
夏使羿①射于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翻译】:
由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饮食衣服,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财(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做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足够了,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经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那么子子就会常常享受温饱了。
6、要珍重眼前的真实的人与事,不要妄想得到不切实际的东西。
或: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从善如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7、不懂装懂,盲目模仿;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要清醒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8、人有宽容之心就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到大家的尊敬。或答:我们要有宽容之心。
9、背弃诺言没有好下场。或: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能欺骗他人,出尔反尔。
2、.做任事情,都要尊重自然规律。过犹不及。
3、做任事都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4、做事要懂得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
5、观察事物要细心(或细小的错误也会影响真实性;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等)。
6、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
7、凡事不要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主见;
【评析】:
在我们这个高消费的时代,重温一下先贤有关俭朴的教诲,很有现实意义。节俭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生活态度,也是对资源和环境的一种保护。
例题4: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 -14题(12分)
梁上君子
()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罪所加,不为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 ,命呼子,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粱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 归罪。寔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争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异史氏 曰:“甚矣,攘 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音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注释】:
①邑:县城。②茸生:柔密丛生的样子。⑧良已:果真痊愈了。
④异史氏:作者自称。⑤攘:偷窃。
14.我们曾学过的《狼》也是异史氏作品,所以异史氏就是蒲松龄(人名),异史氏特地设计了雅量的“邻翁”责骂偷窃者并使之病愈的情节,其实是喻示了这则故事:一个人如果做了坏事,却以为别人不会知道,企图掩饰,蒙混过关,最终必将导致重的后果的道理。(4分)
例题3: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时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常享温饱矣。
14.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勉谕儿辈(3分)牢记勤俭;(2分)不要奢侈浪费,居安思危(写出任意一点得1分)(3分)
4、通过讽刺汉世老人的吝啬,告诫人们不要为财所累(或不要过于看重财)。
5、自私自利,聪明反被聪明误。
6、讽刺了因小失大的愚蠢行为
或:凡事要考虑后果,不能盲目行事;解决问题要注意法,不能一概而论;做事不能冲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解决问题要三思而后行,找到最佳法。
实践真知
1、做事要学会克制,懂得三思而行。(莽从事要不得)。
【翻译】:
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力气比人大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子、牙齿,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子、牙齿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
三、专题过关
检测题1:
骂鸭
邑 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 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日:“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
写怪异故事的人(就是作者蒲松龄)说:“太厉害啦,偷盗的人一定很害怕:一偷盗居然浑身长出鸭毛!太厉害啦,骂人的人应该小心啊:一声骂竟然会把盗贼的罪孽减轻!但是,行善的人是有办法的呀,那邻居老人,是用骂的法行善事的啊。”
检测题2: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 -14题(12分)
鹦鹉噪虎
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①,鹊集而噪之。鹦鹉闻之,亦集而噪。寒鸦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寒鸦笑曰:“鹊之巢木末②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以噪为?”
4、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其寓意是学习或做事时如果顾念得太多,就不会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注:1、特别指出的是,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2、归纳中心可选择不同的切入口。如,重在叙述故事的,可从故事结局分析作者的价值取向;侧重写人物活动变化的,可从分析人物行为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讲述生活现象为主的,可从个别现象分析反思作者褒贬倾向。
【注释】:
①整拂:整理拂拂拭衣服。②稽颡:叩头。
14.寔教育帮助粱上君子的故事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教人要教心,让人从心底里接受教育,受到启迪。(3分)
【翻译】:
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争着打官司时,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寔批评。”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寔家里,躲在房梁上。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