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建立始末:曾经是远东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合集下载

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1

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1

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1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究内容摘要:中国在经历了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西方各国凭借着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这使部分中国统治阶层中的官员开始慢慢清醒过来,他们认识到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的重要性。

经过几十年的思想转变与实践,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终于有了自己近代化的海军与海防。

然而,海军与海防建设的实践者们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心血与成果在不久以后发生的甲午战争中,竟然那么不堪一击。

中国海军的装备、士气在甲午海战后直到清朝覆灭都一蹶不振,急速消沉。

中国又重新回到19世纪前中期有海无防的局面。

在此,我们将通过对历史的总结与反思来对我们当代的海军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

关键字:海权意识、海防大讨论、李鸿章、海军学堂、水师初建、四洋水师、甲午海战、近代海军发展、当代海军建设中国近代海军初建的历史背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古代海军曾经辉煌过,北到朝鲜,东抵日本,南指印尼,西达东非,都留下了中国人骄傲的足迹。

但是这些航行不是以开拓疆域、进行侵略为目的的,而是以开辟海洋航线,繁荣海外贸易为目的。

而近代以来,由于蒸汽机、螺旋桨以及火药、火炮技术的出现和改进,只是西方各国的海军装备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古代海军惯用的接舷战、冲撞战、火攻战变得毫无用武之地。

而先敌发现占领最佳攻击阵位,迅速瞄准先敌开火则成了海战的最基本模式。

西方各国凭借着他们坚固的船、犀利的炮火、极快的速度打开了亚、费、拉美洲各个国家的大地,有恃无恐的将这些国家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中国近代化海军开始于晚清,清代以前,中国只有水师,没有海军。

魏晋南北朝至宋金时期,大规模的战争夺在长江一带进行,在这客观上促进水军的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有了一支包括艨艟、斗舰、走轲、海鹘等各型战舰的庞大海军,并在公元663 年的白江口海战中大败日本海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四川省绵阳中学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中学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中学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简单来说,区块链技术就是一个经过特殊加密、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同时记录同一笔交易的大账本。

”树图区块链创始人龙凡这样解释,“信息生产部门负责记录存储信息,也就是‘区块’,而信息使用相关方之间通过‘链’式加密方式传递,任何人都可以进行记账,但是如果想要对账本中记录的某一信息进行修改则几乎不可能。

”一个比喻或许更加简明。

比如买家从卖家手里购买了一件商品,买卖双方就同时向全网“喊话”:我们完成了一笔交易。

然后区块链上的每一个节点就同步记录下这笔交易,一个个小账本构成了一个超大账本,同一笔交易在不同的小账本上保持一致,公开透明,无法篡改。

解决信任问题,因此成为了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它的能量正在于,以技术保证建立了一套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信任系统,从而让数字世界跟物理世界一样真实。

“说到底,区块链就是一种无需信任积累的信用建立范式,任何互不了解的个体通过一定的合约机制,不再需要一个中间方,就可以达成信用共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接受《经济日报》独家采访时表示。

(摘编自陈静《区块链:推开信任世界新大门》)材料二:目前,腾讯志愿者旗下的“404寻亲广告”“广点通寻人”“电脑管家寻人”“小管寻人”“优图寻人”“微信小程序寻人”等公益寻人平台都将应用区块链技术。

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更新、多中心存储,提升公益寻人的协同效率。

传统公益寻人平台区块链共享后的公益寻人平台(摘编自彭琳《腾讯运用共享技术构建“公益寻人链”》)材料三:不少专家认为,尤其是在多方参与、链条长、信任缺失的场景里,区块链凭借其独有的信任建立机制,将成为未来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新型信任体系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

北洋海军对中国的启示

北洋海军对中国的启示

北洋海军对中国军事的影响北洋海军的兴衰成败,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缩影,展示了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历史经验。

通过对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建设作战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经验教训。

一、北洋海军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观念发生重要变革的产物。

任何军事变革,都是以军事观念的革新为先导。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的残酷现实,使清政府产生了极大震撼。

中国朝野深感“夷祸之烈”以及中国“创巨痛深”。

在中国国防面临着深重危机的形势下,清朝当局的军事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

这些变化,对北洋海军的创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是出现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变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军事自强的主张认为当今西方入侵中国的“夷人之变,为旷古所未有”,中国面临的是“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

所谓“变局”,最主要的是中国国家安全受到西方国家海上侵略的严重威。

对“变局”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清政府军事自强思想的提出。

提出了练兵、制器,实现军事自强的主张,代表了清朝最高统治当局当时军事变革思想,激起了巨大反响。

由对“变局”认识而产生的军事自强思想,是推动中国近代海军创建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说,没有军事自强思想的提出,就不可能有北洋海军的创建。

二是“师夷长技”已由鸦片战争时有识之士的呼声。

随着洋枪洋炮在湘淮军中的大量使用,清朝统治当局对西方新式武器装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师夷智”以变革中国军事成为洋务派的共识。

他们提出不仅要将自制和外购西方船炮作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而且要学习西方军队训练方法、军事人才的培养选拔方法等。

“师夷长技”是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起点和突破口。

在“师夷长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不仅向国外购买新式船炮,而且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新式海军学堂。

这些,都为北洋海军的创建提供了物质条件。

北洋海军成军,是实践“师夷长技”思想的结果。

三是在对中国海防危机有了较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海陆并重的国防思想。

中国万里海疆,已直接暴露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这种分析代表了清朝当局对海防形势的基本认识。

历史趣谈北洋海军建立始末 曾经是远东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历史趣谈北洋海军建立始末 曾经是远东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北洋海军建立始末曾经是远东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导语: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清廷以赔款作为日本撤兵的条件,于是筹办海防、海军的建议随之兴起
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清廷以赔款作为日本撤兵的条件,于是筹办海防、海军的建议随之兴起。

面临着外侮日重,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的险恶形势,清政府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王朝国防建设的近代化。

经过筹划,由沈葆桢、李鸿章等人倡议,经总理衙门核准,每年调拨关税和厘金 400 万两作为经费,计划在 10 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

但纵观这场海防与塞防的争论,本来是国家的边疆军事问题,但是最后却演变成为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与以左宗棠为首的湘系集团的利益之争。

此次争论之后,左宗棠的西征军饷常有了批款项存留待用,而海防经费却由此拮据。

有谕令:“铁甲船需费过巨,购买甚艰,著李鸿章、沈宝桢酌度情形,如利于用,既先购一两只,再行续办。

”这就使得本来能够乘时筹建出一定规模的近代海军,丢失了时机。

艰哉巍巍黄海海战
在甲午战争的悲怆史中,历来有一句声讨“直把昆明换渤海”,就是针对慈禧太后动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而言的。

几乎所有指向清廷无能的笔伐都一致认为朝廷腐败、官员内斗、水师资金挪作他用导致北洋水师败给了日本海军。

早在1888年时,北洋水师从舰艇装备到官兵素质在亚洲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

但是俄罗斯沙皇太子1891年访日期间的一次意外事件,
生活常识分享。

(转帖连载1)大清海军的落日辉煌——出乎意料的北洋海军真相

(转帖连载1)大清海军的落日辉煌——出乎意料的北洋海军真相

(转帖连载1)大清海军的落日辉煌——出乎意料的北洋海军真相北洋海军从始至终的窘迫绝不仅仅源于挪用经费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现代化军队。

在危机愈加深重的时刻,失去海防几近意味着失去政权,于是清廷终于发出了“大治水师为主”的决断,仅建成北洋海军就耗银3000万两。

但为什么自1888年北洋成军后,“添船购炮”的工作突然完全停止了呢?连慈禧皆称“惟念海军关系重大,非寻常庶政可比”,几近将海军视为身家性命,却突然要将其经费挪去兴建颐和园呢?原来,慈禧正面对另一个烦恼。

修颐和园,估工银2000万两,却无款可用。

海军和颐和园,成了慈禧的两块心病。

挪用海军经费无异是削弱自己的统治的根基,这一点精明的慈禧决不会不知。

北洋舰队黄海战败后,她迅即宣布“现当用兵之际,著由宫中节省项下发去内帑银三百万两”。

她也知道要赶紧停止精心准备的在颐和园的祝寿,且赶紧归还一部分挪款。

铁甲舰和颐和园,应该说是一对矛盾体,但对慈禧来说却毫不矛盾。

危机时用铁甲舰来防止“大清江山”的崩塌,和平时用颐和园来享受奢华。

一切似乎都天经地义。

所以她即主张大办海军,多购舰船,又痛骂阻止她修园的大臣。

李鸿章早年感觉到宫廷侈奢与国家防务的巨大矛盾。

他在上奏中要求宫廷停“不急之需”,还是很有胆识;但最终他还是加入了挪款行列,甚至成为其中积极的筹措者。

这首先是对本身官位的忧虑。

李鸿章在朝中树敌太多。

其之所以能够鹤立,主要得力于慈禧。

作为一个满清官场角逐中的老手,他很快做出了挪用海军经费自保官位的抉择。

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需银六十万两。

李鸿章声称无款。

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他才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一百零七万两千九百两;德华银行存银四十四万两;怡和洋行存银五十五万九千六百两;开平矿务局领存五十二万七千五百两;总计二百六十万两。

”无款的海军和藏款的李鸿章形成了多么矛盾的对照。

李鸿章早年曾说过:“臣愚以谓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制造兵轮船之费,万不可省。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一、内容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使得名噪一时的亚洲第一舰队——北洋舰队,应运而生。

然而,其在战争中惊人的归于覆灭的速度,让人们痛心疾首。

这也激起了人们探求这只伟大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兴趣。

二、关键词北洋舰队、李鸿章、军费挪用、洋务运动、贪污、幕僚、谎报战况三、正文在隆隆的火炮声中中国迎来了19世纪,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帝国再也不能以“天朝大国”自傲,面对着水师的次次败绩、同胞的鲜血、国土的沦丧,朝野上下有识之再也坐不住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张充斥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

于是乎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求强”,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

北洋水师(又称北洋舰队)就此应运而生。

1888年12月17日,在旌旗飘扬的刘公岛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师成立,中国人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是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上舰队。

然而,万众瞩目的、在李鸿章口中“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则有余”的亚洲第一舰队——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却以其震惊中外的速度归于覆灭。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也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空前的失败产生空前的震撼,整个社会人人痛心疾首。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

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差巨大的结局?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到底原因何在?北洋舰队的覆灭,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政治的腐败将北洋海军推向了灭亡首先,政治的腐败导致的海军经费的挪用,是北洋海军覆灭的重要原因。

从1861年决定投巨资向英国购买一支新式舰队起,到北洋舰队成军的二十七年时间内,清廷为建设海军到底耗去多少银两,至今无法精确统计,但投入无疑是巨大的。

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

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

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近代以来。

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殖民压力,尤其是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海军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这一教训促使中国开始认识到强大的海军力量对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海军的现代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陆续成立了一系列的海军学院和军事学校,开始了培养海军人才的工作。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海军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海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海军积极参与了对日本的抵抗,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开始了新的发展和建设。

在建国初期,中国海军主要依赖苏联的技术和支持。

然而,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了对苏联的依赖减少。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开始自行研发和建造军舰,并积极推进海军现代化的进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海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中国开始建造更加先进的军舰和潜艇,并提高了海军人员的培训水平。

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中国海军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航空母舰和远洋舰队的建设。

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具备了一定的远洋作战能力。

中国海军参与了多次国际海上合作行动,如打击索马里海盗、非洲和中东地区维和等任务。

中国还积极发展远洋港口和基地,为海军提供更加稳定的补给和后勤保障。

展望未来,中国海军将继续努力提升自身实力和能力。

中国已经宣布了海军发展的“蓝图”,将进一步加强远洋作战能力,并推动航母编队建设。

中国还将继续加强海军的现代化装备和技术研发,提高人员素质和战斗力。

总的来说,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脆弱到强大的转变。

中国海军在保卫国家利益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甲午海争中国失败原因探析

甲午海争中国失败原因探析

甲午海争中国失败原因探析卢欣欣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发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战争的结果一如从前,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从两国海军实力对比,不难看出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船舰落后,弹药不足、质量低下,海军官员腐败软弱……而日本则极为重视海军的建设,全国紧衣缩食支持海军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考虑其它因素,我们也可以预测出战争的结果。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海军装备爆发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巨大的伤痕,直到今天,我们还能或多或少的见到这场战争所造成的的直接、间接的影响。

甲午战争的结局,导致原本从近代化赛道同一条起跑线出发的中、日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命运道路,现代南北朝鲜的争端、中国的台湾问题,追根溯源也都会讲到甲午,这是一段距离今天既遥远、却又触手可及的鲜活历史。

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朝鲜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动荡。

中国在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海军后,虽然添置了一些先进船舰,但是由于军纪以及军火供应出现问题,北洋舰队并没有太大的战斗力。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把中国作为侵略对象,朝鲜被当做了进攻中国的跳板。

日本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希望通过外交手段使朝鲜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成为“独立国”。

后日本趁朝鲜政府动乱,派大批军队入朝,加紧备战。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开战的导火索,在6月2日日本内阁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

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向丰岛海面的北洋水师济远和广甲两舰发动突然袭击,打响了甲午战争的第一枪。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陆战在本文中就不多说,主要来提一下海战。

战争爆发后,朝鲜半岛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此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着相同的任务:争夺朝鲜半岛附近的海域——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西部的制海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北洋海军建立始末:曾经是远东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清廷以赔款作为日本撤兵的条件,于是筹办海防、海军的建议随之兴起。

面临着外侮日重,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的险恶形势,清政
府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王朝国防建设的
近代化。

经过筹划,由沈葆桢、李鸿章等人倡议,经总理衙门核准,每年调拨关税和厘金
400 万两作为经费,计划在10 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

但纵观这场海防与塞防的争论,本来是国家的边疆军事问题,但是最后却演变成为以李鸿章为首的
淮系集团与以左宗棠为首的湘系集团的利益之争。

此次争论之后,左宗棠的西征军饷
常有了批款项存留待用,而海防经费却由此拮据。

有谕令:“铁甲船需费过巨,购买甚艰,著李鸿章、沈宝桢酌度情形,如利于用,既先购一两只,再行续办。

”这就使得本
来能够乘时筹建出一定规模的近代海军,丢失了时机。

艰哉巍巍黄海海战
在甲午战争的悲怆史中,历来有一句声讨“直把昆明换渤海”,就是针对慈禧太后动
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而言的。

几乎所有指向清廷无能的笔伐都一致认为朝廷腐败、官
员内斗、水师资金挪作他用导致北洋水师败给了日本海军。

早在1888 年时,北洋水师从舰艇装备到官兵素质在亚洲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

但是俄罗斯沙皇太子1891 年访日期间的一次意外事件,把中日两国海军实力相互展露在对方面前。

也正是这一年,李鸿章的政敌翁同龢有个奏折获准,基于财政欠收,3 年内不许给水师拔款,李鸿章因此无法扩军,即便是在战争中也得不到资助。

3 年后,黄海海战爆发,参战主力舰艇北洋水师12 艘,日本联合舰队12 艘,双方数量相同
北洋水师吨位合计32,396 吨,日本联合舰队吨位合计40,849 吨。

从以上的2 张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