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籍史对古文献学研究的启示_张升
古代文献学对历史教育的启示与影响

古代文献学对历史教育的启示与影响一、古代文献学对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延续,是人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推测未来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教育中,对于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运用极为重要。
古代文献记录了古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和历史背景,其对于历史教育的启示和影响也日益凸显。
二、重视古代文献学的意义1. 挖掘历史真相古代文献是对于历史的真实记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的真相,排除虚假的夸大和歪曲,让学生从事实中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
2. 提升历史理解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演变。
这有助于学生们超越当下,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培养历史思维古代文献研究需要学生具备搜集、整理、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非常有帮助。
通过与古代文献的接触,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 传承文化遗产古代文献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自己的历史文化,这对于培养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5. 探寻人类智慧古代文献是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记载着古代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思考,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学生能够接触到千百年前的智慧,受益匪浅。
三、如何运用古代文献学进行历史教育1.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与分析古代文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经典的古代文献进行阅读和中英文对照,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古代文献内蕴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2. 建立与历史事件关联的古代文献数据库教育机构可以建立一个古代文献关联数据库,将相关的历史事件与古代文献链接起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捷的查询和研究工具,方便他们更好地进行历史教育。
3. 制定系统的古代文献教学方法与课程根据不同学段的年级和课程要求,制定相应的古代文献教学方法和课程。
通过系统的教学,将古代文献与历史事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古典文献学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古典文献学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并重视古代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对古典文献的研究,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思想的传承、经验的积累,从而加深对当代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以下是古典文献学的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1. 文化保护与传承古典文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通过研究古典文献,我们能够保护和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古代文献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对研究和继承古代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使其继续为当代社会所用。
2. 历史研究与理解古典文献是了解历史的重要来源之一。
通过对古典文献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文献可以为现代历史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另外,通过研究古代社会的变革和演进,我们还可以获得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的机会,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启示。
3. 人文素养的提升古典文献学的学习有助于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
古典文献学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
通过学习古代文献,我们能够拓宽视野,提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古典文献中所传承的思想和智慧也是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增强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
4. 心灵的寄托与滋养古典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能够给人以心灵的寄托和滋养。
通过阅读古代文献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通过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作品中的情感和智慧常常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能够启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通过接触古典文献,我们可以得到一种与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精神享受和满足。
综上所述,古典文献学在文化保护与传承、历史研究与理解、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心灵的寄托与滋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古代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从最早的文字纪录开始,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保存和研究文献的重要性。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献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对其对现代学术和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古代文献学的起源古代文献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记录文字的时代。
在早期的部落社会中,人们通过刻画符号或图案来记录重要事件、法律规定和宗教仪式等。
这些记录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工具,也是古代文献学的基础。
在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各个文化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和文献传统。
例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纸草等载体上记录了丰富的宗教、历史和文学内容;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则保存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官方文件。
这些古代文献的保存和研究,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
二、古代文献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古代文献学逐渐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开始分化出多个研究领域。
1. 记录与整理古代文献学的最基本任务是记录和整理文献。
在古代,负责吟诵、传承和整理文献的人被称为书记,他们通过抄录、整理和编纂,将古代文献传承了下来。
例如,中国的古代文献整理工作主要由官方机构负责,如《尚书》、《诗经》等的整理和编辑。
2. 解读与翻译古代文献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解读和翻译古代文献。
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增加,学者们开始学习和研究其他文明的文字和文献。
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学者们通过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献,重新发现了古代文化的辉煌,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献学派的出现古代文献学的发展也催生了一些重要的文献学派。
这些学派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例如,德国的图林根学派注重对文献的语言学分析和历史研究,而英国的牛津学派则将重点放在古代手稿和膜卷的研究上。
三、古代文献学对现代学术与社会的影响古代文献学对现代学术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献学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文献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古代文献学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为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途径。
本文将从古代文献学的起源、研究对象、研究技术以及学科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源古代文献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形成。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语言和文字,开始以书写的形式记录重要的信息和知识。
最早的文献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这些文献以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形式记载,成为后来古代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古代社会,许多文明古国也建立了图书馆,收集珍贵的文献,促进了古代文献学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古代文本和古代文献。
古代文本是指保存下来的古代书写作品,例如古代文学作品、历史记载、法律文件等。
这些文本通过古代人们的书写和传承得以保留下来,成为了研究者了解古代文明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古代文献则是指关于古代时期的各种文献资料,它们包括文学作品、历史记录、宗教经典、政府文件等。
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思想、制度、宗教、法律等方面的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了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线索。
三、研究技术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技术主要包括文献鉴定、文献编纂、文献解读等。
文献鉴定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文献的形态、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来确定文献的真伪和年代。
这需要研究者具备深厚的古代文献知识和辨别能力。
文献编纂是指将不同来源的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分类、编辑的过程。
这需要研究者将散乱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利用。
文献解读是指研究者对古代文献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思想、时代背景以及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这需要研究者具备广博的文化背景和深入的研究能力。
四、学科发展古代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现状。
在古代社会,由于缺乏统一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古代文献学的发展主要依靠个别的学者和皇室、贵族的赞助和保护。
古代文献学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古代文献学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古代文献学是对历史时期的文献材料进行整理、研究和评析的学科,它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轨迹,从而更好地解读历史事件的背后含义。
本文将就古代文献学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展开阐述。
一、补充史料的缺失历史研究往往要依赖于史书、碑刻和文献等来源,然而古代的史书大都不完整,碑刻的保存也存在损毁的情况。
这时候,古代文献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文献的搜集、整理和解读,可以弥补史书中的缺失和碑刻的破损,使得历史研究更加完整和准确。
二、还原历史真相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的真相。
由于历史记录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古代文献学的研究来获取更为真实的历史情景。
通过对多个角度的文献比对和分析,可以去除其中的主观干扰和谣言传播,还原历史真相,使我们对历史事件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三、破解历史之谜历史上有很多未解之谜,例如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古代帝王的真实身份等问题。
古代文献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开这些历史之谜。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对比,可以找到相关线索,从而推测出更为准确的答案,揭示历史的奥秘。
四、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古代文献是历史的产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背景。
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著作,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编纂,使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种种变迁和发展,对历史事件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五、开展历史比较研究古代文献不仅包括中国古代文献,还包括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献。
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对比分析出历史的普遍规律和独特特点,促进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六、启发现代社会古代文献中所包含的丰富知识和智慧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人处理问题的智慧,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新书籍史对古文献学研究的启示

( 2 ) : 1 — 9 .
[ 4 ] 刘乃和 . 历 史文献研 究论 丛[ r a 2 . 桂 林: 广 西师范 大学 出
版社 , 1 9 9 8: 3 2 — 3 3 .
[ 1 5 ]耿 元 骊 .三 十 年 来 中 国 古 籍 数 字 化 研 究 综 述 ( 1 9 7 9 — 2 0 0 9 ) [ c] , , 第二届 中 国古籍数 字化 国 际学术
籍 数字化 的真正价值和学术意义等。
参考 文献 : [ 1 ] 蒋宗福. 新时期 中国文献学研 究综述 [ J ] . 绵 阳师 范学院
学报 , 2 0 0 6 。 ( 4 ) : 1 - 9 .
[ 8 ] 王记 录.中国古代 文献校勘 思想三论 [ J ] .河北学刊 ,
2 0 1 l , ( 3 ) : 5 9 — 6 5 .
[ 1 7 ] 钟 哲, 李慧子. 第三届古籍数 字化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 京 召开[ N] . 中国社会科 学报 , 2 0 1 1 - 0 9 — 0 7 . [ 1 8 ] 史睿. 试论 中国古籍数 字化与人 文 学术研 究[ J ] . 国家 图书馆 学刊 , 1 9 9 9 , ( 2 ) : 2 8 — 3 5 .
思考》 , 《 史u . ) ) 2 o o 7 年第5 期; 于文的《 西方书籍史研究中的社会史转向》 , 《 国外社会科学) ) 2 0 0 8 年第 4 期; 梅洛的
辑佚与辑佚学简论

作者: 张升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文献
页码: 134-139页
主题词: 辑佚学;历史文献学;佚文;整理活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佚诗;编辑;校勘;还原性;定义
摘要: <正> 什么是辑佚? 辑是指搜集、编辑,佚是指散失。
简单地说,辑佚就是将佚书(佚文、佚诗)现存的片断材料加以搜辑、整理,最大限度地恢复佚书(佚文、佚诗)原貌的文献整理活动和方法。
辑佚中的'佚'是相对而言的,绝对的'佚'则无法'辑'了。
因为是相对的,'佚'所指的范围可以随时变化,可以相对于一首诗、一篇文或一本书而言,也可以相对于一个人,还可以相对于一个时期、一个朝代、甚至一个国家而言。
为了避免辑佚。
对文献学的认识和感悟

文献学,对我而言,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深度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对文献的整理、分类、研究,更是对知识、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解读。
在深入学习文献学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文献学的核心价值。
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识别、获取、评估和使用各种文献资源,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书籍、报刊、手稿、碑文等各种形式的文献。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各种知识、观念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
此外,文献学还教会我们如何去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
每一种文献都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它们记录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护和保存这些文献,让后人也能从中受益。
在学习文献学的过程中,我也深感其挑战性。
文献学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和复杂,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
同时,文献学的学术研究也非常严谨和细致,需要我们具备高度的学术素养和责任心。
总的来说,文献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挑战的学科。
通过学习文献学,我不仅掌握了各种文献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文献学将会成为我重要的学术支撑
和实践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1 ·
史,研究者展开了对识字率、不同阶层读者的藏书偏 好、特定地区的阅读取向等主题的研究。阅读习惯、 阅读方式及阅读大众集体心态的变化等等问题,目 前均成为书籍史研究的重点。
其二,研究方法。 年鉴学派应用计量方法研究法国书籍与社会 史,直接推动了新书籍史研究的兴起。此后,书籍史 研究更是融会了传统目录学、文化史、文学批评理 论、科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理论,采用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 其三,研究结果。 在西方,新书籍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成熟而独 立的学科,一门为诸多人文社会学科所关注的显学。 一些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并出版了多种教材,成立 了一些书籍史研究中心,召开了多次研讨会,至于相 关的著作就更多。[4] (二)评价 新书籍史现在还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要作定 评还为时过早。以下谨就本人之认识,对西方新书籍 史作一简要评价: 其一,扩大了史学研究和文献学研究的视野,提 供了将两者很好地结合的研究模式。新书籍史著作 突破了早期印刷史研究的分析方法与问题意识,将研 究推进至社会史、文化史领域,开拓了阅读史、传播学 等重要论题,并以这些论题为切入点,探讨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等欧洲近代史的基本问题,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史学和文献学研究的视野。 其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这是新书籍史的 特色之一。其所采用的方法有年鉴学派的计量方法, 文学理论上的文本分析方法,以及社会学、心态史、 观念史等方法。 其三,提升了书籍史的地位。书籍史从来没有如此 被重视过,也从来没有被认为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 其四,将阅读、读者、文本等讨论引入书籍史研 究中,很有启发性。例如,罗兰·巴特提出“作者之死” 的文本批评思想,否定作者对文本的权威性与创造 性,认为作者一旦将作品交给社会,作者就不复存 在。这对书籍史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一些学者据以探 讨读者问题,指出文本的意义不在于文本本身,而在 于读者对它的期待。 其五,新书籍史研究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中,也存
正如伊丽莎白·爱森斯坦在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 刷机》中所指出并详细论证的:印刷文化与科学有着 紧密的联系。欧洲的科学革命也是拜印刷术之赐。关 于这一点,在《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中有集中的讨 论。[3]该书基于书籍史对科学书籍的进化性描述与 文本分析,探讨了书籍与科学发展的相互推动作用。
此外,相关的著作还有很多,读者可参考《中国 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所附的“西方书籍史参考 文献”,《书史导论》所附的参考文献以及何朝晖在该 书译序中补充的一些参考文献。
[18]史睿.试论中国古籍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J].国家 图书馆学刊,1999,(2):28- 35.
新书籍史对古文献学研究的启示
张升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始,西方兴起了文献学与 史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的书籍史研究。与传统的书 籍史相比,新兴的书籍史注重将其视为整体史的一 部分,更注重用社会史、文化史的方法来研究书籍, 并且注重开发以往书籍史涉略较少的领域(如传播、 阅读等),进而通过书籍来研究社会、历史。因此,学 术界把这种书籍史称为新书籍史,或直称为书籍社 会史。最近十几年,国内有一些学者对之作介绍①,而 且,也有一些学者学习其方法来研究中国的书籍史。
[15]耿 元 骊 . 三 十 年 来 中 国 古 籍 数 字 化 研 究 综 述 (1979- 2009)[C]// 第二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 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26.
[16]李广龙.我国古籍数字化理论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 2009,(11):12- 14.
[17]钟哲,李慧子.第三届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 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09- 07.
参考文献: [1]蒋宗福.新时期中国文献学研究综述[J].绵阳师范学院
学报,2006,(4):1- 9. [2]陈东辉.古文献学研究若干领域的回顾与展望[J].汉学
研究通讯,2008,(3):15. [3]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4:558. [4]刘乃和.历史文献研究论丛[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1979) 也是一部书籍史巨著。该书涉及印刷史、技术史、文 艺复兴史、宗教改革史、欧洲史、传播学等诸多方面, 对诸多学者的观点提出了批评。其将印刷机与欧洲 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联系起来,认为印 刷机从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促成了这些历史巨 变。它所展示的宏观视野,将书籍、印刷机与整个社 会的巨变联系起来,很有震撼力。
[12]何朝晖,李萍.西方文献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及其启示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37- 43,88.
[13]余英时《. 老子古今》序[M]// 炎黄文化研究(第 6 辑).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3.
[14]柯平.中西古代目录学比较研究[J].津图学刊,2003, (2):1- 9.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家 罗杰·夏蒂埃(Roge Chartier)撰写了《近代早期法国 印刷品的文化功用》(1987),主编了《法国出版史》 (Histoire de l’edition francaise) 和 《西 方 阅 读 史》 (A History of Reading in the West) 等大部头书籍史著 作。其主要贡献是将书籍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 步推进,尤其是在对阅读史领域的开拓上。与之前简 单地通过书籍的统计来分析集体心态不同,其指出了 从书籍到心态之间种种复杂的变量:读者读什么类型 的书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怎么读。由此开始,读 者与文本的关系成为书籍史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很多争议。即便是在目前,其中一些观点还有待商 榷,例如:(1)欧洲中心观 ①。西方学者谈书籍的历史, 基本谈的是欧洲的书籍史。至于中国,只是偶而提 到,而且也不够重视。可以说,中国在新书籍史研究 中仍处于边缘位置。(2)一些方法也应检讨和改进。 例如,计量方法是新书籍史研究的一种惯技,但是, 有的学者不断扩大这一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而用到 思想史、心态史研究上,就不一定合适。(3)新书籍史 研究越来越强调主观的作用,有逐渐淡化书籍本身 的趋势。例如,书籍应该是新书籍史的中心,是一切 问题的起源和直接导向,但是,新书籍史更重视书籍 的产生、销售、流通、传播与阅读的过程,以及在这些 过程中衍生出的诸多问题,而忽略了书籍本身。可以 说,新书籍史的表现是:重文本而轻书籍,重读者而 轻作者,重过程而轻结果,重理论而轻考证。书籍往 往被过于主观地加以推理、构想和诠释,其最终结果 必将是“书籍之死”。(4)新书籍史研究是从传统文献 学发展起来的,最后还要反哺文献学的研究。而现在 的情况是,其研究距离传统文献学越来越远,似乎成 了新书籍史学者自说自话的一套东西。
版社,1998:32- 33. [5]周少川.浅谈建立文献学的理论体系[C]// 历史文献研
究 (北京新 5 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82- 383. [6]周少川.新世纪古文献学研究的交叉与综合[J].文献, 2010,(3):22- 29. [7]王记录.中国史学思想通论·历史文献学思想卷[M].福 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21- 34.
①相关综述主要有:安占华的《法国书籍史研究简介》,《世界史研究动态》1986 年第 1 期;孙卫国的《西方书籍史研究 漫谈》,《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 年第 3 期;张仲民的《从书籍史到阅读史— ——关于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的若干 思考》,《史林》2007 年第 5 期;于文的《西方书籍史研究中的 《何为书籍?何为书籍史?—— —出发点与展望》;韩琦、[意]米盖拉的《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商务印书馆 2008 年版;[英]芬克尔斯坦、麦克利里的《书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2012 年版。
综上所述,新书籍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 其一,研究范围。 书籍是什么?书籍是一种商品。从商品的角度, 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它的产生、流通规律。 书籍如何创作?书籍史也关注书籍是如何写出 来的, 也就是书写史。与此相应的是关于“作者”的研 究得到了很好的开展,如作者的身份、权益,作者与 书籍、读者的关系等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书籍是如何生产的?从手抄本到印本,是一场革 命。书籍史学者对此十分重视,因此,书籍史简直就 如同印刷文化史。 书籍是如何流通的?学者展开了对销售网络、盗 版、国家审查制度等问题的研究。 书籍如何被阅读?由朗读到默读,由集体阅读到 个人阅读,均意味着书籍史上的巨大转变。围绕阅读
DOI:10.16124/13-1390/c.2013.02.026
献学固有的文化品格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改变,这种 改变带来的社会和学术效应等。二是古籍数字化自 身的理论及方法论建设,诸如古籍数字化的概念、性 质和特征,古籍数字化的标准、原则和规范,古籍数 字化的学科体系,人文学术研究与计算机的结合,古 籍数字化的真正价值和学术意义等。
·40·
(一)概述 学界公认西方新书籍史研究兴起于法国,而且 一般均以 1958 年费夫贺 (Lucien Febvre) 与马尔坦 (Henri- Jean Martin)合著的法文版《印刷书的诞生》为 标志。该书采用了统计学、社会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 论述了欧洲印刷书出现的背景及其生产经过、发行、 消费、社会影响等情况,深入分析了书籍作为商品的 传播方式以及书籍与社会文化变革之间的关系,打破 了传统目录学的研究方法与模式,揭示了新书籍史 研究的发展方向。费夫贺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 而马尔坦是其学生,是著名的文献学家。该书是费夫 贺策划的,因精力有限,他邀请马尔坦合作,并成为主 要撰稿人。他们的合作,从现在来看,似乎是历史的必 然。它很好地诠释了文献学(西方多称为目录学)与史 学的合作,并预示着其合作必将成为书籍史研究的新 方向和典范。自此以后,西方书籍史研究即进入了一 个新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书籍史时期。 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高等研究实践院以弗朗索 瓦·孚雷为首的学者合作出版了两卷本的《18 世纪法 国的书籍与社会》。该书主要论述了 18 世纪法国书 籍的生产、传播、分布情况以及与群体心态的关系。 该研究继承了《印刷书的诞生》所采用的研究路径, 将计量系列法大规模地应用于书籍研究,而且,将书 籍出版发行与社会心态联系起来,希图借助研究书 籍探明 18 世纪法国社会思想的演变。[1] 兴起于法国的新书籍史很快就得到了西方其他 国家尤其是美国学者的响应。例如,美国文化史学家 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的《启蒙运动的生 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979)即是一部影响巨大的新 书籍史代表作。通过该书,我们了解到:启蒙运动是 从一笔投机生意开始的;《百科全书》 是出版史上伟 大的出版物之一,也是当时一笔大生意之一。这个故 事本身就挺吸引人,而且其写作方法与一般的历史 学著作也有所不同,是一种类似于报告文学的写法。 在书中,他根据详细的档案资料,论述了这笔生意的 开展情况,进而分析了出版过程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书的传记,涉及的内容非常广 泛。此外,罗伯特·达恩顿还发表有一篇著名论文《什 么是书籍史》(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提出了新 书籍史上著名的“传播循环”模式(communication cir- cuit),认为作者、出版商、印刷者、销售者、读者是一 个循环传播的过程。[2] 美国文化史学家伊丽莎白·爱森斯坦(Elizabeth L. Eisenstein)花了 17 年时间写作的 《作为变革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