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微子篇第十八》随感

合集下载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有
什么现实意义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话。

穷则独善其身,是说一个人当他贫穷的时候,就要保全自己。

要健康地活着,还要注意品德修养,不能做违法乱纪,偷鸡摸狗之事。

所说的人穷志不短,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倒槽,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强调不论何时,人的品德修养都是第一位的!
达则兼济天下,是说当一个人富有发达了,不要独自享福,而应该接济不如他的人。

就如现在的捐资助学,救济老少边穷等,很多明星都做到了。

在二零一八年的道德模范标兵中,有一位老人,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却为家乡的贫困孩子捐资一百万!这是多么感人的事例!我们不能像她那样捐出巨款,但是也应尽自己所能,扶贫济困,涓涓细流也能汇成滔滔江河!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总之,轻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人在不同时期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如果能做到了,我们就近乎是个完美的人!我们的家园就会变成美好的乐园!。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释义及感悟)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释义及感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释义及感悟)出处与释义上面的经典名句,出自《孟子‧尽心上》,目的是勉励大家无论处于甚么境遇,都要自强不息,达己达人。

「穷」,指不得志,或遇上逆境。

「达」,指得志,或处于顺境。

全句的意思是:当我们郁郁不得志,遇上人生逆境时,要做好自己本份,修养品德;到人生得意,处于顺境时,就要发挥己长,多做有益社会大众的事。

感悟与应用古代读书人实现个人理想的方法:先是由闭门读书,打好根基;然后考取功名,施展抱负。

「穷」与「达」,指的是赋闲在家与得志为官。

但现实生活中,是否当得了官,并非一己所能控制;如果当不了官,就代没有希望吗?就因而要迁怒于人,愤世嫉俗吗?孟子并不这样看,他认为一个人穷也好,达也好,都要尽其本份,坚守道义。

道就是通向仁义的道路,义就是为所应为的原则。

《孟子‧尽心上》记载了孟子向游士宋句践解释这个「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道理。

孟子指出读书人在穷困时不可丧失道德的底线,显达时也不可背弃做人的原则。

穷困时不缺失仁义,所以能自得其乐;得志时不离正道,所以人民不致失望。

古代贤人,得志时,把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个人品德,为世榜样。

今天,社会环境虽然变了,但「独善」和「兼善」的品德修养,仍然是读书人所应该追求的。

在求学阶段,我们要专心学习,注重修养,待人要尊重诚恳,处事要诚信不欺。

在学习上,遇到不如意时,不可妄图用不当的方法求取好成绩;掌握到良好的读书方法,应与同学分享心得,而不会把这些方法视为独门争胜秘技。

进入社会后,我们要努力工作,敬业乐业,也不能因为事业失意,做出违背道义的事情;如果事业有成,行有余力,应该多做善事,参与服务,关心别人,造福社会。

千万不要以义始而以利终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出自《孟子》经典,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记载在古代的文献中。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理念,即在不同的处境下,我们都应该不断努力自己的成长,去为更多的人服务,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一些解释和思考。

一、穷则独善其身穷者,指的是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窘迫,可能是财力不足,生活困苦,也可能是未获得足够的社会认可。

穷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个人的内在素质,指其应该注重提升自我修养,做好自己的人生,不要为了追求虚荣而热衷于攀比,要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坚持做正义的事,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

穷则独善其身,时刻提醒自己,在困难的时刻,不怨天尤人,而是想办法先从自己做起。

虽然处于困境之中,但好的品德以及自我修养是最可贵的财富,它们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更好的生活,也能为成长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达则兼济天下达者,指的是处于权势榜首的人,拥有物质和社会资源的丰富,享受着更高尚的地位。

在这里达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帮助更多的人。

达到某种层次的人,有责任去热爱这个世界,去为更多的人做更多的好事。

达则兼济天下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人们都应该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种理念源于古代社会的有智者和领袖们的思考和实践,无论贫富贵贱,互帮互助才能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总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并不是让我们降低自己的标准,而是鼓励每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中要持之以恒地吸取教训,提高自己,开阔视野,积极进取,即使有困难时也要保持乐观,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成长。

在自身获得成功之后,应该继续为别人做贡献,让更多的人受益,才能回报社会,实现个人人生的价值。

最新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话题作文

最新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话题作文

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话题作文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话题作文兼善天下,何惧穷达南昌市麻丘高级中学张宇健儒家经典《孟子·尽心上》中有这样一句警世名言: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老夫子意思是说:人显达时就要尽力帮助弱势群体,造福于天下黎民;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

诚哉斯言,其言不谬,然则余以为汝果欲为仁者,当不论穷达,都须兼善天下,即兼善天下,何惧穷达。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遭遇贬谪、行走天涯的他还是忘不了百姓的疾苦;“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身居闲职、仕途坎坷的他总是记得住自己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寄居草堂、穷困潦倒的他仍记挂着苍生的冷暖。

真不愧为“诗中圣哲”,他用笔底的波澜告诉我们:兼善天下,何惧穷达。

他,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个名字穿透时空的局限,广为传扬,历久弥新;他,已成为好人好事的代名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

而他却用他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一言一行感召引领着与他同时代的人们,并温暖滋润着当下的我们。

于是,他便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从未离开我们。

他被誉为“人民的英雄”、“毛主席的好战士”,他用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告诉我们:兼善天下,何惧穷达。

她,名叫杨艾青,是贵州民族学院一个普通的大三学生。

2012年2月,她用一枚价值只有200元的戒指,利用网络的力量,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为贵州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换来一幢造价30万的教学大楼,书写了一个发生在现实世界的美丽童话。

她被网友称作“最美女大学生”,她用她的爱心以及这所即将建成的将被命名为”“梦想小学”的教学楼告诉我们: 兼善天下,何惧穷达。

他,贵为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身家亿万,但与一般暴富者不同的是,几乎自他拥有巨额财富的同时,他就从事着公益慈善事业。

截至目前,他投入慈善事业的款物已达14亿之多,更为人称道的是,2010年9月,他宣布死后将捐出全部财产(50余亿人民币)。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读后感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读后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句特别有深意的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可让我的小脑袋瓜思考了好久好久呢!啥叫“穷则独善其身”呢?我觉得吧,就是当咱没啥大本事,没那么多钱,也没那么大权力的时候,就得先把自己管好了。

就像我,如果这次考试没考好,那我可不能自暴自弃呀,得先自己努力学习,把不会的题目都搞懂,把自己的学习习惯养好,这就是独善其身嘛!那“达则兼济天下”又是啥意思呢?我想呀,要是我以后变得特别厉害,比如说成了大科学家,或者赚了好多好多钱,那我可不能只顾着自己享受,得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就好比我们班的班长,他学习好,还经常帮助学习差的同学,这多棒呀!我就想到了我爷爷给我讲过的一个故事。

有个穷小子,家里穷得叮当响,但是他人穷志不短,每天努力干活,省吃俭用,慢慢地攒了点钱。

这时候他没有去乱花,而是用这点钱去学了一门手艺,让自己能赚更多的钱。

后来呀,他真的发达了,开了个大工厂,他没有忘记村里的人,给大家提供了工作岗位,带着大家一起过上了好日子。

这不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最好例子吗?再想想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呢!我们学校有个高年级的大哥哥,他家境不太好,但是他特别努力,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他说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这就是在独善其身呀!还有我们小区的一位叔叔,自己创业成功了,赚了钱就给小区捐了好多健身器材,让大家都能锻炼身体,这难道不是兼济天下吗?我有时候就想,要是我以后也能做到这样该多好呀!可我现在还是个小孩子,我能做些什么呢?我想,我先把自己的功课学好,听老师和爸爸妈妈的话,做个懂事的好孩子,这也算是独善其身的第一步吧?等到我长大了,有能力了,我也要像那些了不起的人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人。

比如说,如果我的家乡还比较贫困,我就想办法给家乡修修路,建建学校,让小伙伴们都能有好的学习环境。

哎呀,想想都觉得特别美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真的太有道理啦!我觉得不管是大人还是我们小孩子,都应该记住这句话,努力去做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经常听别人说起这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也很容易理解,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其实我对“达则兼济天下”这半句并没有多大兴趣,因为自己还没有到“达”的地步,离现实还异常遥远,自然也就无需考虑。

但是,我对“穷则独善其身”这半句的理解却有着自己的看法。

在我认为:贫穷的时候,不去祸害别人,不去危害社会,尽力把自己的小家经营好,不让家人跟着自己受罪,就是独善其身。

至于道德层面的个人道德修养以及节操保持,我还没有那个认识。

我的认识与理解还只是在物质层面的独善其身,尽量做到经济独立。

原以为能做到独善其身应该是特别容易的一件事情,现在看来要想做到绝非易事。

说的明了一些,就是要想实现财务自由,并不容易。

生活来源不依靠他人,不依靠银行,不依靠施舍,还能做到一定限度的随心所欲,这是我的理想但很难实现。

如果自己连这样的独善其身都做不到的话,其实是蛮悲哀的一件事情,只能说明自己太弱了。

当别人在为选择怎样的生活而发愁的时候,我还在为能不能生存下去而挣扎。

独善其身,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

原来我对这层意思是极其鄙视的,认为这是极其自私自利的行为。

后来才慢慢体会到,这何尝不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一个办法。

只是人生格局有些太过狭隘了些。

不过,这也要分情况。

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别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不去帮助,倒也说得过去。

但是,如果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却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见死不救,就有些自私自利了。

独善其身如果太过“独”的话,这样的人也许就是孤独的。

就目前的生活状况,我想要得到独善其身的能力,也想要得到这种状态。

就是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没有别的想法,自己心里很踏实,不受他人的影响,这就是我的独善其身。

可能我对这半句的理解完全不对,太过肤浅,但是这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也是我的美好愿望。

当然,我的所有认识和理解也有可能会随着我的经历而发生变化,但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自己不得而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有一段话: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其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得到帮助和利益。

许许多多的梦想因为自己的出生背景、教育水平,或者自身的性格等因素,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历经百般人生痛苦的淬炼,才看到一丝的希望,有时候觉得那片希望的曙光距离自己很远、很远。

为了圆梦,有一些人可能会寻求捷径,做出一些自己都不耻的行为来,甚至走向不归路。

这时候必须坚守内心的大道,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就叫““穷则独善其身”。

“顺天道者,虽小必大;逆天道者,虽成必败”。

若有一天成功了,更要有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胸怀,心怀天下民生,去造福一方百姓。

老子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术业专攻,谦卑做人,修养德行,待到时日枝繁叶茂、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

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世界作贡献。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解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解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句古训,内涵丰富,道理深刻。

穷与达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体现了一种生活中的智慧和人生的境界。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句古训的内涵和意义。

一、穷则独善其身穷并不仅仅指物质上的贫穷,更多的是指精神、道德上的贫乏。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穷”有“诚信、正直、淡泊”等含义。

穷者,心志清高,处世坦荡,为人正直,胸怀宽广,不为物质所累,不为名利所累,独善其身。

这种“穷”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是一种气质和品质的体现。

独善其身,首先要求个人修养,要有自立、自主、自爱的品质,要有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要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只有独善其身,才能使一个人心智清明,行为端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有可能。

二、达则兼济天下“达”是通达、超然,不仅指个人修养的高度,更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投入,个人的修养要结合社会的需要。

一个人要有所作为,要有所成就,不仅仅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了他人,为了社会。

只有达,则兼济天下,才能使个人的价值最终得到实现,从而造福他人、造福社会。

达则兼济天下,需要勇气、智慧和胸怀。

一个人如果连独善其身都做不到,又怎能达于兼济天下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进行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因此亦及取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最高境界。

三、内外兼修一个人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就要内外兼修,注重修身与立命的统一。

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

“修身者,本也;齐家者,本也;治国者,本也;平天下者,本也。

”这是颜回对孔子“学而优则仕”的回答。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个人的修养首先要具有个人的德性,作为一个家庭成员,要尽到应有的家庭责任,作为一个社会公民,要尽到社会责任。

一个人要有宽广的胸怀,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立下丰功伟绩,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探索和实践在今天的社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承载了更深厚的内涵和更广泛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读《微子篇第十八》随感
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顾兴乾
《论语·微子篇》本篇共计11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这一篇主要讲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

其中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古今被遗落的贤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分的,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他们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道义。

他们是这个样子吧。

”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修身清白高洁,弃官合乎权变。

我则跟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也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


从古今记载看,一般说来,逸民隐士大都志向高洁,信念坚定,不肯和现实妥协。

此章中讲到的伯夷、叔齐,在前面的章节中多次提到,由于不满于周武王用武力推翻殷朝的做法,“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所以,孔子说他们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典型的逸民风范。

但也有次一等的情况,比如说柳下惠和少连,柳下惠前面章节中也多次提到,少连的情况今天已不可考证,柳下惠三次做法官,又三次被罢兔。

当有人劝他离开鲁国时,他却不以为然,还是要坚持下去。

在孔子看来,他和少连已不像伯夷、叔齐那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是“降志辱身”了,不过,他们的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道义,虽然忍辱负重,但其内心志节还是没有改变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像虞仲、夷逸那样,完全避世隐居,放言高论,孔子认为他们自身清高,舍弃做官也符合通权达变的思想。

至于孔子自己,则是与上面这些逸民都有所不同,主张积极用世,坚持原则,通权变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可无不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总起来说,不管是逸民隐士,还是圣贤君子,虽然他们穷达行藏各有不同,但都有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和志向,这一点却是相同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读书会便是一种将“学”与“思”结合得很好的学习方式。

或许孔子并没有多么的与众不同,他只是将自己所思所想说了出来。

而他说的又恰巧是我们所需要的。

古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我的班级管理上《论语》同样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要做的,是让我的孩子们的人生可以与众不同,或许他们不会每个人都取得常人眼中的学业上的成功,但他们可以积极地面对生活,可以拥有一身的清高正气。

2020.07.10于新世纪嘉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