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教案《牡丹亭》

合集下载

牡丹亭教案

牡丹亭教案

牡丹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牡丹亭》的历史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牡丹亭》的情节、人物、主题及其艺术特点;3.掌握《牡丹亭》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牡丹亭》的历史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1.1 《牡丹亭》的历史背景《牡丹亭》是元曲时期著名剧作家汤显祖所作的一部长篇杂剧,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

当时,明朝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戏曲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牡丹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2 《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子厚,号素甫,明朝著名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

他是元曲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牡丹亭》、《汉宫秋》、《南柯记》等。

1.3 《牡丹亭》的创作背景《牡丹亭》的创作背景与汤显祖的个人经历有关。

汤显祖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文学才华,曾经在乡村里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诗文。

后来,他考入了进士科,成为了一名官员。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官场生涯,而是更加热爱文学创作。

他曾经在家乡创办了一所书院,与一些文人雅士交往,进行文学创作和研究。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牡丹亭》这部杰出的戏曲作品。

2. 《牡丹亭》的情节、人物、主题及其艺术特点2.1 《牡丹亭》的情节《牡丹亭》的情节主要围绕着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展开。

梁山伯是一个富家公子,祝英台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子。

两人在牡丹亭相遇,彼此相爱。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人不能在一起。

最终,梁山伯因思念祝英台而病死,祝英台也在悲痛中离世。

两人在黄泉路上相遇,终于得以在一起。

2.2 《牡丹亭》的人物《牡丹亭》的主要人物有梁山伯、祝英台、黄婆、莺儿等。

其中,梁山伯和祝英台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们的爱情故事是整个剧情的核心。

2.3 《牡丹亭》的主题《牡丹亭》的主题是爱情和生死。

整个故事围绕着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展开,他们的爱情经历了种种波折和磨难,最终得以圆满。

牡丹亭教案[精品]

牡丹亭教案[精品]

牡丹亭教案[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戏剧欣赏与表演》中的《牡丹亭》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牡丹亭》的经典选段,如《惊梦》、《寻梦》、《诊梦》、《圆梦》等,详细分析作者汤显祖的创作背景、剧情结构、人物性格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牡丹亭》的剧情,分析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掌握汤显祖的戏剧创作风格,体会古代戏剧的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牡丹亭》中的人物性格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牡丹亭》的剧情,体会汤显祖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牡丹亭》剧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牡丹亭》的经典选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戏剧的魅力。

2. 讲解:详细讲解《牡丹亭》的剧情,分析主要人物性格,解读汤显祖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3. 例题讲解:以《惊梦》为例,分析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阐述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梦》、《诊梦》、《圆梦》等选段的剧情,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戏剧艺术。

六、板书设计1. 《牡丹亭》教案2. 内容:剧情简介人物性格分析汤显祖戏剧创作风格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谈谈你对古代戏剧爱情观念的认识。

2. 答案:分析要点: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古代戏剧中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束缚。

学生答案示例: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经历了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他们对爱情的执着与勇敢。

这种爱情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束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牡丹亭》的剧情、人物和艺术特色。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戏剧背后的文化内涵。

牡丹亭教案_大学语文

牡丹亭教案_大学语文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牡丹亭》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学习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1.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在《牡丹亭》中的具体体现。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牡丹亭》故事梗概、人物介绍、汤显祖生平及创作背景。

2. 《牡丹亭》剧本。

3.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牡丹亭》为何能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二、故事梗概及人物介绍1. 简述《牡丹亭》的故事梗概,包括主要人物杜丽娘、柳梦梅、春香等。

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特点,如杜丽娘的纯真、痴情,柳梦梅的勇敢、执着等。

三、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1. 介绍汤显祖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分析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如情景交融、人物心理描写等。

3. 以《牡丹亭》为例,具体讲解汤显祖的艺术特色,如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等。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牡丹亭》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交流。

2.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1. 总结《牡丹亭》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强调《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戏曲创作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1. 阅读汤显祖的其他作品,如《紫钗记》、《南柯记》等,了解其创作风格。

2. 撰写一篇关于《牡丹亭》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牡丹亭》的故事梗概、人物介绍、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024年牡丹亭教案[精品]

2024年牡丹亭教案[精品]

2024年牡丹亭教案[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戏曲欣赏与表演》中《牡丹亭》选段。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爱情篇》中的《牡丹亭·惊梦》。

内容包括对《牡丹亭》背景及作者的介绍,对选段的文字解读、情节分析、角色分析以及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牡丹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掌握汤显祖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通过对选段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戏曲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分析和表演实践,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选段的情节理解和角色分析,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对《牡丹亭》文学价值的认识,对选段的深入解读和表演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戏曲表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牡丹亭》的图片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作者汤显祖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分析《牡丹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3. 选段解读(10分钟)引导学生对《牡丹亭·惊梦》选段进行文字解读,分析情节发展和角色特点。

4.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选段中的一段台词为例,进行详细解读和赏析。

5. 表演实践(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分配和表演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随堂练习(10分钟)针对选段内容设计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选段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牡丹亭·惊梦》2. 内容:(1)作者:汤显祖(2)选段情节概括(3)角色分析(4)戏曲表演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牡丹亭·惊梦》的情节发展。

(2)分析选段中的主要角色特点。

(3)尝试编写一段《牡丹亭·惊梦》的表演剧本。

2. 答案:(1)情节发展: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会,惊梦而醒,彼此思念。

2024年牡丹亭游园教案教学设计-(增加多场景)

2024年牡丹亭游园教案教学设计-(增加多场景)

牡丹亭游园教案教学设计-(增加多场景)牡丹亭游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牡丹亭》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

2.培养学生对古典戏剧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牡丹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内容1.《牡丹亭》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介绍。

2.《牡丹亭》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3.《牡丹亭》的游园场景解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牡丹亭》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牡丹亭》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牡丹亭》游园场景的解读,对《牡丹亭》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引导学生对古典戏剧产生兴趣。

2.讲解《牡丹亭》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分析《牡丹亭》的主题,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爱情、自由、人性等深刻议题。

4.解读《牡丹亭》的游园场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戏剧艺术。

5.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牡丹亭》的理解和感悟。

6.总结:对《牡丹亭》进行总结,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牡丹亭》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

2.对话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牡丹亭》的理解和感悟。

3.情境教学法:通过游园场景的解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戏剧的魅力。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牡丹亭》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牡丹亭》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作业与考试:通过作业和考试,检验学生对《牡丹亭》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文本资源:《牡丹亭》剧本及相关研究资料。

2.网络资源:相关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他们关注戏剧中的细节和情感表达。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对《牡丹亭》及古典戏剧的了解。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牡丹亭》。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幕“游园惊梦”、第二幕“写真寄情”、第三幕“计赚相思”以及第四幕“闹殇惊梦”。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牡丹亭》的故事情节,感受古代戏曲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学习古代戏曲的表现手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牡丹亭》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古代戏曲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牡丹亭》的经典选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戏曲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第一环节:了解剧情,概括主题(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

3. 第二环节:分析手法,品味经典(1)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分析古代戏曲的表现手法。

(2)通过例句讲解,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应用。

4. 第三环节: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1)设计实践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品。

(2)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讨论。

5. 第四环节:随堂练习,巩固知识(1)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牡丹亭》2. 内容:(1)故事情节:游园惊梦、写真寄情、计赚相思、闹殇惊梦(2)人物形象:杜丽娘、柳梦梅、春香、石道姑(3)主题思想:爱情、梦幻、现实(4)表现手法:唱、做、念、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牡丹亭》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2)运用所学知识,赏析《牡丹亭》中的经典段落。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精品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精品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精品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牡丹亭》。

具体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详细解读汤显祖这部经典之作。

《牡丹亭》讲述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故事,通过这个凄美爱情故事,我们将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语言特点以及作品所反映社会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牡丹亭》故事情节,掌握作品基本内容。

2. 分析杜丽娘、柳梦梅等主要人物形象,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文本语言特点,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解作品所反映社会背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反映社会背景。

2. 教学重点:文本语言特点,故事情节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牡丹亭画作,引发学生对美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

2. 讲解:详细解读《牡丹亭》故事情节,分析杜丽娘、柳梦梅等人物形象,讲解文本语言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扮演作品中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文本理解。

4. 例题讲解:针对文本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1)分析杜丽娘人物形象。

(2)从文本中找出具有代表性语言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讲解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牡丹亭》2. 人物形象:杜丽娘、柳梦梅3.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寓意深刻4. 社会背景:明朝中叶,封建礼教束缚下爱情悲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牡丹亭》中人物形象,不少于300字。

(2)从文本中找出三个具有代表性语言特点,并简要分析。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汤显祖其他作品,如《紫钗记》、《邯郸记》等,解明代戏曲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观看《牡丹亭》戏曲表演,加深对作品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明代文学教案4(汤显祖《牡丹亭》)

明代文学教案4(汤显祖《牡丹亭》)


——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题 (p130)
《牡丹亭》思想主题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 字,全剧也就贴近汤显祖“情至”、 “情真” 、“情深”的理念来发展: 此“情”启蒙于“梦中情”,又转折 为“人鬼情”,最终归结到“人间 情”。
《牡丹亭》思想主题
①“情”——就是具有永恒力量的敢 于摆脱封建专制束缚的真情,在剧中 它表现为杜、柳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的 向往和追求。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③. 在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情节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构思曲折。
杜丽娘由人到鬼,又由鬼变人;与柳梦 梅先梦中结合,继之人鬼结合,最终复生 后完满结合。这些以“梦”为平台构建的 情节,倘从道学家与世俗的眼光来看,不 免荒诞;但它体现出作者“为情作使”的 本质。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杜丽娘的死,是生命的结束,又是她 摆脱现实束缚、实现自己理想的起点,是 通向胜利的桥梁。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是观众所能理解并乐于接受的。
《牡丹亭》思想主题
③“情”与“理”的矛盾斗争,其实 质就是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与封 建专制主义的矛盾斗争。它反映了明 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思想革新运动 浪潮对旧制度的冲击和青年一代灵魂 的觉醒。
《牡丹亭》思想主题
二.《牡丹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 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般描 写才子佳人风流韵事的传奇有着 本质的不同。
《牡丹亭》思想主题
《牡丹亭》从表面上看带有浪漫 主义色彩,甚至可以说是神话故事, 但却真实反映了封建王朝千千万万封 建礼教人家的悲惨和苦闷,是整个封 建社会的缩影。同时,它也直接反映 出明代社会新思潮——情理问题,亦 是一部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品。
《牡丹亭》思想主题
一.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 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 的残酷,尖锐地批判了程朱理学“存 天理,去人欲”的虚伪反动, “情” 与“理”的冲突贯穿全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长生殿》、《清忠谱》、 《桃花扇》,皆是如此。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分析
1.传统大团圆模式:男女爱情受挫,男主 人公往往是为得到圆满爱情而应试中举, 体现了对封建制度的妥协。
《牡丹亭》中柳梦梅在游学途中先与杜丽 娘私自结合,后继续赶考,他的应试行为 并非受女方家族势力逼迫,而是自己的个 人追求。
《牡丹亭》思想主题
③“情”与“理”的矛盾斗争,其实 质就是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与封 建专制主义的矛盾斗争。它反映了明 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思想革新运动 浪潮对旧制度的冲击和青年一代灵魂 的觉醒。
《牡丹亭》思想主题
二.《牡丹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 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般描 写才子佳人风流韵事的传奇有着 本质的不同。
《牡丹亭》思想主题
③它表现了杜、柳捍卫爱情和反抗礼 教所取得的重大胜利。这既是作者乐 观主义的战斗精神的表现,又与明代 进步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以摆脱礼教 束缚的思想革新运动一脉相通。
明清戏曲所表现的时代主题
附:明清戏曲基本上表现三大时代主题: 忠奸斗争、情理冲突、兴亡反思。三 者共同的本质即——感性与理性的对 立冲突。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分析
3.柳、杜二人至始至终都未牺牲情感、 未向封建礼教低头,他们是彻头彻尾 的叛逆者,大团圆的结局是“理”做 出让步的结果,是封建礼教方面的失 败。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一.《牡丹亭》集中国“离魂文学”之 大成,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 充满了浓厚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这 主要表现为:
《牡丹亭》思想主题
汤显祖在杜丽娘的梦中创造了一个 激情的世界,那里的神鬼不是人间情 感的阻碍者,却是自由恋爱的保护神, 这是对现实世界中禁锢僵化的伦理道 德的嘲讽、反抗与突破!
《牡丹亭》思想主题
“杜小姐游春伤感,致使柳秀才入梦。 吾神专管惜玉怜香,前去保护他云雨, 十分欢幸也。”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思想主题

在“情”的驱使下,杜丽娘可与柳梦 梅梦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生病, 由病而死,死而复生。这说明了这狂 飚一般的“情”力量是何等伟大,它 冲决了一切封建礼教的樊篱而一往无 前。
《牡丹亭》思想主题
②“理”——就是以程朱理学为 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剧中表 现为封建教义和家长的专横(杜宝、 陈最良为代表)对青年人身心的束 缚。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①.给予爱情最高礼赞。 汤显祖笔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
丽娘因梦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 终返人间,与柳梦梅结成连理。爱情 可以超越生死,冲破礼教,感动冥府、 朝廷,得到最后胜利。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②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旧传统的 反叛与抗争。
杜丽娘在爱情上由梦而死、死而复 生的斗争和胜利,突出地表现了理想 和现实的矛盾,也表现源自作者的进步 理想和美好浪漫的愿望。

——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题 (p130)
《牡丹亭》思想主题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 字,全剧也就贴近汤显祖“情至”、 “情真” 、“情深”的理念来发展: 此“情”启蒙于“梦中情”,又转折 为“人鬼情”,最终归结到“人间 情”。
《牡丹亭》思想主题
①“情”——就是具有永恒力量的敢 于摆脱封建专制束缚的真情,在剧中 它表现为杜、柳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的 向往和追求。
《牡丹亭》思想主题
① 它反映了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出 身名门长在深闺的杜丽娘,公然抗拒 传统,执着地追求理想的爱情,并为 之付出生命而不惜。这种离经叛道的 行为出现在晚明,绝非偶然。
《牡丹亭》思想主题
在晚明那个行将解体的封建社会, “三纲五常”的精神统治更为变本加 厉;从而迫使那些不愿做封建制度殉 葬者在觉醒以后,致力于冲破封建籓 篱。
《牡丹亭》思想主题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 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 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 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 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知所起,一 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 死,死而不能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皆非情 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 梦中之人耶!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分析
2.传统大团圆往往是拜皇帝所赐,侧 面歌颂皇上圣明。《牡丹亭》中却对 皇帝采取嘲弄态度,点明“伪道学” 蒙蔽圣听。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分析
传统戏中皇宫金碧辉煌,杜丽娘眼中 的金銮宝殿是:
似这般狰狞汉,叫喳喳。在阎浮殿见 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
由此揭露出封建统治的残酷性。
《牡丹亭》思想主题
《牡丹亭》从表面上看带有浪漫 主义色彩,甚至可以说是神话故事, 但却真实反映了封建王朝千千万万封 建礼教人家的悲惨和苦闷,是整个封 建社会的缩影。同时,它也直接反映 出明代社会新思潮——情理问题,亦 是一部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品。
《牡丹亭》思想主题
一.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 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 的残酷,尖锐地批判了程朱理学“存 天理,去人欲”的虚伪反动, “情” 与“理”的冲突贯穿全剧。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③. 在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情节离奇, 构思曲折。
杜丽娘由人到鬼,又由鬼变人;与柳梦 梅先梦中结合,继之人鬼结合,最终复生 后完满结合。这些以“梦”为平台构建的 情节,倘从道学家与世俗的眼光来看,不 免荒诞;但它体现出作者“为情作使”的 本质。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杜丽娘的死,是生命的结束,又是她 摆脱现实束缚、实现自己理想的起点,是 通向胜利的桥梁。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是观众所能理解并乐于接受的。
《牡丹亭》思想主题
② 汤显祖以令人尊敬的道德勇气将 生命之美与人性自然需求联系起来。 寄寓了对那些将七情六欲深埋心中的 封建社会女子的同情,对以爱情为基 础的自主婚姻的支持与礼赞。
《牡丹亭》思想主题
P136 P132 “年已及笄……” 汤显祖将人类鲜活蓬勃的生命与姹紫
嫣红的春光合二为一,赋予了人的情 感、欲望无可争辩的合理性,歌颂了 关押不住的生命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