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古诗词中思想情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课题: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
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表演,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景物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诗词中抽象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准备:诗词原文的PPT。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音乐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你们喜欢这样的景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二、学习《宿建德江》1. 朗读诗词: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学生跟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 学习生字新词:“泊”(停泊)、“旷”(空旷)、“怜”(喜爱)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江景,理解“旷”字的意境。
分析“怜”字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江边,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讨论: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对江景的喜爱?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观,用诗词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朗读诗词: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调和情感。
2. 学习生字新词:“卷”(卷起)、“珠”(珍珠)、“鲛”(传说中的水族)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雨景,理解“卷”字的意境。
分析“珠”和“鲛”字,体会诗人对雨景的赞美。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湖楼上,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探究《古诗四首》中的意象教学教案(二)

探究《古诗四首》中的意象教学教案(二)。
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仔细思考如何利用《古诗四首》中的意象进行教学。
这种思考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在教学目标上,可以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多媒体展示、语言模拟等。
二、教学素材素材是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素材上,应该注重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内涵性的诗句,对于诗中的词语、形象要加以注释,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同时,教师也应该制订一些任务,并且给予学生相应的质问,让学生在任务中不断加深对于意象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模拟人物的想法、情感,进而感受到诗歌中的意象,学会用意象进行写作的方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教学的目标。
在教学效果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制订相应的教学反馈措施,让学生在教育中有更多的收获。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考试或者测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了解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实现教育的升华。
五、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的动力。
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采用多样性的教学策略,例如侧重讲解、借助场景描述、引导学生模拟等,以更加深入的体验意象并加深对于意象的理解程度。
《古诗四首》中的意象教学教案对于教师的思考和探究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遵循科学、理性的科研思路,并且有计划、有序地探究和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于意象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凭借这些特质进行更好地创作,从而使学生在教育中取得有效的提升。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优秀备课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含义和意境。
2.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含义和意境。
2.使用适当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古诗词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2.用适当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古诗词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课本《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教案、教学课件3.板书、彩色粉笔五、教学过程1. 【第一首古诗词】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含义和意境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图片或音频引入古诗词的背景•导入:让学生朗读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讲解:解释古诗词中的难点词语及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梳理:带领学生总结古诗词的主题和情感•练习:分组让学生朗读、演绎古诗词,加深理解1. 【第二首古诗词】2. 教学重点:利用适当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古诗词的内涵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引入古诗词的情境•分析:结合古诗词各句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朗诵:学生分角色朗诵、演绎古诗词•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和思想1. 【第三首古诗词】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3. 教学步骤:•解析:讲解古诗词中的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语言运用的技巧•表演:学生分组表演古诗词,体验古诗词的气质和情感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古诗词,练习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2.鼓励学生尝试欣赏其他经典古诗词,培养对中国文学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1.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练习和表达机会?3.学生是否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意境?八、教学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古诗词的含义和情感表达,提高了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继续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案:木兰诗的情感描写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木兰诗的情感描写教案引言《木兰诗》是中国古代的一首民歌,经过数百年的口耳相传,被后人记载成篇,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它以木兰为主角,描述木兰代父从军,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完成任务,回到家中的故事。
这首诗词情感真挚,描写细腻,对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木兰诗》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形象2.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3.提高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木兰诗》中的情感描写和语言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3.培养学生在阅读和表达时注意文字的细节和情感的真实性三、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通过播放木兰电影片段或是阅读木兰的故事,让学生对于木兰的故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教师讲解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木兰诗》的历史背景、作者、文学价值和情感描写。
3.学生分析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对于诗中的情感描写和木兰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围绕诗歌中的关键词,例如“行旅”“征程”“马蹄声碎,喜气洋洋”的语言特点,进行课堂讨论,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
4.课堂互动教师借助课堂互动,例如茶话会、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并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于文学复杂语言的感受和思考。
5.学生表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制作文学海报或是演讲的形式表达他们对于《木兰诗》的感受和认识。
为了强化学生的表达技能同时加深对于文学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朗诵、舞蹈、音乐会等形式展示自己阐释的作品。
四、教学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情感表达和文学阅读的能力,同时注重每个学生的思考和创新力,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情感交流和表达技巧的训练,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学生们感受了古代文学的魅力,学会了欣赏和阐释文学作品,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部编2020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思想情感的表达

部编2020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思想情感的表达【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中考考什么】1.请结合全诗赏析某一(几)句的意思或内容。
2.为什么说这首诗是什么诗或表现了什么情意,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写了什么样的内容)。
4.某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你认为怎样?5.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或内容,请具体说明。
6.本诗某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题材内容与情感的特点;2.学会正确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时数】二课时【真题再现】(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
(5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8、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揭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的进行分析评价。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鉴赏诗歌要有文本意识。
文本指的是诗歌作品本身。
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同学们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只会孤零零地答出一个“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空对空地说表现了什么;而答不出之所以是“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使赏析流于笼统空泛。
这是一个大忌。
一定要注意从诗歌中寻找答题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分析。
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
二、题材内容与主旨情感(一)咏物言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局部特征着意描摹,运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某种精神或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至关重要。
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是研究和实践教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该教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古诗词三首》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编选的古诗词推荐阅读教材,包括《登高》(作者:杜甫)、《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三篇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作品不仅各有特色,也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和阅读习惯,非常适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和学习。
针对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一、前期准备1.课前调研。
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认识和兴趣程度,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
2.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要依据自己的古诗词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素养,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3.教材阅读和选材。
教师要深刻理解《古诗词三首》背后隐藏的文化意蕴,选取合适的诗词作为教学重点。
二、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诗词的图像、朗诵、故事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析: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和解析,分析古诗词的词语、句式、韵律和意境,让学生深入了解诗词的构成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朗诵:让学生借助声音、语调等手段,朗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美感,在朗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4. 集体阅读:学生分组进行集体阅读,通过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的方式,探讨古诗词的文化背景、主题和寓意。
5. 独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词,通过自主思考、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和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总结1. 回顾课堂内容: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等方式,梳理和总结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古诗词三首》教案:以诗会友,促进师生沟通

《古诗词三首》教案:以诗会友,促进师生沟通。
一、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词三首》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会读懂古人的诗意和情感表达,领悟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4.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古诗词三首》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认识历史文化,感受人文气息。
3.通过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师生沟通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1.解读古人的情感体验,领悟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提高文学欣赏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发挥文学教育的独特价值作用。
四、教学过程1.启发思考通过《诗经》中的《关雎》和《思美人》等经典诗歌,启迪学生的思考,引导其了解古人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的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老师也可以用现代流行歌曲或民歌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不同形式的情感表达方式,加深对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的认知。
2.导入课文在启迪思考和情感表达方面,杨洵美的《诉衷情》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范本。
通过逐句解读、注解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情境、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不同诗人、不同时代的作品,加深学生对于诗意和情感体验的理解。
3.文学欣赏通过朗读、赏识、注解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语言艺术和丰富内涵。
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在朗读、表演、写作等方面提供启发和指导。
同时,也可以探讨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加深对于文学的认识和了解。
4.交流研讨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群体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发表个人见解和意见。
通过交流和研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效果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提升师生的诗词素养和文学修养。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课题: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教材版本: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2、能够理解古代诗人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自觉感悟生活,对待生活积极、乐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解读古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难点:带领学生理解古代诗人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听、说、读、写、朗读。
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古代的诗歌,其中包括唐诗、宋词等。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我们先进行适当的导入,例如播放优美的古代音乐,或者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结合诗歌中的场景,让学生先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
1、《登鹳雀楼》刘禹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古代的楼阁、山水是诗人们最常写的题材之一。
刘禹锡的这首《登鹳雀楼》就是以“登楼望远”为主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作者在心情上的变化,如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亲眼所见,言辞简约,想必诗人此时心情是舒畅的。
但到了后两句,语气突然转变,并且表现出一种追求的意思。
学生可以先围绕作品中的山水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感受,再进一步的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并分析“更上一层楼”的意义,领会诗人的追求心情。
2、《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杯空对月。
这是“诗仙”李白的《将进酒》。
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课文的节奏,一起朗读《将进酒》。
让学生感慨中国大好河山,广袤的黄河幅员大地。
再通过人物的形象描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岁月沧桑中的心情变化,感悟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意义。
学生可以和伙伴们一起探讨,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得意须尽欢”的理想,如何使人生不留遗憾。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古诗词中思想情感的表达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一探究古诗词中思想情感的表达【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中考考什么】1〄请结合全诗赏析某一(几)句的意思或内容。
2〄为什么说这首诗是什么诗或表现了什么情意〃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写了什么样的内容)。
4〄某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你认为怎样<5〄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或内容〃请具体说明。
6〄本诗某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1〄了解古代诗歌题材内容与情感的特点;2〄学会正确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时数】二课时【真题再现】2011年盐城市中考试题(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
(5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8、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揭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的进行分析评价。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鉴赏诗歌要有文本意识。
文本指的是诗歌作品本身。
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同学们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只会孤零零地答出一个“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空对空地说表现了什么;而答不出之所以是“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使赏析流于笼统空泛。
这是一个大忌。
一定要注意从诗歌中寻找答题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分析。
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
二、题材内容与主旨情感(一)咏物言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局部特征着意描摹〃运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某种精神或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一是托物言志〃是通过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志向或追求〃或自己的品质。
一是托物寄情〃是通过某一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慨。
例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王安石的《梅花》〃郑燮的《竹石》〃虞世南的《蝉》。
【咏物言志诗鉴赏要点】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③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④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意象——松竹梅兰、山川草树、鸟兽鱼虫感情——或褒或贬〃影射人事〃愤世嫉俗〃寄寓理想技巧——整体:托物言志〃局部:比拟〃比喻〃正面描写〃侧面烘托风格——含蓄隐喻【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达到一种“不即不离”的美学境界。
既追求物的贴切逼真〃又能写出物的特点〃神韵〃品格。
如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写梅花〃既形似〃又神似。
“疏影”一词〃勾勒出梅花枝干疏朗不繁的特点,〃“横斜”一词〃描绘出它优雅超脱的姿态〃“浮动”写出它的缕缕幽香〃诗人将梅花置于清澈的池水上〃朦胧的月色中〃安谧的环境里〃水月花相互映衬〃将梅花那种风情秀骨〃高标逸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的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这需要我们细加体会。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答: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
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
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咏物诗在写作上常用拟人〃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除正面描写外〃也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思乡怀人:古人行旅在外〃常有思怀之情〃或羁旅之思〃或故乡之思〃或亲友之思〃这类诗歌主要借助悲凉萧瑟的意象传达作者内心的感伤。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思乡怀人诗鉴赏要点】①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②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③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感时生情;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妙喻传情。
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鹧鸪、长亭、古道、夜雨、孤灯、落月、黄叶、霜天、阳关情感——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歌颂友情〃追怀往昔〃拳拳眷恋〃殷殷劝勉技巧——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三)惜别送别:离别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诗成了古典诗歌的永恒主题。
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的淋漓精致。
此类诗歌有的是谢别之意〃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情〃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如岑参的《北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送别诗的鉴赏要点】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送别诗的特征】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长亭、灞桥、南浦;黄昏、月夜、秋天、古道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④挥泪泣别⑤借月咏别⑥芳草惜别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心理刻画风格——语深情切〃缠绵哀感〃洒脱旷放《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答:1、景物:“春江渺茫”“日暮”;2、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四)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到唐代发展为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
此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表达出对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如杜牧的《山行》。
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或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
陆游的《游山西村》〃欧阳修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或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与鉴赏】古代诗人们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基本特征:意象——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诗境——隽永优美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技巧——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拟人。
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洗练风格——冲淡宁静、平实质朴、清新优美、恬静淡雅例《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这首诗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前两句以夸张手法极写大雪中茫茫天地的沉寂,创造辽阔空寂的大背景,为后两句"孤舟"和"独钓"的主体形象作了很好的画面陪衬.在这大雪弥漫的瑟瑟寒江之上,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不畏严寒,无视一切而孤舟独钓,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清高自傲的性格.孤翁的形象,曲折反映出作者自己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读山水诗,要注意其表现技巧〃这往往是山水诗设题所在〃其常见表现技巧有:寓情于景〃用词精妙〃拟人〃比喻〃联想〃夸张〃衬托以及动与静〃声与静〃明与暗的对立统一等等。
第二课时(五)边塞征戍:这类诗歌通过对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的描写〃边塞战争诗的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
风格:气魄沉雄、慷慨悲凉。
抒发了对建立功业的渴望〃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亲友——闺怨诗)〃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报国无门的怨愤〃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边塞风光〃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凉洲词》等。
【边塞诗的主要特点】(1)意象——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朔风、雪山、长城、征马、鼓角、沙场(2)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2)情感——对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出征远戍报国的英勇豪迈〃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