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适合背诵的知识点)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1.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能量是对物体运动的一种描述。

2.能量的形式各不相同,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3.像我们组装过的电路一样,电池提供的电能经过小灯泡,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

在这个过程中,电能的总量与光能和热能的总量是相等的。

4.车的行驶需要能量,汽油为大多数汽车提供了能量。

电动车会消耗电能,太阳能车会消耗太阳能。

5.寻找身边的能量形式观察到的现象能量的表现形式物体发生的变化转动的电风扇电叶片的转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镜片上的细小污物脱落运动的太阳能车光车轮的转动水烧开了热壶盖被顶起来磁铁吸引铁钉磁铁钉的运动太阳能热水器光水变热炒菜热菜烧熟了6.在我们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中,能量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能量形式——机械能。

机械能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1.每一种能量形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

2.交通工具的能量这种不可再生的能源。

2)一辆汽车大约只有20%的燃料用于驱动车辆,剩下的燃料主要转换成了热能和声能,散发到环境中去了。

3)燃油汽车发动机排出的气体对植物、动物、建筑物危害很大。

对地球的环境造成污染。

3.家里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能量使用的物品能源可否再生可否替代或节能办法XXX不可再生使用节能灯平板电脑电池不可再生不使用时关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可再生——燃气灶天然气不可再生利用节能燃气灶4.用电器的功率和耗电量1)功率是指用电器工作时单位工夫内耗电量的大小。

2)功率的单位是XXX,简称瓦,符号是W。

3)耗电量的常用单位是度,功率为1000瓦的电器,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度。

计算公式:功率(瓦)x时间(小时)=耗电量(度)。

4)下图为电热水壶的铭牌,观察铭牌可以知道它的功率、容量等信息。

“1800W”表示电热水壶工作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8度。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和归纳- 培养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的技能教学内容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2. 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等3. 物质的化学性质:燃烧、溶解、酸碱性等4.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重点- 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特征- 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培养实践能力教学难点- 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实验器材- 适合学生年龄的物质样本(如纸张、铁片、盐、糖等)- 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思考,如:“什么是物质的性质?举例说明一个物质的性质。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概念,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实验观察(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以不同物质样本为对象,观察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物理性质,以及燃烧、溶解等化学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组织归纳(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特征,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一些拓展性的实验或案例,让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观察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适当的作业,如练题目、观察报告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了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

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增加更多的案例和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内容。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通过前面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够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2.难点: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相关内容。

2.课件、教案、学生活动材料。

3.教学视频、图片等辅助材料。

4.小组讨论的场地和设施。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或板书,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同时,展示生态系统的实例,如森林、湖泊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生态系统,分析其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1.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了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有200万—450万种。

2.科学家常常要对一个区域的动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分区域观察研究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3.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要注意:不要采摘植物和伤害动物;可以从脚印、粪便、毛等踪迹推知躲藏起来的动物,经常飞来的鸟也应该记下来;找生活在地下的小动物要带上小铲,最好带上放大镜;可以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等。

4、寻找动植物时,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可以:画下来或拍成照片,再编上号。

5、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有的地方校园生物种类太多,写不下时,可以:给生物编号,写号码。

6、珍惜动物的分布区域:藏羚羊:西藏、青海、新疆扬子鳄:浙江、江西、安徽、江苏:大熊猫:四川、山西、甘肃白鳍豚: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珙桐:贵州、四川、云南7.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

8.我国珍稀植物有珙桐、人参、水杉、银杏、金花茶等。

9.我国珍稀动物有大熊猫、藏羚羊、扬子鳄、白鳍豚、亚洲象、金丝猴等。

10、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植物。

11、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200万种。

其中植物有30多万种,动物有150多万种。

12、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不开花的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13.我们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不同的标准可把同一植物划分到不同的种类里面去。

14、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40万种之多,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15、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它们和开花的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16、植物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根据植物茎的质地软硬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也可以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还可以根据有没有花分成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等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4.1各种各样的能量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能量能使物体动起来;能量有很多种形式,声、光、电、热都是能量的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生活经验、资料和实验来认识能量,了解周围存在的能量和形式;经历光、热、声是否是能量的探究过程;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能量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地从事有关能量的探究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研究能量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2、难点:认识食物. 燃料中的能量。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的大烧杯、圆底烧瓶、橡皮塞、开水、塑料杯、线、一小截火柴棍等;图片资料或课件等;事先也可让学生收集有关能量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当我们听到“能量”这个词时,会想到些什么?(由于学生们先前已经接触到能量的一些知识,因此对能量的概念会有自己的解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地板书几个关键词。

其中学生们可能会想到:能量会使物体动起来。

教师暗示将“能使物体动起来”作为能量存在的标准,但不必强调)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具有太阳能,食物给了我们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同学们还知道一些其他能量,看来对能量的认识还不少,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能量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着能量。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将深入地研究能量。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板书)(二)认识哪里有能量1、谈话:刚才同学们听到“能量”这个词时,就想到了那些有“力量”的东西,它们能使物体动起来。

那么风、流水、电、汽油能使什么动起来呢?教师出示书本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物体是什么使它们动起来的?教师小结:风、流水、电、汽油等都能使物体动起来,它们都具有能量(简称“能”)。

风和流水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

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

汽油具有的能量叫化学能,它燃烧时即发生化学变化时,才释放出它的能量。

2、讨论:热、光和声音是能量吗?(1) “能量能使物体动起来!”先让学生再一次明确能量的判断标准。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一课《各种形式的能量》1.(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2.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二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1.家中使用的能量包括电灯、电视等消耗的(电能),太阳能热水器消耗的(光能)和燃油汽车使用的(化学能)等。

2.我们可以根据现阶段能否再生将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

3.家用的各种电器都会在说明书或名牌上标明“(功率)”,它指的是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

4.汽车燃油消耗的能量中大约只有(20%)转化成了驱动车辆的机械能,其余主要转化成声能和热能耗散到环境中去了。

第三课《电和磁》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观察到指南针发生了(偏转)。

并通过反复实验证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性)。

2.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能)可以转化为(磁能)。

第四课《电能和磁能》1.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

2.电磁铁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磁能)。

3.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它的南北极跟(电流的方向)有关,想要改变电流方向有两种方式:(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和(改变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

第五课《电磁铁》1.电磁起重机通电时,(电能)转化为(磁能),可以吸起钢铁;断电时,电磁铁磁能(消失),钢铁就会落下。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与(电流强度)、(线圈缠绕圈数)、(铁芯大小)有关。

3.电磁铁线圈中电流强度越强,电磁铁磁力越(大),电流强度越弱,电磁铁磁力越(小)。

4.电磁铁缠绕线圈圈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缠绕线圈圈数越少,电磁铁磁力越(小)。

第六课《神奇的小电动机》1.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动能)的机器。

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2.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

外壳内有一对(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课 各种形式的能量 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课 各种形式的能量 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教案4 能量活动,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必须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取能量,动物靠吃植物或其他动物来取得能量维持生命,一切生物都依赖能量才能生存。

本单元一共7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身边的能量形式,从而展开对能量的认识和探讨。

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从学生熟悉的驱动汽车的能量引入,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能量表现形式,使学生知道能量使物体发生了变化,形成对能量的初步感知,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以学生熟悉的“家”为能量认知场景,通过调查、分析、统计等方法,以电能消耗为突破口,发现家中的各种能量表现形式、能量来源和能量转换,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第3~6课“电和磁”“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神奇的小电动机”,都是围绕“电能和磁能的转换”开展教学的,让学生随着人类发现电和磁的脚步,循序渐进地了解人类是如何发现电能和磁能可以转换、转换过程又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实例。

第7课“能量从哪里来”,先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太阳及其对生物体的意义,然后了解电能的来源和转换,最后利用班级记录表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体回顾,完善“能量”概念的建构。

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能量”这个词,并对能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

但是,学生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关于能量守恒和转换的相关科学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以“能量”为研究支点,以生活实例为研究载体,用“转换”的观念把声、光、热、电、磁等多种能量形式联系在一起,逐渐认识、理解“能量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或者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自然规律。

1.遵循学生年龄和学习特点组织教学。

由于能量看不见,只能观察到能量产生的某种具体效应。

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能量是非常抽象的。

在教学时,考虑到六年级学生仍然以具象化思维为主,不宜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换,应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出发,列举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能量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第四单元每课同步习题及答案(含七套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第四单元每课同步习题及答案(含七套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同步习题及答案(满分:100分时间:40分钟)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填空。

1.物体运动起来就具有了()能。

2.使普通的汽车运动起来的能量来自()能,使电动汽车运动起来的能量来自()能,使太阳能车运动起来的能量来自()能,使磁悬浮列车运动起来的能量来自()能,这些不同形式的能量最终都转化为()能。

3.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电水壶烧水时把电能转化成了()能。

水烧开后,水壶盖被顶起的过程中,把()能转化成了()能。

二、判断。

1.能量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声、光电、热磁等。

( )2.能量可以从一种能量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形式。

( )3.有些物体工作时不需要能量,比如石头从山顶向山下滚。

( )4.风筝在天上迎风起飞,是把机械能转化成了风能。

( )5.我们天天都生活在能量的世界,做的每件事都和能量有关。

( )6.不同的能量可以通过能量转化器相互转化。

( )7.蜡烛烧完之后火就灭了,这说明蜡烛具有的能量从此没有了。

( )三、选择。

1.扔出去在空中飞的铅球也有能量,叫( )。

A.生物能B.化学能C.机械能2.太阳能热水器的能量来自( )。

A.热能B.太阳能C.电能3.强激光可以打孔或切割材料,说明激光( )。

A.具有能量B.锋利C.很硬4.利用超声波清洗器能使附着在镜片上的细小污物脱落,从而使镜片变得干净,它工作时的能量来源于( ) 。

A.机械能B.电能C.声能5.炒菜时,是()把菜变熟。

A.电B.热C.机械6.关于能量转化,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钻木取火,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再转化为热能B.船在水中由人用力划动向前行驶,这一过程是将人的生物能转化为船的机械能C.游乐园的摩天轮在转动,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7.能量是()的。

A.看得见、摸得着B.看不见、摸不着C.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四、连线题。

1.手电筒化学能奔跑的人光能电池机械能2.煮饭化学能簧片振动热能身体的运动机械能植物生长电能电灯发光光能五、实验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年六年级科学上册诊断自测题
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学校班级姓名等级
一、查漏补缺。

40%
1.波兰天文学家提出“日心说”。

他的观点:是地球、月亮等天体运行的中心,实际上地球也在运动。

2. 地球(方向)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是地球的。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地球的自转形成了___
_____。

3. 18世纪植物学家_________对植物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开花时间是_______ 的,从而编排出一个“”。

4. 地球围绕自西向东公转,地轴是________ 的,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

5.月球是地球的_______,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_______。

6.美国宇航员_________ 乘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实现人类登月梦想。

7.我国“嫦娥一号”于xx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___ ____探月卫星。

8.发生日食时总是从___________先亏;发生月食时总是从__________先亏。

11.产生日食的原因是_______挡住了_______的光。

10.月球本身不发光是靠反射_______的光才发亮的。

二、明辨是非:20%
1.地球总是自东向西不停地旋转着,因为太阳是东升西落。

()
2.四季的更替是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
3.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下半月月相的变化由圆到缺。

()4.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也没有生物。

()
5.月食的种类有月全食、月偏食、月环食三种。

()
三、珠海拾贝。

16%
1.一年中,日出较早的季节是()。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
2.在一天中,人的体温和血压,以及呼吸频率都会有节律性变化,其中
()时的体温和血压比较高。

①清晨②傍晚③深夜
3.产生月食的原因是()。

①月亮被黑云挡住②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③月亮被太阳挡住④月球自身出现了一些变化
4.月球上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

①大海②平原③高山
四、研究与结论。

8%
日食是怎样形成的?请画图表示日食的成因。

五、科学与生活。

16%
1.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你知道《节气歌》中的“春雨惊春清谷天”中有哪些节气吗?
2.当我们北半球是夏天时,太阳应照射到什么位置?写出你的猜想和方案。

猜想:
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