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为学【清】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解释文中划线词:鄙()其()恃()以()去()是故()2.选择与“吾欲之南海”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A.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C.甚矣,汝之不惠D.辍耕之垄上3.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①②4.短文运用论证方法,论证了的道理。
5.谈谈该文给你的启示。
(二)呆若木鸡《庄子》纪渻(shěng)子为王养斗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①。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影(还是听到声音或者见到影像就有所反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
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②,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6解释文中划线词:为()已()疾()几()走()7.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①②8渻子驯养斗鸡的过程未写出来,这是为什么?9.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中,有不少出自《庄子》,试写两个:(三)苏武牧羊班固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②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③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④尽落。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WūJiā)王弋射海上。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岳阳楼记训练一:一词多义(文言词汇选择题) 备⎩⎨⎧ 前人之述备.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薄⎩⎨⎧薄.暮冥冥 不宜妄自菲薄.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号⎩⎨⎧阴风怒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极⎩⎨⎧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夫大国.,难测也惊⎩⎨⎧ 波澜不惊.与蒙论议,大惊.曰和⎩⎨⎧政通人和.春和.景明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开⎩⎨⎧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日出而林霏开.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阴⎩⎨⎧朝晖夕阴. 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乃⎩⎨⎧乃.重修岳阳楼 去后乃.至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 则.有去国怀乡而⎩⎨⎧感极而.悲者矣 而.或长烟一空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前人之.述备矣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训练二:请用三条“/”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文言断句题)1.嗟 夫 予 尝 求 古 仁 人 之 心 或 异 二 者 之 为 何 哉2.不 以 物 喜 不 以 己 悲 居 庙 堂 之 高 则 忧 其 民 处 江 湖 之 远 则 忧 其 君训练三:意思理解(1)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文中的“览物之情”既指“满目萧然”的悲情,又指“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表达作者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对自己是自我勉励,自我鼓舞,对滕子京有慰勉和规箴之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天镜园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商人。
⑦枻(yì):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俱:都(2)每岁.春老岁:年飞出轻舠:小船(3)轻舠..(4)无可名.言名:说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无可名.言名.之者谁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捞笋!”然后划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集(一)附答案解析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集(一)一、(2024·山东·中考真题)王公政教[明]沈德符王锐,永平府迁安县人,进士。
景泰间,为彰德知府,锐长身修髯顾眄生威有权术尚严政。
治察郡中吏民,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
深究事情,吏民畏之如神。
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檐外浚深沟,雨潦得泄,中道隆,立令水赴沟中。
巷口树栅门,有钥,甲夜即阖门钉板,柝竟夜鸣,奸人莫敢入郡地也。
尤留心学校,凡朔望①谒先师庙已,坐明伦堂②,听诸生说经。
诸生皆居学宫,筹识姓名。
政少暇,令隶持数筹,造明伦堂。
诸生持筹来,自临试,或背诵书,或作义。
其他出及不衣冠居者,受笞。
当是时,黉序③间读书声洋洋盈耳。
丁祭④,陈钟鼓,鸣弦管,升降揖逊甚都。
参政姚龙行部至府,往见之,出而叹曰:“此虽国学⑤,亦无以加也。
”(选自《万历野获编》,有删节)[注]①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
②明伦堂:古代讲学、弘道、研究之所。
③黉(hóng)序:古代学校。
④丁祭:旧时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先师孔子。
⑤国学:国子监。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景泰”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康乐”都是皇帝年号。
B.“吏民畏之如神”与“无丝竹之乱耳”两个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与“乃重修岳阳楼”的“修”,都是“修建”的意思。
D.“筹”的本义指小竹片,“筹识姓名”这句话意思是用小竹片标识学生的姓名。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锐防涝有法,要求百姓深挖排水沟渠,这样下大雨时可以及时泄洪。
B.王锐重视安全,在巷口处设置栅门,入夜便关门上锁,彻夜有人打更。
C.结尾使用对比,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借参政姚龙的话肯定王锐的政绩。
D.文章以叙为主,从防涝、治安、教育等方面记录王锐施政有为的事迹。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最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篇含答案及翻译)资料

鹏展学校九年级中考语文辅导资料课外文言文练习(15篇)1、引婴投江【原文】有过①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②,婴儿啼③。
人问其故④。
曰:“此其父善⑤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⑥?以此任物,亦必悖矣⑦。
《吕氏春秋·察今》【注释】①过:经过。
②见:看见。
方:正在;正要。
欲:想要。
之:代词,代“婴儿”。
③婴儿:这里指小孩。
④故:原因;缘故。
⑤善:擅长、善于。
⑥虽:即使。
岂:难道。
遽:就,遂。
⑦以,用。
任:处理。
亦:加强语气。
悖:荒谬。
【知识链接】《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阅读练习】: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A.拉开弓B.牵;拉 C.引用;征引D.导引;诱导⑵此其父善游()A.交际;交往B.旅行;游历 C.游水;游泳D.河流中的一段,如上游、下游等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2、凿壁借光【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①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⑤问衡,衡曰:“愿⑥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⑦给以书,遂成大学⑧。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注释】①发:启;打开。
②邑人:同乡人;古代“县”通称为“邑”。
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与:给。
⑤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⑥愿:希望。
⑦资:资助,借给。
⑧大学:大学问家。
【知识链接】刘歆(约公元前46年至公元后23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诚纬而改名秀,字颖叔。
少子,西汉皇族,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初三期末专题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共5篇, 再附送5篇)一、商於子家贫商於子①家贫, 无犊以耕, 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 既就复解, 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④先生过而尤⑤之曰: “子过矣!耕当以牛, 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 蹄之坚能陷淖也。
豕纵大, 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子以之代耕, 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 子乃反怒而弗答, 何也?”商於子曰:“诗不云乎:乃造⑥其曹⑦, 执豕于牢⑧。
言将以为殽⑨。
今子以予颠之倒之, 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⑩必以牛, 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 虽不得田, 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 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⑪者也。
”(选自明•宋濂《文宪集》, 有删改)【注】①商於子: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豕(shǐ):猪。
③轭(e):车辕前端驾在牛马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
⑤尤:抱怨, 指责。
⑥造:到。
⑦曹:群, 这里指猪群。
⑧牢:关养牲畜的圈。
⑨殽(yáo):通“肴”, 鱼、肉一类的荤菜。
⑩服田:用牛、马驾车耕田。
⑪激:情绪激烈、偏激。
1.解释词语。
(4分)①宁毋先生过而尤之过: ②子乃反怒而弗答弗:③终日不能破一畦终日: ④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顾: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2分)今子以予颠之倒之, 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3.君主若想实现国家大治, 从文中可获得哪些治国方法?(3分)答案:(1)①使……听到;②间或, 偶然;③经过;④竟然, 却。
(2)您认为我颠倒是非, 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
(3)选贤举能, 任用贤良。
文段借古喻今, 把朝廷任用无德无才的用人充当地方官吏比作是驾驭猪耕田, 形象生动地抨击了统治者不用贤人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译文:商于子家很贫穷, 又没有牛耕田, 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求学励志篇一)

考场号: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求学励志篇一)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 为学之要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①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②,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③。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④,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注释】①棁(zhuō):梁上短柱。
②迂诞:迂阔荒诞,不合事理。
③鸱枭( chī xiāo):猫头鹰,古人视之为恶鸟。
④华:花。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军国经纶.. (2)恶.之如鸱枭 (3)如此以学自损. (4)以补.不足也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三处)(2分)见 人 读 数 十 卷 书 便 自 高 大 凌 忽 长 者 轻 慢 同 列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 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
(2)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4.选段中作者认为的学习的价值有哪些?(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①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②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也,吾材之敏,倍③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以舌代耕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
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①,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
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
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
”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②,或题于扉屏③,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于闾里④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
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赠献者积粟.盈仓。
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⑤也。
”注释:①无嗣:无子。
嗣,子孙后代。
①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①扉屏:门扇屏风。
①闾里:里巷。
①舌耕:以舌代耕,旧时指靠教书为生。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明惠.过人(惠:贤惠)B.未尝..有教者入门(未尝:从来没有)C.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安:怎么)D.赠献者积粟.盈仓(粟:粮食)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闻邻中读书,日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2)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3.贾逵能学有所成,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二)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者最胜王黄门①兄弟三人俱.诣谢公②,子猷、子重多论.俗事,子敬寒温③而已。
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
”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④。
推此知.之。
”(选自《世说新语·品藻第九》)【注释】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王操之,字子重;王献之,字子敬;三人都是王羲之的儿子。
子敬最小。
①谢公:即谢安。
东晋著名政治家。
①寒温:寒喧。
①“吉人”句:语出《周易》。
吉人,善良的人,贤明的人。
躁人,急躁的人。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兄弟三人俱.诣谢公俱:一起B.多论.俗事论:议论C.向三贤孰.愈孰:哪个D.推此知.之知:知识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课外文言文《荀巨伯》回答1~6题(10分)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①攻郡。
友人与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疾,不忍委②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③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④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胡贼:指少数民族入侵的军队。
②委:丢弃。
③辈:指同一类的人。
④班:返回。
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 .值胡贼攻郡 值:赶上,遇上B .子令吾去 去:离去C .败义以求生 败:失败D .而敢独止 止:停,留下来 2.对句中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败义以求生 以:连词,相当于“来” B .贼既至 既:副词,相当于“已” C .而敢独止 而:连词,相当于“却”D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以:介词,相当于“凭”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4.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吾)远来相视 B .(我)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C .(却)而入有义之国 D .(贼)遂班军而还5.对故事中的荀巨伯所表现出的美好品德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B .注重友情 舍己为人 C .关心友人 热爱国家 D .讲究义气 主持正义6.反复阅读文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
(60字左右)(4分)(二)阅读课外文言文《陈元方舌辩袁公》回答7~12题(23分)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4分)⑴久而益敬( ) ⑵尝为邺令( ) ⑶正行此事( ) ⑷孤法卿父( ) 8.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⑴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⑵周旋动静,万里如一⑶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10.结合选文,简答问题。
(4分) ⑴“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⑵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1.从文段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和袁公两人怎样的性格特点?用词语简单概括。
(4分)⑴陈元方: ⑵袁公:12.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你觉得做人的原则应是怎样,请你简单谈谈。
(4)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回答13~18题(18分)王右军与谢太傅①共登冶城②。
谢悠然远想,有高世③之志。
王谓谢曰:“夏禹勤王④,手足胼胝⑤。
文王旰食⑥,日不暇给⑦。
今四邻多垒⑧,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⑨,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适。
”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谢太傅:谢安。
②冶城:在今南京朝天宫一带。
③高世:超脱世俗。
④勤王:勤劳地处理国家事物。
⑤胼胝:茧子。
⑥旰食:晚食。
⑦给:足。
⑧四邻多垒:国家还处于战乱之中。
⑨废务:不理国家的事务。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答................题...............密..............封...............线................⑴宜人人自效:⑵非当今所适:14.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15.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朗读时的停顿位置。
(2分)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16.王羲之在谈论中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这与他日后成为大书法家有什么联?(4分)17.你已经学习了中国历史,秦二世灭亡是因为商鞅变法吗?(4分)18.王羲之和夏安对事物的看法相同吗?王羲之的观点中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4分)(四)阅读课外文言文《白孝德阵斩刘龙仙》回答19~23题(22分)史思明①引兵攻河间②,使骁将刘龙仙诣③城下挑战。
龙仙恃勇,举右足加马鬃上,谩骂光弼。
光弼④顾谓诸将曰:“谁能取彼者?”白孝德请行。
……龙仙见其独来,甚易⑤之,谩骂如初。
孝德瞋目谓曰:“贼识我乎?”龙仙曰:“谁也?”曰:“我,白孝德也。
”龙仙曰:“是何狗彘!”孝德大呼,运矛跃马搏之。
龙仙矢不及发,环走堤上,孝德追及,斩首,携之以归。
贼众大骇。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史思明:唐玄宗时和安禄山一起叛乱的头领。
②河间:古县名,在今河南省孟县南。
③诣:到。
④光弼:李光弼,唐朝名将。
⑤易:小看。
19.给加点的字注音。
(4分)①谩( )骂②瞋( )目③狗彘( ) ④大骇( )20.解释加点的词。
(6分)①恃( )勇②运( )矛③顾( )谓诸将④环( )走堤上⑤矢( )不及发⑥追及( ) 21.下面句中的“之”字各指代什么。
(4分)①甚易之()②携之以归()22.“也”往往表示判断。
请找出文中两个带“也”的判断句。
(2分)①②23.翻译。
(6分)①谁能取彼者?②是何狗彘!③孝德瞋目谓曰:“贼识我乎?”(五)阅读课外文言文《王蓝田性急》回答24~28题(15分)王蓝田①性急。
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扔下地以屐齿碾之。
又不得。
嗔②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王右军③闻而大笑曰:“使安期④有此性,犹当无一豪⑤可论,况蓝田邪?”(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王蓝田:王述,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袭封蓝田侯。
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
②嗔:生气。
③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
曾任右军将军。
④安期:王述父王承的字。
王承曾任东海内史、从事中郎。
⑤豪:通“毫”。
当时士族名士尤重从容不迫,故王羲之对王述性急有此贬评。
24.给加点的字注音。
(3分)⑴以箸( )刺之不得⑵嗔( )甚⑶以屐齿碾( )之25.“复于地取内口中”一句中“内”通字,意思是。
(2分)26.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嗔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27.生活中你做过像王蓝田一样的事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28.《世说新语》是一部怎样的书?(4分)(六)阅读课外文言文《学无早晚》回答29~33题(12分)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
今有二人焉,皆有百里之适。
一人鸡鸣而驾,马瘠①车敝②。
憩于涂③者数焉,则穷日之力,未必能至。
一人日中而驾,良马车駃④,其行不息,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
故夫车马者,质也;作辍,其勤惰也。
(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注释】①瘠:音jí,瘦弱。
②敝:破旧。
③涂:通“途”。
④駃:通“快”。
29.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4分)但:适:穷:质:30.对“始勤终随”解释正确地一项是()(1分)A.刚刚勤奋接着又随随便便B.起初很勤奋后来就随便了C.开始时很勤奋最后却又很松懈D.刚刚勤奋随便就松懈了31.“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1分)A.二人B.良马车C.鸡鸣而驾者D.日中而驾者32.翻译“作辍,其勤惰也”一句。
(2分)3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4分).............答................题...............密..............封...............线...............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参考答案㈠、⒈C(败坏,毁坏)⒉D(D中是介词,相当于“用”)⒊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
⒋C(并没有省略转折词语,省略的是“我辈”)⒌B⒍荀巨伯看望有病的朋友时正赶上敌寇攻城,于是不顾自己性命安全留下来陪朋友,这种精神震慑了敌寇,敌人撤退,全郡都得到了平安。
【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堤来看望患病的朋友,正赶上少数民族的军队进攻这个郡。
朋友对荀巨伯说:“我今天死定了!您应该离开。
”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看您,您让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得生存,哪里是我荀巨伯干的!”敌人进城,对荀巨伯说:“我们大军来到,全郡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单独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换取朋友的生命。
”敌人互相商量说:“我们这些都是无义之人,竟然进入了有道义的国家!”于是撤退返回,全郡人都得到保全。
㈡、⒎⑴更加⑵曾经⑶实践、实行⑷效法、效仿⒏D⒐⑴对于强悍的人,用道德感化他们;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
⑵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⑶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⒑⑴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⑵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⒒⑴明白事理,不甘示弱。
⑵倚老卖老,不可一世。
⒓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向恶势力低头;不迷信权威,不拜倒在权威脚下,要自信自强。
【参考译文】陈元方(年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
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㈢、⒔⑴效力,效劳。
⑵合宜,适合。
⒕夏禹勤劳地处理国事,手脚都长出了茧子。
⒖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⒗王羲之主张勤奋,不喜欢空谈,比较务实。
王羲之勤奋务实的思想,是他日后勤奋努力成为书法家的基础。
⒘不是。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强大,使它能统一中国。
而秦二世的灭亡,是残酷欺压人民导致农民起义的结果。
(言之成理即可)⒙不同。
王羲之反对空谈,而谢安对空谈不以为然。
王羲之的观点中,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勤奋努力不去空谈的主张。
【参考译文】王右军和谢太傅一同登上冶城,谢太傅悠闲地出神遐想,颇有超脱世俗的志趣。
王右军对谢太傅说:“夏禹勤劳国事,手脚都长满了茧子。
周文王总是过时用饭,天天忙着,没有一点空闲。
现在国家处于战乱之中,每个人都应当为国出力。
如果一味空谈,荒废政务,讲究浮文,妨碍国事,恐怕不是今天所适宜的吧!”谢太傅答道:“秦国任用商鞅,结果到秦二世就灭亡了,难道是清谈所造成的祸害吗?”㈣、⒚①màn ②chēn ③zhì④hài⒛①依仗②挥舞③转过头看④绕⑤箭⑥赶上21.①他,指白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