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碱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

苦参碱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
苦参碱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

angina frequency in patient s wit h severe chronic angina:a ran2 domized controlled t rial1J AMA,2004,291(3):309~3161

[4]Kantor PF,L ucien A,K ozak R,et al1The antianginal drug trime2

tazidine shift s cardiac energy metabolism from fatty acid oxida2 tion to glucose oxidation by inhibiting mitochondrial long-chain 3-ketoacyl coenzyme A t hiolase1Circ Res,2000,86(5):580~5881

[5]Marzilli M,Klein WW1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trimetazidine

in stable angina: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s1Coron Artery Dis,2003,14(2):171~1791 [6]Lloyd S,Brocks C,Chat ham J C1Differential modulation of glu2

cose,lactate,and pyruvate oxidation by insulin and dichloroace2 tate in t he rat heart1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3,285

(1):H1631

[7]Schmitz FJ,Rosen P,Reinauer H1Improvement of myocardial

function and metabolism in diabetic rat s by t he carnitine palmitoy Ⅰtransferase inhibitor Etomoxir1Horm Metab Res,1995,27

(12):515~5221

[8]Schmidt-Schweda S,Holubarsch C1First clinical trial wit h eto2

moxir in patient s wit 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1Clin Sci (Lond),2000,99(1):27~351

[9]Kennedy J A,Unger SA,Horowitz J D1Inhibition of 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in rat heart and liver by perhexiline and amiodarone1Biochem Pharmacol,1996,52(2):273~2801 [10]Stewart S,Voss DW,Nort hey DL,et al1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perhexiline concentration and symptomatic status during short-term perhexiline t herapy1Ther Drug Monit,1996,18

(6):635~6391

[11]Hamdan M,Urien S,Le Louet H,et al1Inhibition of mitochon2

drial 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by a trimetazidine deriva2 tive,S-151761Pharmacol Res,2001,44(2):99~1041

[12]Elimadi A,J ullien V,Tillement J P,et al1S-15176inhibit s mi2

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via a mechanism independent of it s antioxidant properties1Eur J Pharmacol,2003,468(2):93~1011

[13]Kennedy J A,K iosoglous AJ,Murphy GA,et al1Effect of per2

hexiline and oxfenicine on myocardial function and metabolism during low-flow ischemia/reperfusion in t he isolated rat heart1Cardiovasc Pharmacol,2000,36(6):794~8011

[14]Peschechera A,Scalibastri M,Russo F,et al1Carnitine depletion

in rat pups from mot hers given mildronate:A model of carnitine deficiency in late fetal and neonatal life1Life Sci,2005,77(24): 3078~30911

[15]Spaniol M,Brookl H,Auer L,et al1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2

ization of an animal model of carnitine deficiency1Eur J Bio2 chem,2001,268(6):1876~18771

[16]Chumburidze V,K ikalishvili T,Sulashvili T1Definition of t hera2

peutic effect of mildronate in patient s wit h chronic heart fail2 ure1Georgian Med News,2005,5(5):25~291

苦参碱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

杨海峰,张芬

(胜利石油管理局胜采医院,山东东营257051)

摘要:苦参碱具有抗炎、保肝利胆及免疫抑制等作用,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苦参碱的药理作用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做简单综述。

关键词:苦参碱 药理作用 制剂

中图分类号:R2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738(2008)09-0551-03

R esearsh progress of matrine and its preparations

YAN G Hai2feng,ZHAN G Fen

(Shengcai Hospital of Shengli Petroleum Administration Bureau,Dongying257051)

ABSTRACT:Matrine was used widely in clinical treatment1It has obvious effects on hepatic protective and choleretic effect,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e suppression1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gresss 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 and preparation of matrine

KE Y WOR DS:Matrine;pharmacological effect;preparation

随着中药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药中的很多活性成分对降低转氨酶、改善肝炎患者生活状况很有效果。苦参碱系从豆科槐属植物苦参或豆科植物广豆根中分离出来的生物碱。近年来,国内外在研究和应用苦参碱时,不断发现

苦参碱具有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抗肿瘤、免疫调节、抗过敏、抗心律失常及消肿利尿等多种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抗炎、保肝利胆及免疫抑制的作用成为其治疗急慢性肝炎的药理学基础[1~4]。本文就其药理作用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作简单综述。

1 药理作用

111抗肝损伤作用 研究[5,6]发现,苦参碱能显著抑制内毒素诱导的小鼠腹腔Mφ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 F),亦抑制大鼠肝脏枯否细胞分泌TNF和IL26,并能降低小鼠血清TN F和IL26水平。其抑制TN F分泌的机理可能是苦参碱对Mφ胞浆和胞膜蛋白激酶C(P KC)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也表明苦参碱是一有效的P KC抑制剂。

苦参碱具有抗猪血清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损伤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①苦参碱能保护肝细胞,尤其是保护膜性结构效果明显,这与其能够提高大鼠血清中SOD活性,抗自由基作用有关;②减少肝组织中汇管区和小叶内间质细胞数量,抑制胶原纤维的增生[7]。

苦参碱50~100mg?kg-1均能显著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降低不同实验阶段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 T)、透明质酸(HA)、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具有抗四氯化碳诱发的实验大鼠肝纤维化作用[2]。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苦参碱在0131~5mmol?L-1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大鼠贮脂细胞HSC2T6增殖、胶原和HA合成的抑制作用越强,表明苦参碱是通过抑制贮脂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8]。

以上的研究说明,苦参碱可从多个环节、途径发挥抗肝损伤作用,为苦参碱治疗各种肝损伤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

112抗病毒作用 采用细胞化学染色、心肌酶及MDA含量测定等方法,证明苦参碱具有抗柯萨奇B3病毒(CVB3)能力,对体外培养的小鼠感染CVB3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9]。113免疫抑制作用 苦参碱可降低过敏介质的释放。苦参碱1g?L-1强烈抑制活化T细胞的增殖及辅助T细胞产生IL22的能力,显示其为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苦参碱011g ?L-1抑制50%IL22量的产生,但不明显抑制脾细胞增殖,表明苦参碱剂量得当,可抑制T细胞功能而不明显杀伤细胞,开辟了其作为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可能性。

114利胆作用 苦参碱具有促进大鼠胆汁分泌的作用,并以100mg?kg-1剂量组的利胆作用最强,持续时间也最长,最大效应时间为给药后的60min左右。当苦参碱的血药浓度达峰时其利胆作用最强,且随血药浓度的降低而减弱。同时作用强度与其生物利用度呈正相关。因此,提高AUC、尤其是延长t1

2

β是临床应用和制剂方面尚待解决的问题[10]。115抗肿瘤作用 苦参碱5mg?L-1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抑制粘附因子CD44,CD49的表达,减轻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减少肿瘤的转移[11]。

苦参碱可抑制人肝癌SMMC-7721[12]、人胃腺癌SGC -7901[13]细胞的增殖,可使细胞聚集于S期,起到诱导分化作用,从而使细胞抗凋亡能力减弱,显示其凋亡诱导作用可能与影响Bcl-2表达有关。

另有研究表明,苦参碱不仅可诱导药物敏感细胞K562凋亡,同样对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Vin,K562/Dox也有诱导凋亡作用,凋亡在24h内即可发生。提示苦参碱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并可克服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故苦参碱有可能成为一个理想的中药抗肿瘤制剂,尤其对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化疗耐药患者或许可获得一定的疗效,成为一个高效、低毒的多药耐药逆转剂[14]。2 药物制剂

苦参碱及其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是近年来药学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苦参碱,主要剂型包括注射剂、片剂与胶囊剂等。

211注射制剂 近年来,肌注型苦参碱注射液广泛在临床中应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研究显示苦参碱注射液对促进肝功恢复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均有一定效果。而苦参素注射液更被评价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疗效与干扰素相近[15]。

研究报道用含有羟基喜树碱与吗特灵(苦参碱注射液)进行肝动脉灌注,有效降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的复发几率[16]。吗特灵联合化疗对中晚期肿瘤具有减轻毒副反应,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是一种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好方法[17]。这些报道显示,苦参碱在肿瘤方面的临床应用已崭露头角。

212口服制剂 苦参碱的注射液剂型半衰期短,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时会出现局部疼痛,对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或白细胞减少症等需长期用药的患者用药不便。将苦参碱开发成口服制剂,可达到减轻病人痛苦和方便病人用药的目的。

现已开发的口服剂型包括主要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苦参碱胶囊和苦参碱片,还有止泻药鞣酸苦参碱胶囊。213透皮吸收制剂 将苦参碱开发成为透皮吸收制剂,既可降低毒副作用,获得更加持久稳定的血药浓度,又可为婴幼儿用药提供方便。

在苦参中提取总生物碱研制成苦参碱栓剂[18],方便使用;研究开发成功的苦参总碱贴片,动物药效实验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心律不齐作用,作用时间持久[19];研制开发出的苦参碱经皮吸收乳膏剂,实验测定药动学参数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显示乳膏中苦参碱以零级药动学透过皮肤,可提供比注射剂稳定的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为80182%[20]。有学者比较测定了消瘤止痛巴布剂和消瘤止痛软膏中苦参碱的体外经皮渗透性,得出巴布剂渗透性优于软膏剂的结论[21]。

但是这些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普通制剂如注射制剂和口服制剂存在着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需多次给药,给药剂量大,血药浓度波动大,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常见有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而透皮吸收制剂对肝炎的治疗靶向性不

强。

214靶向制剂 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2 tem,TDDS)是药剂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肝靶向给药系统(hepatic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H TDDS)可将药物有效地输送至肝脏的病变部位,减少其全身分布,减少用药剂量和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不良反应。

若能研制出苦参碱的靶向注射剂,使药物趋向集中于病变器官及部位,可增强其对肝脏和淋巴系统的靶向疗效,延长半衰期,将最大程度地避免相应的毒副作用,这将无疑是慢性肝炎患者的一大福音。

下面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苦参碱靶向制剂作简单综述。

常明向等[22]为探究进一步提高苦参碱抗癌作用,将苦参碱制成多相脂质体,并进行抗肿瘤活性对比研究,研究发现,苦参碱制成脂质体后能明显地增强苦参碱的抗肿瘤活性。

陈江飞等[23]以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的苦参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包封率为5114%±112%,物相分析显示已制成符合静脉给药要求的固体脂质纳米粒。

邹东娜等[24]以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了苦参碱白蛋白微球,包封率为83155%±3117%,并用动态透析法考察体外释药规律。苦参碱白蛋白微球与苦参碱原药相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邹东娜等[25]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的苦参碱白蛋白亚微粒,平均包封率为84125%±0195%,体外释药具有双相动力学特征,有助于延长苦参碱的体内作用时间,且实验建立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理化性质稳定,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目前正在研究的苦参碱靶向制剂载体材料还包括合成的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物质,如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类和聚乳酸等,但它们在体内降解速度缓慢,长期使用会导致其单体和降解产物的聚集,产生蓄积毒性,故应用前景不是很广。

而苦参碱白蛋白微球和苦参碱白蛋白亚微粒均采用了牛血清白蛋白为载体材料,牛血清白蛋白具有安全无毒、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且紫杉醇白蛋白纳米混悬液在美国的成功上市,提示我们有望在苦参碱白蛋白靶向制剂这个领域进一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3 结论

苦参碱的药理作用表明其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前景,而目前临床应用的苦参碱制剂没能将苦参碱的作用充分发挥,国内外对苦参碱靶向制剂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体外阶段,苦参碱作为我国宝贵的中药财富之一,我们有义务将它的制剂开发的更好,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罗明,贺平,吴孟超,等1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二乙基亚硝胺诱

发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1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4):416~4171

[2]陈伟仲,张俊平,许青1苦参碱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1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6,7(5):424~4261[3]叶明.苦参碱注射液的药理研究.广东医学,1997,18(11):793~

7941

[4]张友祥,张佳发,刘龙民1苦参碱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病毒性肝炎

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1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5(2):63~651

[5]林文,张俊平,胡振林,等1苦参碱对细菌脂多糖诱导大鼠枯否细

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1药学学报, 1997,32(2):93~961

[6]张俊平,胡振林,林文,等1苦参碱对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

及其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1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5,16(6): 513~5141

[7]梁萍,薄爱华,薛贵平,等1苦参碱抗免疫性肝损伤机制的研究1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2):104~1081

[8]刘涛,胡晋红,蔡溱1苦参碱抗肝纤维化机理的体外研究1解放

军药学学报,2000,16(3):119~1221

[9]玄延花,曹春花,曹东铉,等1苦参碱对体外培养小鼠心肌细胞感

染柯萨奇B3病毒的影响1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2):901 [10]刘瑞林,辛顺妹,王鲁萍,等1苦参碱的利胆作用与药代动力学

的关系1中成药,1996,18(8):25~261

[11]林洪生,李树奇,裴迎霞,等1川芎嗪、苦参碱对癌细胞与内皮细

胞粘附及粘附因子表达的影响1中国新药杂志,1999,8(6):384~3861

[12]张燕军,夏天,赵建斌1苦参碱对SMMC-7721细胞系的诱导

分化作用1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19(3):340~3431

[13]张百红,岳红云,李新民1苦参碱对胃腺癌细胞SGC-7901、

Bcl-2表达的影响1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0,7(3):34~351

[14]李旭芬,张苏展,郑树,等1苦参碱对K562及其多药耐药细胞

K562/vin、K562/dox的诱导凋亡作用1实用癌症杂志,2000,15

(6):566~5681

[15]王勤环1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治疗新研究1医学研究通讯,

2001,30(4):8~111

[16]包乐群,彭义梅,袁宏银1羟基喜树碱与吗特灵肝动脉灌注预防

肝癌复发的临床观察1肿瘤防治研究,2001,28(4):303~3051 [17]施林花,裘友好1苦参碱加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

察1肿瘤学杂志,2001,7(2):95~971

[18]王学武1苦参碱栓剂的研制1中草药,1983,14(3):10~121

[19]全红,王建明,程立华1苦参总碱贴片抗心律不齐的实验研究1

中医药学报,2001,29(5):461

[20]魏红,李中文1苦参碱乳膏剂的动物药动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1中国药学杂志,2001,36(3):183~1851

[21]谈宣忠,章仲懿,李俊松1消瘤止痛巴布剂中苦参碱的体外透皮

吸收实验1中成药,2000,22(11):760~7611

[22]常明向,陈科力1苦参碱脂质体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1中国医

院药学杂志,2005,25(8):717~7181

[23]陈江飞,张典瑞,张学顺,等1苦参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试制及

物相分析1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36(4):214~2171

[24]邹东娜,张典瑞,张学顺,等1苦参碱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性质

1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6,37(12):824~8261

[25]邹东娜,张典瑞1苦参碱白蛋白亚微粒的制备和体外性质研究1中

国药学杂志,2008,43(3):192~1951

缓释控释制剂制剂习题及答案

缓释、控释制剂和口服定时、定位给药系统练习题: 1.缓释制剂 2.控释制剂 3.迟释制剂 4.脉冲制剂 5.结肠定位制剂 6.肠溶制剂 7.释放度 8.生物粘附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渗透泵片控释的基本原理是 A.片剂膜内渗透压大于膜外,将药物从小孔压出 B.药物由控释膜的微孔恒速释放 C.减少药物溶出速率 D.减慢药物扩散速率 E.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 2.以下可用于制备亲水凝胶骨架片的材料是 A.海藻酸钠 B.聚氯乙烯 C.脂肪酸 D.硅橡胶 E.蜂蜡 3.以下对渗透泵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释药不受胃肠道pH的影响 B.当片芯中药物浓度低于饱和溶液浓度时,药物以非零级速率释放 C.当片芯中的药物未被全部溶解时,药物以一级速率释放 D.药物在胃与肠中的释药速率相等 E.药物的释放与半渗透性衣膜的厚度有关 4.下列数学模型中,不是作为拟合缓(控)释制剂的药物释放曲线的是 A.零级速率方程 B.一级速率方程 C. Higuchi方程 D.米氏方程 E. Weibull分布函数 5.下列关于骨架型缓控释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亲水凝胶骨架片中药物的释放比较完全 B.不溶性骨架片中要求药物的溶解度较小 C.药物从骨架片中的释放速度比普通片剂慢 D.骨架型缓控释片一般有三种类型 E.骨架型缓控释片应进行释放度检查,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6.可作为渗透泵制剂中渗透促进剂的是 A.氢化植物油 B.脂肪 C.淀粉浆 D.蔗糖 E.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7.下列不是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的为

A.渗透压原理 B.离子交换作用 C.溶出原理 D.扩散原理 E.毛细管作用 8.可作为溶蚀性骨架片的骨架材料是 A.硬脂酸 B.聚丙烯 C.聚硅氧烷 D.聚乙烯 E.乙基纤维素 9.最适合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半衰期为 A.15h B.24h C.48h D.<1h E.2~8h 10.可作为不溶性骨架片的骨架材料是 A.聚乙烯醇 B.壳多糖 C.果胶 D.海藻酸钠 E.聚氯乙烯 (二)配伍选择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1-5】 A.聚乙二醇 B.乙基纤维素 C.羟丙甲纤维素 D.单硬脂酸甘油酯 E.硅橡胶 1.可作为不溶性骨架材料的是 2.可作为控释膜材料的是 3.可作为渗透泵片的推动剂的是 4.可作为生物溶蚀性骨架材料的是

中兽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兽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何姣 海南大学07 动物科学 摘要:中兽药具有防治效果显著、对畜禽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在动物性食品中无 残留或残留少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优点,尤其在某些疾病的辨证施治上具有独到之处。 在食品安全问题敏感的今天,天然无公害中兽药产品及天然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日益引起 人们的关注。中兽药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大力研究开发中兽药及中兽药 饲料添加剂是我国兽药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是提高我国兽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兽药;研究;发展; 近年来,由于我国畜产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畜产品污染和有害物质残留比较严重,这 不仅给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危害,而且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畜产品的出口,使我国畜产 品出口屡屡受挫。 1996 年欧盟以残留为由终止了从我国进口禽兔肉。2001 年欧盟又以从我国 出口的冻虾产品中检测出超量的氯霉素为由,全面封杀了我国与此相关的十余种产品。对日 本出口的冻鸡肉因二氯二甲吡啶超过日本标准限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日本、韩国、东南 亚等国家和地区宁愿舍近求远,从欧美、大洋州等地进口家禽肉,也不愿进口我国的肉禽产 品。 2002 年,因水产品含氯霉素残留,欧盟全面禁止进口我国畜产品。 挪威食品检查局宣布, 与欧盟保持一致,禁止从中国进口畜产品。捷克和匈牙利宣布,暂停从中国进口甲壳类动物 性食品。 2003 年山东出口瑞典的禽肉查出含呋喃唑酮残留遭封杀。2003 年我国有 71% 的出口 企业、 39%的出口产品遭遇禁运,造成损失约170 亿美元,我国的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致 使出口量不断下降,畜产品出口陷入了困境[1] 。 一、中兽药发展背景 兽药行业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抗菌药物的在畜牧生产中具有抗病治疗和促进动物生 长发育的作用,抗菌药物的生产应用对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促进了我国 畜牧业的健康 发展,有调查表明抗菌药物的应用对畜牧业的贡献率超过 20% 。但随着抗菌药物在畜牧生产 中的的广泛和大量使用,造成了抗菌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的危害也 日益加重。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长期和过量使用抗菌药物的结果,还使动物自然防御体系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摘要]技术的不断进展,缓控释制剂作为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应运而生。本篇就现存的缓控释给药系统做了综合的概述和评价,总结了近年有关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其发展与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 关键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system)亦称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是指通过适宜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代谢以及排泄的过程,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或者减轻其毒副作用的给药系统,动力学为一级释放。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system)能够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使其符合药物动力学需要,保持较长时间体内药物治疗浓度的恒定,免除峰谷现象,药物以受控形式恒速(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释放或者被控制在作用器官等特定吸收部位释放,动力学为零级或接近零级释药【1】。 1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1. 1 微囊(球) 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水溶性药物扑热息痛的控释聚合物微囊,得到微囊的可压性远远相应的扑热息痛物理混合物。虽然粉末不能减慢药物的释放,微囊压片却可在聚合物含量很少时显示出良好的控释性,并且刺激性低。 1. 2 口服缓释生物黏附片 生物黏附片在水介质中表面呈胶凝的屏障可减慢药物释放速率,制剂材料起到黏附和缓释两个作用。 口服缓释生物粘附片,因为不需要经过吸收,没有肝肠循环因此能最大限度的进入血液系统以快速地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且,可以改善病人粘附药物输送系统(频率)提供一个有希望的办法控制和具体地点传递到胃肠道的附加设备的粘液和粘膜经呼吸道生物粘附的过程中,这些粘附系统也被称为亲密之间的联系的剂型和吸收黏膜,导致较高的药物通量通过吸收组织提高生物利用度【2】。 1. 3胃内滞留型漂浮缓释片 曲莉,王智民等【3】等据流体动力学平衡控制系统( The Hydronamically Balanced controlleddrug delivery System ,HBS) 原理设计制备,是一种不崩解的亲水性凝胶骨架制剂,口服后与胃液接触时,亲水凝胶便开始产生水化作用,膨胀使其密度小于1而漂浮于胃液上,同时制剂表面形成一层水不透性胶体屏障膜,该胶体界面层控制了制剂内的药物与溶剂的扩散速率,从而延长药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及控制了药物的释放速度,直至负载药物释放完全。 1. 4结肠靶向定位给药系统 程刚等【4】依赖型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NE 30 D 为膜材,制备茶碱薄膜衣片以γ- 闪烁照相研究该制剂在体内胃肠道的转运情况。结果体外6.5 h 释放的制剂口服8.0 h 后到达升结肠处开始释药,且体内释药与体外释药有一定的相关性。 1. 5固脂纳米粒 口服给药的喜树碱固脂纳米粒中药物的体外释放可达 1 周。对于喜树碱和其他脂溶性药物而言,固脂纳米粒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口服给药的缓释系统。 2 靶向给药系统 2. 1 肝靶向给药 前体药物是由活性药物衍生而成的药理惰性物质,能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使活性的母体药物再生而发挥其治疗作用。薛克昌等【5】为提高拉米夫定的肝靶向性,制备了十

新型凝胶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新型凝胶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凝胶在现代药学中应用广泛,以凝胶为基质的缓释控释剂型,如胃滞留控释系统、凝胶骨架片等,得到了全面的研究。适用于凝胶给药系统的药物甚多,亲水性药物、疏水性药物、酸性药物、阳离子药物、大分子药物、细胞组织等均可作为它的模型药物。而且可以从口腔、鼻腔、眼粘膜、消化道粘膜、阴道、直肠、皮肤等途径给药。 Ramsey等[1]对氢氧化铝凝胶沉淀微球中阳离子药物丙咪嗪的释放作了研究。他们发现对微球不同的洗涤方式、不同的加热方式及药物浓度的改变都会影响药物的释放。陈玉林等[2]研究了云南白药凝胶。该凝胶由云南白药、 5.5%氢氧化铝凝胶、去甲肾上腺素组成,口服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总有效率达97%。但总的来说,有机凝胶是凝胶给药系统的主要研究对象。因为有机凝胶中的有机化合物易与人体产生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粘附作用及生物可降解作用等。目前,有机凝胶已被用于缓释、控释及脉冲释放等新型给药系统的研制。有机凝胶又可分为亲脂性有机凝胶、亲水性有机凝胶和乳剂型有机凝胶三类。 1 亲脂性有机凝胶给药系统 亲脂性有机凝胶由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如烃类、脂肪醇类等聚合而成,具有安全、无毒、可生物降解、对皮肤刺激性小等特性。 Sherriff等[3]研究了正十二烷凝胶和正十二醇凝胶的流变学与药物释放特性。由于在凝胶中加入了二氧化硅胶体,使药物水杨酸甲酯可与其产生氢键作用,在正十二烷凝胶中,水杨酸甲酯低浓度时增强凝胶强度,高浓度时可起增塑剂的作用。而正十二醇凝胶中水杨酸甲酯无论任何浓度均可起增塑剂的作用。研究还表明,在正十二烷凝胶中,药物水杨酸甲酯与硅烷醇基团的相互作用并不影响它释放。 Gemeidi 等[4]将液状石蜡与极微细烟雾状的氧化硅制成凝胶,在26~60℃之间均稳定。药物水杨酸、苯佐卡因从其中释放的速度比在凡士林作基质的软膏剂中为快。 2 亲水性有机凝胶给药系统 亲水性有机凝胶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物质聚合而成。由于亲水性有机凝胶中亲水基-OH、 -COOH、 -CONH-、 -CONH2等的存在,使亲水性有机凝胶在生

缓控释制剂介绍

第十六章缓控迟释制剂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缓控释制剂的定义、特点及应用,学习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释药原理,熟悉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原理和制备工艺、常用辅料及体内外评价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缓释、控释制剂的定义、特点。 2、熟悉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和原理。 3、熟悉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原理和制备工艺、常用辅料。 4、掌握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方法。 5、了解口服定时和定位释药系统。 6、掌握靶向制剂的定义、分类、特点、结构及体内作用机制、靶向性评价。 7、了解主动靶向制剂和前体药物;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1概述 背景: 剂型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代为普通制剂;第二代为缓释制剂、肠溶制剂等;第三代为控释制剂,以及靶向制剂;第四代为基于体内反馈情报靶向于细胞水平的给药系统。其中第二代至四代药物制剂,统称为药物传递系统。药物传递系统分为速度控制型给药系统,方向控制型给药系统,应答式给药系统。 对于TI值为2-4的药物以及消除半衰期短的药物在以普通释药系统给药时常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①小剂量频繁给药以维持血药浓度; ②剂量较大,峰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但给药间隔超过药物消除时间,血药浓度长时间低于有效治疗浓度。 ③剂量大,给药次数减少,有效治疗浓度的维持时间长,但峰浓度超出治疗窗,导致副反应。 (1)缓释制剂: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控释制剂: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广义的讲,控释制剂包括控制药物的速度、方向和时间,靶向之际、透皮吸收制剂均属此列。狭义的控释制剂则一般是指在预定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

新兽药及兽药新制剂管理办法

新兽药及兽药新制剂管理办法 作者:来源:2003-10-27 1989 年 9 月 2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农业部令第 4 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兽药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及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新兽药是指我国新研制的兽药原料药品及其制剂。兽药新制剂系指用国家已批准的兽药原料药品新研制、加工出的兽药制剂。 已批准生产的兽药制剂,凡改变处方、剂型、给药途径和增加新的适应症的亦属兽药新制剂。第三条凡从事新兽药研究、生产、经营、检验、监督管理的单位和人员,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新兽药及兽药新制剂的分类 第四条按管理要求,新兽药分以下五类: 第一类我国创制的原料药品及其制剂(包括天然药物中提取的及合成的新发现的有效单体及其制剂);我国研制的国外未批准生产、仅有文献报道的原料药品及其制剂。 新发现的中药材;中药材新的药用部位。 第二类我国研制的国外已批准生产,但未列入国家药典、兽药典或国家法定药品标准的原料药品及其制剂。 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部分及其制剂。 第三类我国研制的国外已批准生产,并已列入国家药典、兽药典或国家法定药品标准的原料药品及其制剂;天然药物中已知有效单体用合成或半合成方法制取的原料药品及其制剂。西兽药复方制剂,中西兽药复方制剂。 第四类改变剂型或改变给药途径的药品。 新的中药制剂(包括古方、秘方、验方、改变传统处方组成的);改变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中成药。 第五类增加适应症的西兽药制剂、中兽药制剂(中成药)。 第五条新兽药命名要明确、简短、科学,不准用代号及容易混同或夸大疗效的名称。 第三章新兽药及兽药新制剂的研制要求 第六条新兽药的研究内容应包括:理化性质、药理、毒理、临床、处方、剂量、剂型、稳定性、生产工艺等,并提出质量标准草案。 第七条新兽药临床药效试验,按照新兽药类别分为临床试验和临床验证。第一、二类新兽药必须进行临床试验;兽药新制剂必须进行临床验证;第三类新兽药做临床试验或临床验证,但必须经农业部认定。 第八条新兽药临床试验,根据研制的不同阶段,分为实验临床试验和扩大区域试验。 实验临床试验是用中间试制生产的 3—5 批产品,在小规模条件下研究新兽药对使用对象动物的药效和安全性做出试验结果和评价,必要时应进行人工感染模拟试验。

缓释控释药物市场和研究现状

缓释控释药物市场和研究现状 1.概述: 目前新化学结构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需要更大的投资并且越来越艰难。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国外开发一个新药的周期一般需要八九年时间,资金投入七八亿美元,开发风险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认为对已经上市的药品进行剂型改革,将其开发成服用方便、附加值较高的控缓释制剂,不失为新药开发的一种补充和有效手段。 控缓释制剂的研究始于50年代末,1965年开始有文献发表,70年代被医药界认可,近20多年来受到制药领域的普遍重视,发展较快,上市的药物品种和制剂类型逐渐增多,发展成各具特点又相互结合的三种类型:定时、定速、定位释药。1999年度全球此类产品销售额接近100亿美元,2002年,全球口服控缓释制剂市场销售额为216亿美元,据预测,2005年全球释药技术市场销售额可望达到1000亿美元(中国医药报) 2.研究热潮: ?决策资源(Decision Resources)公司的新报告《新涌现的生物药物释放系统》研究报告,论述了目前采用的主要的新的药物释放系统,认为在以后的10年中,药物释放技术的最新的创新将成为全球医药公司新的增长点之一。 ?强生公司2002年巨资收购了国际最著名的释药技术公司ALZA,很多著名跨国公司也都有缓控释产品上市或临床研究。 ?缓控释给药系统是国内最著名的沈阳药科大学,南京药科大学以及多个医科大学的药学院的重点学科,多年都有多个缓控释药的研究项目 ?在2004年,郑筱萸特别提出希望利用释药技术,对中药原料精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以提高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地位。 ?中国药典从1990年版开始收载“控释片”,2个品种(即为盐酸地尔硫卓控释片、茶碱控释片。1995年版及其增补本收载了8个缓释制剂、7个肠溶制剂,共计15个品种。由于国内外缓释/控释制剂开发研究的势头正旺,因此,该类制剂的质量控制自然成为不可忽视的环节。2000年版美国药典(USP24)共收载45种缓释/控释制剂。2000年版中国药典将在1995年版的基础上增订4个缓释制剂品种,共计19个品种。该版药典还增订“缓释、控释制剂指导

双氯芬酸麻醉的临床应用探讨

双氯芬酸麻醉的临床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3-05-14T11:17:06.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张明娣郭滨颖孟繁纯[导读] 与保钾利尿药同用时可引起高钾血症,围术期如使用注意检测钾离子浓度。 张明娣郭滨颖孟繁纯(哈尔滨市眼科医院 150000)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17-02 【摘要】目的讨论双氯芬酸麻醉应用进展。方法查阅文献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双氯芬酸是一种衍生于苯乙酸类的非甾体消炎镇痛药,镇痛作用比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强,约为阿司匹林的26~50倍。特点为药效强,不良反应轻,剂量小,个体差异小。【关键词】双氯芬酸麻醉应用 双氯芬酸是氨基苯乙酸衍生物,化学名为2-[2,6-2氯(苯)-氯苯]乙酸单钠盐,分子式C14H10C12NO2Na,与布洛芬同为使用最广的该类药物。目前临床所用制剂多为肠溶片、缓释片、片剂、栓剂和针剂,以及外用凝胶。 一、药理作用 双氯芬酸是一种衍生于苯乙酸类的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前列腺素。同时,它也能促进花生四烯酸与甘油三酯结合,降低细胞内游离的花生四烯酸浓度,而间接抑制白三烯的合成。其镇痛作用比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强,约为阿司匹林的26~50倍。特点为药效强,不良反应轻,剂量小,个体差异小。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 本品口服吸收完全,与食物同服降低吸收率。血药浓度在空腹服药后2小时达峰值,但与食物同服则6小时达峰值,缓释药物约在4小时达峰值。空腹时最好应用肠溶衣片。药物半衰期约2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在乳汁中浓度极低,可以忽略,在关节滑液中服药后4小时其水平高于血浆水平,并可维持12小时。大约50%在肝代谢,主要转化途径为单羟化、多羟化或甲基化反应,产生几种酚酸类代谢物,35%从胆汁、粪便排出,40%~65%从肾脏排出,长期服用几乎无蓄积作用。 目前临床所用制剂多为肠溶片、缓释片、片剂、栓剂和针剂。双释放剂型含25mg肠溶颗粒和50mg缓释颗粒,药物的小颗粒制剂为1mm,一般不需胃蠕动影响即可进入肠道,提高了胃肠道的耐受性,可更快和更可靠地吸收,血药浓度稳定,受食物的影响小,达峰浓度仅1小时,以后维持稳态浓度约20小时,每日仅需服用1次,不良反应发生明显降低。 三、药物效应动力学 1.适应证 (1)缓解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慢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或持续性的关节肿痛症状; (2)各种软组织风湿性疼痛,如肩痛、腱鞘炎、滑囊炎、肌痛及运动后损伤性疼痛等; (3)急性的轻、中度疼痛如:手术、创伤、劳损后等的疼痛,原发性痛经,牙痛,头痛等。 2.用法和用量 口服:双氯芬酸钠或者双氯芬酸钾,25mg每日3次,75mg每日1次。 外用:按需要治疗的痛处大小,取一定量药涂敷患处,轻轻揉擦,每日3~4次。 3.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不适、腹痛、烧灼感、反酸、纳差、便秘、恶心等,其中少数患者可出现溃疡、出血、穿孔。 (2)神经系统表现有头痛、眩晕、嗜睡、兴奋等。 (3)可引起水肿、少尿,电解质紊乱等严重不良反应。 (4)其他少见的有血清氨基转移酶一过性升高,极个别患者出现黄疸、皮疹、心律失常、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4.禁忌证对本品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可引起过敏者禁用。 5.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对本品可有交叉过敏反应,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本品也可引起支气管痉挛。 (2)有肝、肾功能损害或溃疡病史者慎用。用药期间应常规随访检查肝肾功能。 (3)对诊断的干扰:可致尿中尿酸含量升高。 6.特殊病人用药本品动物试验对胎鼠有毒性,但不致畸,可通过胎盘,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14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本品,本品可致或加重老年人胃肠道出血、胃溃疡和穿孔,应慎用。 7.药物相互作用 (1)饮酒或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同用时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并有致溃疡的危险。长期与对乙酰氨基酚同用时可增加对肾脏的毒副作用。 (2)与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及血小板聚集抑制药同用时有增加麻醉手术病人出血的危险。 (3)与呋塞米同用时,后者的排钠和降压作用减弱。 (4)与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同用时,本品的血药浓度增高。 (5)本品可增高地高辛的血浓度,同用时须注意调整地高辛的剂量。 (6)本品与抗糖尿病药同用时,可影响后者的疗效,故需慎重考虑。 (7)围术期本品与抗高血压药同用时可影响后者的降压效果。 (8)与保钾利尿药同用时可引起高钾血症,围术期如使用注意检测钾离子浓度。

中兽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兽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兽药具有防治效果显著、对畜禽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在动物性食品中无残留或残留少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优点,尤其在某些疾病的辨证施治上具有独到之处。在食品安全问题敏感的今天,天然无公害中兽药产品及天然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兽药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大力研究开发中兽药及中兽药饲料添加剂是我国兽药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是提高我国兽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由于我国畜产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畜产品污染和有害物质残留比较严重,这不仅给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危害,而且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畜产品的出口,使我国畜产品出口屡屡受挫。1996年欧盟以残留为由终止了从我国进口禽兔肉。2001年欧盟又以从我国出口的冻虾产品中检测出超量的氯霉素为由,全面封杀了我国与此相关的十余种产品。对日本出口的冻鸡肉因二氯二甲吡啶超过日本标准限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宁愿舍近求远,从欧美、大洋州等地进口家禽肉,也不愿进口我国的肉禽产品。2002年,因水产品含氯霉素残留,欧盟全面禁止进口我国畜产品。挪威食品检查局宣布,与欧盟保持一致,禁止从中国进口畜产品。捷克和匈牙利宣布,暂停从中国进口甲壳类动物性食品。2003年山东出口瑞典的禽肉查出含呋喃唑酮残留遭封杀。2003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遭遇禁运,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我国的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致使出口量不断下降,畜产品出口陷入了困境[1]。 一、中兽药发展背景 兽药行业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抗菌药物的在畜牧生产中具有抗病治疗和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抗菌药物的生产应用对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有调查表明抗菌药物的应用对畜牧业的贡献率超过20%。但随着抗菌药物在畜牧生产中的的广泛和大量使用,造成了抗菌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加重。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长期和过量使用抗菌药物的结果,还使动物自然防御体系产生了药物依赖性,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单一药物的使用还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菌株,而细菌耐药菌株的遗传性,会导致抗菌药物往复使用及恶性循环的后果。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畜牧生产和畜产品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和安全[2]。历史上多次动物疫情爆发和重大的兽药残留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关于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药物制剂工程论文

关于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 随着医药制剂技术的持续发展,医药界高度重视新产品、新剂型的开发研究。与新化合物实体开发相比,新的制剂具有成本小、周期短而见效快的优势。近年来,药物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且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药物;缓释控释制剂;辅料;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我国制药水平也不断发展。近几年来,为了提高药物的使用率、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及减轻用药时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国的许多制药厂都成立了主要以研究药物制剂为主的部门。此类制剂药物因具有给药次数少、对患者的肠胃刺激性小、治疗时间短、使用比较安全等作用,深受患者、医生的信赖。由于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应用率不断的上升,现今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药物的一般剂型是片剂和注射剂,但多数药物不适合应用这两种剂型。对治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选择片剂、注射剂治疗时,当药物与血液循环融合后,会产生相对明显的血药浓度波动,出现了峰谷情况,容易产生毒副作用,使之有效治疗浓度较低不能很好的起到治疗的效果。但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却克服了这一现象。 1、控释缓释制剂的优点 近20 多年来,国外极为重视研究新剂型和新制剂的,其中的控释和缓释口服制剂是热点。相比于普通制剂,缓控释制剂的优点在于: 1.1 对于半衰期短,或者给药频繁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的次数,使病人服药的顺应性得到提高,方便使用。尤其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慢性疾病患者特别适用。 1.2 有利于平稳血药浓度,“减缓峰谷”现象,从而使发生不良药物反应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得以降低,临床用药更为安全。 1.3 缓慢释放,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后释放出有效成分的速度缓慢,吸收速度也较恒定,药物作用时间维持较长。

药剂学第十九章缓释、控释制剂和迟释制剂

第十九章缓释、控释制剂和迟释制剂 一、概念与名词解释 1.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 2.生物利用度 3.生物等效性 4.sustained release formulations 5.靶向制剂 6.主动靶向制剂 7.EPR效应 二、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打×) 1.药物制剂的发展可将制剂分为5代。( ) 2.缓控释制剂以静脉注射剂作标准参比制剂,两者血中药物浓度不呈现明显差别时,即认为生物等效。( ) 3.抗菌素类药物宜于制成缓控释制剂。( ) 4.剂量大于l克的药物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 5.半衰期小于1小时或大于12小时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 6.半衰期很长的药物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 7.缓、控释制剂在获得预期疗效的同时,可以减小药物的毒副作用。( ) 8.缓、控释制剂主要有骨架型和贮库型两种类型。( ) 9.减小药物的粒径,降低药物的溶出速度,可使药物缓慢释放,达到长效。( ) 10.缓释制剂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备手段使得所有药物都可以缓释。( ) 11.邻苯二甲酸酞酸酯(CAP)、Eudragit E、L和S都为肠溶性材料。( ) 12.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应为普通制剂的譬80%一120%。( ) 13.渗透泵片中药物的释放速率为零级,并与pH无关。( ) 14.某些药物需包肠溶衣,这是为了防止其在胃内分解或对胃有刺激。( ) 15.制成塑料骨架片形式长效制剂,药物必须是易溶于水。( ) 16.在胃肠分解的药物应包肠溶衣。( ) 17.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 大药效。( ) 18.药物以分子或微晶、微粒的形式均匀分散在各种载体材料中,形成贮库型缓、 控释制剂。( ) 19.青霉素普鲁卡因盐的溶解度比青霉素钾盐的溶解度小,因此有可能延长药效。( ) 20.药物在胃、小肠和结肠都有吸收时,可以考虑设计24小时服用一次的缓释制剂。( ) 21.华法林不适于制成缓释制剂是由于其半衰期很长。( ) 22.核黄素(维生素B2)通过主动转运吸收,可制成缓释制剂,提高在小肠的吸收。( ) 23.作用剧烈的药物为了安全,减少普通制剂给药的峰谷现象,可制成缓、控释制剂。( ) 24.若药物在胃、小肠、大肠均有一定的吸收,可制成12小时服一次的缓释制剂。( ) 25.最适于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半衰期为小于12小时。( ) 26.控释小丸或膜控型片剂的包衣中加入PEG的目的是成膜剂。( ) 27.渗透泵片控释基本原理是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 ) 28.测定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时,至少应测定5个取样点。( ) 29.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可以分为三级。( )

中兽药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兽药研究现状与进展 宁康健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受化药的毒副作用及药物残留的影响及入世后对仿制新药的限制,中药成为创新药物的新亮点备受青眯。我国是一个中药材资源大国,具有11 000多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常用药物在1000种以上,已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上每年中药的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但我国仅占市场份额的4%,而日本、韩国分别占到60%和20%,这与我国的中药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日本国内流通的生药共有390种,其中植物来源的有361种,占92.6%。日本自己栽培的生药有70种,其余大部分靠进口(约占75%)。日本用我国的“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几乎与我国中成药总出口创汇额相当。为什么人家这么少的资源可创造那么大的效益?我们的问题在那里?现就 中兽药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技术现代化、质量标化、管理规范化等提出拙见,意在抛砖引玉。 1中兽药研究现状 1.l 兽药典与中兽药企业 1.1.1 药典 2000年版《中国兽药典》共收载有183个中药成方制剂,其中散剂、配剂、浸膏、流浸膏剂、片剂等10个剂型占总数的94%,全部药典共收录剂型11个,以散剂为主(占80.3%)。而人药有43个剂型,5000余个品种。《日本药局方》已收录生药179种,汉方药方剂469个,剂型共27个。由此可见,中兽药与人用中药、与日本的药局方差距甚大。 1.1.2 中兽药企业 我国约有3000家兽药企业,90%以上属中小型,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只有20O多家,大部分企业缺乏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力。2001 年人用中药工业企业共有1100多家,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40余种,品种8000余个。日本95年在册的汉方药生产及销售厂家共82家,制剂生产厂家42家。其中以律村、钟纺药品、大杉制药、帝国汉方、本草等 10家生产厂为主,其销售额占日

兽药新剂型研究及进展汇总

兽药新剂型研究及进展

摘要 随着药剂学与其他学科理论和先进的技术相结合,微囊化、微乳、固体分散等新型给药系统在兽医临床的应用有逐步增加的趋势。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兽药产业的发展,介绍几种比较新的药物剂型及其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兽药;新剂型;研究进展 I

Abstrac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harmac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ory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microencapsulated, microemulsion, solid dispersion model administration system in veterinary clinical application has gradually increasing trend.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eterinary drug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new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veterinary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Veterinary drug; new dosage form; research progress II

目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Ⅱ) 1. 前言 (1) 2. 各种新剂型简介 (1) 2.1 微囊化制备技术 (1) 2.2 微乳制备技术 (3) 2.3 固体分散技术 (4) 2.4 聚合物纳米粒技术 (4) 2.5 泡腾技术 (5) 3. 展望 (5) 参考文献 (6) III

国内外药物凝胶剂研究进展

国内外药物凝胶剂研究进展 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临床用药并使药物发挥最 佳疗效。随着药物新剂型研究的不断深入,一种新型的外用药物制剂--凝胶剂 开始引起药剂研究人员的重视。由于凝胶剂具有水溶性特点,局部给药后,患 处表面皮肤吸收良好,不仅避免了口服给药存在的胃肠道首过效应,而且使副 作用大大减小;同时,水溶性凝胶剂给药后皮肤表面的药股不粘衣物,也使患 者乐于接受。凝胶剂有单相和双相凝胶之分。《中国药典》2000年版在(二部) 凡例中界定了凝胶剂:"凝胶剂是指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的均一、混悬或乳剂型的乳胶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小分子无机药物凝胶剂是由分散的 药物胶体小粒子以网状结构存在于液体中,具有触变性,属两相分散系统,也 称混悬凝胶剂。局部用凝胶剂属单相分散系统,有水性凝胶剂与油性凝胶剂之分。水性凝胶剂的主要基质一般由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 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构成;油性凝胶剂的主要基质由液体石 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桂或铝皂、锌皂构成。"随着新药研究的进展和新型辅料的不断出现,药剂研究人员对凝胶剂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许多 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凝胶剂外用新药,相继进入临床试验或工业化生产,并 且已有许多药物凝胶剂上市。 1国外药物凝胶剂研究、生产和上市概况 国外对凝胶剂的研究较早,发达国家的药典早就有各种凝胶剂药品的记载。《英国药典》1993年版就收载了水杨酸胆碱牙用凝胶、利多卡因凝胶、利多卡 因洗必泰复方凝胶等外用凝胶剂5种。《美国药典》ⅩⅩⅢ版(1995年)收载有 苯晔卡因凝胶剂、氢氧化铝凝胶剂、磷酸克林霉素凝胶剂等35种凝胶剂药品。2000年2月,美国FDA批准的新药和通用名药品中,E.Fougera公司研制生产 的克林霉素凝胶也名列其中。目前,法国生产的阿达帕林凝胶和德国 A.Menarini Industrie F公司研制生产的2.5%酮基布洛芬凝胶剂(商品名:法 斯通)等国外凝胶剂药品都已进入我国医药市场,并在全国各地医院广泛应用。据《Scrip Magazine》报道,瑞士Janssen Cliag公司最近研制成功了becaplermin(Regranex)0.01%凝胶剂,用于治疗糖尿病性溃疡。美国Medicix

兽用双氯芬酸钠的最新研究进展(参考资料)

兽用双氯芬酸钠的最新研究进展 双氯芬酸钠又名双氯灭痛,是第三代强效非甾体类抗炎药。近年来,在动物医学上广泛试用于动物的解热镇痛,因此也被成为兽医临床上的“阿司匹林”。一些兽医工作者或兽药厂也将该药试用于动物的神经炎、关节炎以及各种炎症所致的发热等禽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在兽医临床上收到高度评价。鉴于此,为了有效地促使双氯芬酸钠在我国兽医临床的科学应用,加快该药在我国的研究与开发力度,笔者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对该药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对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 双氯芬酸钠作为苯乙酸类衍生物,系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由国外Ciba-Gei gy药厂首先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并于1974年上市。国内于1985年合成,并相继在国内许多药厂生产,Meevog A等报道该药临床用丁消炎、镇痛、解热和抗风湿等,其消炎、解热作用较强。因其在同类药物中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长期应用无蓄积性等优点,1995年已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是世界畅销药之一。 Prashant M等研究报道指出,该药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途径而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同时,它也能促进花生四烯酸与甘油三脂(三酰甘油)结合,降低细胞内游离花生四烯酸浓度,从而间接抑制白三烯的合成。 二、对药效学的研究 双氯芬酸钠在我国多见于其合成工艺及在人医临床的报道,在兽医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治疗感冒征候群传支、传喉引起的发热炎症,沈芸荪等研究发现,该药具有较强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其作用比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和吲哚美辛强,约为阿司匹林的26~50倍。在2001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实验兽药厂的相关专家率先在国内将医用双氯芬酸钠研制成兽用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剂型,该剂型其中加入了牛磺酸,增强了临床药效,减轻了双氯芬酸钠的毒副作用,拓宽了双氯芬酸钠的使用范围。这一兽用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在对家畜发热、疼痛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肌肉损伤等病的防治上,有效率达98%以上,治愈率达95%以上,为解决家畜发热性疾病提供了一类有效防治药物,经过对370多万头猪的临床应用,降低了猪群死亡率,养殖户经济效益得到逆转。国外有关专家对双氯芬酸钠在哺乳动物上的使用情况研究颇多,而在禽类上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国外,由于人们特别关注动物福利,所以Machin、Cheng和Kestin等学者研究了双氯芬酸钠在肉鸡的腿瘸和蛋鸡的断喙方面的应用,发现双氯芬酸钠能够改善腿瘸肉鸡的行走能力和增加断喙蛋鸡的采食性能。 但是,据研究发现,鸡对双氯芬酸钠很敏感,按常规用量肌肉注射可引起精神不振,双氯芬酸钠在家禽中的使用报道较少。如果剂量过大,则易造成中毒。 三、对药动学的研究

药物制剂的现状与发展

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现状及展望(提纲)中国药科大学平其能教授 一、新制剂品种的开发 除片剂和胶囊等常用剂型外,从多种剂型、多种用药新途径和新方法考虑开发制剂以提高药效,减低副作用,改善病人用药顺应性,是开发新制剂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将雌二醇、黄体酮、甲地孕酮等开发成软胶囊,将硫酸沙丁胺醇等药物开发成鼻腔给药制剂、雾化吸入剂等,将阿昔洛韦和环孢素分别制备成缓释制剂和微乳制剂等。 儿童及老人用制剂如滴剂和栓剂,五官科用制剂如牙线、毫微粒、口胶剂、眼胶剂以及速溶、速效制剂等都是具有治疗或技术特色的制剂。除分散片外,还有多种剂型可达到速溶和速效。如含水溶性药物的软胶囊和滴剂,可溶性包合物制剂,固体分散物制剂,可溶性片等。 研究复方制剂也是国外制剂行业的重要方向。大量的OTC药物是复方制剂。与普通制剂开发相比较,国内的复方制剂较少,对开发复方制剂应有充分的临床用药依据和药效学依据,对开发治疗危重疾病的复方制剂应充分调研。开发原则是应有协同作用,减少副作用。 二、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的发展 缓控释制剂不断增加,对其技术及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国外对这类制剂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从仅要求平稳血药浓度发展到以提高病人在疾病状态下的药效为目标。开发这类产品应解决三个关键的问题:①该制剂能否提高治疗值?即该制剂能否有治疗需要的释药速度、释药时间及部位或靶位?②该制剂如何达到以上要求?即对上述释药特征是否优化?是否经药效学和药理学实验取 得了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相关,特别是在疾病状态下的相关?③该制剂选择的剂型和技术是否对以上特征最适合?是否包括了对经济学、方便用药和制定剂量方案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按此标准,仅有很少缓控释制剂符合要求。 但从现有开发角度,缓控释品种大大增加。许多作用强的药物、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药物、抗生素药物、成瘾性药物均制成缓释制剂以适应特殊医疗应用。发展1天1次给药的缓释及控释品种、复方缓释及控释制剂、液体缓释及控释制剂是今后的重要趋势。 三、注射给药剂型 1、注射用微球发展注射用微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缓释、长效。1986年法 国Ipsen上市肌注曲普瑞林-聚丙交酯-乙交酯微球;此后又陆续生产了醋酸亮丙瑞林、布舍端林和米特瑞林肌注微球。正在研究的其它微球制剂有皮下注射的生

中兽药研发新思路

新剂型中兽药是我国特有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产物,其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具有防治效果显著、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在动物性食品中无残留或残留少,以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但由于历史条件和现有生产技术的限制,妨碍了中兽药在养殖行业的应用。今后我国中兽药的研发应从中兽药基础研究、中兽药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的研究等方面来开展,以确保生产出作用物质清楚、疗效明确、机理清楚、安全性好以及经济效益突出的中兽药。

1 中兽药基础研究 在中兽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中兽药基础理论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中兽药产品开发的科技含量,推动中兽药事业的发展。中兽药基础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中兽药中生物活性成分、中兽药药理、中兽药材资源等多方面。 1.1 中兽药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中兽药化学成分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它的深入研究是中国兽药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既有利于揭示中兽药的作用机理、方剂理论、配伍规律,也对优化制剂工艺、制定中兽药质量控制标准,对实现中兽药

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均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研究内容有: 1.1.1 原生活性成分的研究。 原生活性成分的研究流程主要为:(1)通过调研或广泛筛选需要开发的天然药物;(2)确定有效部位;(3)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和其它方法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分离所得组分经过活性测试,直到追踪到活性成分;(4)根据理化性质和波普数据确定单体的化学结构,对已明确化学结构的单体进行活性评价;(5)对有开发价值的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构效关系的研究。

1.1.2 前体活性成分的研究。 将天然药物给动物食用后,分别收集动物的粪便、尿、胆汁,然后采用各种提取分离方法分离它们中的代谢产物,并采用谱学和标准品对照的方法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在化学结构已知的情况下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对有开发价值的化合物可进一步开发 1.1.3 血清学化学的研究。 只研究吸收入血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可简化所要研究的成分,而且排除虽有体外活性但因其不能吸收入血无法发挥药效的伪活性成分

兽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动物生产 检出率较高,春秋高发,并与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 目前,猪博卡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病毒细胞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和反转录-聚 合酶链反应。四川农业大学动物 生物技术中心根据GenBank发布 的博卡病毒的不同基因型序列, 分别设计猪博卡病毒1~5型的 PCR引物,在分别建立单一PCR 基础上,通过对两组引物的比 例、退火温度等条件的优化,建 立同时检测猪博卡病毒1型/2型 和猪博卡病毒3型/4型/5型的双 重PCR法。 兽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程 屹,黄 月,赵 森 (沈阳市兽药饲料监察所,辽宁 沈阳 110035) 摘要:微生态制剂在畜牧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步成为抗生素的有效替代产品。本文对兽用微生态制剂的发展历程、分类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以期对微生态制剂的普及推广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畜牧兽医;应用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渐成主流。但疾病也伴随频繁发生。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容易产生细菌耐药性和畜产品药物残留,对人体和畜产品安全造成巨大危害。人们开始转变无抗养殖,寻求有效的替抗产品。微生态制剂将益生菌及促生长物质运用微生态学原理,经过培养发酵、干燥加工等步骤制成。动物机体的健康状况是由微生物群与机体的共同作用决定的。通过有目的地饲喂动物微生态制剂,促进有益微生物群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实现动物胃肠微生态平衡和畜禽机体健康。目前微生态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饲料、兽药、农业和食品等领域中。 1 微生态制剂的发展过程 1907年俄国人Metchnikoff 最早提出长期饮用发酵乳制品可 有益健康长寿,微生态制剂概念 自此诞生。1970年后,德国、日 本先后建立了专业微生态实验室 并研发出双歧杆菌等活菌制剂。 1989年,美国公布了双歧杆菌、 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酵母等10 属42种微生物直接饲喂动物是安 全的。1996年,我国正式批准枯 草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粪链球 菌、酵母和噬菌蛭弧菌等6个品 种投入生产。2003年,农业部公 布了允许使用的有益菌种,具体 包括酵母菌类、乳酸菌类、芽孢 杆菌类等3类15种微生态制剂。 2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 根据微生态制剂的物质组成 可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 3类。益生菌也称益生素,可有 效调节肠道益生菌种类数量,增 强非特异性免疫,抑制有害微生 物。芽孢杆菌、乳酸菌、真菌、 酵母等均属此类。益生元能定向 增加肠内定居菌群活性或繁殖能 力,是一类非消化性物质,这类 物质最初发现的是双歧因子。某 些寡糖、多糖、肽类、蛋白质及 中草药等均可作为益生元。合生 元是指益生素与益生元混合使用 的生物制剂。这两类联合应用同 时提高了菌类活性和益生菌数 量,使益生作用更显著持久。合 生元包括低聚糖合生元、中草药 合生元等。此外,根据微生态制 剂用途可分为微生态兽药、微生 物饲料添加剂、微生物发酵剂、 环境净化剂等四类。根据存活形 态可分为活菌制剂、死菌制剂 等。 3 兽用微生物制剂的临床 应用 3.1 用于养猪 在仔猪和母猪饲料中添加微 生态制剂可明显降低肠道疾病的 发病率,提高仔猪成活率和生长 率,节省饲料、提高增重和减少 药物开支。尹清强等在仔猪教槽 料、保育料中分别添加0.1%、 0.05%微生态制剂,其腹泻率和 死亡率明显降低,胃和盲肠中大 肠杆菌数量也同步降低,同时空 肠、结肠、盲肠肠壁变薄。周韶 等选用55日龄仔猪饲喂酶制剂和 微生态制剂,显著提高了仔猪蛋 48201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