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遗民心态与_水浒传_的接受

合集下载

高中论述类阅读:诗人的心态①清初遗民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呈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取向,即烈士心态

高中论述类阅读:诗人的心态①清初遗民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呈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取向,即烈士心态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①清初遗民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呈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取向,即烈士心态、孤臣心态、隐士心态和游子心态。

这些心态皆与明清易代的巨变紧密联系。

②明清易代之时,士人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

在此情形之下,腆颜事敌、投降变节者有之,杀身成仁者亦有之。

清初,部分士人虽生活在新朝,却耻为新朝所用,其人其节与杀身成仁者同。

像顾炎武、阎尔梅、屈大均、王夫之、冒襄等人,鼎革之际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

当清王朝统治逐步稳定后,他们坚决不仕新朝,且时时系念故国,表现出凛然气节。

我们以冒襄为例,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明清之际政坛、文坛均有着深广的影响。

他参加抗清运动失败后,又支持过郑成功等人的复明运动,屡拒征召后,隐居在水绘园。

③中国传统士人对于自身进退出处非常看重,认为它是事关品行名声的大节,不可稍有差池。

明清易代之祸,尤其又是外族入主中原,使素重“夷夏之辨”的士人们认为是亘古未有之“大变”。

在此等“大变”面前,何去何从,不单事关政治立场的去取,更是人伦道德的抉择。

此时,许多士人选择了坚守,他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

故国既已不复存在,恢复的希望也极为渺茫,然而人格的坚守还在继续。

故国之思是他们的普遍心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黄周星等遗民诗人都具有代表性。

他们“悲歌当哭”,以悲怆感怀的笔调,悼念故国,令人不忍卒读。

④清初遗民诗人大多参加过抗清的军事斗争。

新朝政权稳定之后,恢复日渐无望,他们心念故国,踟蹰无聊,壮心消退,转归隐逸。

因此,浓厚的隐逸情调乃是最为突出、普遍的心态表现。

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许多世家大族被创尤剧。

徐夜的家庭在明清之际惨遭横祸,其伯父、叔兄、叔嫂及子侄多人被杀,他的母亲也被逼投井自尽。

徐夜从此即弃诸生,国仇家恨集于一身,立誓隐居,做故明的遗民。

隐士心态是清初遗民诗人中最为普遍的心态表现,张光启、董樵、王夫之、孙枝蔚等人诗中也时时有所流露。

遗民心态与明清之际的庄子定位论

遗民心态与明清之际的庄子定位论

共 鸣, 进 而对其作 出了不同的思想定 位。佛教 高僧 很 亭净挺 判庄 子 为禅 学一 支, 觉浪道 盛则 以庄 子 为
“ 尧孔真孤” 。 受到 道 盛 的 影 响 , 儒 家 学 者 中 的 方 以智 、 钱 澄之 同样把 庄子 归入孔 门, 并试 图 以易解 庄 ,
会通庄儒 。而傅 山却基 于开放 的子 学视 野 齐同庄儒 , 且奉 庄子为精神导师 。王 夫之 则一方面断言“ 庄生
作者简介 : 邓联合 , 山东大学 易学与 中国古代 哲学研 究 中心 、 哲学与社 会发展 学院教授 , 博 士生导 师
(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0 ) 。


生存 境 遇 与 遗 民心 态
建 大 明的进 取 之 士 无 比失 望 , 以 至看 不 到 光 复 河 山 的丝毫 可 能 。南 明政 权 彻 底 灭 亡 后 , 遗 民
清失 败 而幸存 的气 节 之 士大 多做 了遗 民①。遗 民士群挣 扎 于政 治与 思想 文化 的双 重 困境 。政 治上 , 清 朝 的血 腥 屠 戮 和残 暴 征 服 使 他们 对 新 政 权 既 强烈 抗 拒 又无 能为 力 , 而 南 明小朝 廷 的
“ 心” 仍 在 明的无 可奈何 的生存 状态 。
和追 念 固然 不 乏 “ 愚忠 ” 的成 分 —— 朱 明朝 廷
① 蒋 寅、 赵 园对明遗 民士群的生存方式有详 细的描述 , 详可参 阅蒋 寅《 易代之 际的生存伦 理 : 历 史的相似情 境及 其诠释 》
《中国文化》 2 O l 1 年 第3 3期 ; 赵 园: 《 明清之 际士大夫研 究》第六章 , 北京: 北京 大学出版社 , 1 9 9 9年 , 第2 8 9~3 7 2页。 ② 王夫之 : 《 庄子通》, 《 船 山全 书》 第十三册 , 长沙 : 岳麓 书社 , 2 0 1 1年, 第4 9 3页。 2 3

清初遗民的形象自证意识及其外化姿态

清初遗民的形象自证意识及其外化姿态

清初遗民的形象自证意识及其外化姿态蒋东玲罗时进摘要:明清易代后,遗民面临着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的双重困境,并在困境应对中衍生出关于遗民形象的自我昭证意识。

自证意识的外化有利于遗民自身形象的内部建构和外部认同,在不同伦理处境中,其外化姿态各有不同:在社会伦理困境中,面对已然失节的亲友故旧,遗民或以极端化拒斥姿态来自昭其节,或在互动交游 时态度游移遮掩,着意淡化与失节者的交游痕迹。

在政治伦理困境中,面对死殉与生隐的二难问题,遗民常持自我辩解和自我悔讼姿态,以昭证自已未能从殉的客观必然与主观焦虑。

伦理困境中形象自证意识的衍生与外化,既是遗民应对士林物议以宽缓舆论氛围的应然反应,亦有传史留名以裨补事功之憾的代偿意味。

关键词:明清易代;伦理困境;遗民形象;自证意识;外化姿态作者简介:蒋东玲,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罗时进,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9)04-0168-08明清易代的政治变局与社会激荡引发了士人社会的群体性分裂,这些对立性群体因其路向选择、立场持守和气节表现的分判,而被赋予“忠烈”“遗民”“贰臣”“降臣”等政治符号化身份。

诸此身份标识具有深刻的伦理关涉性和道德等差色彩,往往会令群体成员陷入种种伦理困境中。

降附群体的伦理处境之窘迫自不待言,即使是作为气节风标的遗民,也须面对两点尴尬,即是如何对待降附失节的亲师友故?如何应对生隐与死殉的二难选择?这构成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双重困境。

清初遗民在应对伦理困境的过程中,衍生和强化了关于其遗民形象的自我昭证意识,而且这种自证意识的表达多带有刻意性姿态,即赵园所谓“刻意进行遗民的自我塑造”。

①刻意姿态意味着些许伪饰感和设计感,这多少有悖于遗民作为道德高标的历史定位,故后世文人和当今学界对于这种自证心态鲜有述及。

②是以,处于伦理困境中的遗民,其形象自证意识有哪些外化姿态?自证意识衍生和泛化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条件和文化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清代文人日常生活与文学创作研究”(项目编号:16AZW009)。

清初的遗民心态与_水浒传_的接受

清初的遗民心态与_水浒传_的接受


清初 水浒传 的续书有两部, 一是陈忱的 水浒 后传 , 二是青莲室主人的 后水浒传 , 这两种续书 以及蔡奡评本 水浒后传 , 都反映了典型的遗民心 态。我们认为, 既然有遗民诗人、 遗民诗, 那就应该 相应地有 遗民小说家 和 遗民小说 这样的概念。
收稿日期 : 2004- 08- 23 作者简介 : 高日晖 ( 1969
) , 男 , 黑龙江拜泉人 , 文学博士 ,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89
社的成员 , 今天可以见到他的诗作共二十七首。其 后水浒传 题 古宋遗民 著, 很明显是把自己当作 遗民的。陈田 明诗纪事 引韩纯玉 明诗兼 说: 诗 人隐逸者 , 唐如 张志和、 陆鸿渐 , 宋如 林君复、 魏仲 先, 明如孙太初、 吴孺子辈 , 身虽隐而名愈彰, 未有身 名俱隐如吾乡陈君雁宕者。[ 2] 从陈忱的诗作中也可 以看出其遗民的身份和心态。他在 九歌 中写道: 江南半壁已崩裂, 处小朝廷尚求活。钱塘不至三日 潮, 仙霞岭上烽烟撤。抛戈解甲谁适谋? 南人颈试 北人铁。青苔白骨没野蒿 , 槛猿笼鸟何所逃。 [ 2] 关于 水浒后传 的创作意图 , 陈忱自己说得很 清楚: 嗟乎 ! 我知古宋遗民之心矣。穷愁潦倒, 满 眼牢骚, 胸中块磊, 无酒可浇 , 故借此残局而著成之 也。[ 3] ( 卷 一 序 ) 其胸中有何块垒? 参照前文可知, 主要是亡国之痛。而南明也曾以 残局 与满清对峙 过一段时日。作者之苦心由此可见。那么, 作者为 何要用这样的 寓言 来浇胸中块垒呢 ? 陈忱自己表 白: 混沌世界, 何用穿凿 ? 使物无遁形 , 宁不畏造化 小儿所忌 ! [ 3] ( 卷一 序 ) 在那个时候, 他只有这样才 能保护自己 , 包括用 古宋遗民 的名字, 以及故意把 作 序 的时间写成 万历戊申秋杪 等。在 水浒论 略 中陈忱说自己的小说是泄愤之书 : 愤宋江之忠 义, 而见鸩于奸党, 故复聚余人 , 而救驾立功, 开基创 业; 愤六贼之误国, 而加之以流贬诛戮; 愤诸贵幸之 全身远害 , 而特表草野孤臣, 重围冒险; 愤官宦之嚼 民饱壑, 而故使其倾倒宦囊, 倍偿民利; 愤释道之淫 奢诳诞, 而有万庆寺之烧、 还道村之 斩也。 [ 3] ( 卷 一 水浒论略 ) 所 愤 者无一不是明代的弊端 , 无一不是 亡明的原因。 关于陈忱以遗民心态作 水浒后传 , 胡适认为: 后水浒 绝不是 游戏之作 , 乃是很沉痛地寄托他 亡国之思 , 种族之感的书。 又说 : 水浒后传 写的 暹罗 , 似暗指郑氏的台湾。[ 4 ] ( 卷四 水浒续集 两种 序 ) 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仍有 人认为这部小说 隐寓作者对满洲贵族统治的不满,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郑成功等的抗清斗争寄予希望

论清初遗民词比兴手法的时代特征

论清初遗民词比兴手法的时代特征

论清初遗民词比兴手法的时代特征
周焕卿
【期刊名称】《中国韵文学刊》
【年(卷),期】2008(022)004
【摘要】比兴手法在清初遗民词人的手中获得了继承与新变,更为复杂多样的象征意象也随之出现在词作当中.这使得身处易代之际的遗民得以表现其幽隐而多元的心态,同时也赋予比兴手法以独特的时代特征.
【总页数】7页(P84-90)
【作者】周焕卿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工学院,中文系,江苏省,常州,21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试论清初边塞词中的遗民情结 [J], 许博
2.略论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变迁——以遗民诗人集会唱和为中心 [J], 卢高媛
3.论清初遗民词的主题取向 [J], 周焕卿
4.论赋的手法在清初遗民词中的新发展 [J], 周焕卿
5.清初传记散文中遗民形象书写的道德范式——以清初遗民徐枋传记为例 [J], 杨旭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三立“遗民”身份之争与清末民初遗民心态

陈三立“遗民”身份之争与清末民初遗民心态
辛 亥鼎革后 之 作遗 民 , 志趣 节操 , 其 乃一 贯 而行 者 。故 忠 于 清 , 不
必如 郑孝胥 ; 赞成 民 国, 更不 必如 谭延 阊。盖 胸襟 磊 落 , 自有 独 来
独往之 精发 , 衡 斟 酌 而 出 , 以 与《 三 立 传 略 》 本 权 可 陈 定 中文字 互释 。“ 高不 绝 俗 、 不 同流 ” 然 最 终 在定 稿 中未 出现 , 可 和 虽 但 以说是 吴宗 慈对 陈三 立遗 民立 场最 好 的诠 释 , 是对 文 化 遗 民生 存 空 间 与心态 的恰 切说 明 。吴 宗 慈本 人对 这一 总结 也 颇得 意 , 因此 , 他说 《 传 略 》 全 篇 文字 , 采 上 述 大 意 , 间再 以事 实 联 贯 , “ 拟 中 夹叙 夹议 成 之 ” 。
上建 立起 来 的 。新 旧消长 、 人心 丕变 , 面对 “ 三千年 未有 之创 局 ” 清遗 ,









1月 2 0日, 复 函陈 隆恪说 : 他
弟 意对 老伯 生平 , 以“ 不绝俗 , 不 同流” 字为 骨 干 , 拟 高 和 八 至
关 于 出处大 节 , 自守为子 为 臣之 本 分 , 乃 故在 清末 季韬 晦不 出, 与
致使 清遗 民身份 的合 法性 受到 质疑 。其 次 , 民族 问题 上 , 亥 鼎革 , 在 辛 “ 族共 和 ” 代 满 清 政 权 , 正是 明遗 民努 力 争 取 的 目标 。传 统 的 五 取 这 “ 夏之 防”使 清遗 民维 护 自身立场 的理论 陷入 尴 尬 的境地 。他 们要 夷 , 维 护 的政权却 是受 汉文 化 熏 陶 的传 统 士 人 ( 其是 明遗 民) 死 不 愿 尤 至 承认 的政 权 。近代革 命党 人 出于革命 的“ 排满 意识 ” 又 在一 定程 度 上 , 深 人人 心 , 使 清遗 民在 “ 清 ” 这 忠 的情 感 上 产生 认 同危 机 。其 三 , 在新

《水浒后传》《后水浒传》:明清之际遗民文化心态的反映

《水浒后传》《后水浒传》:明清之际遗民文化心态的反映
《 南 浔镇 志 》 。
部表现我们 民族深层文化心态的作 品。而《 水 浒 传》 的续 书 同样 是 续 书作 者 所 处 时代 的社 会 历 史文化心态的反映 , 《 水浒后传》 和《 后水浒传》 都

反映 了 明清之 际遗 民 的社 会历 史文 化心 态 。
1 《 水浒后传》 中遗 民文化心态 的体现
盖在顺 治 庚寅 。诸君 以故 国遗 民 , 绝 意仕 进 , 相 与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9— 2 5
作者简介 : 唐海宏 , 男, 甘肃徽县人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学 院讲师 , 研究方 向: 中国古代文 学。 基金项 目:陇南师 范高等专科 学校 2 0 1 2年校级科研项 目( 2 0 1 2 L S S K 0 2 0 0 6 ) 。
8 0—


唐 海宏 : 《 水浒后 传》 《 后 水浒传》 : 明清之 际遗 民文化 心态的反 映
遁迹林泉 , 优游诗酒 , 芒鞋箬笠。时往来于五湖三 泖之间 , 而 执 法之 吏 不 相 谁何 , 国家文 网之 宽 , 诸
君 气谊 之笃 , 两 得之 矣 。其后 史 案株 连 , 同社有 罹
西安石 油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 水浒后传》 《 后 水 浒 传 》: 明清 之 际
遗 民 文 化 心 态 的 反 映
唐 海 宏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文史学院 , 甘肃 成县 7 4 2 5 0 0 )
摘 要: 《 水浒后 传》 和《 后 水浒传》 是 明清 易代 之后 涌现 出的借 续书 来抒 写遗 民文化 心 态的佳作 。两位
行《 水浒后传》 的用意就很清楚了 , 从身份来说他

论清初贰臣士人“两截人”的处境心态

论清初贰臣士人“两截人”的处境心态
周亮工任山东潍 县令时 ,正逢崇祯 十五年 (62年) 14 冬清兵大举人塞。周亮工死守潍县,抗击清军 ,潍县竞赖 其得以保全 。当地士民感念其保境守土之功 ,为他 立 了生 祠 。他离潍升迁时 ,乡民燃香步送直到德州。方文 《 送周 元亮使君之任青州》诗序 目: “ 元亮起 家潍令 ,时 山左 蹂 躏 ,所望无坚城。潍被 围久 ,元亮以一书生 ,乘 障亲集镞
其身 ,城得保全 。潍人至今称之 。 ”诗云 :“ 少年 出宰古潍
城 ,一剑 曾 当百万 兵 。遂有 兰 台膺 帝简 ,至今 蓬海 诵公
名 。_( ” 述 即为 周亮 工 当年 守潍 抗 清 的事 迹 。 ”] 5P 所
为前后不一 、判若两人的现象引发。


贰 臣在 明朝 的 “ 前半 截” 人生
论荣之 。 f ” 后来 ,侯方域 在 《 ” ( P 与吴 骏公 书》 中嗟叹 :
“ 学士 以弱冠 未 娶之 年 ,蒙 昔 日天 子殊 遇 ,举 科 名第 一 人 。……人生 富 贵荣 华 ,不 过举 第 一人 、官 学 士足 矣 , 学士少年皆 已为之” ] ,实非过誉。 (( 卷
扬理学 ,勤课多士 ” J 劝农 兴学 ,听断如 神” _ l ,“ 2 聆( 的 杜r
政绩 ,蕲水百姓感恩 戴德 ,为 他立 了生祠 。崇 祯十 五年
(62 )授兵科给事 中后 ,更是颇有直声 ,尝有 “ 14 年 一月 书凡 十七上 ,自固邦 本 以及 善后 ,画沙聚 米 ,皆切 实急 著 ;居兵垣十阅月 ,诸如 边 国大势 ,狡 寇情 形 ,贤奸 进
虽然还有些即使是那些只有过极短暂失节经历并试图抹杀这痛楚不舍茫然无归但他们已经承认了明朝的灭亡是一事实将一度被自身失节行为割裂的自我人生连贯统无可挽回的事实并且理智地意识到自身仍然要在新一起来的贰臣也仍然无法摆脱实质上的两截人处王朝统治下继续自己的人生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 出版说明 ) 。
浒后传 第八回, 绍裕堂本写花荣葬在楚州南门外, 妻子、 儿子和妹妹清明时为他扫墓回来路过燕子矶, 偶遇王宣尉、 郭京和乐和。蔡元放改成花荣葬在南 京万柳庄旁 , 其妻子、 儿子和妹妹扫完墓从万柳庄经 过, 偶遇王宣尉、 郭京和乐和。历史上的楚州治所曾 几次改变 , 最早在燕县 ( 凤阳东北 ) , 后又改过寿张、 淮阴等处, 北宋时在山阳 ( 淮安 ) , 与南京有几百里的 路程。如果花荣葬在楚州南门外 , 从南京出发到楚 州扫墓, 一天之内是无论如何也回不来的 , 蔡元放改 过之后就合理多了。但还有一些改动 , 完全是出于 遗民的心态。 蔡元放生活的雍乾时代 , 遗民已经差不多死光 了, 大规模的反清活动已经消歇, 汉族士人与满洲贵 族携手合作 , 满清统治已经 稳定下来 , 清朝 进入了 盛世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蔡元放肯定不会有和陈 忱一样的遗民心态, 但是 , 他评点这样一部遗民的小 说又说明了什么呢? 蔡元放在其 评刻水浒后传序 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宋自靖康以后, 奸佞盈朝, 正人 退位 , 以至金人蹂躏, 社稷丘墟, 生灵涂炭。而此数 十人者出 , 其仁义忠信之天良, 英雄豪杰之材力, 诛 除强暴, 芟刈奸回, 既足以快人心而符天意。后之身 都富贵, 安享尊荣 , 正其 材力之所 应得。而 开基徼 外, 海国称王, 并非有所 侵损于宋 室。而且 救驾铭 勋, 爱君报国, 立德而兼立功 , 则诚无愧于天上星辰 之位。使之读是书者, 无不欢欣鼓舞, 赞颂称扬, 有 廉顽立懦之风, 足以开愚蒙而醒流俗, 则作者立言之 本趣 , 庶几乎有当于圣贤彰瘅劝惩之旨也夫。 [ 6] ( 卷 一 ) 乍一看, 这段话好像是明清小说序跋中常见的强 调小说具有劝惩教化功能的套话 , 其实并不那么简 单。蔡元放称赞 后传 中的英雄能在国难当头的时 候挺身而出 , 正是同意 了陈忱 愤诸贵幸之 全身远 害, 而特表草野孤臣 的做法, 此其一。其二, 蔡元放 对李俊率众海外称国表示赞赏 , 不仅不是僭越礼教, 侵损于宋室 , 相反 , 他认为李俊等 救驾铭勋, 爱君 报国 , 仍是宋朝的忠臣。陈忱在小说中特意写牡蛎 滩救驾、 接受宋朝册封, 其用意就在于表明李俊等虽 称王海外 , 但仍是宋臣。这一点, 蔡元放比陈忱更坚 定。李俊作暹罗国王 , 封赐众人官爵, 蔡元放在此处 对原作进行了改动。陈忱原作中小旋风柴进封摄暹 罗国丞相事 , 蔡改为吏部侍郎摄暹罗国丞相事; 原作 中李应封度支使, 掌管出入钱粮, 蔡改为户部侍郎, 掌管出入钱粮; 原作中燕青封上柱国赞画一应机密, 蔡改为兵部侍郎兼赞画一应机密 蔡元放把原作 中封赐的官爵前都加上一个侍郎 , 为什么要这样改
现象 , 是传统的士人文化在特定时期的反映 , 并由此形成了遗民文学这一特殊的创 作现象 。 清初 出现了两 部 水 浒 传 的续书 , 一是陈忱的 水浒后传 , 二是署名清莲 室主人 的 后水浒 传 。 与 一般续 书不同 , 这两 种续书 并非为 了 发扬 、 补足前书的内容 , 也不是为了商业上的利益 , 而是基 于遗民 心态下 的遗民 文学创作 。 从接受 的角度看 , 这 两 种续书是遗民的期待视野与 水浒传 本文相遇的产物 , 作 者和评点者都借小说的内容表达了亡国之痛 、 种族之感 。 关键词 : 清初遗民 ; 水浒后传 ; 后水浒传 ; 接受 中图分类号 : I207. 4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022X( 2005) 03- 0089- 05

清初 水浒传 的续书有两部, 一是陈忱的 水浒 后传 , 二是青莲室主人的 后水浒传 , 这两种续书 以及蔡奡评本 水浒后传 , 都反映了典型的遗民心 态。我们认为, 既然有遗民诗人、 遗民诗, 那就应该 相应地有 遗民小说家 和 遗民小说 这样的概念。
收稿日期 : 2004- 08- 23 作者简介 : 高日晖 ( 1969
) , 男 , 黑龙江拜泉人 , 文学博士 ,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89
社的成员 , 今天可以见到他的诗作共二十七首。其 后水浒传 题 古宋遗民 著, 很明显是把自己当作 遗民的。陈田 明诗纪事 引韩纯玉 明诗兼 说: 诗 人隐逸者 , 唐如 张志和、 陆鸿渐 , 宋如 林君复、 魏仲 先, 明如孙太初、 吴孺子辈 , 身虽隐而名愈彰, 未有身 名俱隐如吾乡陈君雁宕者。[ 2] 从陈忱的诗作中也可 以看出其遗民的身份和心态。他在 九歌 中写道: 江南半壁已崩裂, 处小朝廷尚求活。钱塘不至三日 潮, 仙霞岭上烽烟撤。抛戈解甲谁适谋? 南人颈试 北人铁。青苔白骨没野蒿 , 槛猿笼鸟何所逃。 [ 2] 关于 水浒后传 的创作意图 , 陈忱自己说得很 清楚: 嗟乎 ! 我知古宋遗民之心矣。穷愁潦倒, 满 眼牢骚, 胸中块磊, 无酒可浇 , 故借此残局而著成之 也。[ 3] ( 卷 一 序 ) 其胸中有何块垒? 参照前文可知, 主要是亡国之痛。而南明也曾以 残局 与满清对峙 过一段时日。作者之苦心由此可见。那么, 作者为 何要用这样的 寓言 来浇胸中块垒呢 ? 陈忱自己表 白: 混沌世界, 何用穿凿 ? 使物无遁形 , 宁不畏造化 小儿所忌 ! [ 3] ( 卷一 序 ) 在那个时候, 他只有这样才 能保护自己 , 包括用 古宋遗民 的名字, 以及故意把 作 序 的时间写成 万历戊申秋杪 等。在 水浒论 略 中陈忱说自己的小说是泄愤之书 : 愤宋江之忠 义, 而见鸩于奸党, 故复聚余人 , 而救驾立功, 开基创 业; 愤六贼之误国, 而加之以流贬诛戮; 愤诸贵幸之 全身远害 , 而特表草野孤臣, 重围冒险; 愤官宦之嚼 民饱壑, 而故使其倾倒宦囊, 倍偿民利; 愤释道之淫 奢诳诞, 而有万庆寺之烧、 还道村之 斩也。 [ 3] ( 卷 一 水浒论略 ) 所 愤 者无一不是明代的弊端 , 无一不是 亡明的原因。 关于陈忱以遗民心态作 水浒后传 , 胡适认为: 后水浒 绝不是 游戏之作 , 乃是很沉痛地寄托他 亡国之思 , 种族之感的书。 又说 : 水浒后传 写的 暹罗 , 似暗指郑氏的台湾。[ 4 ] ( 卷四 水浒续集 两种 序 ) 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仍有 人认为这部小说 隐寓作者对满洲贵族统治的不满,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郑成功等的抗清斗争寄予希望
2005 年第 3 期 总第 186 期
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N o. 3 Gener al N o . 186
清初的遗民心态与 水浒传 的接受
高 日 晖
( 大连大学 人文学院 , 辽宁 大连 116622)

要 : 遗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群体 。它出现 于朝代更迭之际 , 表现出 一种政治性 特征 , 更是一种文 化
( P1) 。这与 [ 8] ( P1) 。又指斥徽、 钦二帝 ,
陈忱所强调的、 最能反映 水浒
后传
遗民小说 特点的内容, 不仅得到了蔡奡的极
度认同, 甚至觉得陈忱做得还不够 , 又进行了修改。 蔡奡不是遗民 , 他生活的雍乾时代与那些遗民 生活的朝代更替之际不同 , 但这并不能彻底阻止蔡 奡具有 仿佛遗民 的心态, 他毕竟是汉族人。在清 朝三百年历史中 , 汉族人从 来就没有 放弃排满 , 从 反清复明 到 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 , 从农民起义到 资产阶级革命, 都把反清排满当作是一个团结汉族 人的最好理由。这样的现实会影响到每一个人, 即 使蔡奡没有遗民的行动, 却不妨碍他有 仿佛遗民 的心态。 后水浒传 的作者不知何许人也 , 书题 青莲室 主人辑 , 又有题署 采虹桥上客题于天花藏 的序。 这部小说向来很少有人知道 , 刘廷玑 在园杂志 提 到这本书, 说它 一片邪污之谈 , 文词乖谬 , 尚狗尾之 不若也 [ 7] ( P508) 。今藏大连图书馆 , 为孤本。这部 小说把背景放在宋、 金对峙的时代, 让宋江、 卢俊义 转世为杨幺、 王摩, 复于洞庭湖聚义, 后被岳飞打败, 一百零八人在轩辕井中重聚, 化成黑气, 凝结成团, 不复出矣 。青莲室主人虽然没有像陈忱那样留下 让我们一目了然的文字 , 但是小说的内容本身还是 暴露了作者的遗民心态。首先 , 杨幺等人之所以聚 义洞庭湖 , 与 水浒传 中的一百零八人一样 , 乃 官 逼民反 。作者写宋室的腐朽 , 主上昏庸, 奸臣当道, 其用意在于一石二 鸟, 既是 杨幺、 王摩等聚 义的原 因, 又是北宋灭亡的原因。在清初总结宋亡的原因, 其用意可想而知。况且 , 清初士人凡总结明亡教训 以及怀恋故国时 , 不能明讲, 往往拿前朝( 尤其是宋) 说事 , 青莲室主人也是如此。其次 , 杨幺一心想的是 忠君爱国 , 不肯称王。为了知道宋高宗是昏君还是 明主 , 他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皇宫, 当面向赵构进谏。 杨幺说: 近见宋室瓜分 , 金人北据, 幺得全楚, 众人 无不拥立以成鼎足。诚恐天命有在, 不敢草率自尊, 遗讥后世。是以悄入临安, 私观君臣作用。孰知在 廷臣子以退避为得计 , 倡和议为爱君; 近信谗言弃父 兄于沙漠, 远忠良于草野 ; 日拥吴姬, 湎于酒色; 将西 湖为游乐之场, 得染沉疴; 弃社稷之重忘君父之仇, 为君而若 是耶? 君 有过而臣 尽默, 为臣而若 是耶? 君能悔过, 远谗去佞 , 近贤用能, 挽回宋室, 幺即 归湖做名正言顺之事。[ 8] ( P413) 这番言辞虽然是劝 谏宋高宗的, 但若说是总结南明败亡的教训亦无不
呢? 蔡元放自己解释说: 写李俊建国 , 虽设六部 , 却 都只是侍郎, 所以避天子之尊也。写得有分寸。 [ 6 ]
( 卷十 ) 从以上两点看,
可。再次 , 作者痛责徽、 钦二帝昏庸无道, 丝毫不为 尊者讳, 却把高宗写成一个从善如流的明君。高宗 听完杨幺的忠言, 不胜惊喜道 : 朕已过矣, 孰谓杨 幺盗贼! 具此忠君爱国之念, 诚当今勇义之士 , 行千 古不敢行之事。 [ 8] ( P413) 并且亲自送杨幺出宫, 放 他回归洞庭湖。小说末尾 , 从天上掉下一张纸条 , 上 写 女真虽兴宋不亡 , 江山倾圮忠臣整 等字句, 显然 对南宋抱有希望, 而这是否可以认为寓有对反清复 明的希望呢 ? 笔者认为未尝不可。再者, 我们从天 花藏的 序 中也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整篇 序 激 昂慷慨, 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 即 君王不德, 使一 体之人, 皆成敌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