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地区地方文献特征略论
石刻文献与河洛文化论稿

石刻文献与河洛文化论稿
石刻文献是指以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古代文献材料。
这些石刻文献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文字、宗教、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河洛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黄河流域一带的文化,主要包括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区。
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文化景点和传统习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石刻文献与河洛文化之间的联系在于,石刻文献在河洛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记录和传承作用。
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都被刻在石头上,作为后人了解和学习的重要资料。
这些石刻文献不仅反映了河洛地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还展示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通过研究石刻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河洛地区古代人民的生活习俗、信仰观念、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
同时,石刻文献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认识和保护河洛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石刻文献与河洛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石刻文献可以深入了解河洛地区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保护和传承河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河洛文化论文优选范文10篇

追求自由
道家思想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超 脱,河洛文化中也存在对自由的 向往和追求。
佛教文化渗透
因果报应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报应 ,这一观念在河洛文化中也有广泛影响。
慈悲为怀
佛教倡导慈悲精神,河洛文化中也注重仁爱、宽容等 美德的培养。
修行成佛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成佛的境界,河洛文化中 也有对修行和超脱的追求。
02 03
探索河洛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新模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 河洛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 方式。
打造河洛文化品牌及推广策略
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河洛文化品牌,通过媒体宣传、文化交 流活动等多种渠道推广河洛文化,提高公众对河洛文化的 认知度和认同感。
鼓励学者出版河洛文化相关专著 、论文等学术成果,积极向国内 外学术期刊投稿,提高河洛文化 的学术影响力。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的交 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河洛文化的 研究与传播,提升河洛文化的国 际知名度。
创新发展路径探索及实践案例分享
01
推动河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将河洛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 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创新文化产品形态
鼓励和支持创新河洛文化产品的形态和表现方式,如动漫游戏、数字创意、网络视听等 ,满足现代消费者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加强文化产业合作
推动河洛文化产业与国内外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和 市场渠道,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河洛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交流
05
互鉴
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
创新旅游开发模式
河洛地区的地域范围研究_薛瑞泽

河洛地区的地域范围研究薛瑞泽(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研究河洛地区的地域范围,实际上是确定河洛文化发生的地区。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学术界经历了以有无明确地理界限为标志的“模糊说”和“四至说”两个阶段,而明确地域范围是深入研究河洛文化的必需。
从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的差异以及交通形势的变化等方面考察,我们可以确定河洛地区指的是以洛阳为中心,东至郑州、中牟一线,西抵潼关、华阴,南以汝河、颍河上游的伏牛山脉为界,北跨黄河以汾水以南的济源、焦作、沁阳一线为界的地理范围。
不过,作为一个文化区域,其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文化中心影响力的变化,文化区域的范围要呈现出或大或小的扩张或收缩,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
那种用僵化的观点看待文化区域的范围,只能阻碍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河洛地区;南界;北界;东界;西界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05)01-0005-05收稿日期:2004-11-12作者简介:薛瑞泽(1962-)男,河南灵宝人,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
关于河洛地区范围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河洛地区包括今豫西地区及至晋南一带,没有明确的地理界限,简称“模糊说”。
第二阶段,对河洛地区的东西南北有了一个明确的地理界限,简称“四至说”。
模糊的地理概念是在河洛文化研究伊始所出现的,因认识水平限制,学者的表述不是很明朗,对此不能苛求。
现将主要的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赵芝荃认为:“河洛地区系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整个豫西地区及其黄河北岸的平原而言,它位于黄河中游,犹如摇篮之心脏,在史前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轴心和主导的作用。
”[1](P1)韩忠厚认为:“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水。
在此是个地域概念,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指黄河中游、洛水流域,这一广阔的地域范围。
具体地说,即是黄河从河曲(风陵渡)向东经三门砥柱、过孟津直达荥阳、郑州,这一段大河以南,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
河洛文化概论讲义第六章汇总

第六章河洛地区的思想学术(下)第一节史学一、先秦时期史学的奠基在商周二代,朝廷中就有史官,但其大部分是书记之史,兼掌占卜。
春秋战国时期史官的职掌不外乎记历数、卜筮、算数、作册命,制禄命官书等。
大约在东周晚期,朝廷中已有史正、太史等一类专职史官,一方面负责注记,即收集史料、保存史料,另一方面负责史书撰述。
总之,史官和史学在殷商和西周时代还处于萌芽时期。
到春秋时代,以记载历史大事与年代的史官和史学著作才正式出现,标志史学正式形成。
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河洛地区已出现了一些史籍。
例如杂辑而成的《尚书》是我国最早的王室文诰汇编,现存58篇,分别按朝代编辑,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
此外还有《逸周书》,原名《周书》,有71篇,是研究周代历史文化的一部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尚书》和《逸周书》大多记述河洛地区的史事。
和鲁国《春秋》性质相同的编年类史书,有《竹书纪年》,西晋时发现于汲郡(今河南卫辉)的魏襄王墓冢,这是魏国的一部编年史。
它上起夏代,下继殷商西周,春秋时晋国、战国时魏国,止于魏襄王时。
此书记载了夏、商、西周各王世数和总年数,而且所记历史事实与传统说法特别是儒家关于夏商西周的许多重大史实完全不同,因而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惜此书已亡逸,有清人辑本可用。
此外还有《左传》和《国语》,很可能出于河洛地区。
《左传》的成书年代大致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之间。
有学者指出:“《左传》一书的作者虽然难以肯定,但是可以肯定《左传》与三晋尤其是魏国关系最为密切”。
①理由有四点:1、《春秋》经以鲁国史事记述最多,但《左传》所记史事却以晋国最多,而鲁国反而次于晋国;2、鲁国用周正,《春秋》经也用周正。
而《左传》用夏正,晋为夏墟,为《左传》提供大量资料的国家也应是晋国;3、《国语》与《左传》互为表里,两者关系密切。
《左传》以晋史最多,《国语》也是以《晋语》为最多。
《国语》全书共21卷,而《晋语》就占了9卷。
河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河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河洛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是指位于黄河和洛河之间的地区所发展出的文化。
因为这个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所以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历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河洛文化的形成河洛文化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先民时期,约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这个时期人类主要是打猎、捕鱼、采集为生,居住在山林之间。
到了公元前5000年,人类开始了种植和养殖,使用陶器,并且发现了铜和青铜,这个时期也叫做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一地区开始出现了许多贵族和城邦,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也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
在这个时期,也是商朝的后期,河洛文化逐渐形成。
商代的发展给河洛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
二、河洛文化的特点河洛文化有许多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艺术和科技方面的成就。
早在新石器时代,河洛地区的先民就开始进行了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后来又出现了青铜器,这些器物表现了当时的人类对于艺术和科技的热爱与追求。
另外河洛文化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千年来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如夏禹铜鼎、颍川大观图、商代玉琮等。
河洛文化的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服装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三、河洛文化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河洛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5000年),人类主要是打猎、捕鱼、采集为生,居住在山林之间。
2. 商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71年),出现了许多贵族和城邦,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
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各种思想和文化在河洛地区相互交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河洛文化表现出更大的兴旺之势。
如汉武帝南巡,创立了洛阳的“洛阳纸贵”等。
论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

论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河洛文化就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与东南西北四个文化圈相衔接的、上古至北宋时期的传统文化圈,其核心为夏商周文化。
在河洛文化的众多特征中,河洛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性文化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根源性。
所谓根源性,一是指在诸种文化中发端时间早,对文明发展方向有引领作用,二是指作为文化核心的思想富于原创性。
史前考古文化足以说明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根源性的文化符号和标志,思想元典的原创性是河洛文化根源性的最有力证明。
标签:河洛文化;根源性;思想原典;原创性河洛文化就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与东南西北四个文化圈相衔接的、上古至北宋时期的传统文化圈,其核心为夏商周文化。
关于河洛文化的特征问题,学术界和政界归纳已多,大致有综合性、根源性、厚重性、辐射性、开放性、正统性、连续性、包容性、基础性、悠久性、原创性等特征。
笔者以为,在这众多特征中,河洛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性文化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根源性。
所谓根源性,一是指在诸种文化中发端时间早,对文明发展方向有引领作用,二是指作为文化核心的思想富于原创性。
本文拟从史前考古文化、“河图”“洛书”文化、思想元典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史前考古文化足以说明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史前文化主要是指夏朝建立之前文明成果的总称。
河洛地区史前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久远、内容丰富、领域广泛。
以郑州的新郑裴李岗村命名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在河南省中部、西部、南部已发现同类文化遗址120余处。
其中在裴李岗遗址出土了数百件磨制石器和陶器;在漯河的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以及灰坑、墓葬、公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特别是出土了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以三门峡渑池仰韶村命名的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在河洛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
距今5000年左右的河南龙山文化,在河洛地区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文化遗存。
西汉河洛士人“五经”传习特征略论

第 1期
21 0 2年 2月
洛 阳 理 工学 院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u a o uyn stt o cec n eh ooy Sc l i c ) or l f oagI tue fSi ea dT cnlg (oi e e n L ni n aS n c
且 出现 了标 志学 问最 高 层 级 的博 士 。在 此意 义 上 ,
《 左传》 ;贾谊 ,治 《 左传》 ,有 《 氏传训 故》 左 。
此二人为汉代河洛地区 《 左传》学士人 。
三 、西汉河洛士 人的 “ 五经”传习特征
叙 述 至此 ,我 们 可 以探 讨 西 汉 时期 河 洛 士 人
没有中断。 田何 为齐人 ,战国末 年就从 《 易》 学
收 稿 日期 :0 1— 2— 5 2 1 1 0
大家子乘学 《 ,汉兴 以来成为第 一代 《 易》 易》 学
作者简介 : 赵棚鸽 ( 99一) 男, 南嵩县人 , 士 , 17 , 河 博 主要从 事 宗师 。 由此 可 知 ,周 王 孙 实 为 西 汉 第 二 代 《 》 易 先秦 两汉文学研 究. 学大家 。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5 3 (0 2 0 0 1 O 6 4— 0 5 2 1 ) 1— 0 0一 3
洛 西汉经学 昌盛 ,治 经者 师 门派 别林 立 ,徐 复观 明确拒 绝 ,云 : “ 阳 有 武库 、敖 仓 ,天 下 冲阮 , 云 :“ 博士 为 了教 授弟子 ,顺 着经 文加 以敷衍发 挥 , 以成 为 固定形 式 的章句 ,再加 上博 士在 学术 上 的权
乃 归 于一体 。登进 人材 ,以通 经为 第 ,仕乃 出于一
途 。著之功令 ,颁为教条。自此以来 ,则公卿大夫 土吏斌 斌多 文学 之 士 矣 。 J5 可 以说 ,西汉 学 术 ”2 P ) 1 (
河洛文化论文

河洛文化论文
河洛文化,是指源于中国河南省的文化,也被称为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形态。
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河洛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在黄河流域定居、耕作和养殖,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商代至周代,河洛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在这个时期,河洛地区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古城,如洛阳、开封、郑州等。
在中国历史上,河洛地区一向被认为是文化和政治的中心。
这个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广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如汉字、鲁迅文学奖、中国画等。
同时,这个地区也是政治上的重要中心,曾经是众多朝代的都城。
河洛文化的美食也是其独特的文化之一。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豫菜,其特点是地道、清淡、鲜美,富含营养成分,备受人们的喜爱。
总之,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这种文化已经熠熠生辉,充满了无限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 南 图书馆 学刊
20 0 9年 1 0月
河 洛地 区地 方文献特征 略论
杨 琳
( 阳理 工 学院 图书馆 , 南 洛 阳 洛 河
关 键词 : 志 ; 洛地 区 ; 方 文献 方 河 地
412) 703
摘 要 : 洛地 区是 华夏 文 明的摇 篮 , 里 的地方 文献 有 着悠久 的历 史 , 河 这 通过 对 “ 河洛 地 区地方 文 献 ” 的调 查分 析。 发现 “ 河洛 文献 ” 具有 非 常 高的研 究价值 和 实用价值 。 中图分 类号 : 2 5 G 5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o 3 1 8 (o 9 O 一 1 3 0 10— 5820 )5 O6— 3
献 的发 掘 和研究 有所 帮助 。 河 洛 地 区地 方 文 献 是 指 记 载 河 洛 地 区的 政 治 、
和 自然 面貌 .为研 究 河 洛地 区 的历史 文化 提 供 了 丰
富 的 素 材 。 : 弘 治 十 七 年 (54年 ) 《 师 县 如 明 10 的 偃 。 载有 : 邑1 有 志 , 月 寝 “ 日 岁 文化 、 济 、 物 、 术 、 史 、 经 人 艺 历 山川 、 俗 、 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风 气 物 志 》 是 现存 最 早 的偃 师 志 , 不 ” 又 明 产、 自然 资 源等 方 面 的各 种信 息 载体 。 洛 地 区 的地 久 . 无 残 缺 。 说 明在 此 之 前 偃 师 就 有 志 。 如 : 河 公 55年 ) 巩 县 志》 是 现 存 最 的《 , 方 文 献 主 要 有 : 洛 地 区地 方 志 、 洛 地 区谱 牒 、 河 河 河 嘉靖 三 十 四年 ( 元 15 民 13 又 洛地 区地 方 史 料 、 洛地 区地 方 人 士著 述 等 。 河 这些 是 早 的巩县 地 方 志 , 国二 十 四年 (9 5年 ) 重 新 修 此 卷 建 沿 星 全 面 了 解 和 研 究 河 洛 地 区 的 历 史 与 现 状 的 主 要 工 撰 。 次修 撰 含 八 卷 , 一 又 含 疆 域 、 置 、 革 、
惠政 ; 七 含艺 文 ; 八含 遗 文 。 如清 朝 乾 隆 五 卷 卷 又 口增 减 、 迁 、 展 、 搬 发 繁衍 等 概 况 。 地域 性 的变 化 包括 妃 、 18 版 偃 , 地理 、 候 、 文 、 治 、 济 、 气 水 政 经 文化 、 E等社 会 的各 十 四年 (7 9年 ) 《 师县 志 》 是 清 代 著 名 学 者翰 人 l 个方 面 。 因为有 了这 些变 化 , 有 了社 会 的进 步 与 林 院编 修孙 星衍 领 衔 编纂 的 , 志 书前 有序 言 两 篇 , 只 才 原
具. 具有 非 常高 的历 史价 值 。
1 地域 性 浓厚 、 色显 著 特 野、 邑名 、 胜 、 俗 、 形 风 山川 寨 ; 二含 官治 、 秩 、 卷 禄 城 池、 边维 、 里 、 表 、 保 坊 店镇 、 市 、 治 、 璇 、 官 ; 集 学 坛 职
卷 三 又 含 土产 、 口 、 户 田赋 、 桑 、 贡 、 程 、 政 、 农 土 课 荒 卷 城 故县 、 闸坝 、 目 、 祀 、 科 祠 地 域 性 是 地 方 文 献 中最 具 特 色 的 一 个 基 本 特 武 备 : 四 又含 古 迹 、 驿 、 征 。 洛 地 区 的 地方 文 献 , 域 性 浓 厚 , 围极 其 具 陵墓 、 观 、 室 、 宦 ; 五 含 关 梁 、 渡 、 河 地 范 寺 宫 名 卷 津 营寨 、 人 流 孝 卷六 又含 烈 妇 、 祥 、 河 、 署 、 实 黄 公 后 体 . 至村 户 都有 记 载 。 谱牒 中可 以看 出家 族 的人 物 、 寓 、 义 ; 小 从
篮 。河 图 洛 书 的诞 生 地 。在整 个 中华 民族 的发 展史
2 年代久 远 、 资料 丰富
河 洛 地 区是 华夏 文 明 的起 源 。 其是 洛 阳地 区 , 尤 是 中 国建 都 最 多最早 的城 市 . 化底 蕴 之丰 厚 , 史 文 历
在 纵观 上。 占有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 , 一 范 围 的地 方 文 献 , 这 更 沉淀之繁多 。 中国很少有城市 可 以与洛 阳比拟 。 河洛 地 区 的地方 文 献 , 中可 以 看 出 , 里 的 地方 文 从 这 是还 原 历 史真 相 必不 可 缺 的珍 贵 资料 。经过 对 河 洛 地 区地 方 文献 近 十年 的研 究 和调 查 .笔 者 就河 洛 地 献有 着悠 久 的历史 和 丰 富的 资料 。尤其 在 地 方县 志 修 准 经 区的地 方 文 献 的特 征 略作 几 点分 析 .以期 对地 方 文 方 面 。 撰 时 间早 , 确 地 反 映 了当 时 的 政 治 、 济
的济 源 、 作 、 阳一 带 。0 2年 1 焦 沁 20 O月 , 郑州 举 办 浓 厚 的地 域性 对 河洛 地 区的各 种科 学 研究 提供 了极 在 的 “ 洛 文 化 与 台 湾 ” 术 研 讨 会 期 间 . 绍侯 先 生 高 的参考 价值 和使 用价 值 。 河 学 朱 和沙 旭 升 先生 都 曾谈 到 . 由开 封 禹王 台所 存 康 熙所 题“ 存河洛 ” 公 匾额 等 可 以进 一 步 说 明 . 谓 河 洛地 所 区. 向东 还 应 该包 括 开 封在 内。 里是 华 夏 文 明的摇 这
河洛 地 区是指 黄 河 洛水 之 间 的广 大地 区 .以豫 西 平原 ( 阳 ) 洛 为腹 地 , 起 郑州 , 抵 潼关 、 阴 , 东 西 华 南 至汝 河 、 河 上 游 的伏 牛 山脉 , 至 黄 河 、 颍 北 汾水 以南
型 和 文 化 传 统 。 : 国六 年 《 宁 县 志 》 载 了 天 如 民 洛 记 文 、 理、 地 山川 、 迹 、 区 、 洫 、 产 、 古 里 沟 土 田赋 、 俗 、 风 建 置 、 典 、 校 、 历 表 、 官 、 员 、 物 等 。 些 祀 学 学 职 科 人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