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son病的诊断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与治疗指南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OMIM277900)又名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染色体13q14.3,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
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致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K-F环)等。
WD的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30000~1/100000[1],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2]。
本病在中国较多见。
WD好发于青少年,男比女稍多,如不恰当治疗将会致残甚至死亡。
WD也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晚期治疗基本无效。
考虑到WD的大量文献都由于病例数较少而没有大的配对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多数药物治疗模式都是既往各个时期对药物缺乏严格评估基础上制定的,为了尽可能做到下列所推荐的WD诊断和治疗标准化,本指南主要参考了文章“A Practice Guideline on Wilson Disease”[3],加上国内多个专家的经验编写了WD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本指南推荐的诊断与治疗所根据的证据分级(见表1)。
表1 本指南推荐的诊断与治疗所根据的证据分级表[3]一.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一)临床特点1、发病年龄多在5~35岁[3],3岁及72岁均有(均经基因诊断证实[4,5])。
2、临床表现①神经症状(锥体外系为主)和精神症状;②肝症状;③角膜K-F环(7岁以下患儿少见);④其他:镜下血尿、微量蛋白尿、肾小管酸中毒、急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骨关节病及肌肉损害等。
wilson病

wilson病Wilson病,也被称为Wilson氏病或铜沉积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身体过量积蓄了铜,在肝脏、脑和其他器官中引起损害和功能障碍。
它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患病率约为每30,000人中1人。
Wilson病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编码一种重要的转运蛋白,负责将体内过量的铜转运到胆汁中,从而排出体外。
然而,当ATP7B基因突变时,这种转运蛋白的功能受损,导致体内铜的积蓄。
Wilson病的症状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出现,但有些病例也可能在成年时期才出现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肝脏病变(如肝功能异常、肝硬化和肝脏损伤)、神经精神异常(如震颤、肌张力障碍、说话困难、焦虑、抑郁和精神错乱)以及其他器官的病变(如肾脏、眼睛和心脏)。
病情的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某些患者可能有轻度症状,而其他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和进展性的病变。
诊断Wilson病通常是基于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
血液和尿液检查可以用来测量体内铜的水平,并评估肝脏功能和损伤的程度。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肝活检、眼部检查和DNA分析。
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未经治疗的Wilson 病可能会导致严重并且不可逆转的破坏。
治疗Wilson病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药物和饮食控制。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如D-靛胺)和金属螯合剂(如D-青霉胺),用于减少体内铜的积蓄和提高铜的排泄。
饮食方面,患者应避免高铜食物的摄入,如海鲜、巧克力、坚果、蘑菇和黑巧克力。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药物监测和检查。
长期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且定期检查可以帮助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的效果。
尽管Wilson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该疾病是遗传性的,家庭成员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携带ATP7B基因突变的风险。
总之,Wilson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会导致体内铜的过量积蓄和器官功能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

肝组织活检作为辅助诊断的方法 早期组织学异常表现为轻度脂肪变、肝细胞内糖 原化核及局部肝细胞坏死。 随着肝实质损害加重,ds
神经系统的调查结果和影像学的大脑成像
Neurologic findings and radiologic imaging of the brain
Wilson病的危害
铜在肝脏代谢
临床表现
• • • • • • 神经系统症状 肝脏症状 眼部损害 精神症状 溶血 其它
神经系统症状
Ⅰ运动不能•强直综合征,表现类似于帕金 森病; Ⅱ以震颤为主要表现的假性硬化症; Ⅲ共济失调; Ⅳ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锥体外系症状
肝脏症状
• Wilson病肝脏受累患者可以表现为任何类型的肝脏疾 病 • 急性肝功能不全 任何年轻的急性肝炎患者均应警惕 Wilson病的可能。 •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 多数患者存在慢性肝脏疾病的临床 表现,并存在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
Diagnostic methods
尿铜排泄
Urinary copper excretion(正常人尿铜几乎检测不到)
未经治患者基线尿铜排泄量高于1.6 u mol/24 h则考虑诊断Wilson病。但 16%~23%患者的尿铜排泄量低于1.6 u mol/24 h。当无症状儿童尿铜排泄量高于 0.64u mol/24 h时则提示Wilson病
Treatment
• 药物包括D-青霉胺、曲恩汀、锌剂、
四硫钼酸铵及二巯丙醇等,肝移植。
• Wilson病一经诊断,则需终身治疗。
D-青霉胺
通过促进尿铜排泄起到治疗Wilson病的作 用。 ①维持量为750~1500 mg/d,分2~3次 给药。 ②儿童用量为20 mg/kg/day,分2~3次给 药。 ③最佳给药时间为餐前1小时。
WD

较小,主要有胃肠道刺激、口唇及四肢麻木感、免疫功能 降低、血清胆固醇紊乱等。对胎儿无致畸作用。 需要密 切监测转氨酶。
治疗
四硫代钼酸铵 • 是一种试验性药物,临床应用经验有限。
治疗
➢ 手术治疗 • 对于有严重脾功能亢进者可行脾切除术,严重肝功能障碍
时也可以考虑肝移植治疗; •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当修订后King评分
为11分或更高时应进行肝移植; • 对螯合治疗无效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及时进行评估为
肝移植做准备。
预后
• WD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般较少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 晚期通常危及生命,大多数患者死于肝病,少数患者死于神经系统疾
病并发症。 • 大多数无肝硬化或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1-2年治疗肝功能可恢复正常,
辅助检查
1.铜代谢相关生化检查 (1)血清铜蓝蛋白(CPN)降低 • CPN<0.1g/L • CPN临界水平则需进一步评估 • CPN正常范围内不一定排除诊断
辅助检查
1.铜代谢相关生化检查 (2)血清铜 “游离铜”以血清铜(μg/L=μmol×63.5)与CPN结合
铜(μg/L=3.15×CPNmg/L)差值计算。 • 虽然WD为铜过载性疾病,但血清铜总量通常是降低的,
• 成人发病率为1/3万,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150。 •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 WD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发现、
早诊断、早治疗。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 • 诊断 • 治疗 • 预后
病因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铜代谢异常。 • 致病基因ATP7B基因突变导致血清铜蓝蛋白(CP)合成减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Ison病,简称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致病基因为ATP7B,其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导致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肝生化异常、角膜K-F环、肾损害、溶血性贫血、骨骼肌肉损害等表现。
目前用于治疗Wilson病的药物包括青霉胺、曲恩汀、四硫钼酸铵及锌剂等。
Wilson 病一经诊断,则需终身治疗。
青霉胺青霉胺是第一个用于治疗WD 药物,经大量研究证实疗效确切。
通过促进尿铜排泄起到治疗Wilson病的作用,常用剂量为750~1500 mg/d,分2~3次给药。
饭前1小时服用。
肝病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多在用药后2~6 个月肝功能改善明显。
维持治疗1年以上,病情趋于稳定。
一般用肝功能及24h尿酮监测疗效,肝生化改善、尿酮维持于200~500μg/24h,考虑病情稳定可减量或间歇用药。
用药期间需警惕其副作用:如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等,多出现在用药后1~3 周。
若出现明显骨髓抑制、肾毒性、狼疮样综合征等需立即药物调整。
而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患者药物治疗改善较慢,多需要用药3年左右症状才能有效改善,有报道认为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人群中,有部分不能耐受而加重神经系统症状,因此不推荐用于治疗脑病为主的WD。
曲恩汀曲恩汀是一种螯合剂,作用与青霉胺相似,促进尿铜排泄。
其标准剂量为900~2700 mg/d,分2~3次给药,维持治疗剂量为900~1500 mg/d,餐前1小时或餐后3小时给药。
曲恩汀可用于不能耐受青霉胺的Wilson病患者,也可作为初治时即存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由青霉胺引起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可通过替换为曲恩汀继续治疗而解决,且在后续维持治疗中这些不良反应不会再次发作。
曲恩汀同时也是铁螯合剂,故切忌与铁剂联合给药,以免产生具有毒性的复合物。
2008年美国肝病学会Wilson病诊疗指南推荐意见

素 治 疗 不 敏 感 的 患 者 , 应 该 考 虑 Wi o 也 l n病 的 可 能 ( 类 , s I c
级 ) 。
1 .临床 上 表 现 为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病 或 肝 组 织 病 理 学 2 表 现 为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炎 ( AS 的患 者 , N H) 同样 应 考 虑 患 有
资 料来 自多项 随机 临 床 试 验 或 荟 萃 分 析 资 料 来 自单 个 随机 临 床 试验 或 非 随 机研 究
专家共识、 个案 分 析 或 治 疗 标 准
0 6 mo或 >6) n ]即 高 度提 示 Wi o . l () mo) ( l n病 可能 并 应 进 行 进 s
一
描 述
有 证 据 和 ( ) 识 汪实 所 采取 的 诊疗 措 施 有 用 并 有效 。 或 共
Ⅱ类
采取 的措 施 / 疗 的 实用 性 和 有 效 性 的证 据 有 矛 盾 和 ( ) 治 或
观点 有 分 歧 。
3 .对 怀疑 有 W io 病 者 , 由熟 练 的 检 查 者 通 过 裂 隙 灯 ln s 应 检 查 K F环 。但 即 使 是 在 以 神 经 症 状 为 主 的 患 者 , — K F环 阴 性
( ( 0“ / <4) ~5 g g干 重 ) 排 除 W i o 可 l n病 。 对 有 活 动 性 肝 病 或 s W io 病 其 他 相 关 症 状 , 肝 铜 含 量 在 7 ~ 2 0t / ln s 但 0 5 t g干 重 的 g 患者 , 进行进一步检查(类 , 应 I B级 ) 。 8 .对 于 有 神 经 系 统 表 现 的 wi o l n病 患 者 , 治 疗 前 均 应 s 在 进行 神 经 系统 评 估 及 脑 部 影 像 学 检 查 , 好 选 用 MR ; 于 任 最 I对 何有 神经 系统 症 状 且 符 合 W io l n病 的 患 者 , 应 进 行 此 项 检 s 也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Wilson病Wilson病又称为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1912年Wilson报道的一种新的疾病。
因患者主要表现为粗大结节性肝硬化,并伴有进行性神经症状,故命名为肝豆状核变性症。
1953年,Beam等提出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见于在血缘通婚率高的地区或社区。
人群中基因频率(杂合子携带者)为1/200~1/400,患病率约为5/100万,发病大多于10~30岁间,年龄最小的为4岁,最大的为59岁,20%~40%患者有家族史。
HLD在我国神经遗传病中居第二位,达10.14%。
我国1949~1986年间报道的本病约有1200人,以青少年多见,初发病年龄在20岁以下的约占该病总数的61.7%~95%,男女比为2.3﹕1。
广东顺德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汉族此病的患病率约为万分之一。
华东地区杂合子频率为1/200,患病率不低于1/20万。
1.病因HLD为慢性内源性铜中毒,表现为铜在肝脏大量蓄积,其铜含量可超过正常人的10倍。
患者脑、肾和眼内都可能出现铜的异常蓄积,而血清铜和血浆铜蓝蛋白浓度降低。
现已否定了小肠吸收铜过多引起体内铜蓄积的病因学说。
由于HLD患者肝组织内分离出来的金属硫蛋白的含量比对照高出10倍,而怀疑MT与铜离子的牢固结合,阻碍了肝内脱辅基铜蓝蛋白与铜的结合。
但动物实验发现,敲除MT基因的小鼠体内铜代谢无明显异常。
据认为,HLD的病因可能是由于病人体内缺乏。
球蛋白,血清结合铜的能力降低,不能与铜形成血浆铜蓝蛋白,在血浆内呈游离状态的铜增加,易进入组织沉积下来,引起以肝、脑为主的全身病变。
另一方面,胆汁中铜排泄障碍,造成铜在肝细胞内大量增加,肝铜达饱和以后铜从肝脏释放至血中,致使血中与白蛋白或其他蛋白结合的铜含量增加。
铜由血循环再转移到体内各种组织中,逐渐沉积在脑、肾、角膜。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治要点202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治要点2024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disease,WD)l是一种代谢性、遗传性疾病,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铜代谢障碍所致,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本文总结了WD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WD的临床表现W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因受累器官和程度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肝脏和/或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此外,还会伴有其他系统损害现象。
肝损害:倦怠、乏力、纳差、黄疸、腹水、下肢水肿、肝脾肿大甚至肝硬化等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害:肌张力障碍、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精神行为异常及其他少见的神经症状;眼部损害:角膜K-F环(铜沉着于角膜后弹力层而形成的绿褐色或暗棕色环);肾损害:肾功能异常、氨基酸尿和肾结石等;骨关节肌肉损害: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的疼痛、积液、炎症等;血液系统损害:溶血性贫血;其他系统损害:如青春期月经延迟、皮肤损害、鼻蚓、心脏左房左室增大中枢性尿崩症等。
WD的诊断方法《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推荐应用2001年莱比锡第8届WD 国际会议的诊断标准(Leipzig评分系统)诊断WD o可依照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基因检测、肝组织学检查的先后顺序,分步骤评分,一旦总分24分,即可确诊并启动治疗。
表1Leipzig评分系统WD的治疗方法WD的治疗目的是减少铜摄入,阻止铜吸收,排出体内多余的铜,维持体内铜代谢平衡。
一经诊断,应及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终身低铜饮食和药物治疗。
1.饮食建议低铜饮食可能会延迟WD症状的出现并控制疾病的进展,但不推荐作为唯一的治疗方法。
建议WD患者在治疗初期应避免进食铜含量高的食物,不用铜制的餐具及用具。
此外,如果日常饮用水的铜含量高,建议使用净水系统。
2.药物治疗WD的治疗药物分为两大类,一是增加尿铜排泄的药物,为铜螯合剂;二是阻止铜吸收的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铜代谢指标-铜蓝蛋白
• 轻度下降需结合其他指标 • 铜蓝蛋白下降
– – – – 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肝病,严重营养不良,肠道、肾 脏蛋白丢失 Menkes 病(X连锁) 3号染色体异常的铜蓝蛋白缺陷病
• Cp正常不排除WD • 铜蓝蛋白增高
– 急性炎症相 – 以及高雌激素血症等
重要铜代谢指标-血清铜
晨尿Cu/Zn比值与24h尿铜的相关性 比较 (r=0.758,P<0.001)
1.00 R Sq Linear = 0.411
晨 尿
Lg
0.00
CuZn
-1.00 -2.00 0.00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Lg24h尿Cu
WD组和非WD组的各项指标对比
变量 晨尿Cu/Zn比值 组别 WD 非WD 中位数 0.370 0.051
临床分期
• • • • Ⅰ期(肝铜蓄积期):出生-5岁,无症状 Ⅱ期(肝铜释放期):5-10岁 Ⅲ 期(急性肝损害期):肝功异常及症状 Ⅳ期(脑铜蓄积期):各种神经精神症状 (锥体外系为主) • Ⅴ期(终末期) 未合理治疗或治疗无缓解
肝脏受累首发常见 50%-80%
上海儿科医院1990~2006年WD就诊原因分析
——Hepatology,Oct 2008,Vol.48,1167-1174
WD诊断评分表
检查项目 K-F环 神经精神表现 + + 评分 2 2 得分
Coomb’s(-)溶贫
24h尿铜
+
1~2倍 >2倍 正常者激发 5倍
1
1 2 2 2 1 1 2 4 1 ——Liver International,2003,23:139-142
• 离子铜在急性肝功能衰竭和慢性胆汁淤积以及铜 摄入过多者中上升 • 离子铜水平在调整药物剂量中的价值优于诊断
– 治疗后<25ug/dL预示控制理想 – <5ug/dL是长期治疗后铜耗竭的指标
——Hepatology,Jun 2008,47:2089-2111
重要铜代谢指标-24h尿铜定量
• 24小时尿铜分泌反映的是血清离子铜水平 • 收集标本过程中无铜污染、尿液收集完整提供有用的 诊断信息
24h尿 Cu/Zn比值 24h尿铜定 量
Cutoff点 0.1 0.17 0.2 0.1 0.12 0.2 50.8 100
敏感度(%) 90.9 86.4 81.8 90.9 86.4 63.6 90.9 50.0
特异性(%) 79.7 92.2 95.3 76.6 85.9 93.7 93.7 96.9
•血铜蓝蛋白降低 •各种临床表现
•铜在全身各器官沉积
•血清游离铜增加
•24小时尿铜增加
•Annu. Rev. Neurosci. 2007. 30:317–37
临床表现(1)
• 肝脏损害的症状: 食欲低下、腹胀、黄疸、腹水、下肢浮肿 、出血、食道静脉曲张 • 神经系统以基底神经节损害体征为主: 舞蹈症、手足徐动症、小脑性共济失调, 面部表情呆滞、瞬目减少、张口流涎、言 语呐吃、吞咽困难
Simplified scheme of copper distribution in the body
•2-3mg/d
•十二指肠,空肠
•DMT1 •Ctr1
•白蛋 白
•Physiol Rev 87: 1011–1046, 2007
Model of the proposed pathway and proteins relevant to copper metabolism in the human hepatocyte
重要铜代谢指标-肝铜
• 正常人每克烘干肝细胞含铜量不超过50ug • WD患者>250ug,杂合子50-250ug,长期胆汁瘀 积,铜中毒者中铜干重可升高 • 肝实质铜量测定不仅是一个损伤性操作,费用高 ;而且需要标本量高至少0.2-0.3克肝穿标本,即 1cm以上标本提供相关分析 • 铜在肝内的分布不均匀,波动范围很大。结节性 硬化患者中,结节内铜缺失,而结节边缘富含铜 ,所以采样误差大,使得结果不可信 • 早期肝穿病理缺乏特异性改变,铜特异染色只有 在大量堆积时才阳性,而且很容易出现假阳性
AKP/TB (<4) AST/ALT( >2.2) AKP/TB+A ST/ALT
WD组 n=16 18.7 22.7 0.5 7.5
非WD组 n=124 22.9 30.9 20.1 1.0
P值 0.2 0.02 <0.001 <0.001
敏感度 (%) 21 56 94 94 100
特异性 (%) 84 63 96 86 100
– – – – 正常人24h尿铜定量<40ug >100ug有诊断意义 WD杂合子往往在正常和<100ug之间 某些肝病: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自身免疫性肝炎、瘀胆型肝炎, 24小时尿铜可达100-200ug,以及9.3%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100ug尿铜 – 与食物等因素相关,
• 以100ug为标准:有16-23% WD患者(儿童>50%)阴 性 • 英国学者以<1.1umol=70ug为24小时尿铜的取值标准 ,则他的研究中24小时尿铜阳性率为94.6%,但他的对 照组的假阳性率为30%
男60例;女37例;年龄:3.2~17.9岁
就诊原因 肝病 无症状 有症状 精神神经症状 血尿 急性溶血 皮疹 关节痛
例数n=97 72 23 49 15 3 3 2 1
构成比(%) 74.2
15.5 3.1 3.1 2.1 1.0
突眼、多汗
1
1.0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
上海儿科医院1990~2006年WD临床表现分析
临床表现(2)
• 精神症状:精神分裂症、记忆力衰退、智 力下降、操作认知功能障碍; • 眼:K-F环,葵花状白内障(少见); • 血液系统:血小板减少和白血球减少、自 发性血管内溶血(15%); • 肾: 蛋白尿、糖尿、低血钾和肾小管酸中 毒,肾功能不全 • 骨骼肌肉:关节痛、关节炎、骨质软化, 佝偻病、肌肉无力及萎缩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
典型WD的诊断
• 典型三联症:肝病、神经系统异常、K-F环阳性 • 实验室检查:血清铜、铜蓝蛋白、24h尿铜、肝 功能异常 • B超:散布不规则短棒及条索状强回声、脾大 •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多种诱发电位异常 • 骨X线检查:骨质疏松、退行性变、病理性骨折 • 头颅CT:脑室、脑沟扩大,脑实质密度改变 • 头颅MRI: 灰白质损害(T1低信号,T2高信号) 脑灰质、白质及局灶性萎缩 • 基因序列检测
—— Hepatology,1992,15:609- 615
重要铜代谢指标-晨尿Cu/Zn比值
• 在24h尿铜定量基础上的较为简便的标本留 取方法 • 铜锌两者的比值可以修正尿液因稀释和浓 缩所带来的尿铜检测值的波动 • 锌在尿液中的排泄不受肝病种类的影响 • 晨尿Cu/Zn比值与24h尿铜两者有良好的相 关性
临床表现 肝脏异常 精神神经异常 K-F环+ 铜蓝蛋白 铜蓝蛋白正常 24h尿铜定量>100ug 24h尿铜定量>40ug 例数(检查数) 97 44 63(95) 91(94) 3(94) 25(37) 36(37) 构成比(%) 100 45.4 66.3 96.8 3.2 67.6 97.3
ROC下 面积 0.6 0.7 0.98 0.98
——Hepatology,Oct 2008,Vol.48,1167-1174
急性肝功能衰竭时WD的诊断
• 铜蓝蛋白不能作为WD的诊断指标 • 有用的诊断指标
– 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比值<4 – AST/ALT>2.2
• 有一定鉴别诊断意义
– 血红蛋白值 – 血清铜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
• Jassica D. Korman等学者在急性肝衰竭 患者中就用血清铜检测WD组和其他原因肝 衰竭者,发现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
——Hepatology,Oct 2008,Vol.48,1167-1174
重要铜代谢指标-离子铜
• 非铜蓝蛋白结合的铜(离子铜)水平升高被推荐 为诊断指标
– 该指标尚无直接测定方法 – 一般采用血铜-铜蓝蛋白所得值为该值—— 离子铜(ug/dL)=血铜(ug/dL)-3*Cp(mg/dl) – 正常人该值<15ug/dL,>25ug/dL有意义。
• 血清中的铜90%存在于铜 蓝蛋白中,故一般WD患 者的血铜由于循环中铜蓝 WD组(百分比 蛋白的下降而下降,使Cp ) 下降的因素都可以致血铜 下降 Cp 25/34(73.5%) • 血铜<12umol/L有意义 • 血铜间接反应Cp,意义与 血清铜 25/34(73.5%) Cp类似,而又受非铜蓝蛋 白结合的铜水平的影响, 故一般不作为诊断指标
头颅CT及MRI表现
诊断的挑战
• 无症状或疾病早期患者(无典型神经系统 表现、不伴角膜K-F环) • 部分血清铜蓝蛋白正常者 • 婴幼儿 • 急性肝功能衰竭时
以肝病症状首发表现-诊断指标
• 铜代谢指标
– 血清铜代谢指标:铜蓝蛋白、血清铜、血清非 结合铜、同位素铜结合试验 – 尿液铜代谢指标:24h尿铜定量、青霉胺激发 24h尿铜、晨尿铜锌比值 – 肝铜检测:肝铜定量、病理铜染色
Z值
-6.502 -6.020
P值
0.000 0.000
24h尿Cu/Zn比值
WD 非WD
0.394 0.061
87.1 24.2
24h尿铜定量
WD 非
-6.208 -2.10
0.000 0.834
24h尿锌
WD
非WD
398.7
358.9
重要铜代谢指标-晨尿Cu/Zn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