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
中国近代音乐理论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近代音乐理论发展趋势研究一、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至19世纪后半叶,当时中国经历了列强入侵、社会变革等多重挑战,传统文化体系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音乐理论开始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试图与国际接轨并拓展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1.新清乐派(1890年代初-1910年代)新清乐派是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开端阶段,代表人物有谢希贤、顾这铭等。
他们致力于将西方音乐理论引入中国,倡导改良传统音乐,并提倡作曲与演奏的规范化。
这一时期的音乐理论主要还是以古典音乐学习和西方音乐理论为主。
2.新声学派(1920年代-1930年代)3.六十年代以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音乐理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音乐理论开始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尝试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
同时,中国的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广泛普及,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理论家与音乐人才。
四、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趋势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吸取现代音乐的理论与技术,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音乐作品。
传统音乐对中国音乐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继续挖掘和发扬传统音乐的精髓,以丰富和完善音乐理论体系。
2.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
在国际音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音乐的本土文化特色,推动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中国音乐理论与国际接轨,开阔音乐思维的视野。
3.多元化与综合化的发展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与综合化的发展。
音乐理论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音乐教育、作曲、音乐心理学等多个方面,各个领域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音乐理论研究体系。
不同学科间的综合研究将推动中国音乐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四、结语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它受到了文化、社会、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中国近代音乐发展

1906年,在东京独立编辑出版 了刊物《音乐小杂志》,这是我 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音乐刊物,具 有开创性意义。
序言:“盖琢磨道德,促社会 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 美。效用之力,宁有极欤。”
四、何谓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 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 其名称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 作品而确立,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 曲种类。
学堂乐歌多是填词歌曲。
旋律来源: 采用欧美各国音乐曲调 采用日本歌调 采用中国歌调 中国音乐家自创曲调
李叔同(1880~1942)。 “李息,字叔同,号息霜,又号圹 庐老人。平湖人。工书,嗜篆刻, 中年失恃。病狂,居恒郁郁,若有 所思,因自谥哀公。”
诗词 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 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 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 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 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1912年(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壬子学 制”),将“学堂”改称为“学校”。
1922年(民国十一年),教育部公布“壬戌学制”, 将“乐歌”改称为“音乐”。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乐歌内容及形式
大部分乐歌反映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爱国政 治要求;宣传西方近代文明;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反映学生 生活及思想情感等。
弗朗兹·舒伯特(1797~ 1828),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 作曲家,素有“歌曲之王”之 称。
舒伯特艺术歌曲特点
歌词多为名家名作 ◦如:歌德(67首)、席勒(41首)、海涅(6首) 等。特》、《鳟鱼》、《菩提树》 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近现代音乐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音乐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迅猛的变革和不断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主要流派的演变以及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这也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础。
在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谭盾、冼星海、聂耳等。
他们通过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流派的演变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音乐流派。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流派及其演变:1. 中国交响乐: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中国交响乐作品多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但随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
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中国交响乐中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
2. 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近现代音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呈现出多样丰富的民族风情。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郭兰英就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3. 中国摇滚乐:中国摇滚乐的发展起步较晚,大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中国摇滚乐歌曲多讲述了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代表性乐队如罗大佑的“飞云乐团”和唐朝乐队,他们的音乐作品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三、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不仅仅是音乐的变革,更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影响:1.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家与西方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
通过与西方音乐家的合作,中国音乐家学习了西方音乐的先进技术与理论,拓宽了音乐的发展视野。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作者:赵岩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7期【摘要】随着中国近现代历史历经一百多年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也在随着近现代历史运动而发生变化,在这过程中,一曲曲优秀的音乐作品被创作和发掘出来。
本文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背景、发展意义和转型过程进行了论述,追寻近代音乐教育发展根源,为当今研究音乐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近代音乐;教育;教育转型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136-02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是人们情感的集中体现,既能够陶冶情操,也能够交流思想,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文化组成。
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类型在发生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受到影响和冲击,音乐作家们在这种背景下激发了创作热情,各种优秀的作品被创作传颂出来,给音乐的发展历史留下浓重的色彩。
一、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背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发展,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社会政治变化,音乐教育思想也在随着社会转型而发生变化。
时代发展规律客观上影响人们的思想,推进音乐创作和教育发展。
(一)社会政治背景。
中国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政治背景,就因为中国的百年政治变动带来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空间。
西方列强的入侵,不单单是土地和主权在被资本主义侵入,国内原有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也在改变,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在不断激化,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被冲击,在压迫中,慢慢觉醒了中国人的思想。
特别是知识分子在强烈的救国意识下,通过各种手段开始反抗,新的教育思潮涌现,而音乐教育转型也是在这样背景下孕育发展。
(二)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国洋务派开始兴建新式学堂,对外派送留学生等,改变了原有的故步自封的模式,也打开了教育发展的大门。
维新运动,提倡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快速传播。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寻找强国之路抵御西方侵略,运用魏源提出“师夷长技制夷”,对于人才的追求,把西方文化引入到国内,开辟中国教育新格局。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近现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巨变的时期,文化和艺术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音乐教育也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领域,在社会和政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音乐教育制度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概述、教学内容、教育机构等方面,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历史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变,战乱不断,文化水平较低,音乐教育也处于一个非常落后的状态。
这一时期,中国吸收了西方的文化,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
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让社会开始对音乐教育产生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音乐教育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二、制度概述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音乐教育制度主要分为两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主要由大学和师范学校提供,以培养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
社会教育则更加广泛,在城市和乡村都有音乐教育的传播和推广。
此外,当时还存在一些音乐学会和团体,它们为音乐教育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以钢琴为代表的西洋乐器已经成为主流。
此外,西方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也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西方音乐被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和作曲家。
四、教育机构在这一时期,有着多个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机构。
例如,“全国音乐助学会”是一个致力于推广音乐教育和支持贫困学生的组织。
另外,“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和“南京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也是当时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机构。
综合来看,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音乐教育制度开始走向现代化,西方音乐也开始被广泛地融入到中国音乐教学中,这些都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这一时期也为今天的音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贡献
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艺术人才: 1905年出版《音乐小杂志》: 认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应向欧美和日本学习 《昨非录》 提倡美育, “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
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欤”。
丰子恺(1898-1975)
画家,文学家,音乐、美术教育家。 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 与吴梦非等创办中华美育会和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1年春赴日研习,回国后从事音乐教学等工作。 热心于音乐普及工作,编写音乐启蒙读物《音乐的常
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
丰子恺在《回忆儿时的唱歌》文中:
“儿时,我在故乡浙江石门湾的新办的小学堂里所唱的 歌,大都是沈心工编的‘学校唱歌集’里的歌曲。……这 是我们最初正式学习唱歌,滋味特别新鲜;所唱的歌曲也 特别不容易忘记。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我还能背诵好几 首可爱的歌曲。”
沈心工的音乐教育思想
识》《音乐入门》《音乐的听法》《近世十大音乐家》 《孩子们的音乐》等32种
学校的音乐课
吴梦非(1893-1979)
音乐教育家。曾就读于浙江两级师范,师从李叔同。 曾在上海、浙江等地任教,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组
织中华美育会。 曾任职于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 他1930年编译的《和声学大纲》、《初中新歌选》、
音乐教育史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
(1840-1949)
历史分期 一、清末民初
二、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一、清末民初的音乐教育
康有为
1858-1927
学校音乐教育的最早倡导者。 1891年《大同书》:提出在整个学校系统
都要进行音乐教育的设想。 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
梁启超
中国近现代音乐艺术发展轴线

中国近现代音乐艺术发展轴线引言中国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风格。
本文将着重探讨近现代时期(1840年以后)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轴线,分析其变迁、影响及主要成就。
近现代音乐艺术的起源与变迁近现代交替之际的音乐艺术(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音乐艺术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融逐渐增多,出现了许多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作品。
例如,早期的基督教传教士就将西方的乐器和音乐理论带入中国,与传统的中国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
民国时期音乐艺术的繁荣(1912-1949)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音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西方音乐的教育体系被引入中国,许多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相继成立,为中国音乐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同时,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家也开始探索将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道路,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社会主义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1949-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
政府大力支持音乐创作和演出,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也得到了扩建和充实。
在这一时期,中国音乐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量的社会主义音乐作品,如《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这些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影响与成就中西方音乐的交融近现代时期,中西方音乐的交融对中国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的传入为中国音乐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使得中国音乐艺术更加多元化。
同时,中国音乐也影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如作曲家约翰·凯奇就曾在作品中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近现代时期,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为中国音乐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音乐艺术的繁荣。
如今,中国的音乐教育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全面体系,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

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新音乐发展中的启蒙作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
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
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
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鼓吹“变法维新”,主张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
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
其中,清朝廷在接受“戊戌变法”、“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事件的教训之后,于1901年颁布实行“变法新政”的决定。
于是,在国内译自日本的各种各样的唱歌书得以陆续刊出,国内许多新学堂逐渐普遍开设了“乐歌”课。
此外,从1902年后不断有人志愿到日本及欧洲专学或兼学音乐(如萧友梅、高寿田、冯亚雄、陈从志、路黎元等人)。
至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建立后,政府教育当局又明令规定“乐歌”课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唱歌已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
这些新的歌曲,当时统称为“乐歌”课,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辛亥革命以前的将近10年;辛亥革命以后的将近10年;“五四”运动以后至全国解放以前。
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它的逐步萌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是将对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传播直接同宣扬“富国强兵”的爱国教育和所谓“军国民教育”相联系,大家对此赋予很高的热情,也产生了一批具有明显爱国倾向的、对当时社会引起不小影响的、优秀的学堂乐歌代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1903
1904年,清政府颁发《奏定学堂章程》
1907年,音乐课被正式列入学堂章程中。
《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 《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1909年,音乐课在全国中小学堂正式设立。
《学部奏请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折》中规定 “附入乐歌一科”。
识》《音乐入门》《音乐的听法》《近世十大音乐家》 《孩子们的音乐》等32种
学校的音乐课
吴梦非(1893-1979)
音乐教育家。曾就读于浙江两级师范,师从李叔同。 曾在上海、浙江等地任教,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组
织中华美育会。 曾任职于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 他1930年编译的《和声学大纲》、《初中新歌选》、
《初中乐理教本》等10多种教材。
刘质平(1894-1978)
音乐教育家。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 1919年以后,与吴梦非等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上海美专音乐
系主任,1931年参与创办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抗战胜利后,在福建音乐专科学校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山东师范学院和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 《开明音乐教材》、《清凉歌集》、《音乐教程》、《钢琴教材》
等编著。
高寿田
音乐教育家。20世纪初留学日本东京艺术学 校,学习小提琴。
1877-1927
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 1903年8月发表《论教育之宗旨》,提出智育、德育、美 育、体育四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以培养“完全之人物”。 第一次提出将美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
“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 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之域,此最纯粹 之快乐也!”
清朝末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
民国初期的音乐教育
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 1912年7月,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
以实力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 教育完成其道德” 。
蔡元培
1868-1940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 的者也 。
“所谓健全人格,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四项。换言之,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意思亦相契合”
大力提倡学堂乐歌,使儿童精神丰富, 身心健康。
重视美育和智育的作用,认为唱歌是美 育的理想手段。
有教无类的音乐教育思想。
曾志忞
1879-1929
我国近代最早的音乐理论家。 学校音乐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1908年,创办上海贫儿院音乐部,组织约40人的管弦乐队。
曾志忞的音乐教育贡献
《乐理大意》《唱歌及教授法》《教授音乐初步》《乐 典教科书》《音乐全书》《和声略意》。
李叔同
1880-1942
学校音乐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1905年到日本学习,1910年回国。 1912年,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等。 1918年,披剃出家,号弘一。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贡献
共写有乐歌百余首,自作词曲十首。 为青年学生所写《春游》《送别》《归燕》等。 重视合唱曲创作。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
学堂乐歌运动
——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起步阶段
沈心工
1870-1947
我国近代第一位新音乐教师 “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李叔同) 开创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先河的启蒙音乐家 学校音乐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沈心工的乐歌创作
出版《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国民 唱歌集》《心工唱歌集》等。
乐歌180首,自作曲6首。 第一首习作《男儿第一志气高》 ,我国近代音
提出要改变中国音乐落后面貌;率先引进西方作曲理论; 对学堂乐歌作了深入分析,见解独特。
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和美育作用。
专题:曾志忞的《音乐教育论》
论文着重阐述了他普及新音乐教育的主张。 提出“输入文明”,并用之来创造自己的音乐文化。 提出发展音乐教育事业的途径。 热情展望中国音乐的未来。
——1919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教育与社会》演说辞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音乐教学方法方面: 重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成果:
专题:蔡元培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 开创性贡献
提出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的方针,毕生提倡美育。 1903年,创办爱国女学时开设唱歌课程。 1917年任北大校长后,积极兴办音乐教育。 1927年,与萧友梅创办国立音乐院。 倡导“全人教育”思想。
高度重视学校中的唱歌教育。 “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教育为精神
教育之一要件” 。“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 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万不可缺者” 。
《饮冰室诗话》,1902
梁启超的音乐教育论点
重视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 主张学习欧美日的先进文化,发展新音乐。 强调民族传统。
王国维
音乐教育史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
(1840-1949)
历史分期 一、清末民初
二、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一、清末民初的音乐教育
康有为
1858-1927
学校音乐教育的最早倡导者。 1891年《大同书》:提出在整个学校系统
都要进行音乐教育的设想。 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
梁启超
1873-1929
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
丰子恺在《回忆儿时的唱歌》文中:
“儿时,我在故乡浙江石门湾的新办的小学堂里所唱的 歌,大都是沈心工编的‘学校唱歌集’里的歌曲。……这 是我们最初正式学习唱歌,滋味特别新鲜;所唱的歌曲也 特别不容易忘记。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还能背诵好几 首可爱的歌曲。”
沈心工的音乐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贡献
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艺术人才: 1905年出版《音乐小杂志》: 认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应向欧美和日本学习 《昨非录》 提倡美育, “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
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欤”。
丰子恺(1898-1975)
画家,文学家,音乐、美术教育家。 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 与吴梦非等创办中华美育会和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1年春赴日研习,回国后从事音乐教学等工作。 热心于音乐普及工作,编写音乐启蒙读物《音乐的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