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合集下载

达则兼济天下 穷者独善其身的意思

达则兼济天下 穷者独善其身的意思

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意思(原创版)目录1.引言2.达则兼济天下的含义3.穷者独善其身的含义4.达者与穷者的不同态度5.结论正文【引言】“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是一句古语,包含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这句话旨在告诉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和心态。

本文将从这句话的含义、达者与穷者的不同态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达则兼济天下的含义】“达则兼济天下”意味着,当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拥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时,应该将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分享给周围的人,帮助他们共同成长。

这种兼济天下的精神代表了一种责任感和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穷者独善其身的含义】“穷者独善其身”意味着,当一个人处于困境、资源有限时,应该首先照顾好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求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回馈社会。

这种独善其身的精神代表了一种自省和自强,是个人在面对困境时所应具备的积极态度。

【达者与穷者的不同态度】达者和穷者在面对人生顺境和逆境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达者在成功时,能够保持谦逊和分享,将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分享给周围的人,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而在逆境中,达者能够保持乐观和坚韧,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穷者在成功时,也能够保持谦逊和分享,但可能会受到资源和能力的限制,无法发挥出最大的帮助。

在逆境中,穷者需要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以求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回馈社会。

【结论】“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顺境和逆境中,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行动和心态。

成功时,要分享和帮助他人;困境中,要自省和自强。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注释】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

②游;指游说。

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

④得己:即自得。

【名言故事】: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

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

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 你问的是这些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中和那句话的意思相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中和那句话的意思相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中和那句话的
意思相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的意思相近是:无论是处于穷困之中还是达到了成功和富裕,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考虑和关心整个社会、国家或世界的利益。

“穷则独善其身”强调了在生活困境中,个人应该首先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缺乏基本生活需求时,他可能会对他人的困境无能为力,因此需要集中精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也强调了个人在面对困境时,需要有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而“达则兼济天下”则是指当一个人达到了成功和富裕,拥有了相对的能力和资源时,他应该跳出个人利益的范围,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投入到公益和社会发展中去。

通过分享财富和资源,帮助他人,他能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促进整体的发展和繁荣。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话可以被视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对待和平衡原则。

无论是在贫穷还是成功中,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全
面的认识,才能够在不同的境况中找到平衡点。

这种平衡通常是指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自我发展和成功,同时也关注他人的利益,承担社会责任以最大化地贡献于整个社会。

总之,这两句话传达的信息相似,表明个人应具备丰富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个人都有自身权益的合理追求,同时也应关心和推动整体社会发展,追求共同福祉。

这种平衡态度是个人在个体与集体之间进行抉择时的指导原则。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孟子对宋勾践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也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也寄托了人格的象征。

拼音:qióng zé dú shàn qí shēn ,dá zé jiān shàn tiān xià。

创作年代:战国。

作品原文:《孟子》。

作者:孟子及其学生。

文学体裁:语录体散文。

历史意义: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

现代含义:不得志时崇尚仁义,得志时推展仁义。

章节:孟子·尽心章句上。

精神态度:正直态度与降生境界。

寓意: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

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历史原文: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原来说道的就是“愁则独善其身.超过则兼善天下”。

后人改为“明达”为“无以”。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一句深含哲理的古语。

它告诉我们,不管身在何处,都要做好自己;而当达到一定境界时,更要想办法帮助他人,为天下人谋福祉。

这句话给我们指明了做人的方向,也传达了一种高尚的情操。

我们从“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来谈谈自己如何做人。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将自己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只顾自身得失,忽视了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这与“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是违背的。

穷不是指财富上的贫穷,而是指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者面临某种困难,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学会在面对问题时,不再去推卸责任、抱怨命运,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克服;要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有一种独立自主的态度,不以他人的眼光为自己的行为准绳,不被别人左右,以积极的态度去拼搏,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达则兼济天下”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达到一定境界时,才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天下人谋福祉。

在追求个人成长的我们更要想方设法地回报社会,回馈大家的关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

一个大企业家、一位科学家、一位才华横溢的科技工作者,当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之后,往往会积极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帮助更多的人,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不论我们的处境是穷还是达,只要我们秉持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不忘初心,始终努力向前,我们就一定能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自己、为家人、也为更多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不再一味地纠结于一些小事,而是要有所深思,培养自己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

我们还要学会感恩,感恩社会、感恩他人,因为只有感恩的人才会有更广阔的胸怀,愿意去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才会在遇到困难时,有更多人愿意伸出援手。

经济学家阿达姆·斯密曾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生活最好的导师。

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意思

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意思

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意思
"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是一句古语,意指在人生中,成功的人应当兼顾社会大众的福祉,而不仅仅关注自身利益;而相对地,贫困的人则必须首先关注自身的生计和发展。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道德观念和责任感,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以下是对这句话含义的一些解释和内容的丰富:
1. 达者兼济天下:达者指的是成功或有能力的人,这部分人应该不仅仅关注自己的利益,而是要为社会作出贡献,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他们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改善社会问题。

2. 穷者独善其身:穷者指的是贫困或没有足够资源的人,在解决自身生活问题的同时,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应该重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努力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3. 社会责任感: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

无论是达者还是穷者,每个人都有能力在自己的范围内做出贡献。

达者应该通过积极的公益行动来改善社会状况,而穷者则应该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为社会做出贡献。

4. 平衡个人与社会:这句话也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平衡。

虽然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的权利,但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
也应该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

只有当每个人都兼顾个人与社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传达了一种道德观念和责任感,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无论是成功的人还是贫困的人,都应该注重自己的发展,同时也要为社会作出贡献,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平衡与和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翻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翻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翻译意思: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把善发扬光大。

该句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翻译 1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 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翻译 2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

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

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把善发扬光大。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翻译 3宋勾践: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

游:指游说。

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

得己:即自得。

贫穷: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对生活没有野心。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翻译 4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

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

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解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解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种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意味着无论处境如何,都要做到安贫乐道,即使取得了成功,也要顾全大局,为他人着想。

这种理念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穷则独善其身的内涵穷者,指的是处于物质贫乏、处境困难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感到压力和烦恼,但“独善其身”却告诉我们,即使面对贫困,也要坚守道义,保持品德和行为的纯正。

无论贫穷与否,都应该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自尊自爱,自强不息。

2. 达则兼济天下的内涵达者,指的是成功、富有、地位较高的人。

而“兼济天下”则要求这些人在取得成功的也要顾及他人的利益,为社会贡献力量。

这种理念对于成功者来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他们不仅要为自己谋利,更要为社会、为他人着想,使自己的成功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部分。

3. 穷达之间的平衡与转化穷达并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相对的状态,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时而处于穷,时而处于达的状态之间。

在这种状态转化中,我们都需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在面临困难时,我们要坚守初心,不忘初衷,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在取得成功时,更要谦虚谨慎,保持一颗谦和的心,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4.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在当代社会,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无论社会地位,我们都要做到诚实守信、克己奉公,追求内心的卓越和高尚。

对于成功者来说,更要以公益为己任,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发展、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5. 我们如何践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要落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工作中,要诚实守信,踏实肯干,以实际行动践行道德和责任。

对于成功者来说,更要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以自己的影响力和力量,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种高度的人生境界,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价值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谨以此文敬献于林昭等先驱者秦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一可能有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会说:错了!应当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才对。

的确,《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

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关。

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

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

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有为”的一面。

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动悼栗”了。

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无为”。

单就“无为”而论“无为”,本无所谓对错。

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了。

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

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

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无疑是主流。

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无为”,不正是苟且吗?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

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为崇高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

的确,我国传统时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

而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兼容“;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儒矣。

而庄子曰: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

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

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也。

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

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无为”的道家观点去解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

这自然是大违孟子本意的。

《孟子·尽心上》的原话是:“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

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

所谓“独善其身”在这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是“出世”。

这后半句并没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种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谈中,这与“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回事。

总之,这句话如果按其原义,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义;如果抽掉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义。

但无论哪种情况,说它前半句是理想主义后半句是犬儒主义(褒义的说法叫“现实主义”),都似难成立。

然而,在专制时代的现实中,这两种意思虽然不是前后两半句之别,却可能成为表里之别:口头上表白的“得志则造福天下百姓。

不得志则洁身自好拒腐败”。

实际上却往往变成“得势则称王称霸,失势则奴颜婢膝”。

口头上的理想主义,行为上的强权主义与犬儒主义。

以至于两千多年下来,“独善其身”这个成语的所指已从孟子那里颇有些悲剧色彩的“穷不失义”者,变成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喜剧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可怜据说被“独尊”了两千多年的儒学,在“儒的吏化”与“儒的痞化”两边挤压下,不是“儒表法里”就是“儒表道里”,哪儿还有什幺真儒家?二那么,就其本义而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有什幺缺陷呢?它的被扭曲、被“道家化”能够避免吗?无疑,“济天下”的理想抱负与“善其身”的个人修养都是非常值得追求的。

然而“达则兼济”与“穷则独善”确实有问题,其被扭曲亦非偶然。

关键在于“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很有点“己所欲必施于人”的味道,体现了道德律人的精神,却没有考虑权力有限、权力自律与受律的原则。

在这方面,倒是孔夫子早就说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他说的是“克己”而不是克人,诚哉斯言!克己复礼则善,克人复礼则伪,克人纵己而号称复礼,则假恶丑之尤也。

效尤而能达,达则“王长其间”,假兼济之名以祸天下,“冒孔之名以败孔之道”,“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绝仁弃义”,法道互补,莫此为甚。

是故欲求真仁,必先制能克人之人--此子所不语而匹夫某敢补言之也。

因此对于“能克人之人”来说,他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达则独善其身”。

“善其身”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但对“能克人之人”来说“善其身”则是他必须做的。

不仅他本人必须做,更重要的是他人与公众也应该以监督权力、制衡权力、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来帮助他做到这一点。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包括掌权的“达”者在内的公众人物,其私生活隐秘权是小于一般公民的。

像媒体大炒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若是对一般平民那就构成侵犯隐私权,但对于总统,即使传媒夸大其词,你又能怎幺样?为了维护公民权,现代司法制度必须实行“无罪推定”原则,司法当局必须承担有罪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你有罪,那你就被视为无罪。

而为了约束权力,对“达”者的舆论监督实际上实行的是“有错推定”原则,“达”者必须承担无错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你无错,那你就被视为有错。

这不就是“达则独善其身”吗?至于“兼济天下”,孟子的原话是“兼善天下”,其中自然包括了“善其身”与“善他人”两个方面。

但这里还是孔夫子讲的好: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没有说“己所欲,必施于人”。

当然孔夫子也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要把“己所欲”的理想和治国方案“施于人”以实现“济天下”的抱负,是很自然的。

但是立人、达人、施于人乃至济天下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得到被“立”被“达”者的同意,获得“天下”公民的授权。

己所欲而人亦欲,固当施之。

若己所欲人不欲而强施之,亦如己所不欲而人强施于我,岂我所愿哉?我不愿而施之于人,则置圣道于何地耶!故曰:己所欲、施于人而不能必也,立人达人而不能强也,济天下而必先请于天下也。

换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绝对的,而“己所欲施于人”是相对的;“兼济天下”是有条件的,“独善其身”是无条件的。

因此应当提倡“达则独善其身”。

“达则独善其身”就是说大权在握时尤其要注意权力的自律,而不能凭借权力用自己哪怕是真诚的理想去无限制地律人。

在这里应当讲究一点强者对弱者的“无为”、权力对权利的“无为”,讲究一点宽容与自由,绝不能借“兼济”之名对“天下”滥用强制,要记住:再高尚的人,其权力也要有制约;再平庸的人,其权利也应受保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极意义上的“无为而无不为”,真正为“天下”百姓带来幸福。

三至于“穷则独善其身”,其缺陷在于只强调无权者的道德自律,而没有考虑需要争取和维护“无权者的权利”。

人们可能认为,这样的权利只关乎个人。

在发达的现代公民社会里这样认为或许也无大碍,因为在公民权已经受到保障的条件下,他们有权利关心并参与公共事务,但社会并没有权利要求他们必须“兼济天下”。

但是权利如果尚待争取,那情况就与保住已有权利不至丧失有所不同了。

本来,“计划经济”要求深奥的“科学”来为经济过程提供人为的“最优解”,而自由经济只要求不“偷”不“抢”,公平交易自会“顺其自然”;“理想政治”要求人皆为圣贤,而自由政治者只要求人不作奸犯科。

总之,“自由”原是个低调的“主义”,它承认人人都有“自私”的权利。

然而另一方面,“自由”本身却又是个最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东西。

某个人付出艰辛而挣到一笔钱,别人不能分享;经过努力而得到的名声与荣誉,他人不能分沾;甚至经过流血打下的“江山”,别人更不能染指。

唯有“自由”这东西,一旦实现便是高度公共化的,某个人付出牺牲争到了自由的制度,则所有的人都在这个制度中“免费享受”了自由;如果这人对此不快并要求自己比别人享有更多的“自由”(或反过来要求别人享有更少的“自由”),那这要求本身便破坏了他所要争到的东西。

如果这个人一开始便看到了这一点并要求所有人都像他那样为争取自由而付出代价,那幺他更是一开始便破坏了自由主义--因为这个主义的基础便是尊重个人选择、承认理性自利。

于是,自由主义便会陷入西人所言的“搭便车”、我们所谓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

应当说,在绝大多数场合自由主义所面临的都是这种“行为困境”,而不是什幺“文化困境”。

显然,要跳出这种困境,人们必须面对的不是学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讲,一个人争取他自己的人权时,他也是在争取所有人的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