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一)
写意花鸟画主要笔墨技法

写意花鸟画主要笔墨技法1.执笔方法食指,中指与拇指相对握住笔杆,无名指也小指相叠与后,以无名指第一关节向外砥住笔杆,整体要求是:指实,掌虚,肩松,壁通。
2.运笔方法主要靠指与腕的配合。
无论动作的大小,都要以腕力为主,用笔才能生动。
3.用笔技法笔法分执笔,用锋,用笔。
用笔方法有提,按,转,折,顿,挫,轻,重,快,慢等。
用锋的主要方法:(1)中锋:适用于勾勒,表现厚重实在的物象。
(2)侧锋:痕迹薄而快,适用于画竹叶,翅膀等。
(3)逆锋:适用于画树干,藤蔓和石头等粗糙的东西。
(4)顺锋:适合画草本,花卉的叶,茎等。
(5)散锋:适合表现蓬松的羽毛,树石等。
用笔技法主要有勾,皴,擦,染,点等,是物体的常用主要表现方法。
(1)点染法:要注意的有:转折顿挫,轻重干湿快慢。
以点的各种形态塑造形象(2)勾染法:分先勾后染,先染后勾是以线表现物体的画法。
除了造型的需要外,要要讲究线条的流畅。
(3)衬托法:在矿物性颜料周围以植物行颜料来衬托突出。
(4)立粉法:用矿物性颜料不沾水而干后突出,主要用于高光。
4.用墨技法墨分六色,焦浓重淡轻,注意“计白当黑用墨技法主要有渗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四种。
(1)渗墨法:笔上含水量较大,落笔后渗化出墨晕的效果。
(2)破墨法:第一次墨未干时复加一次墨,可浓破淡,或淡破浓,产生浓淡互渗的效果。
(3)泼墨法:大面积的墨一次性同时运用与纸上,有畅快淋漓之感。
(4)积墨法:第一次墨干后,在加画第二次墨,可层层加叠,先淡后浓。
中国花鸟画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河南临汝出土彩陶中的花鸟画已简练归纳地表现出独特意境,时期的衍变,花鸟画日见规范,五代、宋元以后已渐渐地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画种,特别是文人对绘画的介入,“以意为之”配之于诗文、书印,使花鸟更为完善,意境的表达、笔墨的挥写、写意的花鸟画成了一代新风,今天它愈来愈显示出壮大的生命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写意花鸟画的分类较多,主要有兼工带写、小写意、大写意、水墨写意、没骨写意等,一般在生宣纸上着色落墨,也有在生绢、熟绢、熟纸上纸画。
浅见中国画的笔墨

一
或 者较 少 涉 及 到 这 一 方面 。笔 墨 心 象 源 自心 中之 象 ,是 画 者 通 过主观 认 识观 察 , 以笔墨 为表 现形 式 。笔 墨心 象符 合 中 国画 的艺
、
笔墨 的发展 历史 回顾
自从 仰韶 文化 时期 ,我们 的祖 先便 开 始用 毛笔 写 画 。人们 最 术 真谛 。因 为 中国画 的笔 墨是 中 国画形 成 独特特 色 的元 素 之一 , 初 选 用毛 笔 的原 因可 能 是出 于方便 。随着 人们 艺术 水平 的不 断提 也是 一种 重要 的 因素 。 因为 中国画 多 以笔 墨形 式呈 现艺 术 的多 样 高 ,人们 开始 着 重研 究毛 笔 是否还 具 有其 他发 挥价 值 。于 是 “ 线 性 。笔墨 似乎 无处 不在 。笔墨 也 自然而 然 的反 应 出画者 对 自然 景 条 ” 的 艺术 信 息 不 断 丰 富 , 由此 产 生 了线 性 艺术 。线 条 多 用 来 物 的感 受 ,又 诠释 了画者 的感 情轨 迹 。我们 不 能认 为笔 墨仅 仅 是 描绘 物体 平面 分 隔 ,勾 画物象 的层 次 与质 感 。随着 画风 由写 实风
关键 字 :中国画;笔墨 ;情感
同的感情与风格。 因为笔墨的不同 ,衍生 出许 多画派。在 中国画里,
神 ,才 能传递 信 息给 画作 欣赏 者 。俗话 说 ,见 景生 情 。画 者通 过
运 用 笔 墨描绘 对象 外 形 时,又 融入 自己 的主观 感情 ,将 情 与景 恰 中 国 画 最基 本 的要 求 是 传 神 , 该造 型要 求 绘 画者 具 有 一 定 当地 结合 在一 起 ,可 以说 整个 绘 画过程 都 源于 笔墨 。没 有 笔墨 , 的笔 墨 技巧 。 曾有 画家 说过 ,有 笔有 墨可 谓之 为 画 。笔 墨一直 被 画者就 无法 抒发 自己的感情 。 认 为是 中 国传统 书 画的专 业 技巧 ,尤 其经 过 一段 时 间的历 史文 化 积淀 后 ,笔 墨不 仅成 为 中 国话实 践标 准 ,还成 为 书画 审美 标准 之
浅谈中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情趣

浅谈中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情趣中国画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但无论是哪种题材的绘画,都离不开笔墨情趣的运用。
笔墨情趣是指绘画中墨色的韵味、墨迹的丰富性和单调性、笔致的灵动与呼应、笔画的骨法和用色的技法等,是中国画中最有特色的元素之一。
本文将从墨色、笔墨丰富性、灵动笔致、骨法和用色技法等方面,浅谈中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情趣。
一、墨色墨色是指墨水的浓淡、润湿与否、厚薄和光亮度等,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
在中国画教学中,学生往往从学写大字、中字、小字开始,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大、线条粗细较为明显,学生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变化,尤其是服从笔画的需要,是常常搭配一些常用的线条图,如品字形、黑方形、压点、左短右长等线条,以便学习掌握。
此外,学生打草稿时,建议使用水笔或竹签临摹以观察学习山水画家,从学习别人中提高自己,不断磨砺自己对墨色的把控能力。
二、笔墨丰富性笔墨丰富性是指笔画的多变性和元素的多样性。
它是中国画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之一,是表现画面意境和气氛的重要手段。
笔墨丰富性除了包括汉字笔画中的各种组合,还包括透明度、流畅度、粗细度等多种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可以用来表现不同题材和情绪,还可以体现画家的个性和风格。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授折幅、搜花、掠燕笔法,让学生了解到笔画可以有多种变化,包括粗细、质地、姿态、流畅度等等。
三、灵动笔致灵动笔致是指笔画韵律和姿态的美感,也是中国画中重要的情趣之一。
灵动笔致的运用可以让画面更具韵律感和流动感、呼应各个主题中的元素。
教学中,老师可以注重学生观察自然,根据不同主题的元素,灵活运用笔画,体现韵律美和姿态美。
例如在绘画人物时,注重人物的体态和肌肉,通过草草画出韵律感和生动感。
四、骨法骨法是指笔画的结构和韵律,是中国画中最具有传统特色的审美因素之一。
它强调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联逻辑性和韵律感,以及动与静的统一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传授骨法基本知识和骨法在不同主题下的运用,让学生能结合画面意境在运用时有原则、有技巧,从而生成更具有品质感的作品。
中国画的笔墨观

唐代诗圣杜 甫有诗云 :元气淋漓幛犹湿。 所谓幛 ( “ ” 画幅) 已干 了, 早 而水 墨的元气仍是水淋淋 的生动可显 。古人 日: 笔墨 二字 , 多不 晓 。何 谓有 笔有 墨 ? 有 轮 廓无 皴 法 , 人 即所 谓 无 笔 , 皴 法 而 无 轻 重 向 背 , 有 云影 明 晦 , 即谓 之 无 墨 。古 人 作 画 要 求 有
笔 有 墨 , 好 的 画 品 是 既有 笔 又 有 墨 。有 笔 无 墨 者 , 最 次之 , 墨无 笔 者 则 更 次 之 。 有
中国画古往今来一直重视笔墨的运用 , 清代恽南 田曾经说过 :有笔有墨谓之画。 意思 即: “ ” 画须讲究笔墨构成 , 如果一张画 失掉 了笔墨的作用 , 那也就无所谓画了。笔 是绘画 的工具 , 墨是绘画 的材料 , 二者 相互为用 , 无法分开 。清王原 祁说过 : 用笔 “ 用墨互为表里。 笔法 、 ” 墨法虽各有 自己的特征 , 但这些特征都是在二者相互配合下才取得 的。有笔无墨或有 墨无 笔都是画病。
文 章 编 号 :6 3— 4 X(0 9 0 0 1— 2 17 0 7 20 )一 5— 2 0
中 国 画 的 笔 墨 观
方 大 钧 方 宏 智 ,
( .苏 州 工 艺 美术 职 业 技 术学 院 , 1 江苏 苏 州 25 0 2 100;.苏 州 农 业 职业 技 术 学 院 , 苏 苏 州 25 0 ) 江 10 8
来 表达 。但在具体运用时 , 又有不 同的方法 , 在点画时 , 不论是长圆的点或是粗细的线 , 十分注重用笔的效果 , 都 并且有很 多的 技巧。其 中虚实变化 的关系是很重要 的一 面。一根线条的用笔 只有虚实结 合, 才能生动地表现对象的神情 。用笔的虚与实 , 来
“强其骨”--论潘天寿用笔

2021/04 No.230“强其骨”—论潘天寿用笔内容提要:中国画用笔已超出技法范畴,是画家修养学识、风格功力的体现。
潘天寿精研画史并付诸艺术实践。
在20世纪“欧化”美术教育激进,中国文化心理优势丧失之时,他担起维护传统的责任,通过深入研习传统来证明传统绘画的价值,提炼出“强其骨”的笔墨语言,以强烈的个人风格,把古老的中国绘画推向现代艺术高峰。
关键词:潘天寿;强其骨;骨法用笔文_袁博生 王鲁闽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积贫积弱带来的内忧外患,使中国的知识阶层对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怀疑,而这种怀疑随即波及艺术界,并迅速蔓延开来。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出版的《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的第一句中就讲:“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美术革命”的口号,文中说道:“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
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
”此时的潘天寿正在浙江第一师范学习,他师从李叔同、经亨颐,诗、书、画、印得以并进,在新思潮和外来主义充斥整个校园,“欧风”成为中国新兴美术教育的主流时,潘天寿却在“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新文化运动中坚持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为以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纯正、坚实的基础。
1923年的海上之行,潘天寿不仅结识了中国传统绘画大家吴昌硕并得其悉心指点,其间谈诗论画,得益良多。
同年潘天寿作《秋华湿露》甚至《拟缶翁墨荷》,俨然第二个吴昌硕。
潘天寿深知师古人、学法度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能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面貌的作品。
1910年吴昌硕在其40余岁时刻“强其骨”印章,1926年又在其81岁高龄时书写“强其骨”横披,这是一个文弱书生在战乱年代的精神寄托,也是对强民族之骨的殷切期盼。
我们无从得知潘天寿当时是受吴昌硕这枚“强其骨”印章的启发,还是再次解读并反思了在浙江一师求学时恩师李叔同赠予的手书“学无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这一偈语,只知道在潘天寿携新作再次拜访吴昌硕时,这位国画大师看着这些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全新作品,感到异常欣喜,他赞叹道:“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我最远,大器也。
中国画中的皴法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解读中国画笔墨语言中的皴法学院: 美术学院专业:中国画姓名:李超鹏指导教师:季颁周松霖牛尽赵雨灏张大庆姜东昭2008年6月5日摘要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同时是笔墨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
所谓的“皴法”指的是:中国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将对山石纹理的观察剖析研究和综合整理后,用笔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的表达出來的一种技法。
画家把山石的纹理感受,经由毛笔巧妙的传达出來,使观者亦起共鸣的艺术过程,就是山石纹理与笔墨的一种组合。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皴法AbstractCunfa performance techniques of Chinese painting is one of ink at the same time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expression. The so-called "Cunfa" refers to: Ancient Chinese artists in art practice based o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rocks and trees in epidermal state, will rocks texture of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consolidate, with pen and ink to the feelings of the imagery, clever The expression of a technique. Artists feel the texture of the rocks through the brush to convey the ingeniously out so that the response from the guests also the artistic process, that is, rocks texture and a combination of pen and ink.Keywords:Chinese Painting Pen and ink Cunfa目录引言 (3)正文 (4)1.皴法的定义 (4)2.皴法的起源 (4)3.皴法的发展 (4)4.研究皴法的必要性 (5)5.皴法的种类 (5)6.结束语 (7)谢辞 (9)参考文献 (10)附图 (11)引言中国画是东方绘画的精粹。
论中国写意画的笔墨

使凉 意 远 去 。 带 着 这 种 动 情 的 真 情 实 感 ,
再开 始 动 笔 , 充 分 发 挥 笔 墨 的 驾 驭 功 能 ,
按顺 序 运 笔 用 墨 ,层 层 紧 扣 , 一 气 呵 成 ,
这 种 含 情 笔 墨 就 是 意 在 笔 先 的全 过 程 。 而
和 发 挥 。 中 国 画 以 笔 墨 为 主 ,通 过 对 笔 锋 不 同 弹 性 的 运 用 ,表 现 韵 律 的 美 感 。 中 国
作水 平的发挥 。
黪
2 .回归 自然 ,对 纸 要 生 景 寄 情 。 视 纸
为空 间 ,在 空 间 里 塑 造 立 体 视 觉 ,创 造 黑 白世 界 , 去 表 现 强 烈 的 个 性 和 主 体 意 识 ,
至 关 重 要 ,初 学 者 ,形 不 准 ,应 加 强 这 方
不 先 勾 皴 而 直 接 泼 墨 的 效 果 显 然 要 厚 重 得
多 。 用 大 量 含 水 墨 的 笔 , 不 离 纸 面 地 画 到
笔 头 发 干 ,其 问 会 出 现 不 同 湿 度 、 不 同 浓
度 的 笔 墨 变 化 ,获 得 意 外 的 表 现 效 果 。
二 、笔 墨 的 整 体 思 考 当造 型 问题 解 决 后 ,笔 墨 在 作 画 过 程
这 点 尤 为 重 要 ,因 为 画 家 将 要 付 出 艰 辛 的
劳 动 ,能 否 摆 正 创 作 心 态 ,将 直 接 影 响 创
中达 到 何 种 效 果 ,要 通 盘 考 虑 ,不 能 顾 了
收 稿 日期 :2 0 一l 一2 01 l 2 作 者 简 介 : 杨 建 华 (9 6一) 14 ,男 ,甘 肃 陇 西 人 , 韶 关 学 院 美 术 系 副 教 授 , 主 要 从 事 中 国 画 研 究 。
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蕴

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蕴作者:王建平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2期【摘要】笔墨既是中国画的根骨,也是中国画的艺术语言,笔墨不仅展现了自然景物的轮廓,而且还蕴含了画家的思想情感。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中,笔墨也形成了独特的技法,留下了深厚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美学意蕴【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2—193—03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山水画的笔墨是最具特色的元素,也是古代艺术家最伟大的创造之一。
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在美术界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笔墨的精妙,其笔墨所创造出的意境美,即便是真山真水也难以达到这种境界。
艺术家通过山水画的笔墨来抒情言志,表现了对人生的兴叹,因此山水画的笔墨所描写的景物,既来自于作家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也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感受,是自然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在描绘景物时,还传达了艺术家多方面的艺术气息和审美追求,具有非常深刻的美学意蕴。
笔墨不仅具有自身的美学意蕴,还不断与时俱进,很多近现代画家把中国山水画与西洋素描和油画结合起来,可以弥补中国山水画在色彩上的单一性,更加突出中国山水画的美感。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蕴进行探究,以期充分认识中国山水画笔墨的精华。
一、山水画笔墨本体的美学特征(一)笔法的意蕴中国山水画的笔法,有中、侧、逆锋等变化处理。
其中中锋用笔本身源自书法,在明朝中后期时被山水画借鉴过来,具有鲜明的美学内涵。
中锋用笔的特色是笔力雄厚,体现了艺术家求真务实的态度。
在线条上讲究沉着、浑圆、饱满,不倡导尖、飘、浅,这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笔墨的独特审美标准。
中锋用笔几乎集合了所有笔法的优点,相比来说侧锋具有浑厚、凝重、简洁、洗练的特点,虽然变化比较多,但是更注重巧妙性,有时候笔力会显得飘薄,因此部分艺术家不提倡此种笔法。
一些大师级的艺术家,认为中锋是正宗的笔法,体现了中庸和正大的儒家审美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一)
内容摘要:中国画讲究用笔用墨,也就是说笔墨是否精到,是评价一幅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志。
中国山水画自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始,笔墨技巧得到了不断发展,而黄宾虹则是历代山水画家中的佼佼者,他开创了宋元以来山水画史上的又一巅峰。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语言黄宾虹山水画
中国画由于笔、墨、纸、砚的工具材料,确定了它不同于西洋画的特点,而且中国画尤其强调艺术表现形式中的笔墨语言。
“笔与墨之间,本来是紧密结合不能分割的。
作画时,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迹必须以墨色显现,墨色必须随笔迹而出现。
所谓‘笔者墨之帅,墨者笔之充也’。
两者的分别在于作用的大小,勾勒线条、皴擦点口,以笔为主;渲染托晕却以墨为主。
笔主形象之骨,墨主形象之肉。
”①因此,笔墨是否精到,是评价一幅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志。
中国画可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等。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山水画中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感情,体现着东方的崇高审美理想。
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的作品称为‘山水画’,而不叫做‘风景画’是有其独特含义的。
在许多情况下,‘河山’‘江山’‘山河’是‘祖国’的同义语,因此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反映。
”②近代黄宾虹的山水画,是一种不甚讨人喜欢,且无法迎合大众口味的画,更非雅俗共赏的艺术,而是曲高和寡,难为人解的高品位的纯正艺术。
他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追求中,经过长期的艰辛磨练,终于逐渐形成了浑厚华滋、沉雄博大的艺术风格,登上了笔墨与丘壑兼胜、人格与画风融合的境地,成为自宋元以来山水画史上的又一巅峰。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成功与否,其关键之一在于丘壑内营。
山水画并不要求机械地去描绘实景,而是以心接物,借物写心,不为自然景物所圃,是借笔墨抒发满怀情意。
这丘壑内营又实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天人合一的结果。
“对中国山水画来说,自然美需融化于意境中,并通过丘壑内营,以创造出艺术美来;至于艺术美,则需要凭借意境指导下的笔墨(亦即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美),方能体现在生动、丰富的形象中。
这里最具体、最生动地表现意与笔的主从关系的,就是这个作为艺术形式美的,并紧密结合情思意境的了。
中国山水画家正是依照这个程序,来运用自然美以塑造艺术美”(伍蠡甫语)。
一、笔墨墨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黄宾虹的山水画具有古拙奇趣、浑厚华滋的个性,且充满了生动弥溢的气韵。
黄宾虹主张“六法通八法’,即以书法入画,并在总结前人笔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圆、留、重、变”的著名“五笔法”。
这无疑为他以后的画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他在实践中提出了“浓、破、泼、淡、焦、积、宿”七墨法,着重在用墨上追求层次的变化,以表现山川的浑厚之气,达求法备气至、元气淋漓的境界。
晚期将“五笔法”与“七墨法”并用,提出水法、溃墨法等技法,并创章法之真。
黄宾虹山水画的突出特点,表现在画夜山与画雨景这两种具体的画法上。
黄宾虹所画夜山,多为晚年之作。
这类夜山图,笔墨层层叠加,在积染数十遍的同时,巧妙地将多年积聚的各种墨法——破墨、宿墨、浓墨、淡墨、泼墨、焦墨,尤其是积墨法,运用得自然天成、浑然化一。
在那浓重黝黑,林立氤氲,乱而不乱,齐而不齐,歪歪斜斜,斑驳陆离的笔墨挥洒中,映现出一个苍茫莫测、浑厚华滋的宇宙天幕,展示了一个颇具抽象意味的现代艺术境象。
黄宾虹在总结了前人笔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出中国画用笔用墨的“五笔法”和“七墨法”,可谓“笔精墨妙;神韵贯通”。
他的山水画创作,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都达到了“尽其灵而足其神”之境地。
他的用笔沉厚凝重,刚健劲遒,自然天成,极呈光鲜之气,并在千变万化的笔墨运转中,透逸出物象自然及主体心境浑然一体的境界。
在黄宾虹看来,中国画的笔墨并不全是技法,实是包含了情景、个性、学养、思想的集合体,是人格化的表
现。
因此,笔墨就需强调力,气韵就需有气接,这“力”,这“气”,又全在于画家本人,在于画家自身的整体素质。
从笔墨技巧来看,黄宾虹已集中国画笔墨之大成,而最终形成了他自己的笔墨,是前人从未有过的笔墨,也是他努力探索表现自然精神之魂,从搜尽奇峰打草稿中不断演变而成,更是他心灵的外化,与自然精神实质的异化及主客观融合的结果。
而这种笔墨技巧上的娴熟精到,并没有限制他的个性,反而驱使他的笔墨振起了感情抒发的翅膀,达到了挥洒自如的极点。
正是这纯正的笔墨、纯正的高品位、纯正的山水画,形成了黄宾虹艺术特有的精神内涵,从而构成了他那完美的审美形式结构。
对现代中国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
笔墨是中国画关于点、线、面的一门学问,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是画学精神的体现者。
在黄宾虹画学中,画品自下而上分三个等级,分别是:“有虚有实”,“将变未变”;“实而能虚”,“虚而能实”,“变有未极”;“无实而非虚,无虚而非实”,“虚空粉碎,极尽变化之事”。
莫不是以笔墨分优劣的。
他的笔墨观主要体现在众所周知的“五笔七墨”中。
所谓“五笔”,即“平、留、圆、重、变”五法;所谓“七墨”,即‘浓、淡、破、泼、焦、宿、溃’七法。
在黄宾虹笔墨观中,“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笔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笔”中的前四法纯系从传统书法学拈来加以阐发的。
中国画中关于点、线、面的学问全部囊括在里面了。
黄宾虹在《画学臆谈》中说:“中锋之说,不必纯取把笔端正,要使笔尖锋芒八面生出,有藏有露,藏者为中,露者为侧,皆是用笔,则落笔圆浑自然,不为板滞。
”主张用笔不可有弱笔,贵乎有力。
在著作与书信中,黄宾虹一再强调笔力的重要性:“气关笔力,韵由墨生;笔有力而后能用墨,墨可有韵,有气韵而后生动;有笔力然后可观水墨之干湿浓淡,以笔法之强,能使墨法变化从心;青绿用笔亦贵乎有力。
诸如一点之中有锋、有腰、有根,一点墨中有干湿互用之笔;有分明而融洽,含刚劲而婀娜;从火车远观似缓近观急速悟用笔:静’字诀;用笔似刀的‘辣’字诀;悟自行车泥淖的转笔法;不工者,工之极;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都呈现一派造化在手的恢弘气象。
“七墨’所归纳的墨法,同样是黄宾虹探索的热点。
如同笔法探索一样,他的阐述充满了新意。
从1920年的“浓、干、黑、淡、湿、白”到“七墨”是很大的转换,黄宾虹晚年对墨法的阐述仍然超越了七种墨法的范围。
如溃墨法——黄宾虹晚期的作品中使用得得心应手,便不在《画法要旨》“七墨”之列。
诸如对“七墨”中“有青绿色之宝光”效果的宿墨法,浓淡墨之间运以渴笔产生“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效果的焦墨法的阐发,都突破了前贤之说。
然而,“墨法贵在淋漓而不臃肿”却是他最重大的收获。
墨法所贵的“淋漓”在水。
水墨神化,其妙在水。
他那段“善画者,筑基在笔,建勋与墨,而能使笔墨变化与无穷者,再蘸水”的话,是这一收获最简赅的表述。
所谓“蘸水”之法,见于1935年《黄宾虹语录》:先以笔蘸浓墨,再将笔略蘸清水,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绵里藏针是驾驭水墨神化的关捩,笔与墨,谁缺了谁都不行。
用笔用墨的阐发构筑成黄宾虹画学思想最精彩最显眼的组成部分。
这种情况很容易授人以唯笔墨论的错觉,掩盖其高扬着的具有现代理念的“笔墨精神”。
在黄宾虹高扬着的笔墨精神中,尤为精彩的是关于“不整齐中求整齐”和“不齐弧三角”的阐发,前者来自对书法“拔蹬法”——以骑手两足跨蹬不即不离喻用笔不粘不脱的悟通和引申。
黄宾虹说:“整齐非方正,宜于极不整齐中求整齐乃为得之。
如观篆隶魏碑,其布白处处排得不粘不脱。
此虚实兼到之妙。
处处排匀,一种馆阁字体,反成匠笔”。
到了《国画之民学》演讲时,他将“于极不整齐中求整齐”的大篆、无波隶、六朝字作为现代美术追求内美精神的例证。
不齐弧三角之说,是黄宾虹从欧洲“拿来”而加以大而化之的。
同一演讲中,他说:“凡是天生的东西,没有绝对方或圆,拆开来看,都是有许多不齐的弧三角合成的。
三角的形状多,变化大,所以美;一个整整齐齐的三角形,也不会美。
天生的东西决不会是整齐的,所以要不齐,要不齐之齐,齐而不齐,才是美”。
③由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引申而来的“无虚
而非实,无实而非虚”的笔墨观是黄宾虹画学的精华,也是解读黄宾虹艺术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