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强弱和共振

声音的强弱和共振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交流、娱乐还是传达信息,声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物理学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它通过介质的传播而到达我们的耳朵。
本文将讨论声音的强弱和共振现象,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一、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是指声音的响度,取决于声波的振幅。
振幅大的声波,声音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声音的强弱与声波的能量有关,能量越大,声音就越强。
那么,怎样影响声音的强弱呢?首先是声源的振幅大小,一个振幅大的声源产生的声音比振幅小的声源更响亮。
其次是声源与听者之间的距离,距离越远,声音就越弱。
此外,介质也会对声音的强弱产生影响,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更强,而在气体中则相对较弱。
声音的强弱在很多场景中都有应用。
例如,在音响系统中,根据不同需求可以调节音量大小,让人们在音乐会、演讲或其他活动中获得最佳的听觉体验。
此外,在舞台表演、广播和电影制作中,声音的强弱也被精确控制,以达到艺术效果或加强剧情的张力。
二、共振现象共振是指当一个物体以自然频率振动时,另一个物体受到这个振动的影响并开始共鸣。
共振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领域。
共振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受振物体的自然频率与外力频率相等或接近。
当外力的频率与物体振动的频率相匹配时,共振现象就会发生。
这时,振动的能量会被传递给受振物体,并加强原来的振幅。
共振现象在音乐演奏中尤为重要。
乐器的共鸣箱或共鸣弦正是利用共振现象来增强乐音的响度和音质。
例如,钢琴的琴弦在弹奏时会与共鸣箱发生共振,使声音更加悦耳动听。
在工程领域,共振现象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例如,在建筑物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地震力的影响。
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可以使其在地震中发生共振,并尽可能减小振幅,从而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结:声音的强弱和共振是声学研究中重要的概念。
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波的振幅,而共振现象则是当一个物体以自然频率振动时,另一个物体受到其影响并开始共鸣。
四科上.1.5.《声音的强与弱》

1.波动( C )的声音最强。
2.下列关于声音强弱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 声音没有强弱之分 B. 声音的强弱无法控制 C.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3.同一个物体,振动幅度越( A ),发出的声音最强。 A.大 B. 均匀 C. 小
4.下面对“昨晚雷声很大”的描述错误的是( C )。 A . 雷声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来的 B. 雷声很大,说明音量很强 C. 我们听到雷声是因为耳道中听小骨振动产生的。
分贝仪
声音的强弱等级可以用分贝来表示。它 的英文物写是dB。0dB不是没有声音,而 是指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声音的强与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 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 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 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大,音量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小,音量越小。
实验现象: 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 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1 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记录实验次数来自123
实验方法 轻轻 用力 轻轻 用力 轻轻 用力
声音的强弱 弱 强
弱
强
弱
强
振动幅度 小 大
小
大
小
大
实验结论: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课堂练习 选择: 1.在弹奏吉他时,若想要使它发出的声音响一些,可以( B )。
A.调节弦的松紧度 B.用的力气大一些 C.用的力气小一些
2.敲击音叉的力越大,则发出的声音( C )。
A.越高
B.越低
C.越响
3.要使钢尺发出比较强的声音,拨动钢尺的方法是( B )。 A.轻轻拨动钢尺 B.用力拨动钢尺 C.都可以
以什么为单位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以什么为单位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音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音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20dB。
20,000赫兹的范围叫作「人耳可听声范围」。
我们听到包含各种频率的声音。
整个「人耳可听声范围」可分成8个或24个「频率带」,分别称为倍频程或1/3倍频程。
声音或噪音在不同的频率带可有不同的强度或声压级,请按一下[示范]按钮,看看声音如何分为8个倍频程或24个1/3倍频程。
声音通常以一个声压级值来描述。
方法就是将所有倍频程或1/3倍频程所占的部份加在一起,得出一个声压级。
人类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度取决于声音的频率。
对于2,500赫兹到3,000赫兹的声音,人类耳朵的反应最灵敏,而对低频率的声音,敏感度则较低。
故此,将所有倍频程或1/3倍频程所占的部份加在一起,所得到的数值并不能有效反映人类耳朵对声音频率的非线性反应。
以“A”加权声级度为例,在将低频率及高频率的声压级值加在一起之前,声压级值会根据公式减低。
声压级值加在一起後所得数值的单位为分贝(A)。
分贝(A)较常用是因为这个标度更能准确地反映人类耳朵对频率的反应。
量度声压级的仪器通常都附有加权网络,以提供分贝(A)的读数。
另:分贝是音量的单位,分贝数越大代表的所发出的声音越大,分贝在计算上是每增加10分贝,则声音大小约是原来的十倍。
也就是说,20分贝的声音功率是10分贝功率的十倍,30分贝的声音功率是20分贝声音功率的十倍,以此类推。
听力损失以纯音测听500、1000、2000赫兹Hz的气导平均听力计算。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强弱规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与生活、科技等方面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强弱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实验探究声音强弱的规律。
3. 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强弱概念、实验探究声音强弱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声音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强弱规律。
2. 运用实验法验证声音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雷声、掌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
2. 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介绍声音的响度、音量等概念,解释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振动幅度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探讨声音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5. 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声音在通讯、音乐、电影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科技领域中对声音强弱的研究。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强弱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不同场景下的声音强弱现象。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声音强弱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现象的准确性。
3. 评价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声音强弱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物体(如尺子、鼓等)、声音测量仪器(如声级计)、实验记录表。
2. 教学媒体:PPT、视频资料、图片等。
3. 教学场地:实验室、教室。
八、教学拓展1. 探究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探讨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距离。
2. 声音的调制与解调:学习声音的频率、波形等知识,了解调制解调在通讯技术中的应用。
教科科学四年级上册1-5声音的强与弱随堂教学课件

③由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拨动钢尺的力度越大,钢尺振动的幅度越 ________,发出的声音越________;钢尺振动幅度越________,发出的声音越 ________。
○鼓面振动幅度较小,发出的声音较弱; 鼓面振动幅度较大,发出的声音较强。 ○鼓面发出声音的强弱与钢尺振动的幅度 有关。
研讨
研讨问题1: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 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
振动物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尺 橡皮筋 鼓面
操作
轻轻拨动 用力拨动 轻轻拨动 用力拨动 轻轻敲击 用力敲击
振幅大小 (可用示意图表示
跺脚时……
说话时……
鼓掌时……
基础达标
(1)填空。 ①声音的强弱可以用________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________;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________。 ②轻击音叉发出的声音比重击音叉发出的声音________。 ③“大声喧哗”和“窃窃私语”两种情景的声音强弱不同,这是因为________振动 的________不同。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没有关系。( ) ②“喇叭声音太大。”这是对声音强弱的描述。( ) ③用不同力量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 ) ④“鼓声震天”描述的是声音的强弱。( ) ⑤听到较强和较弱的声音时,鼓膜的振动幅度一样。( )
第1单元 声音
1.5 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2)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 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 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人教小学科学2.2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4 少半杯水
拨动像皮筋
绷紧 放松
振动快
振动慢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音高的单位:赫兹(Hz)
天道酬勤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分贝(dB)
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用铅笔或小木棒敲击杯口,预测他们发 出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学会用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
1
2
3
4
观察比较水杯声音高低变化
杯号 预测
1
2
3
满杯水 大半杯水 半杯水
第一次实验
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振动幅度
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轻轻拨动尺子 2、用力拨动尺子
*观察声音的强弱,以及振动的幅度
观察比较声音强弱变化
实验过程
描述听到的声音的强弱变化
轻轻拨动钢尺 振动幅度小 声音弱(小)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 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声音的特征与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特征与声音的强弱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是通过震动空气分子而产生的一种机械波。
声音具有许多特征和强弱之分,本文将探讨声音的特征以及声音强弱的原因。
一、声音的特征1. 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声波的振动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频率越低,声音越低沉。
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到20,000Hz之间。
2.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声音高低音的特征,直接取决于声波频率。
当频率较高时,音调较高;频率较低时,音调较低。
3. 音量:音量是指声音的强度或者说是声音的强弱,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
音量与声波振幅相关,振幅越大,音量越高。
4. 声音的色彩:声音的色彩指的是声音的音质特征,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产生的声音会有所不同。
例如,乐器的声音和人声的声音产生的音质是不同的。
二、声音强弱的原因1. 源头能量:声音强弱与声源本身的能量有关。
例如,一个乐器演奏者在演奏乐曲时,用力击打乐器会产生较大的声音。
2. 距离:声音的强弱还与声源与接收者之间的距离有关。
当声源与接收者之间的距离较远时,声音的强度可能会减弱。
3. 反射和吸收:环境中的物体和表面会对声音的传播产生反射或吸收作用。
例如,声音在墙壁上的反射会使声音更加强大,而在海洋或森林等环境中,声音可能会被吸收,使声音变得较弱。
4. 媒质:声音在不同的媒质中传播时会受到影响。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较快,声音也相对较强。
而在水或固体中,声音传播速度较慢,声音强度较弱。
结论声音的特征包括频率、音调、音量和音色等。
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本身能量、距离、反射和吸收以及媒质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声音的特征与强弱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声音进行沟通和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知道声音的强弱与响度、振幅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强弱概念及影响声音强弱因素的认识。
2.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强弱与响度、振幅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声源(如鼓、锣等)、振幅控制器(如弹簧)、响度计、实验桌、椅子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强弱概念、实验过程展示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如雷声、蚊子声音等。
2. 讲解:介绍声音的强弱概念,解释响度、振幅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3. 实验一:探究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步骤:(1)将声源(如鼓)固定在实验桌上,调整振幅控制器(如弹簧)的高度,使鼓面振幅不同。
(2)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观察并记录响度计的示数。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4. 实验二: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响度的关系。
步骤:(1)将声源(如锣)固定在实验桌上,保持振幅不变。
(2)调整锣的距离,使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不同。
(3)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响度计的示数。
(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声音强弱与响度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强弱概念,知道了声音的强弱与响度、振幅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声音的传播: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噪声控制、声音信号传递等。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份关于声音强弱实验的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分析等。
2. 结合生活实例,论述声音的强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
中强 弱
活动:天气预报
生活中有各种声音强弱的变化,大自然也 是这样。请同学们听一段录音,请注意都 说了什么。
活动:老师播报“天气预报”,请同学 们自选材料模拟出天气预报中可能出现 的声音。注意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是不一 样的哦。
现在播报天气预报: 早晨晴,有微风,只有树叶在 沙沙响;上午阴有小雨;中午,小 雨转大雨;下午大雨转小雨;夜间 晴,只有星星在闪烁。
13
15
F
11
1
4 6 8
3
10 12
P
14
2 1=F 4
mf f p
3 3 3 3 1
擂 起了
f
大鼓
· · 咚 咚,
p
5 5
3 3 3 3 1
敲 起了 小 鼓
5 5 5
嗵 嗵 嗵。
6 5 5 3 3 5 5 1 1 1
5 3 3 2 2
擂 起 了 大 鼓,敲 起了 小鼓, p f
咚 咚
··
嗵嗵 嗵
听一听:音乐中的力度变化。
海顿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又被称为“交响乐 之父”。 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传说当时 伦敦的贵族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他们经常听不懂 海顿的音乐,只是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 奏时打瞌睡。海顿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写了 这部《惊愕交响曲》。 请你听一听,海顿是怎样使用力度的变化来捉 弄那些不懂装懂的人的。
1 7
12
2
3 6
10 13
5 9
4
11 14
8
15
我们把音乐中声音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程度称为:
力 度
1.小猫叫 2.打雷声 3.电脑打字声
4.蟋蟀叫 5.吹哨声 6.蚊子飞过 7.敲钟 8.小河流水 9.刮大风 10.马叫声
11.汽车鸣笛 12.表
13.狼嚎叫 14.小鸟唱 15.火车鸣笛
2 5
9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