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电信混改方案

中国电信混改方案

中国电信混改方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电信也不得不面对市场的变化和压力。

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混改)成为了中国电信运营商转型的必然选择。

那么,中国电信混改方案是什么呢?这篇文章将为您详细介绍。

一、混改方案的背景2015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提出,电信行业也要向混合所有制方向改革。

此后,中国电信便逐步开展混改试点,并于2016年启动全面混改的程序。

二、混改方案的意义混改的实质是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进行合作,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改革,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高的效率。

对于中国电信来说,混改方案有以下几个意义:1.引入优秀的民企资源,使其获得更好发展。

2.优化电信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

3.增加公司的效益,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混改方案的具体内容中国电信混改方案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引入公司在混改开始的初期,中国电信引入了深圳市鼎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收购公司股份。

在此基础上,公司开始探索创新机制,引入更多的民营企业资源。

第二阶段:引入外资为了推动更高层次的混改,公司引入境外优秀投资者。

2017年4月,公司成功引入了南非电信、沙特电信和中信集团等世界一流企业,全资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筹集到了161亿元。

第三阶段:国有资本注入按照混改的总体方案,电信企业要实现国有资本注入,实行市场化管理。

2018年,公司完成了首批国有资本注入,总计达到210亿元。

四、混改方案的成效中国电信混改方案实施以来,公司的经营状况明显改善。

2018年,公司实现了总收入3778.8亿元,增长2.1%;净利润创历史新高,达到215.3亿元;移动用户数增加1243万户,单日最高网络流量超20TB,创历史新高。

公司的发展显示出了一些混改所带来的积极变化。

五、未来发展计划中国电信将继续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与民营企业合作,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同时,公司还将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网络建设水平,加速5G的商用进程,开展新兴业务探索,实现跳跃发展。

中国电信体制改革历程及其反思

中国电信体制改革历程及其反思
至 最终形成 电信 业的超级航 空母舰 。
1 、 00 1 月 , 0 20 年 2 中国首家中外合资 电信运营企 业—— 上海 信天通 信有限公 司成立 。公 司 由上 海电信 公司 、上海 信 息投资股份有 限公 司与美国 A & T T公司共同投资 ,主要经 营I P宽带增值业务。此时 。中国 电信业已 引入 了国际竞争 。
立运作 。
也成建制划 归联通公司。经过改革重组 ,中国电信市场竞争 格 局初步形成。
二 、中 国 电信 体 制 改革 的 反思
1 、中国 电信 的改革重 组给中国 电信业发展带来 了生机
和 活 力
8 0 0年 4月 9日,成立 了由中科院等 4家出资组建 、2 0
的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经营宽带基础网络业务 。网通公 司的宽带高速互联 网于 2 0 0 0年 1 1月建成投产 ,传输速率达
策 ,在 重 庆 和 海 南 试点 的基 础 上 ,1 9 年 全 国推 行 。按 照 国 98 务 院 的 部 署 。新 组 建 的信 息 产 业 部 进 一 步 加强 了对 这 一 工作
济的不断发展 ,国家对电信产业的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 先
是独 家垄 断 经 营 的局 面 被 打破 ,进 而 是 政企 分 开 、企 业 重组 , 引入 国 际竞 争 , 中国 电信 体 制 的改 革 逐 步 与 国 际 接轨 。 中国 电信 业 的发 展 怎 么 样 呢? 将 来 应 怎 么 办? 针 对 中 国 电信 业 改
维普资讯

f l J

■ 胥 学跃
中 国 电信 在 一 个较 长 的历 史 时 期 一 直 实 行政 企 合 一 、 垄
准 了原 邮电部 “ 三定”方案 :进一步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将

电信行业重组分析

电信行业重组分析

中国电信行业分析摘要:自1994年,我国电信行业先后进行了四次改革,但效果均不显著,固有的垄断、高收费等问题依然存在。

对我国电信行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原因,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电信;改革;垄断;市场经济一、电信行业改革回顾第一次电信改革: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原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

第二次电信改革:原中国电信分拆为新电信、移动和卫通;同时网通、吉通和铁通获得了电信运营许可证,形成了电信、移动、联通、网通、吉通、铁通、卫通七雄初立的市场格局,这时电信行业市场上已经初具竞争的格局。

第三次电信改革: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北方部分、原网通和吉通三家重组为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由此形成了电信、网通、移动、联通、卫通、联通六家运营商竞争的格局。

第四次电信改革:联通拆分C网和G网业务,卫通、电信、联通的C 网组合形成了新电信;联通的G网、网通组合形成了新联通;铁通和移动组合形成了新移动。

其实质就是六合三,电信、移动、联通三家并存,这也就是我们目前电信行业的情况。

二、电信行业现状分析目前电信行业三大业务运营商竞争。

移动电话市场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固化和宽带市场呈现联通与电信垄断的格局。

1、宽带问题据数据统计世界平均网速是230.4KB/S,中国平均网速是100.9KB/S,不足世界平均网速的二分之一。

网费平均每月100元,是韩国的124倍。

向国民收取了高于其他国家尽百倍的费用,却得不到技术上的改善。

2、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指的是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者的融合,最终达到电视、电脑和手机任何一者都能够实现三者功能统一融合的效果。

三网融合可谓利国利民,但是它也存在众多问题:大规模改造,任务量大;利益冲突、不兼容等问题。

3、垄断问题传统观点认为电信行业作为自然垄断行业,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的好处,即由一家企业来进行大规模生产才能够实现成本最小化。

为了防止私人垄断带来的福利损失,我国像其他国家一样采取了国有的形式,政府的管制造成了电信行业的垄断。

中国电信改革与电信业市场结构、竞争行为与绩效变化

中国电信改革与电信业市场结构、竞争行为与绩效变化

图 1 中国电信改革与重组历史演变
二、1993~1997 年中国电信改革与电信业市场结构、竞争行为与绩效的变化 从 1993 年到现在,我国电信市场产业组织特征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993-1997 年电信改革与电信业市场结构特征
1993 年我国正式开放 9 项电信增值业务,1994 年拥有国内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寻呼 业务的联通公司成立, 邮电部一统天下的电信服务市场开始被撕开了一个裂缝。 尽管只是一 个裂缝,但电信市场结构的这一细微变化的意义却非常重大。 这一阶段电信市场结构的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增值电信服务市场和移动通信市场。 1993 年前,我国部分增值业务实际已经处于竞争比较充分阶段。1993 年邮电部正式开放电信增 值业务后,相关业务的市场进入者迅速增加。到 1997 年,这些增值电信服务市场基本已经 成为竞争性市场(表 1) 。 表 1:1994 与 1997 年我国部分电信增值服务市场结构特征
以无线寻呼业为例。 我国无线寻呼业最早开始于 1984 年, 到 1997 年全国寻呼用户总数 达到了 5400 万,提供服务的运营商也从中国电信一家垄断发展到 2158 家。1997 年,以用 户数量计算的寻呼市场份额中国电信已经下降到 63%,中国联通上升到 7.2%,其余市场份 额由余下公司瓜分。 这一时期移动电话市场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移动电话运营商有中国电信、 中国联通和长 城通信三家。长城通信是邮电部和军队共同设立,利用 800M 频率以 CDMA 方式提供移动 电话业务,刚处于试运行阶段,因此,移动电话服务提供企业主要是中国电信和联通。联通 公司移动电话业务发展虽然比较快,但由于缺乏基础电信网络,发展受到的制约很大。1997 年底,中国联通公司成立 3 年后,中国电信在移动电话市场(包括模拟和数字)的市场份额 为 96.9%,联通公司的份额仅占 3.1%,如果单独考虑数字移动电话,则联通公司的份额上 升到 5.9%。① 实际上,这一市场份额数字只反映了联通公司在移动电话市场的地位。从理论上讲,联 通还可以提供固定电话和寻呼业务与中国电信竞争。然而,联通直到 1997 年才真正拿到固 话业务许可。并且邮电部规定,联通只能在天津、成都和重庆经营固话业务。但它的竞争对 手中国电信正在经营这些业务。 考虑到这些电信业务的互补性质, 一个提供综合电信服务的 电信服务商显然比一个提供单一服务的电信服务商更有竞争力。因此,只有全面分析,才能 真实地评价这一时期联通公司在电信市场的影响力, 从而也才能真实地反映这一时期电信市 场结构的特征。 这里,可以选用市场结构的测度指标——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ll Index)来度量这一 阶段我国电信市场结构的特征,以真实地评价电信市场进入企业——联通公司的影响力。 赫芬达尔指数简称 H 指数,其公式为:H=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分析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分析
实施适当帮助 ,以抑制主导企业的市场支 配力量 ,保证竞争的实现。 同时 ,亟需建 立一个 中立的 、独立的 、依法行事的 电信 管制部 门。
第 二 次 改革 :信 息 产 业 部 成 立 ,中 国 电信 第 一 次 拆 分
19 9 8年 3月电信 管理部 门——信 息 产业部成立 。1 9 9 9年 2月 ,信息产业部 将原 中国 电信按专业分解成 四家企业 :中 国电信 、中国移动 、国信公 司 ( 后并入到
尽的分析 ,总结 出改革的作用和局限 ,为 进一步寻找电信改革背后更深层次 、科学 性的规律提供参考借鉴。
电信按南北拆分。 华北等 1 0省电信公司归
属 中国电信北方部 分 , 其余等 2 省市归属 1
中国电信南方部分 。北 方部分 和中国网通 公司 、吉通公 司重组 为中国网通 集团 ,南
断利润行为随即发生 。当B, I , ̄为电信 市场 - I 的唯 一经 营者 —— 中国 电信 的生产 成 本 高 、生产效 率低下 、服务 品质低劣 ,却享
受着国内 、国际市 场的垄断利润 ,其行业 员工收入水平远远 高出其它行业的平均工
除 了本地 固定电话业务基本上仍然是 由中
国电信垄 断之外 ,其它基本电信业务都有
国家对 邮电部在财政上实行 了 “ 倒一九分
成 ”的优 惠政 策;1 8 6年国务院批准准许 9
各省市 区政 府在长话 、电报和 邮政等业务
许 中国联通 以低于 中国移动 1 %一 0 0 2 %的 价格提供移动通信服务等。 为强化竞争 , 又
新颁发 了 3个 电信运营许可 证 ,分别被网 通公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吉通公 司和铁通公司获得 。 至此 ,
政企不分 ,这也 导致联 通公司无法和邮电

中国电信的组织变革分析

中国电信的组织变革分析

国际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电信的组织变革分析众所都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是中国的3大通讯运营商。

在国际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其中中国电信获得机遇,飞速发展。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电信”)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特大型国有通信企业,连续多年入选“世界500强企业”,主要经营固定电话、移动通信、互联网接入及应用等综合信息服务。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由中央管理,是经国务院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主要经营国内、国际各类固定电信网络设施,包括本地无线环路;基于电信网络的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服务;进行国际电信业务对外结算,开拓海外通信市场;经营与通信及信息业务相关的系统集成、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广告、出版、设备生产销售和进出口、设计施工等业务;并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经营国家批准或允许的其他业务。

2008年10月1日原中国联通CDMA 的经营主体正式变更为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作为中国主体电信企业和最大的基础网络运营商,拥有世界第一大固定电话网络,拥有世界第一大固定电话网络,覆盖全国城乡,通达世界各地,在全国 31个省(区、市)和美洲、欧洲、香港、澳门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拥有覆盖全国城乡、通达世界各地的通信信息服务网络,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国内商用最早、覆盖最广的CDMA 3G网络,旗下拥有“天翼”、“天翼飞Young”“天翼e家”、“天翼领航”、“号码百事通”、“互联星空”等知名品牌,具备电信全业务、多产品融合的服务能力和渠道体系。

公司下属“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两大控股上市公司,形成了主业和辅业双股份的运营架构,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于2002年在香港纽约上市、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香港上市。

面对固网业务急剧萎缩、历次电信业改革遗留大量不良资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重等挑战,于2004年在电信行业推动企业由传统基础电信网络运通过实施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大力发展综合信息服务等非语音业务,强化精确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在全球固网电信企业普遍负增长的情况下,保持了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电信业改革历程及效率评价

中国电信业改革历程及效率评价
张 超, 张 权, 张 鸿
( 西安 邮电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 陕西 西安 70 6 ) 1 0 1
摘 要 :9 3 20 年期间 , 1 9- 0 8 中国电信业共经历 了四个 改革阶段 。运用 DE 的效率评价 方法对 电信业 前 A
三个改革阶段进行评价发现 : 在市场竞争引入阶段 , 市场竞争的引入对于 电信业 整体效率 的提升起 到了重 要 作用 ; 在双寡头垄断竞争 阶段 , 中国电信 业的效率低下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低下造成 的, 而电信业 的纯技术效 率相对 比较高 } 比较竞争阶段 , 在 电信业的规模效率得到 了提升 , 但纯技术效率 出现 了下 滑, 而总 的来看综 合 效率 明显高于上一改革阶段。在此基础上 , 针对 2 0 0 8年电信业的改革提出了三点建议 , 即实现 电信运营企业
第三 , 从研究视角来看 , 有些研究聚焦于某个 电信企
业或电信业的某个业务领域方面 , 不能较好地反映 中国电信业的整体改革效率。 鉴于以上原 因, 本文首先对 中国电信业 的改革 进行一次较为细致的梳理 ; 其次, 选用恰当的评价模
型与权威的数据指标 , 中国电信业 的改革分阶段 对 进行评价 ; 最后 , 在历次电信业改革效率评价的基础 上, 提出对未来电信业改革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型中的 C R与 V R方法 , O C ( C C 对 E D 经济合作与发 展组 织) 4个 成 员 国 的 电信 业 产 出效 率 进 行 了研 2 究, 研究结果显示 电信业市场化程度的加强提高 了 整个 电 信 业 的 产 出效 率[。后 来 B rad 、 h o 1 ] enro C a- C u gK n 等分别采用索洛余值与 D A 的方法 h n ag E 对 此 问题 进行研究 , 出了相似 的结论 [ 。 得 2 ] 而国内学者 白秀广、 高锡荣、 顾成彦等在采 用

中国电信三项制度改革内容

中国电信三项制度改革内容

中国电信三项制度改革内容【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背景介绍:中国电信三项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2.三项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3.改革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和问题4.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5.未来展望: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完善篇1正文中国电信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有企业之一,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管理制度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市场环境和竞争需求。

其中,三项制度改革是近年来中国电信重点推进的工作,旨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员工活力,提高企业效益。

三项制度改革包括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

能上能下是指对员工进行合理评价,表现优秀的员工可以晋升,表现不佳的员工则需要调整或降低职位。

能进能出则是针对企业招聘和人员流动进行改革,让有能力的员工进入企业,同时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让员工在企业和社会之间流动更加自由。

能增能减是指对员工的薪酬和福利进行调整,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企业的效益,合理调整员工的收入水平。

在实施三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电信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如何合理评价员工的绩效,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如何平衡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等。

但是,中国电信始终坚持以员工为中心,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优化制度,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项制度改革对中国电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优化了人力资源管理,激发了员工活力,提高了企业效益。

1.中国电信三项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目的2.三项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3.改革的实施效果和影响4.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篇2正文中国电信作为我国重要的通信服务提供商,一直致力于提高企业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国电信近年来实施了三项制度改革,分别是员工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减。

首先,员工能进能出是指企业根据业务需求和员工能力,灵活地调整员工数量和岗位分配。

这种制度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同时,企业也需要思考如何区分任职者和数字员工,以及如何规划数字人员的岗位和职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分析关于《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路径与效果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改革。

每次改革都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改革过后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本文比较详尽地梳理了中国电信业改革的过程和实施路径,分析每一次改革的成效和问题,同时也探讨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以期为寻找电信改革背后更深层次、科学性的规律提供借鉴。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电信业改革路径效果中国电信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改革,这些改革使中国成为在用户总量上全世界第一电信大国。

从前三次改革来看,每次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也接着出现,需要进行重新的改革,而且每一次改革都支付了高额的成本。

在新一轮的改革重组完成之后,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新一轮改革能否实现预期目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未来的市场格局又会如何改变;会不会出现新的不均衡现象,未来的改革方向又是什么。

基于此,本文通过回顾中国电信业改革的历程,对每一次改革的效果以及改革过后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比较详尽的分析,总结出改革的作用和局限,为进一步寻找电信改革背后更深层次、科学性的规律提供参考借鉴。

第一次改革:放松进入限制,引入新的电信运营商1978年以前,我国电信业由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对电信价格实行严格管制。

落后的管理制度导致当时的电信服务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电信发展严重滞后。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国务院决定开始对邮电电信部门放松管制。

1980年国家特别批准市话企业实行收取市话初装费;1982年,国家对邮电部在财政上实行了“倒一九分成”的优惠政策;1986年国务院批准准许各省市区政府在长话、电报和邮政等业务中收取附加费,作为电信建设资金的一部分。

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电信业发展,但由于没有引入竞争,垄断定价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行为随即发生。

当时作为电信市场的唯一经营者―中国电信的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服务品质低劣,却享受着国内、国际市场的垄断利润,其行业员工收入水平远远高出其它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

为改变中国电信垄断经营的现状,1994年我国实施了第一次电信改革。

1994年7月,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打破了中国电信独家垄断局面。

1995年,中国电信脱离邮电部成为独立的法人公司,邮电部成为一个管制机构。

此外,国务院也直接参与了许多电信业管制与竞争政策的发布和实施。

关于此次电信改革的效果。

1994年成立到1998年,中国联通只占全部电信市场份额的1%,资产只占中国电信的1/260,营业额只占中国电信的1/112;到1999年底,在单一的移动通信市场,中国联通不过只占5%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原来的主导企业中国电信在这几年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大型电信企业。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后进入者中国联通的实力太弱小。

经营之初,他们没有自己的本地和长途电话网络,提供本地和长途电话业务时需要接入和租用中国电信的网络;邮电部对联通采取许多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这些都限制了联通的发展。

同时,当时的邮电管理体制也有很大的问题。

邮电部与中国电信在职能和机构上互有交叉、政企不分,这也导致联通公司无法和邮电部下的中国电信相竞争。

综上分析,在电信市场引入竞争的初期,应该对后进入者实施适当帮助,以抑制主导企业的市场支配力量,保证竞争的实现。

同时,亟需建立一个中立的、独立的、依法行事的电信管制部门。

第二次改革:信息产业部成立,中国电信第一次拆分1998 年 3 月电信管理部门――信息产业部成立。

1999 年2 月,信息产业部将原中国电信按专业分解成四家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国信公司(后并入到中国联通)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

同时,信息产业部也对联通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将国信寻呼整体并入中国联通;将CDMA 建设运营权独家授予中国联通;允许中国联通以低于中国移动10%-20%的价格提供移动通信服务等。

为强化竞争,又新颁发了3个电信运营许可证,分别被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获得。

至此,除了本地固定电话业务基本上仍然是由中国电信垄断之外,其它基本电信业务都有两家以上运营商提供服务。

经过此次改革,中国电信市场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从1999年的64.35%下降到2001年的50.52%,而移动、联通的市场份额都有所上升。

反应行业市场集中度的HHI指数也从1999年的5044下降到了2001年的4079,电信业的垄断局面得到缓解。

但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仍然高于50%,占据足够的优势地位。

因此,信息产业部于2001年底对中国电信进行了第二次拆分。

第三次改革:南北拆分中国电信2001 年12 月,信息产业部将中国电信按南北拆分。

华北等10 省电信公司归属中国电信北方部分,其余等21 省市归属中国电信南方部分。

北方部分和中国网通公司、吉通公司重组为中国网通集团,南方部分称为中国电信集团。

重组后的两大集团公司成为两家实力相当的固定电信主体运营企业,具备平等接入、比较竞争的基础条件。

两大集团公司可以各自在对方区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固定电话等业务,双方相互提供平等接入与互惠服务。

同时,铁通作为后来者开始放号经营,政府对各电信公司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也做了大致规划。

至此,中国基础电信运营商包括 6 家: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除卫星通信以外的各种基础电信业务都至少有两家运营商提供。

经过南北拆分,在2002年没有一家电信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超过40%,整个市场格局显得比较的平衡。

中国移动首次成为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其市场份额为36.66%。

经过此次改革,原先由两家寡头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已被打破,形成了四家寡头垄断竞争的局面。

2002年中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指数为2859,只是2001年的70%,电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大幅度降低,电信市场格局趋于合理。

然而到2003年,这种看似合理的电信市场格局,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很快改变了,移动业务对固定业务的替代导致各电信运营商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从2002年的36.74%发展到2007年的48.87%,上升了12个百分点;而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市场占有率却分别下降了9和5个百分点。

反应市场集中度的HHI 指数在2005年之后又开始显著升高。

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固网运营商的领地逐渐被移动运营商侵占。

2007年,中国移动营业收入达到3569.6亿元,增长20.9%,净利润870亿元,增长3.9%;中国联通的营业收入为995.4亿元,同比增长了4.4%,净利润只有93亿元;中国电信的营业收入为786.6亿元,同比增长了1.7%,但净利润却下降了13%;中国网通2007年营业收入仅为840亿元,利润降至147亿元。

中国移动净利润几乎接近电信、联通、网通3家净利润之和的2倍,中国移动以绝对优势“一家独大”。

从市场规模上看,截至2007年底,中国移动电话的用户已达到3.69亿户,市场占有率约为69.3%;而中国固网电话用户为2.29亿户,固网与移动用户差距达到了1.37亿户。

在2007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固话用户数还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

中国电信市场结构已经出现严重失衡。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移动网络对固定网络的替代作用。

2002年到2006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年增长量总在6000万户上下波动;而固定电话的用户数则从2003年的5200多万户逐年递减,到2006年急剧下降到1700多万户。

另外,分业经营也是导致电信市场格局失衡的重要原因。

经过两次拆分式改革,六家电信运营商在自己的领域分别经营着固定和移动电话业务。

在移动通信领域,联通规模太小,无法与移动竞争,中国移动一家独大。

在固网领域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业务和区域上基本彼此独立,并未形成竞争,同时由于没有移动牌照,无法进入移动通信市场与中国移动竞争。

南北拆分中国电信的改革措施,虽然打破了中国电信在固话领域的垄断地位,却造就了中国移动在移动领域的新垄断。

失衡的市场结构已不再适应我国电信业的发展,需要再一次的改革。

第四次改革:电信运营商“六合三”,发放3G牌照2008年5月工信部发布电信业重组方案:中国联通的CDMA 网和GSM网被拆分,CDMA网络被中国电信收购,联通与网通合并,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铁通并入移动。

电信市场形成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3家组成的“固网+移动”全业务运营新格局。

2009年1月工信部发放3G牌照,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牌照,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获得WCDMA和CDMA2000牌照。

经过此次重组,三大电信运营商在自己原有经营业务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部分业务,成为具有全业务经营权的运营企业。

现在,新的改革方案已经实施三年多。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业务经营的市场架构已经建立,但是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变。

根据三大运营商发布的2010年半年财报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移动营业收入为2298亿元,同比增长7.9%,净利润为576亿元,同比增长4.2%;中国电信的营业收入为1075.52亿元,同比增长4.9%,利润为88.11亿元,同比增长4.7%;中国联通的营业收入为821.1亿元,同比增长7.6%,由于3G业务的巨大投入导致联通上半年的净利润为25.3亿元,同比下降61.8%。

中国移动的净利润是其余两家运营商净利润之和的5倍。

中国移动目前仍然拥有最多的通信用户,2010年1-7月用户净增数为488.6万户,仍高于另两家运营商之和436.9万户;2010年7月中国移动净增3G用户137.3万户,相比6月继续增长20%。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六合三”改革改变中国电信市场严重失衡的市场结构的初衷目前仍然没能实现。

中国移动依靠在2G 时代的网络优势和积聚的巨大用户群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和高额的利润,而电信和联通由于在此次改革中的内耗比较严重,同时用户基础相对薄弱,目前仍无法与移动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

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电信市场结构失衡的局面,单靠运营商的合并改革和市场竞争是很难实现的,还要同时依靠监管部门的非对称管制,比如移动通信市场的市场份额管制、携号转网政策、限制垄断的非对称管制等。

只有实施有效的管制政策,才能真正地促使三家运营商展开良性竞争和电信市场的良性发展。

结论综合分析中国电信业经历的四次改革,可以发现一些共性问题。

一方面,每一次改革只实现了电信市场的表面化均衡,而没有真正涉及电信业内部存在的根本问题。

直到今天,垄断经营、恶性竞争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改革实施了,但是与改革相配合的管制政策却没有施行,电信法、非对称管制政策迟迟没能出台。

这些都是每次改革都没能根本实现既定目标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