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探索四年级下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角形?它们有什么特点?2. 探究新知- 活动1:学生分组操作,用三根小棒尝试组成三角形,观察并记录成功和失败的情况。
- 活动2:学生交流操作结果,总结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 活动3: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3. 巩固练习- 练习1:判断下列三根小棒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 练习2: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10cm,BC=15cm,AC=20cm,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5. 课后作业(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完成教材P23页的第1-3题。
- 选做题:探究四边形四边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验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都能得到发展。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中的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
这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关键步骤,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新知活动1:学生分组操作,用三根小棒尝试组成三角形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三角形三边关系。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说课稿)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程背景在四年级下册数学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和性质。
而其中,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是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次课程将围绕三角形边的关系展开,通过探索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边的性质,以便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
二、课程目标1.理解三角形边的定义;2.探究三角形中各边之间的关系;3.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在课堂开始时,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导入本次课程:•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边是如何定义的?•三角形有哪些分类方法?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们可以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作为本次课程的重点,我们将通过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1)三角形边的定义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即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然后,请学生拿出尺子,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尺子测量并记录下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通过测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三角形的边是如何定义的。
(2)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观察并比较三角形的三个边长。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提出以下问题:•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相等?•三角形的两条边是否相等?•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边?让学生分别进行实验和探究,通过手工制作模型等方式,来验证或证明上述问题的正确性。
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动手实践,探索并发现各种现象和问题。
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大小相等吗?•三角形的边长对三角形的种类有影响吗?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三角形的各种性质和规律。
(3)三角形的分类方法让学生根据上述探究结果,发现三角形的一些分类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将三角形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一般三角形等不同种类。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试一试)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试一试)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形的定义,能够识别三角形。
(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
(3)能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三角形模型、剪刀、直尺、量角器等。
2. 学具准备: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等。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个问题。
2. 探索三角形内角和(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模型,尝试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的内角。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测量结果,总结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
(3)教师总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3. 验证三角形内角和(1)引导学生用剪刀将三角形模型剪开,观察剪开后得到的两个图形。
(2)学生尝试将剪开后的图形拼在一起,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否等于180度。
(3)教师总结:通过验证,我们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确实等于180度。
4. 应用三角形内角和(1)出示例题: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度和80度,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2)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答例题。
(3)教师点评并总结解题方法。
5. 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
(2)教师强调三角形内角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理解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使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掌握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的图形。
二、探究三角形的特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总结:三角形的稳定性是由其三条边和三个角的关系决定的。
三、探究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总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角之和等于第三个角。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
2. 学生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和边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和边角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发现与探索》四年级下册教案笫一课对称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称的特点和作用。
教法:自学研究教具:剪刀等教学过程: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1.在图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用一张白纸白纸描绘下来。
2.把白纸上的图按图中蓝色线对折,按透过的图像轮廓描下图像的另一半,涂上相应的颜色。
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1.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性。
2.观察对称线两边图形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实验三:研究在家住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研究问题:北京天坛的祈平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
实验四:进一步研究对称作用探索发现:(1)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使建筑物更加坚固,平稳、美观、整齐、庄重、严肃、宏大、有气势等。
达标测评:观察图片,说一说哪个是对称形式的?课堂小结: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板书设计:对称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第二课溶解的作用教学目标:了解溶解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溶解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教法:自学研究教具:实验杯等教学过程:实验一:水溶解糖的快与慢1.分组装配实验器材。
2.分别向A,B,C3个杯子里导入同样多平常温度的水。
3.将3块糖分别放入3个杯的水中。
4.小组讨论: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慢?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液体在水中的溶解1.分小组实验,向A,B两个杯的中倒入多半杯相同温度的水。
2.将几滴花生油滴入A杯中。
3.将几滴醋滴入B杯中。
达标测评:冬天,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问一问家长,其中有什么道理吗?课堂小结: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板书设计:溶解的作用第三课静电小实验教学目标:静电产生的基本条件。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二节《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3. 培养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边长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提问学生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吗?它们分别是多长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
2. 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我会给学生们发放三角板,让他们通过测量和记录三角形的边长,观察和探索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我会引导学生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讲解和练习: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解释它们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然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计算和绘图,巩固他们对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边的关系:1.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说明原因。
答案:(1) 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3^2 + 4^2 = 5^2(2) 不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6^2 + 8^2 不等于 10^22. 题目: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并记录一个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并判断它是哪种类型的三角形。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2.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并能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彩笔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三角形特征,如三条边、三个角等。
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并用彩笔标注出三角形的边和角。
2. 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并思考: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思考。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并计算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规律,并解释为什么这个规律成立。
四、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如桥梁、自行车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采用三角形结构?2. 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释这些物品采用三角形结构的原因。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三角形边的关系在这些应用中的作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及其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这是一节充满探索和发现乐趣的课堂,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一起领略数学的魅力。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中的第6课时《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在这一课时中,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掌握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激发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和操作,自己发现这一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三角形模型、直尺、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同学们展示一些三角形模型,让他们观察并描述三角形的特点。
2. 自主探究: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用直尺和剪刀剪出不同的三角形,并测量其边长。
然后,他们需要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准备进行分享。
3. 合作交流:每组同学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大家一起讨论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例题,展示如何运用三角形边长的相互关系来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同学们会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他们对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三角形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测量其边长,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长的更多规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这就是我对于《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了解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对称现象的意义。
教学媒体
有关对称的图片、文字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创情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建筑吗?观察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对,它们都体现了对称性,对称的研究已经成为天文、数学和生物等领域科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它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
小组讨论: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
2、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①分小组实验:向A、B、两个杯子里倒入多半杯同样温度的水。
②将几滴花生油滴入A杯中。
③将几滴醋滴入B杯中。
实验观察:花生油与醋在杯中水里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实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液体都能溶解在水中。
二、探索活动
1、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
①出示半个蝴蝶、风筝、举重图形。叫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图形?
②学生在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用一张白纸描绘下来。
③把另外半个图形补齐,形成一个完整的图。
④观察:仔细观察描好的图形,(对称图形)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思考:这是不是说明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当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互相摩擦,一个物体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这两个物体带上了不同种类的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起电就是一种静电现象。
实验中,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不同种类的电荷,而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同一种类的电荷。
四、探索延伸
说出以下几种做法,哪些做法是“防”静电,哪些是“放”静电?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实验的观察与结论的推导。
教学媒体
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3个实验杯、一把直尺、盛水器具、细线、铁架台等。准备糖块和食用油、食用醋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引言导入
1、上学期科学课中我们学习了有关溶解的知识,你们还记得加快溶解的几种方法吗?(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等。)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加快溶解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制作与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小降落伞投放的实验操作。
教学媒体
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伞面:2条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1条边长25厘米的正方形手帕、面料要一样。
伞绳:12段40厘米长的细棉线。
重物:曲别针、3块橡皮泥。
其它物品:胶带、学生用剪刀。
1、选用纯棉衣料的衣服,
2、当看完电视或电脑以后,马上洗脸洗手;
3、用加湿器給室内加湿,或在室内养鱼、养水仙花;
4、脱衣前,先用手触摸一下墙壁或金属物品。
教学后记:
在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放手不够大胆。学生动手操作的地方很多,我在教学时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都会出现不敢放手的现象。我总是有“不放心”的心理,都是在经历了“全扶”、“半扶”的过程之后才敢“全放”。这节课还是存在这种问题。其实,学生有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大可不必有“不敢放手”或“不能放手”的担忧。
3.实验三,贴在墙上的报纸
1、展开A四纸大小的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开手,被掀起的报纸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总结思考: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是什么原因使得气球和报纸粘在物体上?以你的经验,这种粘合剂是什么?
三、探索发现
二、探索活动:
1.实验一:听话的塑料条
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塑料条。
②一只手捏住两条塑料条的一端,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夹在两条塑料条之间,连续用力向下摩擦2——3次。。
③观察两条塑料条的状态。两条塑料条能否分开?
④、此时,把手掌放在分开的塑料条的中间,分开的塑料条向手掌靠拢,迅速抽出手掌,两条塑料条又分开了。
情感
目标
培养学生对军事知识的科学态度。
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触觉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媒体
按照教材要求为小组准备:3块粗细不同的砂纸和带凸起的硬纸卡。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谈话导入:
教师:手的触觉会给我们许多重要信息,它不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伤害,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辨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区别。
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手上的触觉吧。
二、学习新课:
第三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第四课手上的触觉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通过实验,体验手上的触觉,感受手上的触觉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情感
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人体科学及善于思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体验手上的触觉并感受触觉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其中伞面可以用软纸代替,但要求纸的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创情导入:
教师讲述5.12大地震时,人民解放军空降兵,为了解救人民群众,15位英雄从5千米高空成功跳下的故事。今天我们动手制作小降落伞,研究一下它的奥秘。
二、探索课题
1、活动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制作。制作好后,让她从高处自然降下。
思考:小降落伞的实验,在空中停留了一段时间,这是不是证明了空气对小降落伞下降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2、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
①仔细观察课本图形,(飞机、房屋、白菜、蝴蝶、脸谱、铁塔)。
②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线。
③观察对称线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思考:哪几幅图形符合对称的特点?
3、实验3: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
①观看图画(祈年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当你欣赏这座建筑时有什么感觉?
四、探索延伸
完成课后题,寻找对称图,你感悟到了什么?
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1、实验一:用手指、手掌体验触觉
①把曲别针拉直成小棍状。
②把另一个曲别针拉直成U型。
③被测试同学闭上双眼,另一同学用之小棍的一头和U型的两头进行测试。
④每次触及被测试同学时,都要用另一只手指出触到的位置,并回答是几个触点,再有一位同学记录。
观察思考:如果你的视线被挡住,你靠什么判断手中是否有东西?如果手没有触觉的话,在生活和学习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第三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第二课溶解的作用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知道溶解快与慢的道理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情感
目标
通过对以“溶解的快与慢中的一种情况及溶解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实验二:辨别同一物体之间的差别
①、被测同学闭上双眼,用食指触摸砂纸、中砂、细沙3块砂纸,区别这3种砂纸。
②、另一位同学颠倒砂纸顺序,让被测同学触摸判断。
③、换用不同手指测试5次,记录测试正确率。
④、互相交换角色,每人都来感觉一下。
思考问题:
①、在辨别砂纸的时候,是轻轻触摸,还是用力触摸容易判断。
②思考:(祈年殿显得很庄严;祈年殿特别荐股、平稳;祈年殿和谐、大方、美观)。
④观看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说对称在人的视觉中所起到的作用。
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的对称的作用。
①人们把很多物品造成对称性状,不仅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科学道理,是这样吗?研究下面物体,说说你的看法。
②观看图画(手推独轮车、小木船、拱桥、人的眼睛、兔子的两耳、水桶和提梁)
三、探索发现
1、知道了溶解的一些知识,学会了用溶解的知识解答一些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没有溶解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
四、探索延伸
1、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食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问一问家长,其中有什么道理?
2、阅读课本第10页文章。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难点是从微观上解释物质溶解过程。微观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看不到、摸不着,较难理解。而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多媒体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及活动过程,使抽象、深奥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所以我就利用多媒体,通过投影让同学观看了物质溶解、乳化微观过程的动画。
教学难点
静电相吸、相斥的科学道理。
教学媒体
2个气球、2段线绳、2条塑料条、1张A4纸大小报纸、1支铅笔。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创情导入:
秋冬季节,当我们脱下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皮肤还会感到麻麻的刺痛。如果在晚上,关掉电灯,你还会看到毛衣上闪出许多小火花。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以猜到了,这时静电在作怪。
②、几个手指比较,哪个手指触摸感觉比较敏感?
3、实验三,体验用手阅读
①、拿出硬纸卡,将凸面朝上。
②、闭上双眼,把四块硬纸卡位置颠倒,用手触摸凸点,说出凸起点的排列样式,睁开眼后对比正确率。
③、思考问题:正常人靠什么阅读?盲人靠什么阅读?。
三、探索发现
我们手上的感觉是由身体中的感觉神经实现的。感觉神经的末端有一些特殊的小结构,叫感受器,它可以分辨不同的感觉。感受器能收到四个主要的感觉,分别是:触摸感、压力感、疼痛感、温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