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3月是故乡明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月是故乡明》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月是故乡明》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3月是故乡明》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掌握散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理解散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4.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散文《3月是故乡明》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散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散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2.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3月是故乡明》;2.针对课文准备的教案和课堂活动安排;3.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3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让他们简单描述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学习1.介绍散文《3月是故乡明》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

2.逐段解读散文内容,重点解释其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确保学生理解清楚。

3.提醒学生注意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引导他们对散文进行深入思考。

思考组织学生回答一些问题,让他们对散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对散文的理解能力。

拓展可以邀请学生讲解散文的部分内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也可以与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和探讨,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五、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散文的重要性和阅读的乐趣,激励学生继续进行文学阅读和思考。

六、作业布置布置阅读相关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以便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3月是故乡明》(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月是故乡明》(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课题:《月是故乡明》【学习目标】1.1.认识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济”。

2.默读课文,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重点)2.3.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

(难点)【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季羡林:(1911年—2009年),山东省聊城人。

现代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家、文学家。

他精通多种语言,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2.写作背景《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3.拓展:杂诗(唐王维)君子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译:您从故乡而来,应该很了解故乡的事吧。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着花纹得窗前,那株梅花开了没有。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却没有纸和笔,请向家人告知我平安无恙。

秋思1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归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却没有纸和笔,请向家人告知我平安无恙。

【自主独学】任务一:朗读课文3.这篇课文,我读了( )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选项上打勾)。

2.边读边在课文中圈生字,画生词,不明白的画上“?”。

任务二:读好本文词语,并通过查字典,给不会的、不熟悉的字注音。

徘徊烟波浩渺篝火萌生晶莹澄澈风光旖旎瑞士莱芒湖一望无垠顷刻巍峨燕园点缀任务三:认准多音字济()()燕()()()()()()任务四:理解课文读完题目,请你至少提一个问题?【课堂导学】学习活动一:复习词语;朗读与月亮有关的诗歌;进入课文。

学习活动二:初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将笔记写在书上)。

学习活动三:再读课文,作者故乡有什么特点(横线勾画),故乡之月有什么特点?(波浪线勾画)。

《月是故乡明导学案》

《月是故乡明导学案》

《月是故乡明》导学案《月是田园明》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理解《月是田园明》的背景和作者背景,掌握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领会作者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效果。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二、导学内容:1.《月是田园明》的背景介绍《月是田园明》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述了思乡之情。

杜甫生活在唐代中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感人肺腑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2.诗歌分析(1)结构分析:《月是田园明》是一首四句的七言绝句,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思念田园的情感。

每句都是完备的意象,构成了整首诗的主题。

(2)语言特点: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明了,富有音韵美和意蕴深厚。

《月是田园明》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有趣。

(3)意象和修辞手法:诗中的“月”被赋予了“田园”的象征意义,通过“田园明”这一形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田园的思念之情。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比照、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三、导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杜甫和《月是田园明》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诗歌赏析:逐句解读《月是田园明》,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和意象修辞手法。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田园的感情,分享自己的思乡之情。

4.写作训练:要求学生以《月是田园明》为题目,写一篇关于田园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5.诗歌朗诵:让学生背诵《月是田园明》,通过朗诵的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四、拓展延伸:1.了解更多杜甫的诗歌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2.探讨“田园”的意义,思考家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他们通过写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月是田园明》这首诗歌,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美好和温馨,感悟到生活的深刻和意义。

3.月是故乡明(导学案)- 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

3.月是故乡明(导学案)- 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课时导学案五年级上册三课学校:新店小学备课教师:申玲霞课题3、《月是故乡明》课型略读课时 1 前置性作业搜集作者的资料。

学习任务学习建议学习活动二次修改(一)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学习生字时要掌握所学生字的音、形、义。

1、学生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小组合作读以下生字新词,互相纠正生字新词的发音。

生字:徘徊渺篝萌澄澈旖旎瑞莱垠顷峨燕缀生。

词:徘徊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瑞士菜蒙湖无边无垠碧波万顷耄耋燕园圣地点缀要求:读得字正腔圆;给生字组词,并能用所组的词写一句话。

(2)通过查字典掌握“燕”的多个读音。

完成练习(给“燕”注音:燕京、燕园、燕山、姓燕)(3)结合上下文或通过查词典理解新词的意思。

(二)温馨提示:概括课二、认真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默读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文主要内容时,“童年趣事”可按时间顺序依次概括,“成年经历”要抓住观月地点的变化梳理出观月的大致经历。

1、通过读课文,我发现第2--6自然段都是以()为线索展开描写的。

不同的是2--4自然段是回忆了作者在()的童年生活,5、6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作者离开故乡后在()和()望月的经历。

2、根据以上内容列出文章提纲。

3、我还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三)从直抒胸臆的语句和细节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住关键性语句和联系杜甫的诗句,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小组交流,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1、认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

2、小组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两个句子体会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思考:故乡中的“小月亮”中真的比他乡“大月亮”、“美月亮”美吗?作者为什么对故乡中的“小月亮”情有独钟。

4、作者要借月亮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写法叫什么?。

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导学案
编写人:
学习时间
2020年2月13日
学习内容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
电子教材出处
乐教乐学App中的课本点读选择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辅导
教师根据学习任务卡安排随时在线答疑
交作业
晚上九点前把完成的作业发布到乐教乐学或微信群中
作业批改
教师批改或反馈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作业训练
一、读一读,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在烟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òu gōu)火。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éng míng)发。抬头望去,那澄(dèng chéng)澈(chè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2)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ì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二、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来自”“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导学案月是故乡明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在故乡看到的景物和感受;2.掌握诗句中的五个词语:故乡、明、照、离、家乡;3.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4.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

【学习重点】1.品味诗句中的五个词语的意义;2.读懂并理解诗歌的意境;3.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

【学习难点】读懂并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一、导引新课1.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诗句:“小池”的诗句是什么?2.教师出示她自己所写的一篇诗歌,让学生欣赏,并询问学生对这首诗的感受。

3.教师说明本节课将学习一首诗歌,这首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题目是《月是故乡明》。

二、整体理解1.教师向学生展示诗歌《月是故乡明》,学生跟读。

2.教师借助课件解释诗歌中遇到的生词:故乡、明、照、离、家乡。

3.学生跟读诗歌并阐释诗歌的意境。

三、研读诗歌教师提问学生:1.诗中的“故乡明”,你们猜猜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说“明月带给你离家的思绪更浓”?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你有过发自内心的思乡之情吗?你是怎么想家的?你又是怎么克服思乡之情的?5.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个词语?为什么?6.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理解和感悟?四、归纳总结1.请几位学生就第一个问题回答。

2.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

3.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感悟。

将你们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4.教师评价各个小组的讨论成果,再次强调诗歌的意境和韵律。

五、拓展学习1.请学生们诵读本课学的两首诗歌:《小池》和《月是故乡明》。

2.教师带领学生诗朗诵。

【学习反思】通过这节课,学生们读懂了杜甫的诗歌《月是故乡明》,诗歌中充满思乡之情,诗人的真情实感让人动容。

同时,学生们也拓展了对诗歌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

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培养学生们主动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整个课堂充满了温馨和感动,也丰富了学生们的情感和意境。

【深化学习】一、感知诗歌之美1.学生们将第一次研读的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写在纸上。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导学案知识点全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导学案知识点全面
体会:“天天”“乐此不疲”“盼望”写出了作者对童年夏夜数星星、摇知了的喜爱,也使我们感受到作者玩耍时的快乐。
五、课外积累
1、课外有关思乡的诗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学们积累下来吧!)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快读全文,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①外国的月亮②燕园的月亮③故乡的月亮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3《渝月是故乡明》导学案
年级:五年级 科目:语文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月是故乡明》
课 时
2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徘、徊、渺、篝”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三、重点解析
1、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 ③看月亮 ④做梦
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作 业
一课时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遍)
2、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5句以上)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一首以上)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导学案




7.再读课文,我知道:
(1)作者去过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这些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年近耄耋时,看到窗外月色下的良辰美景,想到的是( )。
A.故乡的月亮B.童年的趣事C.亲人和朋友D.未完成的工作
三、查阅资料拓展延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学校:__________班 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课题
3月是故乡明(1课时)
学习
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感受作者描写的故乡月色之美、童年之乐。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习
重点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燕山(yān yàn)小燕子(yān yàn)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点儿烟波浩渺之势
烟波浩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形容景色的四字词语: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月是故乡明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徘、徊”等16个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3、搜集思乡的诗文和与月亮有关的诗词,抄写并背诵。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学法指导:
(1)诵读法: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加深印象,促进理解。

(2)批注法:品味语言,探析主旨,体会情感。

三、自主学习
(一)资料补充
1、了解作者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作品《季羡林文集》。

2、说说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
①“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②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③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能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我会读
篝(ɡōu)火、萌动、澄(chénɡ)澈、徘徊耄耋(mào dié)
清光四溢、碧波万顷(qǐnɡ) 风光旖旎(yǐ nǐ)烟波浩渺
(2)多音字“燕”:
我住的朗润园是燕(
..yān)园胜地。

燕(yàn)子
(3)理解部分词语:
风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美好,风光美丽动人。

耄耋:指老年高龄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将故乡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引出“月是故乡明”的主题。

(2)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月下故乡的山、水、,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看到的月亮。

(3)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提示:结合上题按照时间顺序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4、默读思考:
(1)说说哪句话是对“月是故乡明”的阐释?
(2)说一说,除了故乡的月亮外,作者还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作者分别用什么词语形容了那些地方的月亮?
外国的月亮——美妙绝伦
北京的月亮——奇景
(三)细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回忆《祖父的园子》体会文章情感的方法。

(对人、事、景、物的描写中体会情感)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的?在文中批注。

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经历:(1)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

(2)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芦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句子A: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梦中见两个月亮叠加在一起。

(由现实到梦境,表达自己儿时对家乡的热爱;表达此时对家乡的眷念。


句子B: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
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

(这是对比,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默读课文,自己从文中再找出相关词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句子C: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种表达情感的方法是直抒胸臆。


3、结合以上内容说说你对课题“月是故乡明”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请抄写并背诵以下诗句。

自己再搜集思乡的诗文和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杂诗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入京使
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与报平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四、课堂检测:
一、读一读,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在烟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òu gōu)火。

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éng míng)发。

抬头望去,那澄(dèng chéng)澈(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2)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 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

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ì 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二、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四字词语,意思不变。

1.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亮的光辉充满四周,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
2.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

()
3.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蓝而广阔无际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
三、默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四、从“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

”你又感受到什么?
五、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如家乡的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对儿女的呼唤声……请置身某个环境,写一个片段。

不少于200字。

【答案】
一、(1)miǎo ɡōu ménɡ chénɡ chè
(2)mào dié zhuì
二、1.清光四溢 2.离乡背井 3.碧波万顷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答案不唯一。


四、这是对比。

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示例: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空气是那么纯净,没有丝毫的污染,呼吸起来感觉很舒服。

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那离我远去的人和物无不让我思念。

记忆里家乡夏日的夜晚,我们孩子们三五成群的在野外游玩嬉戏,皎洁的月光照亮家乡的大地,月光下,一群群如同游动的星星般闪亮的萤火虫。

在萤火虫黄绿色的光芒照射下,一片片白日里原本是金黄色的稻田随风浮动着墨绿色。

那断断续续的光芒和月光一起照亮漫长夜晚,让人不得不沉浸在这一幅大自然纯天然美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