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导学案

合集下载

《囚绿记》导学案完美版

《囚绿记》导学案完美版

《囚绿记》导学案撰写:刘鑫审阅:陈辉明时间:2008。

11。

13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②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2,能力目标:①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②抓住事物的特点,探究事物的内涵;③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3,情感目标:①认识作者陆蠡高尚的民族气节;②学习文中"绿"外表柔弱内心坚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决不屈服、决不妥协的精神.学习重点难点目标2学习方法诵读,研讨,探究。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参见《示范课堂》第17页"陆蠡简介".补充资料:陆蠡遇害细节——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遭日军搜查,当时陆蠡恰好外出,本应庆幸自己的脱险,但他出于责任感,独自一人到捕房去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

日本宪兵问他:“爱不爱国?”他说:“爱国。

”又问:“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他说:“不赞成。

”又问:“依你看,日本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回答:“绝不能征服。

”日本宪兵恨他态度强硬,认为有政治背景,屡施酷刑,但他绝不改口,结果吐血而亡。

2,作品背景: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填空(A级)《囚绿记》作者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等,译著有《葛莱齐拉》、《罗亭》等。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A级)陆蠡.(lǐ)嵌.(qiàn)着孔隙.(xì)瞥.(piē)见涸.(hé)辙移徙.(xǐ)纤.(xiān)细揠.(yà)苗助长淅沥..(xùn jùn)..(xī lì)婆娑.(suō)葱茏.(lóng)猗.(yī)郁蕈菌三,整体感知(B、C级)请在下面的方格中各填入一个动词,构成全文完整的结构示意图。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把握文学常识,了解象征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分清文中的结构。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学习象征手法。

难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情感。

三.导学过程(1).预习感知1.文学常识①作者及相关背景: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②象征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本文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赋予“绿”以象征意义,阅读本文应该去思考“绿”在文中有怎样的内涵。

2.字音辨析嵌()瞥见()涸辙()揠苗助长()移徒()婆娑()猗郁()蕈菌()(2).研读课文Ⅰ.解题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囚绿”?Ⅱ.思路把握1.本文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 之前之后分别写了什么?2. 既然作者“囚绿”是因为爱绿,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爱绿?3. “囚绿”是爱绿的表现,“囚绿”之前作者的哪些举动反映了他对绿藤的喜爱?4.被囚之前,绿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三、课堂检测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陆蠡(lǐ) 涸(hé)辙揠( yàn )苗助长淅(xī)沥B.猗( yī)郁抑(yì)郁蕈(xùn )菌婆娑(suō)C.瞥(piē)见茎(jǐng)叶纤(xiān)细脉络(luò)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

高一语文 必修二 《囚绿记》 导学案

高一语文 必修二 《囚绿记》 导学案

《囚绿记》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咀嚼描写“绿”的重要语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的歌颂。

【自主学习】1、通读全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涸.辙之鲋.()()移徙.()猗.郁()淅.沥()陆蠡.()蕈.菌()囚系.()瞥.见()揠.苗助长()急不暇.择()2、解释词语淅沥:婆娑:葱茏:猗郁:揠苗助长:3、作家作品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省天台县人。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有散文和散文诗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4、写作背景《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与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的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合作探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讨论下列问题:1、释题:标题“囚绿”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绿”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2、理清思路:课文的题目叫囚绿记,却不仅仅写囚绿,此前此后都写了些什么呢?请根据作者的思路填写动词,并用词语来概括作者在各个阶段的情感。

()绿——()绿——()绿——()绿——()绿3、被囚前后,常春藤的生长情况有何变化?。

4、常春藤在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表现了常春藤怎样的精神?。

5、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称呼是有明显变化的,你能快速找出来这不同的称呼吗?这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有什么变化?【难点解析】1、本文作者仅仅在赞美常春藤吗?文中隐约交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请找出交代背景的语句,探究一下“绿”的深层含义。

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最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3、陆蠡对绿藤因爱而囚,你如何评价这种举动?真正的爱应该是怎样的?。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

课题22..囚囚绿绿记记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学习过程备注课前展示:(略)学前积累:1.雅词积累2.解释词语:3.雅句积累:3.作者及其作品。

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常春藤盆栽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

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

(第8-11小节)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六、研读“释绿”部分。

(第12-13节)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七、研读“思绿”部分。

(第14小节)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九、布置作业: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高中语文 囚绿记导学案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语文  囚绿记导学案人教版必修二

《囚绿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文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知识衔接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浙江天台人。

幼时有“神童”之称。

抗日烈士,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年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陆蠡曾与巴金、曹禺等63位作家一起,在抗议日本侵略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发出“我们决不屈服,决不畏惧”的呼号。

1942年4月13日,上海。

卢家湾捕房查抄文生社,劫走存书数万册。

陆蠡孤身前去据理抗辩,要追回被抢图书,为文生社讨回公道,却当即被戴上手铐。

后被押送到江湾日本宪兵司令部,因为“他是共产党”。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指汪伪政权)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陆蠡坚持爱国抗日立场,不屈不挠,被日军刑审数月后残忍杀害。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
课题
囚绿记
课型
预习展示
授课时间
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
2、品味含蓄优美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3、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培养高洁情操。
教学重点
目标1、2、3
课前指导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提示:本题可先找出相关语句,再体会用意。
4、作者的居室条件并不尽人意,这个部分有一个词语就能概括 ,它是,但当初作者之所以选定这样的居室,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文章哪些内容叙述了这个理由?(请找出起止段)
理由是:
教师小结:
5、追问:那么这一部分内容与刚才分析的那一部分有什么联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作者因为爱绿,所以选择了有绿做伴的居室;又因为爱绿,便有了占有绿的念头,并把绿幽囚进自己的居室;还是因为爱绿,虽然眼见绿的病损,仍就不肯放走绿。
二、学习探究,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概括这一部分内容。
2、在这一部分中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
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中“珍重”如何理解?
4、先前“囚绿”,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5、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说说这一部分内容以及隐含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体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课文
应注意的字词有:
三、整体感知课
四、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哪些内容叙述了“囚绿”这件事?(请找出起止段)
2.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囚绿记》导学案及练习答案

3《囚绿记》导学案及练习答案

《囚绿记》导学案及练习答案一、字音字形二、 1、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答:课文的一些语句能启发我们的思考,“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

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

再有,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

绿枝条被“开释”与作者逃离危险中的北平,二者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中具有类比的效果。

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

这是暗示的写法。

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4、(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可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

《囚绿记》导学案(学生使用版)

《囚绿记》导学案(学生使用版)

《囚绿记》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能力目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掌握“赋情以物”(移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情感及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掌握“赋情以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情感及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法指导】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反复诵读(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赋情以物”的散文写作手法。

【知识链接】1、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整理文中生字词。

2、理清课文结构脉络。

3、反复诵读文章,初步体会本文写景手法。

二、课内研讨(一)、自学反馈1、预习验收,字词掌握(A级)①字音涸辙.()移徙.()陆蠡.()茎.叶()婆娑.()猗.郁()蕈.菌()瞥.见()揠.( )苗助长孔隙.()情不自禁.()禁.()止②积累成语直截了当:形容(言语行动等)简单明了,不绕弯子。

形容人很直爽。

不写作“直接了当”。

涸辙之鲋:在干涸了的车辙沟里的鲫鱼,比喻处于极度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人。

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选自《庄子·外物》。

揠苗助长:留连忘返: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阅读文题,质疑猜读,我会有这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②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2,能力目标:①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②抓住事物的特点,探究事物的内涵;③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3,情感目标:①认识作者陆蠡高尚的民族气节;②学习文中"绿"外表柔弱内心坚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决不屈服、决不妥协的精神.学习重点难点目标2学习方法诵读,研讨,探究。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参见《示范课堂》第17页"陆蠡简介".补充资料:陆蠡遇害细节——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遭日军搜查,当时陆蠡恰好外出,本应庆幸自己的脱险,但他出于责任感,独自一人到捕房去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

日本宪兵问他:“爱不爱国?”他说:“爱国。

”又问:“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他说:“不赞成。

”又问:“依你看,日本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回答:“绝不能征服。

”日本宪兵恨他态度强硬,认为有政治背景,屡施酷刑,但他绝不改口,结果吐血而亡。

2,作品背景: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填空(A级)《囚绿记》作者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等,译著有《葛莱齐拉》、《罗亭》等。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A级)陆蠡.(lǐ)嵌.(qiàn)着孔隙.(xì)瞥.(piē)见涸.(hé)辙移徙.(xǐ)纤.(xiān)细揠.(yà)苗助长淅沥..(xùn jùn)..(xī lì)婆娑.(suō)葱茏.(lóng)猗.(yī)郁蕈菌三,整体感知(B、C级)请在下面的方格中各填入一个动词,构成全文完整的结构示意图。

(1-4)□绿(寻)(5-7)□绿(观/察/看)(8-12)□绿(囚)(13)□绿(放/释)(14)□绿(怀/念/想/思)四,研究探讨(C、D级)1,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绿”的语句,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绿”的特点(至少四点)。

语句:“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特点: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生命力顽强、旺盛;憎恶黑暗,向往光明;反对禁锢,追求自由;决不屈服,决不妥协等。

2,联系时代背景,文中的“绿”可以象征着什么?不联系时代背景,文中的“绿”又可以象征着什么?联系时代背景,“绿”可以象征着中华民族在侵略者面前永不屈服,抗争到底的精神;不联系时代背景,“绿”可以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可以象征着永不屈服的精神,可以象征着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精神等。

3,文中在对"绿"的描写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句简要分析。

比喻,拟人.分析:“···伸开..折叠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舒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用拟人的手法展现出“绿”渐渐成长的过程,表现出“绿”顽强的生命力,包含着作者的关切与怜爱;“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展现出“绿”被囚禁后由绿变黄变瘦弱的过程,表现出“绿”憎恶黑暗、向往光明,反对禁锢、追求自由,决不屈服、决不妥协的精神,包含着作者的怜惜与愧疚。

五,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陆蠡故居刘长春我在天台县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

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

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

十岁时,他被人目为“神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

第一次读他的《竹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

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

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

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

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

”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

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地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

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

推开大门,没有听到读书声,也没有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

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经数十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

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

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囚缘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

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

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

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岗与终年不断的溪流。

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

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多年在外漂泊。

他总是“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在它面前“总是可以照见我自己。

”——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与血液的东西。

我在这空落与破败的院子里徘徊,墙外绿黄斑驳的枫树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晖映着一角青苔暗长的高墙,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

我不知道,七八十年来,也是在这条长长的围廊上,曾经走过谁?曾经有谁邂逅?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我进来时,大门早已紧闭,不,是虚掩着,人去院空。

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经古老。

走出陆蠡故居,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陆蠡?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

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

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

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

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

”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

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

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

”——表里如一,简白传神,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的眼前。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从陆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着记忆的裂缝流动起来……一抬头,眼前又见一条蜿蜒的清流,一条清澈的非常非常纯粹可以照见人面与眉目的流水,那是始丰溪——天台的母亲河。

它从大山发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陆蠡故居的门前,然后又在这屹立了亿万年的岩岗峭壁下,绕了一个小湾,挟带着风声与豪笑,直奔东海而去……一晃八年,我没有再见陆蠡故居。

难忘它,写信给天台的朋友让他给我拍张照片,以慰思念。

照片里的陆蠡故居更加颓败了。

它让我长留一个遗憾:我在县长任上时应该拨点款整修一下,派个人管理它,现在却难以办到了。

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下,在满地落叶无人扫的时候,陆蠡烈士的故居还能坚持多久?1,文中写出了陆蠡哪些个性特点?请分条概括。

(至少概括四点)①爱憎强烈,勇于承担;②心灵高贵、纯洁如璞玉;③内向深沉,喜欢思考,憧憬宁静自由的生活;④怀恋故乡,深爱着饱受战火摧残的祖国和人民;⑤表里如一,性情刚烈,个性倔强,敢于反抗,铁骨铮铮。

2,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陆蠡故居的语句(在原文中用横线划出即可),说说陆蠡的故居又有哪些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至少概括三点)①宁谧安静;②植物繁茂;③环境优美;④空落破败。

3,文中先后两次提到陆蠡的《竹刀》,有什么作用?①第一次提到《竹刀》是为了说明陆蠡其人有爱憎强烈,勇于承担的特点,其文有写实,来自生活,来自心灵的特点,说明“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②第二次提到《竹刀》是为了进一步论证陆蠡的死是情理之中的事,陆蠡其人有表里如一,性情刚烈,个性倔强,敢于反抗,铁骨铮铮的性格特点,并最终得出“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的结论;③先后两次提到《竹刀》都有借用《竹刀》中“无名年轻人”的形象烘托映衬陆蠡的形象,展现陆蠡的个性,说明“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的道理,并进而抒发作者对陆蠡由衷的钦佩和赞美之情的作用。

《囚绿记》教学反思考虑到本文是篇自读课文,理解的难度也不大,当时上课的事后就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而在这一节课的时间里因为又要完成“导学案”上“基础过关”“整体感知”“研究探讨”“拓展阅读”四大板块的学习,所以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去读这篇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