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女性悲剧的制度文化原因探究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红楼梦封建礼教与女性命运的悲剧

红楼梦封建礼教与女性命运的悲剧红楼梦,又称《石头记》,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琉璃世界中的女性为中心,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悲剧。
本文将从封建礼教以及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两个方面,探讨红楼梦中女性命运的悲剧。
一、封建礼教的束缚封建礼教,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价值观念,对于女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伦理体系强调男尊女卑、妇德须崇,对于女性的思想、行为、地位都产生了迫使。
贾府作为红楼梦的主要背景之一,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贾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贾府的女性们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出了婉约淑女的品质,强调服从和忍耐。
例如林黛玉,作为贾府中的贵族女性,她天生聪明且有才情,然而受制于封建礼教,她的奇思妙想和个人追求只能隐藏在心底,无法得到发声。
这种束缚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二、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地位低下,社会地位受限,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和婚姻。
红楼梦中的女性注定了她们命运的悲剧。
首先,大多数女性的婚姻主要依靠家族的考量和安排。
如贾母、王夫人两位女性,她们的婚姻完全由家族决定,她们无权选择自己的伴侣。
这种婚姻安排的结果往往导致了不幸和不和谐。
其次,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完全依赖于家族或丈夫的供养。
嘉庆时期,女性地位相对被动,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
女性的地位限制了她们追求自己的价值和发展。
最后,性别对女性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被定义为一种被动的角色,她们的命运通常是被决定的。
在红楼梦中,女性的命运多样,有的不幸,有的幸福,但无一例外都受到了封建礼教的禁锢。
三、女性命运的悲剧红楼梦中的女性命运多为悲剧,这与封建礼教及社会对女性的种种限制息息相关。
首先,林黛玉的命运悲剧是红楼梦中最为突出的。
她虽然聪慧而有才情,但因为受制于封建礼教的伦理观念,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她被迫成为家族荣耀的代表,一直承受着家族的期望和压力。
红楼30:读《红楼梦》,看古代女子悲剧命运的根源

红楼30:读《红楼梦》,看古代女子悲剧命运的根源儿时看过的小人书,但凡印象深刻些的古代女子,莫不是悲剧性的。
诸如李慧娘、杜十娘、祝英台、苏三、窦娥,为追求爱情和幸福,为保全名节,抗争至香消玉殒。
接触到更多古典文学作品时,作品中的女性也多定义为被调笑被侮辱被蹂躏的形象。
《红楼梦》对女性的尊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空前未有的,它是一曲女性的颂歌。
曹公笔下,黛玉、宝钗、史湘云、晴雯、鸳鸯、平儿......不仅美丽聪慧,而且首先是有感情,有意志,有独立人格的人。
曹公藉宝玉之口,盛赞“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一见女儿便觉清爽,我一见男人便觉浊臭逼人”。
唯其如此,让读者更对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深有感触。
价值越高,悲剧越大。
“女”字在甲骨文中是屈身下跪的形象中国传统礼教对女性要求苛刻,“三从四德”是封建礼教束缚女性的道德标准之一,是女性立身的根本。
官宦之家的女子,纵锦衣玉食,有独立的思想,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三从四德”规范、禁锢着女性的思想、行为。
上层社会如此,更毋论下层百姓之家的女性了。
何谓“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古代女子自出生起,便注定要过上一生顺从男权意志的生活。
何谓“四德”?妇德(即品德),妇言(即辞令),妇容(即仪态),妇功(即女工)。
“未嫁从父”是要求待字闺中的女子孝顺父母,听从父亲的话,“不违父命”就是“事亲孝”,还要在父亲危难时挺身而出。
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是“从”和“孝”的美谈。
然而,“从父”更多体现在女子的婚姻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终身大事听从父母之命,从则从矣,孝则孝矣,却也埋下了女子悲剧命运的伏笔。
贾政长女贾元春深得君宠,晋封贵妃,连带贾府上下无限风光,何来“悲剧”一说?细品原著第十八回“元妃归省”,伴随着无尽繁华热闹的,是一片呜咽之声,“以乐写哀,更显其哀”。
父女隔帘垂泪,以君臣礼相见,所言多为套话。
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社会原因

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社会原因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在红楼梦这个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剧色彩无处不在。
这种悲剧色彩的存在是有其社会原因的。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特点、权力斗争和女性地位的限制三个方面来探讨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社会原因。
一、封建社会的特点红楼梦发生在封建社会,这个社会有诸多的封建特点,比如等级森严、权力威严等。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命运往往被生于庙堂、死于庙堂的封建制度所束缚。
这种制度无情地将人们的命运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使得个人的选择余地非常有限。
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们正是在这种束缚下,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权力斗争权力斗争也是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他们身处一个封建家族内部,争夺家族的权力和利益。
这种争斗不仅仅发生在男性之间,女性之间同样存在。
权力的争夺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和猜忌,进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比如,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最终导致了林黛玉的悲剧结局,表达了作者对于权力斗争的深刻触动。
三、女性地位的限制红楼梦中女性地位的限制也是悲剧色彩的重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中,男权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地位低下。
红楼梦中的女性们尽管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却都无法迈出自身身份所限制的一步。
她们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幸福和未来。
这种局限和束缚使得她们陷入了无可奈何的悲剧之中。
比如,林黛玉因为身份不同和个性矛盾,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悲剧色彩的社会原因主要有封建社会的特点、权力斗争和女性地位的限制三个方面。
这些原因使得红楼梦中的人物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通过对这些社会原因的揭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价值。
红楼梦女性命运的悲剧

红楼梦女性命运的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描绘了众多女性角色的命运起伏,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呈现出了一幅悲剧般的画卷。
一、女性地位的被动在封建社会中,男权制度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女性处于被动地位。
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大多被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所束缚,无法自主决策。
比如黛玉,原本是一个有才情、独立思考的女子,却在家族和父亲的安排下,被迫成为荣府的住持,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
她的自由被剥夺,终使她陷入悲剧的命运。
二、婚姻的惨状封建社会的女性婚姻观念着重于门当户对、妇德妇言,强调家族的利益,而忽视个人感情和幸福。
女性被迫嫁入豪门,成为政治联姻的工具。
如贾迎春,她被迫嫁给和她没有感情的贾家,最终导致了她的生活悲剧。
婚姻的不幸福使得许多女性在红楼梦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三、命运的无情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命运多舛、无情。
她们的悲剧纷纷展开,如迎春、探春、黛玉等人都成为了命运的牺牲品。
她们备受煎熬,最终无法逃脱遭遇的悲剧。
其中,黛玉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她从小就被命运注定为悲情的存在,她的爱情和友情都以悲剧收场,最终权谋之争将她命丧黄泉。
四、对女性命运的思考红楼梦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悲剧,使人不禁思考女性地位的重要性。
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被束缚,失去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这是对于女性的残酷剥夺。
究其原因,是封建制度下的观念所致,需要真正的改革与进步。
总结:红楼梦是一部以描绘女性命运的悲剧为主线的古典文学巨著。
通过对女性地位的被动、婚姻的惨状、命运的无情的描述,使人对封建社会下女性命运的无奈深感触动。
这部作品引发了人们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思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红楼梦》女性悲剧的制度文化原因探究

《红楼梦》女性悲剧的制度文化原因探究尽管以林黛玉为代表的《红楼梦》中众多女性悲剧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导致她们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却是一样的,这就是中国古代男权主义制度和专制主义制度以及二者派生出的世袭制度、婚姻制度、嫡庶制度、教育制度、司法制度、官僚制度等等。
正是这些腐朽落后的制度剥夺了她们的自由、压抑了她们的情感、摧毁了她们的理想、泯灭了她们的才干,最终戕害了她们年轻的生命。
隐藏在这些制度背后的是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君贵奴贱的政治文化和亲亲尊尊的伦理文化。
标签:红楼梦;女性悲剧;男权;制度文化《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这是众多文学大家的共识。
王国维先生认为,《红楼梦》打破了中国历代小说与戏剧中始离终合、始悲终欢、始困终亨喜剧结局的传统观念和写法。
他指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①王国维先生从西方美学的角度阐释《红楼梦》的悲剧价值,这一阐释开辟了现代小说学的审美性研究领域,在红学研究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从社会和人生的角度探究《红楼梦》悲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②海外新儒学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牟宗三先生认为:“《红楼梦》乃悲剧中之悲剧”,“黛玉之死是第一幕悲剧,宝玉出家是第二幕悲剧”。
③这是牟宗三对这部伟大现实主义杰作的悲剧演成轨迹进行的历史性定位。
与《窦娥冤》和《孔雀东南飞》等以单个女主人公为中心的女性悲剧相比较,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塑造出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性女性悲剧世界,并且在这一悲剧世界中表达了他对那个社会的深刻批判。
对此,红学家佩之先生认为:“一部《红楼梦》,他的主义,只有批判社会四个字。
书里面的社会情形,正是我国社会极好的一幅写照。
”④从中可以看出,佩之先生是在揭示《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主旨,并进一步指出这一“批判社会”之思想主旨是通过曹雪芹用隐形的批判手法演绎出来的。
红楼梦女性地位的探讨与反思

红楼梦女性地位的探讨与反思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之一,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情节而广为流传。
然而,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红楼梦》中,女性的地位常常被贬低,受到阶级观念和封建伦理的压制。
本文将以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为出发点,从社会背景和作品本身两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红楼梦对于女性地位的反思。
首先,红楼梦背景中的封建社会观念是导致女性地位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在家庭中被视为次等人。
这种社会观念反映在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上。
例如,林黛玉作为贾府中的女性成员,她被视为贾府中的“草菅人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她的自尊心在整个故事中受到了压抑,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其次,红楼梦自身的叙事方式也对女性形象的展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被刻画得鲜活有力,赋予了独立自主的个性,同时也受到了封建伦理的限制。
例如,贾宝玉的妻子王熙凤,她虽然聪明能干,但却受到了家庭、传统观念和世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导致了她的内心冲突和痛苦。
这种对女性形象的双重描绘,既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能力,又透露出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然而,红楼梦并非完全忽视女性的地位问题。
在作品中,有一些女性角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例如,贾母作为贾府中的家族长者,虽然她是封建伦理观念下的女性,但她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智慧。
她在家族中的地位和权力超过了男性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积极争取地位提升的一面。
回顾红楼梦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的反思所蕴含的深意。
它不仅揭示了封建时期女性地位的低贱,也对女性地位的价值进行了思考。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既是受压迫者,也是抗争者,通过她们的命运和努力,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探讨。
这种反思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封建时代,它对我们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思考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女性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但依然存在着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现象。
《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初探,衣食无忧实际却命运多舛!

《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初探,衣食无忧实际却命运多舛!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就是一部以毁灭女性美给人看的历史悲剧小说,作者曹雪芹向我们展示了一出出惨烈的女性悲剧,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
林黛玉是一位汇集所有优秀女子灵气的贵族少女。
但她的出身却是不幸的的,从小父母早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又“娇袭一身多病”,所以,才形成她爱哭、多愁善感的性格。
黛玉所作的诗,如《葬花吟》、《柳絮词》等,都能够看出她内心的多愁、自卑和多虑。
黛玉的性格又带有一些叛逆的色彩。
黛玉不是不会做人,以她的聪明才智,对封建家庭的一切都洞悉,只不过不愿意去迎合罢了。
当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发展到成熟的时候,爱情的滋润并没有让她振作起来,而是更加憔悴了。
“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的想法始终影响着她,让她时刻感到自己是孤独的,无依无靠的,这种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日趋强烈,更加重了她的病情,直至心力交瘁,在她期待的爱情毁灭之前,她的生命也走向结束。
在封建社会,男女是不允许自由恋爱的,林黛玉虽然出身贵族,但父母早逝,已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再加上黛玉叛逆的性格,贾府是不会让宝二爷娶这样一位宝二奶奶的,所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以悲剧收场是必然的。
因此说,林黛玉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性格导致的悲剧。
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美丽”,其形象的确蕴含着中国民众的审美倾向和道德规范,也正因如此,才深得贾母、王夫人的喜欢。
薛宝钗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维持那个时代贵族女子的正统风范。
在爱情上,薛宝钗也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她对宝玉的爱是含蓄的,热而不外露,她用她对立于黛玉尖酸刻薄的善良忠厚而获得家族统治者的喜爱,最终成为人人羡慕的宝二奶奶。
宝钗虽然形式上成为胜利者,但其实在情感的归属上她是失败的,她得到的婚姻是空洞的,无疑宝钗也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者。
在宝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对人灵魂的侵蚀、个性的消磨,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剧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望 ” 的西方 悲剧 理论不 同 的是 , 曹雪 芹 认 为 《 红楼 梦》 中年轻 女性 的 悲 剧 , 是 中 国古 代 一 系列 封建 制
度 的悲剧 。如 果我 们 深 入 研 究 中 国古 代 历 史 , 就 会
发现 男权 主义 制度 和专 制 主义制 度是 封建 制度 的核
基金项 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 “ 《 红楼梦》 女性悲剧的文化意蕴” ( 2 0 1 1 F W X 0 1 3 ) 。
夫 多妻 ” 制度 下 , 三宫 六 院七 十 二嫔 妃 仍 然满 足
不 了皇帝 的淫 欲 , 致使 元 春 在 “ 那 见不 得 人 的地 方 ”
结 束 了年轻 的生命 。这无 疑是 在诉 说千 千万 万个像 元春 一样 的女性 都在 皇权 制度 压抑 下这样 悲惨 地死 去 。可见 , 封建 皇权 制 度 既 是 中 国古 代 男 权 主 义制 度 的最高 形式 , 也 是 所有 制 度 中最 腐朽 、 最 落后 、 最 残忍 的制 度元 凶 。 可 以说 , 男 权 与王权 结合 产生 的皇 权 , 是 至 高无
判 。对 此 , 红 学 家佩 之 先 生 认 为 : “ 一部《 红楼梦 》 ,
他 的 主义 , 只有 批 判社 会 四个 字 。书 里 面 的社 会 情
形, 正 是我 国社 会 极 好 的一 幅写 照 。 ” 从 中 可 以看
出, 佩之先生是 在揭示 《 红楼梦》 的悲剧思想主 旨, 并 进一 步 指 出这 一 “ 批判社会” 之 思 想 主 旨是 通 过 曹雪芹用隐形的批判手法演绎出来的。 以往学者们研 究《 红楼梦》 大多从美学、 文学 、 哲 学 等角度 欣 赏这 部 “ 宗 旨正 大 、 范 围宽 广 、 结 构谨
2 0 1 5年 1 O月
中 州 学 刊
Ac a d e mi c J o u na r l o f Z h o n g z h o u
第 1 0 期( 总第 2 2 6 期)
0c t . . 201 5 No. 1 0
【 文学 研 究 】
《 红楼梦》 女性悲剧的制度文化原因 探究术
《 红楼梦》 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 , 这 是众多文学大家 的共识 。王国维先生认为 , 《 红楼 梦》 打破 了中国历代小说 与戏剧 中始离终合 、 始悲 终欢 、 始困终亨喜剧结局 的传统观念和写法。他指 出: “ 《 红楼梦》 一书 , 与一切喜剧相反 , 彻头彻尾之 悲剧也 。 ” 王 国维先生从西方美学的角度 阐释《 红 楼梦》 的悲剧价值 , 这一 阐释开辟 了现代 小说 学的 审 美性 研究 领域 , 在 红 学 研 究 史 上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鲁迅先生从社会和人生 的角度探究 《 红楼梦》 悲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在《 中国小说史略》 中
们 的理想 、 泯灭 了她们 的才干 , 最终戕害 了她们年轻 的生命 。隐藏在这 些制度 背后 的是 男尊女卑 的社 会文化 、 君贵 奴贱 的政 治文化和 亲亲尊尊的伦理文化。 关键词 : 红楼梦 ; 女性悲剧 ; 男权 ; 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 : 1 2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3 — 0 7 5 1 ( 2 0 1 5 ) 1 0 — 0 1 4 9 — 0 4
与《 窦娥冤》 和《 孔雀东南飞》 等 以单个女 主人 公为中心的女性悲剧相 比较 , 曹雪芹通过《 红楼梦》
塑 造 出 的是一 个庞 大 的群 体 性 女性 悲剧 世 界 , 并 且
在 这 一悲 剧 世 界 中表 达 了 他 对 那 个 社 会 的 深 刻 批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4 — 2 6
徐 继 忠
摘
要: 尽管 以林黛玉为代表 的《 红楼 梦》 中众 多女性 悲剧的具体表 现形式 不同, 但是 导致她们 人 生悲剧 的根本 原
因却是一样 的, 这就是 中国古代男权主义制度和专 制主义 制度 以及二者 派 生出的世袭 制度 、 婚姻 制度 、 嫡 庶制度 、
教育 制度 、 司法制度 、 官僚 制度等等。正是这些腐朽落 后 的制度 剥夺 了她们 的 自由、 压 抑 了她们 的情感 、 摧 毁 了她
作者简介 : 徐继忠 , 男, 河南财经政 法大学文化传播 学院副教授( 郑州 4 5 0 0 0 2 ) 。
1 49
中州学刊 2 0 1 5年第 l 0期
心 制度 。而 当男权 主义 制度 和专 制 主义制 度融合 生
长在一 起来 掌控 整个 社 会 的发 展方 向时 , 年 轻 女 性
严、 事 实繁 多 、 情 景 逼真 、 人物生动” 自有《 红楼梦》 出来 以后 , 传统 的思想和写法 都打破了。 ” 海外新儒学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牟
宗 三先 生认 为 : “ 《 红 楼梦 》 乃 悲剧 中之 悲剧 ” , “ 黛 玉
本文则从制度的角度来审视曹雪芹对当时社会诸多 弊端的深刻思考, 同时还试 图从文化 的层面揭露封
建 制 度在 残害 妇女 方面所 犯下 的深重罪 孽 。
之死是第一幕悲剧 , 宝玉 出家是第 二幕悲剧 ” 。 ⑧这 是牟宗三对这部伟大现实主义杰作的悲剧演成轨迹
进 行 的历史 性定 位 。
从中西方悲剧理论对 比角度来看 , 《 红楼梦》 确
立 了独树一 帜 的制 度 悲剧 理论 。同“ 悲 剧 源 于个 人
控诉 , 是对一 切 没 有人 情 味 的皇 权 的诅 咒 。贾 元 春
虽 然才 选风 藻宫 , 但 是 强 大 的 皇权 和 男 权 让 她在 省
亲时 因哽 咽而说 不 出话 来 。皇 帝 是 男权 的代 表 , 在
“
一
的生存 空 间就会 被挤 压 到 社 会 的边 缘 , 导致 她 们 的 发展权 利 、 受 教育 权 利 和政 治权 利 等诸 多权 利 被 男 权 与强 权全 部剥 夺 , 由此她 们成 为 “ 裸 权族 ” 。 具 体 来讲 , 封建 文 化控 制 下 的封建 意 识 和封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