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纵观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史,全面质量控制的创始人费根堡姆将质量控制定义为“一个协调组织中人们的质量保持和质量改进努力的有效体系,该体系是为了用最经济的水平生产出客户完全满意的产品。”

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将质量管理定义为“为最经济的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与商品性的产品,并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应用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

ISO 9000给出的定义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说人话!

一般中小型民企,老板一般是短视的眼光,对管理积累不够重视,体系认证只是限于市场瓶颈和要求而为。不过随着民企老板的见识面和客户档次的逐渐提升,未来肯定会对体系越来越重视的。

国企的体系一般亦是难以有效运行起来,是因为国企管理固化太严重,员工都太安稳,关系网错综复杂,极难推动。希望改革能有效调动国企的氛围和效率吧。

纯外企则一般对体系特别重视,因为体系本来就是西方管理文化积累的东西,老外通常也非常信任体系和流程化管理,所以这类算是体现体系价值的地方了。

建立和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对转变观念、规范管理、强化执行力和顾客满意度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和更新

1.质量观念:质量是生命,是立校之本;质量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考核和检查出来的;

2.顾客观念:服务的对象是顾客,要关注顾客的需求,并努力满足顾客明示的和隐含的要求。

3.制度观念:一切按章办事,不能随意省略更改流程;不仅普通员工要遵守制度,领导干部更要遵守制度;特别强调执行力,制定了计划就必须认真执行,重点工作计划是不能打折扣的。

(二)管理体系更加明晰

形成了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工作记录,对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了规定,各项工作都形成了相应的流程,使管理更加规范,基本改变了过去职责不明、接口不清等管理弊端。

(三)工作目标更加明确

每年对工作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年终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纳入考核,提出改进意见,实施管理评审。

(四)工作过程更加完善

采取过程方法,重点过程按照标准的要求实施PDCA控制,使过去容易忽视的过程都得到了控制。如采购过程要对供方的能力进行定期的评价等。

(五)各项工作持续改进

建立了持续改进的一整套运行机制,一是通过内部审核、外部监督审核和管理评审等质量控制措施,定期的对各项工作进行审核评

价和改进;二是通过检查、内部审计、月度责任考核以及关键过程控制点检查等常规措施,对过程实施经常性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按照如果企业是第一次建立,建议找一家认证机构或者咨询公司,委托他们的老师来建立,自己搞会毫无头绪,乱七八糟的。

1.首先找领导谈话,跟领导达成一致,让领导推进,召开贯标大会,各部门都要抽几个人来开会,全公司达成一致,成立贯标小组。

2.识别公司的流程和活动,比如采购、设计、生产、品控、售后等,把每个流程现有的记录表单都理出来,看看目前的管理现状,这个前期调研的工作很重要。

3.然后按照标环境,领导,策划,支持,运行,测量监督,改进,等过程,也就是按照标准要求要做的文件,这是第三方审核的审核依据。一般标准里会注明,需不需要成文,比如设计策划,需要输出文件设计开发计划书之类的。

4.文件建立好了以后呢,安排内审,企业找两个员工对各部门进行内审,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形成报告。

5.管理评审,对内审的报告和审核发现进行评审,发现体系的改进机会,从而完善体系。

6.进入下一轮运行,周而复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