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都市考核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说明
(完整版)公交都市考核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说明

公交都市考核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说明(修订稿)1基本规定1.1公共交通指在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区域内,利用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车辆等公共交通车辆和有关设施,按照核定的线路、站点、时间、票价运营,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出行服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来源:《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征求意见稿)》1.2公共交通线路网在一定区域内布有公共交通线路的道路组成的网络。
来源: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CJJ/T 119-2008)1.3公交专用车道在规定时间内,只允许公交车通行的车道。
(允许机场巴士、校车、班车使用)来源: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CJJ/T 119-2008)关于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1.4中心城区以城镇主城区为主体,并包括邻近各功能组团以及需要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空间区域。
根据城市各自的建设、发展程度,在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中划定,以道路或河流等地理要素为界而划定的区域。
1.5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
对核心城市,它包括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的若干个已经成片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对一城多镇来说,它包括由几个连片开发建设起来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组成。
因此,建成区范围,一般是指建成区外轮廓线所能包括的地区,也就是这个城市实际建设用地所达到的范围,一般不包括水域面积。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1.6中心城区的建成区城市中心城区内的建成区区域。
1.7市区人口指城市行政区域内有常住户口和未落常住户口的人,以及被注销户口的在押犯、劳改、劳教人员。
未落常住户口人员是指持出生、迁移、复员转业、劳改释放、解除劳教等证件未落常住户口的、无户口的人员以及户口情况不明且定居一年以上的流入人口。
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不包括市辖县(市)。
按公安部门的户籍统计为准。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指标说明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共分为两类:考核指标是公交都市考核评价的约束性指标,各城市需设定考核目标值;参考指标是公交都市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各城市需每年上报指标值;另外,除本文件规定的指标外,各城市还可根据自身特点,提交不多于2个特色指标,作为公交都市考核与评价的参考依据。
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公交供给是公交都市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公交
供给指标包括了公交线网规模、线路覆盖面积、站点分布密度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衡量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公交线网覆盖的广度和密度,以及公交
系统对城市不同区域的服务程度。
其次,运营效率是公交都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运营效
率指标包括了公交车辆的运营效率、运营成本、运力利用率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衡量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公交车辆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以及公交系
统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服务质量是公交都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服务质量指标
包括了公交车辆的舒适度、车辆频次、站点管理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衡量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公交车辆的服务水平和乘客体验,以及公交系统对市
民出行需求的满足程度。
最后,智能化管理是公交都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新兴方面。
智能化
管理指标包括了公交车辆的智能调度、电子支付、信息化服务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衡量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公交系统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应用
程度,以及公交系统对市民的便利性和服务品质的提升效果。
总之,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评估公交都市建设水平
的指标体系。
通过衡量公交供给、运营效率、服务质量、智能化管理等方
面的指标,可以全面评估公交都市的运营状况和对市民的服务程度。
这些
指标的评估结果将对公交都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和指导。
城市公交服务质量考核

城市公交服务质量考核近年来,城市公交服务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公交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出行便利程度和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城市公交服务的质量,许多城市开始进行公交服务质量考核,以评估和监督公交公司的运营情况。
一、考核指标城市公交服务质量考核的指标主要包括:车辆运行情况、车辆乘坐舒适度、公交线路覆盖范围、站点设置合理性、运行时间和频率、司机服务质量等。
这些指标旨在客观地反映公交服务的方方面面,全面评估公交公司的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
1. 车辆运行情况:考核公交车辆的准点率、发车间隔和运行速度等。
准点率是指公交车按照规定时间到达站点的比例,反映了公交车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发车间隔是指公交车之间的时间间隔,合理的发车间隔能够减少乘客等待时间,提高出行效率。
运行速度是指公交车在道路上行驶的速度,合理的运行速度能够保证公交车的快速到达目的地。
2. 车辆乘坐舒适度:考核公交车的座椅舒适度、车厢空气质量、噪音水平等。
座椅舒适度直接关系到乘客乘坐的舒适感受,车厢空气质量和噪音水平则直接影响乘客的健康和心情。
3. 公交线路覆盖范围:考核公交线路的覆盖范围是否广泛,是否能够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公交线路的合理规划和覆盖范围的扩大能够有效解决市民的出行难题。
4. 站点设置合理性:考核公交站点的设置是否合理,站点之间的距离是否合适。
合理的站点设置能够提高乘客的上下车效率,缩短乘车时间。
5. 运行时间和频率:考核公交车的运行时间和发车频率。
合理的运行时间和频率能够确保市民在不同时间段都能方便地乘坐公交车。
6. 司机服务质量:考核公交车司机的服务态度、驾驶技术和安全意识等。
司机是公交服务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的驾驶技术能够给乘客带来舒适和安全的乘车体验。
二、考核方法城市公交服务质量考核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定点观察、乘客满意度调查、投诉处理情况统计等。
1. 定点观察:通过在公交线路上设立观察点,对公交车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观察和记录。
关于《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全解

关于《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全解
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用于评价城市公交系统综合运营情
况的指标体系,旨在对公交系统的规划、管理和服务进行科学评估,并为
改善公交运营提供依据。
下面将从指标体系的背景、构成以及其各个方面
的解释进行详细说明。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公交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公交
系统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全面评价公交系统运营状况的指标体系对城市公交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构成:
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的指标构成: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是评价公交系统运营综合情况的核心指标,包括客流量、出
行效率、服务质量、运营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
客流量指标用于反
映公交系统的运营规模和吸引力;出行效率指标用于评估公交系统的准点率、通勤时间等;服务质量指标用于评价公交系统的乘车舒适度、安全性等;运营效益指标用于衡量公交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可持续发展
指标用于考量公交系统的环境影响和社会效益。
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的指标,用于更具体地评价公交系
统运营情况。
例如,在服务质量方面的二级指标可以包括车辆满载率、乘
客投诉率等。
公交车辆运营服务质量日常考核评分标准及计分方法

考核内容
指标名称
考核 标准
评分 标准
指标得分
日常考核
日常考核质量指标(满分100分)
服务设施完备率(此项总分40分)
车门开关灵活(3分),设有防止夹伤乘客的胶条或缓冲装置(3分)
车门开关失控的扣3分,未设置缓冲装置的扣3分
车窗玻璃无缺损,闭合严密,不漏水(2分)
投币机、读卡机、报站器、监视器不能正常使用的每处扣3分,最高扣12分
线路走向图、乘坐规则、服务监督电话等信息完整、准确(3分)
线路走向图、乘坐规则、服务监督电话缺失或信息不完整的扣3分
安全锤、灭火器齐全有效(3分)
缺少安全锤、灭火器的扣3分
企业名称、车辆编号、线路编号及线路票价信息在规定位置(1分)
按照规定线路和站点运营,无擅自改道行驶、越站甩客(6分)
未按照规定线路和站点运营,出现擅自改道行驶、越站甩客的每处扣3分,最高扣6分
车辆进站停靠规范(2分)
未按照进站停靠,出现抢到、翘头并尾、双排并停的现象扣2分
出站关门起步(3分)
出现未关门起步的扣3分
驾驶员工作时无吸烟、打手机、聊天等现象(3分)
企业名称、车辆编号、线路编号缺少的扣1分
“老幼病残孕”专座有明确标识(1分)
缺少“老幼病残孕”专座标识的扣1分
禁烟、禁食、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标志齐全醒目(1分)
禁烟、禁食、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标志缺少的扣1分
“上车门、下车门、无人售票、自备零钞、不设找兑”等提示语标识清晰(1分)
缺少“上车门、下车门、无人售票、自备零钞、不设找兑”等提示语的扣1分
车身外表破损、有污渍的每处扣2分,最高扣4分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公布日期】2013.06.24•【文号】交运发[2013]387号•【施行日期】2013.06.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其他规定正文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交运发〔2013〕3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为指导公交都市创建工作,明确各创建城市考核目标,科学评价公交都市创建成效,按照《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和《关于开展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交运发〔2011〕635号,以下简称《通知》)等文件要求,部研究制定了《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现予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科学确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共设置指标30个,分为考核指标和参考指标,其中考核指标20个,是考核评价公交都市的约束性指标;参考指标10个,是考核评价公交都市的重要参考依据。
各创建城市可结合自身公共交通发展特点提出不超过3个特色指标,经部同意后,连同考核指标和参考指标,一并纳入创建城市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二、规范考核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有关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组织公交都市创建城市,严格按照《关于<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见附件)确定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逐项确定本城市2012年各项指标数值。
三、科学确定考核评价指标创建目标值。
各创建城市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通知》的规定,在公交都市创建实施方案中提出各项指标的创建目标值。
部将对各创建城市的创建实施方案进行评审,组织专家分别确定各城市的创建目标值,作为对公交都市创建成效验收考核的依据。
附件:关于《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交通运输部2013年6月24日附件关于《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一、考核评价指标定义、计算方法及数据来源(一)考核指标。
公交都市考核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说明资料

公交都市考核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说明资料一、公交出行比例公交出行比例是指城市居民使用公交工具进行出行的比例。
计算方法为:公交出行比例=公交客运总量/城市客运总量。
公交客运总量可以通过公交线路的客流量和公交出行次数来统计,城市客运总量则可以通过公交、地铁、出租车等运输工具的客流量来统计。
二、公交出行舒适度公交出行舒适度是指乘坐公交工具时的乘客感受和体验。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核:到站精准度、乘车间隔时间、车厢拥挤程度、车内温度等。
到站精准度可以通过实时公交到站信息和发车间隔来统计,乘车间隔时间可以通过实际乘坐公交的时间和公交班次来统计,车厢拥挤程度可以通过乘客数量和座位利用率来统计,车内温度可以通过乘客满意度调查来统计。
三、公交覆盖面积公交覆盖面积是指公交线路所覆盖的城市区域面积。
可以通过计算公交线路总长度和城市总面积的比值来进行评估。
公交线路总长度可以通过统计每条线路的长度来计算,城市总面积可以通过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的数据来计算。
四、公交安全性公交安全性是指乘坐公交工具时的安全和防护情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核:交通事故率、紧急制动次数、乘客暴力事件等。
交通事故率可以通过统计公交车辆的事故次数和行驶里程来计算,紧急制动次数可以通过公交车辆行驶记录器来统计,乘客暴力事件可以通过乘客投诉和报警数据来统计。
五、公交环保指标公交环保指标是指公交工具的能耗和排放情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核:单位行驶能耗、尾气排放量等。
单位行驶能耗可以通过计算公交车辆的耗油量和行驶里程来统计,尾气排放量可以通过公交车辆尾气检测数据来统计。
综上所述,公交都市考核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公交出行比例、公交出行舒适度、公交覆盖面积、公交安全性和公交环保指标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得出城市公交系统的整体情况,并为公交管理部门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以提高城市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和运行质量。
公交都市考核指标定义和计算方法说明

公交都市考核指标定义和计算方法说明公交都市考核指标是对城市公交系统运营质量和效益的评价标准。
公交都市考核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直接影响到公交系统的运营和发展,对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公交都市考核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公交都市考核指标的定义1.安全性:评估公交系统的事故率、事故处理效率等安全指标,以确保乘客和公交工作人员的安全。
2.便捷性:评估公交系统的站点设置、线路网络、运营频率等指标,以提供方便快捷的公交出行服务。
3.可靠性:评估公交系统的运营准点率、行车间隔稳定性等指标,以确保公交服务的可靠性。
4.经济性:评估公交系统的运营成本、收入情况、盈亏平衡等指标,以确保公交系统的经济持续性。
5.环保性:评估公交系统的尾气排放、车辆噪音等指标,以减少公交对环境的污染。
6.社会效益:评估公交系统对城市交通拥堵、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等方面的贡献,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公交都市考核指标的计算方法1.安全性:公交系统的事故率可以通过统计一定时间内的公交事故次数除以公交车辆总运营里程来计算。
事故处理效率可以通过统计事故处理的平均时间来计算。
2.便捷性:公交系统的站点设置可以通过统计公交站点的密度、服务范围和所覆盖的人口密度来计算。
线路网络可以通过统计线路总长度和内部交通连接性来计算。
运营频率可以通过统计车辆平均运营时间间隔来计算。
3.可靠性:公交系统的运营准点率可以通过统计车辆到站时间和设置适当的准点标准进行计算。
行车间隔稳定性可以通过统计车辆间隔时间的方差来计算。
4.经济性:公交系统的运营成本可以通过统计车辆、人工、燃料等方面的开支来计算。
收入情况可以通过统计乘客人次和票价收入来计算。
盈亏平衡可以通过总运营成本和总收入的比较来计算。
5.环保性:公交系统的尾气排放可以通过统计车辆污染物排放量和车辆总运行里程来计算。
车辆噪音可以通过在不同位置进行噪音监测和评估来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交都市考核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说明(修订稿)1基本规定1.1公共交通指在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区域内,利用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车辆等公共交通车辆和有关设施,按照核定的线路、站点、时间、票价运营,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出行服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来源:《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征求意见稿)》1.2公共交通线路网在一定区域内布有公共交通线路的道路组成的网络。
来源: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CJJ/T 119-2008)1.3公交专用车道在规定时间内,只允许公交车通行的车道。
(允许机场巴士、校车、班车使用)来源: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CJJ/T 119-2008)关于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1.4中心城区以城镇主城区为主体,并包括邻近各功能组团以及需要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空间区域。
根据城市各自的建设、发展程度,在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中划定,以道路或河流等页脚内容1地理要素为界而划定的区域。
1.5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
对核心城市,它包括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的若干个已经成片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对一城多镇来说,它包括由几个连片开发建设起来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组成。
因此,建成区范围,一般是指建成区外轮廓线所能包括的地区,也就是这个城市实际建设用地所达到的范围,一般不包括水域面积。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1.6中心城区的建成区城市中心城区内的建成区区域。
1.7市区人口指城市行政区域内有常住户口和未落常住户口的人,以及被注销户口的在押犯、劳改、劳教人员。
未落常住户口人员是指持出生、迁移、复员转业、劳改释放、解除劳教等证件未落常住户口的、无户口的人员以及户口情况不明且定居一年以上的流入人口。
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不包括市辖县(市)。
按公安部门的户籍统计为准。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指标说明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共分为两类:考核指标是公交都市考核评价的约束性指标,各城市需设定考核目标值;页脚内容2参考指标是公交都市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各城市需每年上报指标值;另外,除本文件规定的指标外,各城市还可根据自身特点,提交不多于2个特色指标,作为公交都市考核与评价的参考依据。
页脚内容3页脚内容4页脚内容52.1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2.1.1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考核指标)统计期内,中心城区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城市轮渡等)的出行量占机动化出行总量的比例。
2.1.1.1指标单位%2.1.1.2计算方法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公共交通出行量/机动化出行总量×100%2.1.1.3数据来源1)公共交通出行量:居民出行调查(中心城区)2)机动化出行总量:居民出行调查(中心城区)2.1.2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考核指标)中心城区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城市轮渡等)的出行量占不含步行的出行总量的比例。
2.1.2.1指标单位%页脚内容62.1.2.2计算方法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公共交通出行量/不含步行的居民出行总量×100% 2.1.2.3数据来源1)公共交通出行量:居民出行调查(中心城区)2)不含步行的居民出行总量:居民出行调查(中心城区)2.1.3公共交通人均日出行次数(参考指标)市区范围内,公共交通人均日出行次数。
2.1.3.1指标单位次2.1.3.2计算方法公共交通人均日出行次数=公共交通日均出行量/市区人口其中,公共交通日均出行量=公共交通出行总量/365公共交通出行总量=公共交通客运总量/换乘系数2.1.3.3数据来源1)公共交通年客运总量:城市(县城)客运统计报表页脚内容72)换乘系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3)市区人口: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2公共汽电车线路网布局合理度2.2.1公共汽电车线路网比率(考核指标)中心城区的建成区范围内,城市公共汽电车线路网长度占城市道路网长度的比例。
2.2.1.1指标单位%2.2.1.2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线路网比率=公共汽电车线路网长度/城市道路网长度×100%其中,公共汽电车线路网长度是指中心城区的建成区范围内布有公共汽电车线路的道路中心线长度;城市道路网长度指中心城区的建成区范围内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长度。
2.2.1.3数据来源1)公共汽电车线路网长度:城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2)城市道路网长度:城市规划部门页脚内容82.2.2公共汽电车线路网密度(参考指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上有公共汽电车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城市公共汽电车线路网长度与城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之比。
2.2.2.1指标单位公里/平方公里2.2.2.2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线路网密度=公共汽电车线路网长度/城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其中,公共汽电车线路网长度是指中心城区的建成区范围内布有公共汽电车线路的道路中心线长度。
2.2.2.3数据来源1)公共汽电车线路网长度: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2)城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城市规划部门2.2.3公共汽电车线路网重复系数(参考指标)中心城区的建成区范围内的公共汽电车线路总长度与线路网长度之比2.2.3.1指标单位无页脚内容92.2.3.2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线路网重复系数=公共汽电车线路总长度/公共汽电车线路网总长度2.2.3.3数据来源公共汽电车线路总长度: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公共汽电车线路网总长度: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2.3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2.3.1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考核指标)城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内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半径覆盖面积与城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之比。
2.3.1.1指标单位%2.3.1.2计算方法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半径覆盖面积/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100%其中,公共交通站点包括轨道交通站点和地面公交站点;轨道交通站点位置按照出站口位置计算。
页脚内容102.3.1.3数据来源1)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半径覆盖面积: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2)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城市规划部门2.4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2.4.1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考核指标)按市区人口计算的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公共交通车辆标台数。
2.4.1.1指标单位标台/万人2.4.1.2计算方法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公共交通车辆标台总数/市区人口公共交通车辆标台换算系数参见下表页脚内容112.4.1.3数据来源1)公共交通车辆标台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2)市区人口:城市建设统计年鉴页脚内容122.4.2公共交通车辆新度系数(参考指标)表示营运车辆总体新旧程度的指标,规定车辆按使用年限折旧。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等级,JT/T 630-2005)2.4.2.1指标单位无2.4.2.2计算方法车辆新度系数=1-(∑(单车原值×单车实际使用月数)/全部营运车原值×96)其中,单车实际使用月数超过96时按96计算。
2.4.2.3数据来源单车原值: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单车实际使用月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2.5公共汽电车运行正点率2.5.1公共汽电车发车正点率(考核指标)公共汽电车正点发车的次数与计划排班发车总次数之比。
公共汽电车发车时间即首站离站时间。
2.5.1.1指标单位%页脚内容132.5.1.2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发车正点率=全年运营车辆正点发车次数/全年计划排班发车总次数×100%其中,比计划排班晚2分钟之内为正点。
2.5.1.3数据来源1)全年运营车辆正点发车次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2)全年计划排班发车总次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2.5.2公共汽电车末站到站正点率(参考指标)公共汽电车末站正点到站的次数与到站总次数之比。
2.5.2.1指标单位%2.5.2.2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末站到站正点率=全年运营车辆末站正点到站次数/全年计划排班末站到站总次数×100%其中,到站正点定义为“快2慢5”,即比计划排班早2分钟、晚5分钟之内为正点到站。
2.5.2.3数据来源1)全年运营车辆末站正点到站次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2)全年计划排班末站到站总次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页脚内容142.6公共汽电车运营速度2.6.1早晚高峰时段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考核指标)在早晚高峰时段内,公共汽电车从线路的起点至终点实际运送乘客的年平均行程车速。
2.6.1.1指标单位公里/小时2.6.1.2计算方法早晚高峰时段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早晚高峰时段班次平均行程车速/早晚高峰时段班次总数其中,早晚高峰时段班次平均行程车速=早晚高峰时段班次运营里程/早晚高峰时段班次行程时间抽样率全年正常工作日中抽取10%,线路抽样要求首末站均在中心城区范围内2.6.1.3数据来源1)早晚高峰时段班次运营里程: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2)早晚高峰时段班次行程时间: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3)早晚高峰时段班次总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4)早晚高峰时段: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页脚内容152.7公共汽电车满载率2.7.1早晚高峰时段平均满载率(考核指标)在早晚高峰时段内,通过最大客流断面的各车次乘客数之和与额定载客量之和之比。
2.7.1.1指标单位%2.7.1.2计算方法早晚高峰时段平均满载率=∑早晚高峰时段通过最大客流断面乘客数/∑早晚高峰时段通过最大客流断面车次的额定载客量×100%每季度1次,由第三方机构对客运量前30%的线路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率不得低于30%。
2.7.1.3数据来源1)早晚高峰时段最大客流断面通过各车次乘客数:第三方调查机构2)早晚高峰时段通过最大客流断面车次的额定载客量: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2.8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2.8.1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考核指标)公交服务质量乘客满意度调查中,有效调查问卷的平均得分。
页脚内容162.8.1.1指标单位%2.8.1.2计算方法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单份有效调查问卷得分/有效调查问卷总数×100%随机问卷调查,每季度1次,按市区人口万分之五的抽样率对乘客满意度进行调查。
由第三方调查机构组织有关人员在各大站点采取现场询问和问卷式的调查。
具体调查方法见附件。
2.8.1.3数据来源1)单份有效调查问卷得分:第三方调查机构2)有效调查问卷总数:第三方调查机构2.9公共汽电车场站设施水平2.9.1公共汽电车进场率(考核指标)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平均夜间进场停放车辆数(含在专业停车场停放及在公交首末站、停保场或枢纽站中停放的车辆数)与总运营车数的比值。
2.9.1.1指标单位%页脚内容172.9.1.2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进场率=公共汽电车平均进场停放车辆数/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总数×100%其中,公共汽电车平均进场停放车辆数=Σ公共汽电车每日进场停放车辆数/365;进场停放车辆含在专业停车场停放及在公交首末站、停保场或枢纽站中停放的车辆数;租赁的公交停车场必须有规范的租赁合同并且租赁期限在10年(含)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