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分子病理检测

合集下载

分子病理学诊断方法与临床实践

分子病理学诊断方法与临床实践

分子病理学诊断方法与临床实践提到分子病理学,我们不禁要思考它在医学诊断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分子病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通过对生物体内分子水平的细致观察和分析,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它的无创、精准、个体化的特点使其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重点介绍分子病理学的诊断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分子病理学的诊断方法1. 基因突变检测基因突变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如肿瘤、遗传性疾病等。

通过检测基因序列的突变情况,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这些疾病。

目前,常用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因测序、芯片技术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单个基因或多个基因的突变情况,为疾病的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例如,EGFR基因突变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基因表达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的异常变化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进展情况。

通过检测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辅助疾病的诊断和分型,评估疾病的预后,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常用的基因表达检测方法包括实时定量PCR、基因芯片等。

例如,HER2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在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3. 蛋白质检测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重要功能分子,其异常表达或突变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通过检测蛋白质的水平和活性,可以判断疾病的类型、进展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常用的蛋白质检测方法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

例如,PD-L1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以用于判断肿瘤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

二、分子病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 个体化治疗分子病理学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的指导。

通过对患者样本的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蛋白质水平等方面的检测,可以评估患者对不同治疗方案的敏感性,从而为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个体化治疗的典型代表是靶向治疗,如通过检测患者肿瘤细胞中EGFR基因突变水平,决定是否使用EGFR抑制剂进行治疗。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病理诊断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病理诊断

175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病理诊断郑小春(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 达州 635100)摘 要: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属于大肠癌癌前病变的一个重要类型,主要是区别于大肠癌最常见最经典的癌前病变腺瘤的是其上皮组织主要是呈现出锯齿状的生长模式。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HP)、不带蒂锯齿状息肉(SSP)以及锯齿状腺瘤等几个病理类型。

在临床工作中,病理诊断对于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是从各类病理分型的主要特点和对其分子标记物研究的进展进行介绍。

关键词:结直肠癌;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735.34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郑小春,男,生于1976年,汉族,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病理检查与诊断。

1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临床病理学特征1.1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在结直肠锯齿状改变中的发生率最高,主要好发于远端结肠,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可在体检时由结肠镜检查发现。

结肠镜下肉眼可见增生性息肉的主要特点是有较宽的基底、水滴状改变等。

结肠镜取活检病理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增生性息肉有较为完整的隐窝结构,在隐窝的中上部分能够看到这种所谓的锯齿状病变。

增生星星息肉根据其形态学特点以及分泌蛋白的特点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个亚类型:①微小泡型,这种类型的增生性息肉可以看到的锯齿状病变较为明显,而且能够表达较为丰富的黏蛋白。

②富杯状细胞型,这一些的增生性息肉中其主要特点是有比较多的杯状细胞,而且只分泌出杯状细胞型的黏蛋白,而其锯齿状的结构较之于微小泡型较为细小。

③黏蛋白缺乏性的增生性息肉主要特点是其不具有分泌黏蛋白的功能,这种类型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主要是用于与其它增生性息肉的鉴别工作。

1.2 不带蒂锯齿状息肉不带蒂的锯齿状息肉发生率在临床上仅次于增生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有所不同的是,其主要好发于近端结肠,此外其也较少会引起临床症状。

结肠镜下观察可见扁平状的或者较宽的基底的、底部稍微有些隆起的息肉样改变。

2023结直肠癌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

2023结直肠癌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

2023结直肠癌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研究发现结直肠癌中存在一些相关基因可以用于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预后评估以及筛查林奇综合征,提示对这些基因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主要汇总了结肠癌常见基因异常的临床意义以及罕见基因异常的潜在临床意义。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都位居前列,并且多数结直肠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属于中晚期,正确的治疗决定患者的预后。

随着对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基因检测能力的提高,与结直肠癌发病和治疗相关的基因越来越多。

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指南及实践推荐检测的结直肠癌相关基因包括APC.MS1RAS和BRAF等。

此外,对于其他一些具有潜在临床意义的基因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包括Her-2扩增/过表达、PIK3CA突变和NTRK融合等。

合理的检测及应用结直肠癌相关分子标志物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实践的重要部分。

为此,《结直肠癌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专家共识》及《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临床检测中国专家共识》等共识相继出台,为结直肠癌的基因检测的提供了指导方案。

结直肠癌常见基因异常RAS、BRAF和MSI检测的临床意义1、RAS基因点突变:RAS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里的下游基因,可以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和存活,其中KRAS和NRAS是由RAS家族成员基因编码的两种GTP酶蛋白,约有40%~50%的结直肠癌患者存在KRAS点突变,3.8%的结直肠癌存在NRAS点突变。

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RAS野生型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能从抗EGFR单抗治疗中获益,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推荐首选化疗联合抗EGFR单抗的治疗方案。

而对于RAS 基因突变患者,应用抗EGFR单抗则无明确获益,一般采用化疗联合VEGF单抗治疗。

因此,推荐在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开始治疗前,应进行RAS突变的检测,有助于帮助患者选择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WHO结直肠癌诊断标准在术前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WHO结直肠癌诊断标准在术前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WHO结直肠癌诊断标准在术前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李彬;刘霞【摘要】目的:探讨世界卫生组织(WHO)结直肠癌诊断标准在术前内镜活组织检查标本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WHO结直肠癌诊断标准,只有明确的黏膜肌层浸润,才能被诊断为癌.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5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前活组织检查病理切片,观察肿瘤浸润黏膜肌层的情况,并与其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比较.结果:32例(61.5%)有黏膜肌层浸润,诊断为结直肠癌,15例(28.9%)未见黏膜肌层浸润,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余5例(9.6%)腺体异型不明显,考虑受活组织检查取材影响,只能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而52例(100%)的术后病理检查全部确诊为浸润性腺癌.结论:WHO结直肠癌诊断标准在术前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中有较高的误诊率,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标准尚需进一步完善.实际工作中对结直肠癌的活组织检查诊断,应结合肿瘤的大体类型、细胞形态、腺体结构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避免将癌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而延误治疗,后者只适用于手术切除标本的诊断.【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年(卷),期】2013(022)011【总页数】4页(P810-813)【关键词】结直肠癌;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作者】李彬;刘霞【作者单位】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江苏徐州221009;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江苏徐州22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1.2由于结直肠黏膜生物学上具有特殊性,不同于胃肠道其他部位的黏膜,此处发生的肿瘤若只是突破基膜浸润黏膜间质,而没有穿透黏膜肌层侵及黏膜下层,就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在生物学上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并无区别。

这一点与胃癌不同,胃癌在只是局限于黏膜内癌时就可以发生淋巴结转移。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一方面为了防止临床过度治疗,见到癌就施行根治性切除手术,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给患者带来过重的心理压力,2000年第3版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1],将结直肠癌定义为:一种结肠或直肠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在这一部位,只有肿瘤通过黏膜肌层穿透到黏膜下层时才视为恶性。

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肿瘤学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治疗的学科。

肿瘤的发生是由于基因突变、多种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作为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新技术,不仅可以对基因突变的检测、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和表达谱进行研究,还可以对肿瘤的预后和治疗反应进行评估。

本文将从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的概念、技术方法、应用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详细介绍其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一、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的概念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是指通过对肿瘤组织或体液中的一些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以辅助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分子标志物包括基因、蛋白质、酶、免疫学指标和肿瘤相关遗传学变异等。

这些分子标志物的表达谱可以显示肿瘤细胞的状态及其分化水平,同时也可以显示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和病理类型,从而提高对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早期诊断准确率。

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还可以对肿瘤分子靶点进行评估,提供个性化治疗的方案。

二、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的技术方法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基因检测、蛋白质检测、免疫组化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基因检测是指通过对肿瘤组织和体液中的基因序列进行检测,对肿瘤分子遗传学变异进行评估,并为后续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目前常用的基因检测技术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和基因芯片等。

蛋白质检测是指通过对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质进行检测,以评估其表达及功能状态。

蛋白质检测技术包括质谱法、二维凝胶电泳和蛋白质芯片等。

免疫组化是指通过利用抗体与免疫性分子标志物相互作用的特异性来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的分子标志物。

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对肿瘤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和内部标志物进行研究,是肿瘤分子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肿瘤标志物检测是指通过检测肿瘤组织或体液中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评估肿瘤细胞的状态和肿瘤治疗反应。

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监测;癌胚抗原(CEA)用于结直肠癌和胃癌的诊断和治疗监测等。

临床病理学:肿瘤病理的分子检测

临床病理学:肿瘤病理的分子检测

ORR (%)
71.2 vs 47.3 84.6 vs 37.5 62.1 vs 32.2 73.7 vs 30.7
83 vs 36 58 vs 15 61 vs 22 66.9 vs 23.0
PFS (月)
9.8 vs 6.4 8.4 vs 6.7 9.6 vs 6.6 10.8 vs 5.4 13.1 vs 4.6 9.7 vs 5.2 11.1 vs 6.9 11.0 vs 5.6
ROS1 、 RET基因重排
ROS1重排见于2%肺肿瘤;少吸(<10包、年)/不吸 烟患者;年轻患者;腺癌。临床对克唑替尼敏感。 对EGFR TKIs不敏感。 RET基因融合见于1.3%肺癌,腺癌。
临床检测方法:FISH,RT-PCR
HER2在乳腺癌中…
HER2在乳腺癌中…
HER2扩增与肿瘤发生有关。肿瘤体积大 ,无病生存期 短 ,对CMF等方案耐药, 对蒽环类药物比较敏感,50% 患者为ER或PR阳性。
检测:定量PCR或测序。
ALK基因重排在NSCLC中…
发生率: 3-7% 临床特点: 少吸(<10包、年)/不吸烟
年轻患者 腺泡或印戒细胞癌
融合特点: 主要与EML4存在 至少9种融合方式,其他IFGALK, KIF5B-ALK 与其他癌基因变异不共存
靶向药物:克唑替尼
临床检测方法:FISH,增强免疫组化,RT-PCR
EXON
Genet Med 2009:11(1):21–34
胃肠道间质瘤与格列卫
c-kit/PDGFRA突变类型预测伊马替尼疗效,其中c-kit外显子11突变疗效最佳 PDGFRA D842V突变者对伊马替尼原发耐药。 检测方法:DNA测序
基因重排

结直肠癌MMR蛋白和MSI检测对比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结直肠癌MMR蛋白和MSI检测对比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5月 第50卷 第5期·论 著· 结直肠癌MMR蛋白和MSI检测对比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孙林雍 王紫静 唐 源 陈 昶 江 丹摘 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MMR蛋白表达与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的一致性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两种检测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方法 选取392例CRC石蜡包埋组织(FFPE)样本,采用免疫组化(IHC)法检测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及PMS2)表达,至少1种蛋白表达缺失判定为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dMMR),全部阳性判定为错配修复蛋白表达完整(pMMR);采用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MSI,将至少2个单核苷酸重复位点发生改变,归纳为高度MSI(MSI-H);仅有1个单核苷酸重复位点发生改变,归纳为低度MSI(MSI-L);未发生改变,归纳为微卫星稳定(MSS)。

结果392例CRC中,dMMR为18.9%(74/392),MSI-H占比18.1%(71/392)。

IHC法检测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7.2%和98 4%;PCR法检测结果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3.2%和99.4%,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为98.2%。

7例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样本中,2例PCR法检测结果为MSI-H,IHC法检测结果为pMMR;5例PCR法检测结果为MSS,IHC法检测结果为dMMR,其中2例MSH6蛋白单独缺失,3例肿瘤为黏液腺癌。

dMMR组与pMMR组、MSI-H组与MSS/MSI-L组在发病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HC法检测MMR蛋白与PCR法检测MSI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MSH6单独缺失时,PCR检测可能表现为MSS。

肿瘤中含黏液时,肿瘤实际占比<50%可能对PCR检测有一定的影响。

CRC中dMMR/MSI-H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病理特点,对临床病理诊断、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哲教授丨分子病理技术的分类以及临床上的应用

王哲教授丨分子病理技术的分类以及临床上的应用

王哲教授丨分子病理技术的分类以及临床上的应用1. 引言分子病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了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通过对组织和细胞水平的分子变化进行检测和分析,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王哲教授是该领域的专家,在分子病理技术的分类以及临床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 分子病理技术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和方法,分子病理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 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检测是通过对DNA或RNA进行检测,来发现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等遗传变异。

常见的基因检测技术包括PCR、Sanger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等。

这些技术在肿瘤分子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类型、预测预后以及指导个体化治疗。

2.2 蛋白质检测技术蛋白质检测是通过对蛋白质的表达量、修饰和亚细胞定位等进行检测,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进展过程。

常见的蛋白质检测技术包括免疫组化、Western Blot、质谱等。

这些技术在肿瘤诊断中可以判断肿瘤的分子亚型,评估治疗效果以及预测预后。

2.3 表观遗传学检测技术表观遗传学是指通过对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进行检测,来揭示基因的调控机制和表达模式。

常见的表观遗传学检测技术包括甲基化特异性PCR、甲基化芯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

这些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3. 分子病理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分子病理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涉及到多个领域,下面将介绍其在肿瘤、感染病和遗传病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3.1 肿瘤诊断和治疗肿瘤是分子病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分子亚型,例如乳腺癌中的HER2阳性和雌激素受体阳性,可以指导靶向治疗的选择。

蛋白质检测技术可以评估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例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前列腺癌中的检测。

表观遗传学检测技术可以揭示肿瘤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例如MLH1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