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一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检测题1

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测控1 (人教版必修2)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我国在_________年实行“一五计划”。
解析: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
答案:19532.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A.华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答案:C3.“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②具有“左”倾冒进的思想倾向③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④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4.对下表中工业生产总值变化的数据,判断正确的是()年份1966年1967年1968年1975年比上年增长17.3% -9.6% -4.2% 15.1%A.“文革”期间,工业生产总值起伏不定B.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C.“九一三事件”后,经济开始迅速回升D.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回升答案:D5.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挫折和破坏是在()A.社会主义改造期间B.“大跃进”运动时期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D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土改运动基本结束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解析: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样,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答案:C2.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1960年比1957年各产业的增长率农业轻工业重工业-22.8% 47% 230% 对以上统计数据理解正确的是()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C3.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期间,代表们“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训练试题及答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训练试题及答案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内容解析】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二十年,可以分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56年秋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初到1960年秋,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来又发动了反右倾运动,“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造成了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
从1960年冬到1966年春,中共中央制定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地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左”的错误在经济方面尚未彻底纠正,而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又有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使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它从反面为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20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学习检测】一、单项选择题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留下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形势严峻。
回答1-2题。
1.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趋于全面崩溃的原因有()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③多年战争的破坏④美国撤消经济援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的表现有()①不会生产飞机②汽车制造产量极低③没有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④没有大型发电设备制造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重要建设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通用版)高考历史复习跟踪检测评估18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18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有关资料显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14个乡1953年出卖土地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1.29%,比1952年增加了 550%,出卖的土地数量占土地总量的0.22%,比1952年增加506.93%。
另据同一时期对河南省9个乡的调查发现,出卖土地的农户占总农户的3.59%,买入土地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2.88%。
这些现象的出现( )A.表明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B.说明建国后土地改革成效有限C.反映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缓慢D.适应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解析:由材料农民土地买卖可知,当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无法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农业合作化势在必行,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建国后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并非成效有限,故B项错误;1953年工业化才起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A2.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财政经济的有关政策。
该政策的实施(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充分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D.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49~1952年属于经济恢复时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统收统支”不相符,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绝大部分资金集中在中央”不相符,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同时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9·河南郑州模拟]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
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根据所学1953~1954年仍处于建国初期,经济尚不发达,难以达到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的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在1953~1954年逐步实现了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此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1949~1952年,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12: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时规范练24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1.(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模,15)金冲及说:“到1952年,无论在工业和商业中,社会主义成分不仅已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
”“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的途径是( )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改革开放2.(2018辽宁沈阳一模,8)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 )“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B.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D.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3.(2018福建厦门期末,13)1954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
这表明当时中国( )A.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B.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C.公有制尚未占据主导地位D.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4.(2018陕西榆林一模,13)中共八大上,政务院副总理陈云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济;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由此可见陈云主张( )A.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C.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经济以国营和集体为主5.(2018山西晋中调研,30)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上海出现的地下工厂时指出:“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
现在做衣服要三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很差。
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工厂)做对手,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
这叫新经济政策。
”这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B.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C.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D.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6.(2018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32)“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
202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24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24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山东滨州模拟)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相识,毛泽东在1953年阐述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
目前而言,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照看农夫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
基于此相识,当时中国( B )A.实行城乡自由流淌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C.重点围绕复原国民经济D.发展民主与法制解析:依据材料“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
目前而言,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照看农夫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53年起先的“一五安排”长远利益在重工业建设上,对粮食需求巨大,所以此时期中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此政策增加农夫的税赋,降低农夫在粮食问题上自主权,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并未涉及人口流淌和户籍管理,解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复原,解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并未涉及民主,解除D 项。
2.(2024·湖北华中师大附中调研)1955年,一本面对农村的宣扬读物上说:“(有些人)看到食糖、食油供应不够充分,就埋怨政府重工业发展多了,要求多发展轻工业,这是不对的。
不着重发展重工业,哪来的新糖厂呢?到外国买机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D ) A.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成共识B.“大跃进”运动造成物资供应惊慌C.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优先发展重工业有确定合理性解析:据材料“不着重发展重工业,哪来的新糖厂呢?到外国买机器?”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带动轻工业发展,增加食糖、食油供应,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有确定合理性,故选 D项;据材料“这是不对的”说明不是共识,解除A项;“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解除B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除C项。
3.(2024·江西上饶联考)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提出,适当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工业的权限,包括调整现有企业的隶属关系,把由中心干脆管理的一部分企业,下放给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作为地方企业。
课时作业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23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山东青岛模拟)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评述新中国经济建设说:“……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下列史实可以证明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的是()A.土地改革、“一五”计划B.稳定物价、公私合营C.土地改革、稳定物价D.公私合营、“一五”计划解析本题考查公私合营、“一五”计划。
“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是指,五十年代早期中国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七十年代后半期中国逐步走上改革开放道路。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是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结果。
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8·广东惠州调研)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中国经济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粮票。
粮票出现的重要原因是()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B.大规模工业化导致粮食短缺C.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发展D.“左”倾错误导致经济衰退解析粮票的出现说明我国粮食供应短缺,这是由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增加,农业发展水平低,粮食供应不足,故选B项。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50年代初期,故A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开展是正确的选择,不是“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河北沧州联考)“一五”计划期间,分配给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等部门的投资分别为64.9亿元、67.9亿元和69.3亿元,占整个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4.4%、25.5%和26% ,三项合计为202.1亿元,所占比重高达75.9%。
课时作业24: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1.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中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下列成就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是( )A.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C.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D.港珠澳大桥实现全线通车2.下列对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方针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不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B.促使中国实现了工业化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D.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3.下列图片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A.1949年 B.1952年 C.1956年 D.1979年4.1958年一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 956斤(18 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D.反映了“大跃进”运动折射出人们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5.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6.1964年,周恩来对美国的斯诺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也做了一些错事……”周恩来所说的“错事”是指( )A.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B.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私有制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于求成D.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7.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
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纠正“左”的错误B.坚持八大路线C.“大跃进”的推动D.贯彻八字方针二、非选择题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版高考历史课时检测(二十六)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历史课时检测(二十六)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课时检测(二十六)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下表是1953年2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国民经济建设支出领域比上一年增长重工业和机械工业47.31 燃料工业84.56 地质勘测611.46 建筑工程204.14 铁路88.93 农业61.44 林业128.38 总支出68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B.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C.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D.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解析选 D 材料反映了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只能得出重工业和机械工业支出增长情况,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并举,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妥善处理好轻、重、农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国家财政支出增长情况并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这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故D 项正确。
2.1953年,陈云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道“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
”陈云的这一认识A.科学阐释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B.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是“左”倾思想在农业领域的蔓延D.统筹规划了工业和农业同步发展解析选 A 根据材料“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可知,陈云的这一认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提供了政策依据,科学阐释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故B项错误;新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左”倾思想始于1958年,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和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是以工业建设为重点,故D项错误。
3.在“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
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解析:选C此时中国积极进行“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并不完全等于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可知,民生的内容只占一小部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业建设占58.2%”可知,“一五”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基础,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看出,国民经济比例发展不平衡,故D项错误。
2.新中国成立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
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
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解析:选A依据题干材料“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
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递增快于农业总产值,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向苏联学习的模式,故A项正确。
3.1960年9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淮河以南直到珠江流域地区,应当维持平均每人每年原粮三百六十斤,遭灾的地方应当更低些;淮河以北地区口粮标准应当压低到平均每人每年原粮三百斤左右,东北等一部分严寒地区可以稍高一点。
这种普遍降低口粮标准的指示意在()A.最大限度地缓解经济困难压力B.优先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C.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市场压力D.为恢复农业提供充足劳动力解析:选A1959~1961年中国遭遇三年严重经济困难,这种普遍降低口粮标准的指示意在最大限度地缓解经济困难压力,故A项正确;材料的指示意在缓解经济困难压力,与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粮食供应的压力主要是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导致的,故C项错误;材料的指示不利于提供充足劳动力,故D项错误。
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 101万猛增至5 969万。
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解析:选B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开展“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发展重工业,大办工矿企业,职工人数猛增,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B项正确;C项公私合营在1956年底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职工人数增长与当时人口增长无关,故D项错误。
5.(2017·浙江4月选考)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
”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选D“逐步的和平转变”指通过和平的方式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基本确立。
6.以下不同颜色的柱状图反映了1952~1970年间,新中国()A.私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比例B.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总量的比例C.农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例D.对美贸易与对苏贸易总值的比例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都非常重视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所以,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农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1953年我国开始三大改造,1956年完成,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占主体,20世纪60年代应该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作用,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对苏贸易比例高,美国敌视新中国,中美贸易比例不会超过30%,D项错误。
7.(2018·江苏高考)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解析:选C在历史资料中,档案馆藏的原始文件是第一手资料,可信度最高,C项正确。
展览的文字介绍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并不完全真实可信,A项错误。
材料中关于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一份明确了时间,另一份并无时间说明,且两部著作中“每人每月定量”的数额并不相同,B项错误。
据材料中的北京市档案馆藏的原始文件说明曾发放“高脑油”,且有经济著作等作为佐证,说明当时这一政策实行过,D项错误。
8.(2019·济南模拟)1957年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 316万人增加到29 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
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B.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C.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D.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在农业劳动者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迅速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较慢,这说明在这一时期的人民公社化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低,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故选A项;题目中只提及农业劳动者的数量,没有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前后对比,排除B项;在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和工业,材料中没有工业发展情况,无法了解社会经济结构情况,排除C项;农业总产值的速度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全体情况,排除D项。
9.“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工程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军工企业44个,冶金业20个,化工业7个,机械加工24个,能源52个,轻工医药3个。
这些项目的建设()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B.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C.彻底改变了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D.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解析:选B题干中提及“一五”计划建设的150个项目涵盖了工业的各个部门,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选B项;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的是“共同纲领”和美苏“冷战”的形势,排除A项;C项中的“彻底改变”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一五”计划确立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系,目前我国的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指向不明确,排除D项。
10.下面为我国1965年的一幅宣传画。
该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是()A.“双百”方针的正式提出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C.工农经济实现均衡发展D.经济领域冒进思想严重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宣传画创作于1965年,联系史实可知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开启三线建设,故选B项;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排除A项;1965年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工业发展依然处于主体地位,排除C项;1958年“大跃进”时期,经济领域呈现冒进思想,从1962年起,到1965年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冒进思想得以纠正,排除D项。
11.1961年,安徽省宿县等地的农民提出把田地包给社员耕种,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制度。
到1962年7月,全国大约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
这一做法() A.拉开农村体制改革序幕B.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C.巩固了人民公社化体制D.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解析:选B根据材料“到1962年7月,全国大约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可知这一做法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故选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拉开农村体制改革序幕,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冲击了人民公社化体制,排除C项;“一五”计划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排除D项。
12.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据表中信息可以推知()A.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解析:选B通过表格数据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拖拉机产量和机耕面积最终完成都比计划大幅增长,再结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可知,表中信息反映的是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合作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选B项;题干无法体现工业布局均衡问题,排除A项;在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C项;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生产领域出现了冒进现象,排除D项。
13.(2016·浙江10月选考)取消农业户口,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展开,有学者誉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里程碑。
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中的相关举措,依时序排列是()①农业合作化②人民公社化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④②①③解析:选B农业合作化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公社化是在1958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是在196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故B项正确。
14.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少数农民自发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1%。
甘肃、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
党中央相关部门对此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
这说明() A.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B.农民生产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开展C.中央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D.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解析:选D材料“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说明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故选D项;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排除A项;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才拉开序幕,排除B项;中央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是从1980年开始的,排除C项。
15.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条例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生产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
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一条例()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彻底否定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C.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解析:选C20世纪60年代,我国推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承认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的存在,是对经济建设的一种探索,C项正确;A项中的“彻底否定”与史实不符,排除;正式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B项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这一举措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和改善民生,因此不会妨碍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反而会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