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古时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一个重要节气。
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结束,为人们带来喜庆和吉祥的祝福。
下面将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最早是为了纪念古代的一个宴会活动。
据传,汉武帝时期,宫廷内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元宵夜宴,而这就是元宵节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通过欢聚、猜灯谜和观赏花灯来庆祝这个节日。
二、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下面会逐一介绍。
1.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各地会悬挂各种各样的灯笼,并在灯笼下面贴上谜语。
人们可以互相猜谜语,猜对了就可以得到一份小奖品。
猜灯谜既能锻炼智力,又能增加节日气氛。
2. 赏花灯:赏花灯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各地都会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动物、花鸟、美人等各种造型的灯笼。
人们会在夜晚出门欣赏这些花灯,同时也会有各种文艺表演和传统民俗活动。
3. 吃元宵: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就是元宵,它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形糕点,内馅多样,如豆沙、花生、红枣等。
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家人们会一起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庆祝元宵节的传统表演。
人们穿上龙狮的服装,表演起舞龙舞狮,既能展示技艺,也能庆祝团圆和繁荣。
5. 点燃孔明灯: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点燃孔明灯。
孔明灯是一种由纸制成的像灯笼一样的装置,里面点燃蜡烛,然后放在空中飞行。
这一习俗象征着人们向上祈福和放飞困扰和不愉快。
三、元宵节的意义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这个节日以其独特的习俗和活动,让人们能够欢聚一堂,感受到家庭团圆的温暖和喜庆的氛围。
总结: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汉朝,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习俗包括猜灯谜、赏花灯、吃元宵、舞龙舞狮和点燃孔明灯等。
中国元宵节历史传统习俗和灯笼文化

中国元宵节历史传统习俗和灯笼文化中国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这一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元宵节的灯笼文化。
下面将就中国元宵节历史传统习俗和灯笼文化进行介绍。
一、中国元宵节的历史渊源中国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在汉武帝时代,封建社会相信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夜晚的魔障最多的时刻。
为了驱散邪恶,人们开始在正月十五晚上放鞭炮、放焰火和点灯笼。
这些活动逐渐形成了元宵节的习俗。
二、元宵节的传统习俗1.灯笼展览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观赏灯笼。
人们在节日的晚上会聚集在公园、庙宇或市中心的广场,欣赏各种各样的精美灯笼亮相的场面。
不同地区的灯笼形状和制作工艺各有特色,有的是传统的红灯笼,有的是栩栩如生的动物形状,还有的是寓意吉祥的花卉和图案。
2.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人们将灯谜写在纸上,然后将灯谜贴在灯笼上或者在公共场所的展板上展示出来。
参与者需要通过对灯谜的解读猜出谜底,猜对者还可获得奖品。
猜灯谜的活动充满了智慧和欢乐,也是人们增进感情的良好方式。
3.吃元宵元宵节还是吃元宵的节日。
元宵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甜点,有许多不同的口味和馅料可供选择。
吃元宵寓意着团圆和美满,也是与家人和朋友共度节日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灯笼文化的意义和表现形式1.象征意义灯笼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
灯笼的圆形代表团圆和完整,寓意家庭的圆满和幸福。
同时,亮光的灯笼也象征着希望和光明的未来。
2.制作工艺中国灯笼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代表了中国古老的智慧和技艺。
传统的制作材料包括竹子、纸和丝线等。
制作过程需要经过绳索系结、剪纸贴合和绘制图案等多个步骤,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艺术表现形式灯笼的制作不仅限于传统的圆形红灯笼,还有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有的灯笼会以动物、花卉或人物为主题进行制作,形象生动。
还有的灯笼会根据不同的节日和场合进行设计,寓意丰富。
元宵节的习俗与变迁

元宵节的习俗与变迁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小正月、上元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它是农历正月的第15天,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燃放烟花爆竹、观赏花灯,还有许多传统的习俗与活动,这些习俗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迁。
一、元宵节的由来及传统习俗元宵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相传,汉朝时期,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在农历正月十五晚上梦见许多仙女在玩耍,他非常开心,于是就命令人们在正月十五夜晚点亮灯笼以示祭祀。
这就是元宵节的起源。
从此以后,元宵节成为一个庆祝团圆、祭祀神灵的重要节日。
1. 点灯笼元宵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便是点亮灯笼。
每逢元宵佳节,人们会在庭院、街道上挂起五彩缤纷的灯笼,以及制作精美的花灯,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
2. 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灯笼下方挂上谜语,猜灯谜成为一种娱乐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互相交流思考,增加了思维的活跃度。
3. 吃元宵元宵节当然少不了吃元宵这一项传统习俗。
元宵是由糯米制成的圆球状的食物,有各种各样的馅料,如豆沙、花生、红枣等。
在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甜而糯的元宵。
二、元宵节习俗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元宵节的习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调整。
1. 网络时代下的元宵节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元宵节也逐渐与网络结合,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和活动。
例如,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过年的喜悦,发送元宵祝福,还有一些线上集会和活动等。
2. 融合外来文化的元宵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外来文化越来越深入中国,元宵节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比如,一些城市会举办音乐会、烟火表演、美食节等庆祝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
3. 环保节日的元宵节近年来,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元宵节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减少环境负担,有些地区将燃放烟花爆竹的规模缩小,或者干脆取消燃放活动,转而推行节日文化展览、演出等形式。
元宵节古代传统习俗

元宵节古代传统习俗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赏灯、吃汤圆、舞狮子等。
而元宵节在古代也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历久弥新,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是赏花灯。
在古代,人们会在这一天点亮各种绚丽多彩的花灯,挂在家门口或者街道两旁,以庆祝节日的来临。
花灯是用纸、竹篾等材料制成,形态各异,有动物、花鸟、人物等形象,灯笼里面还会点上蜡烛,映衬出美丽的光影效果。
赏花灯已经成为古代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寓意着家庭团圆、幸福安康。
古代元宵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是猜灯谜。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灯笼上挂上一些灯谜,而其他人则可以猜灯谜,猜对了就有奖品。
猜灯谜这个活动不仅考验人们的智力,还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古代人们猜灯谜的同时,也会彼此交流思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可谓一举多得。
古代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祭月。
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是最圆的,人们会在户外摆上桌椅,准备祭祀用品,然后望着皎洁的月亮,祈求家人平安、万事顺利。
祭月活动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也是古代元宵节的重要仪式之一。
除了赏花灯、猜灯谜和祭月,古代元宵节还有许多其他传统习俗,如舞龙、舞狮、舞花球等等。
这些活动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人们通过这些活动表达对节日的热爱和喜庆的心情,也给节日增添了不少色彩。
总的来说,古代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传承了千百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团圆、幸福生活的向往,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现在,虽然时代在变迁,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始终如一,古代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着光芒。
愿我们能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让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在新时代绽放。
古代的元宵节有哪些民间习俗

古代的元宵节有哪些民间习俗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重要传统节⽇,在每年正⽉⼗五,⼜称上元节、⼩正⽉、元⼣或灯节。
那么你知道古代的元宵节有哪些民间习俗吗?下⾯⼩编就来解答⼀下⼤家的疑问。
⽬录古代的元宵节有哪些民间习俗1、偷菜民俗专家介绍,在中国古代,元宵节还曾是⼀年中有情男⼥“相约灯下”的浪漫节⽇,⼀些地区⾄今仍保有“偷菜传情”的元宵节习俗,还有在元宵节偷菜求⼦、偷菜求婿的习俗。
⾄今,在贵州省黄平⼀代的苗族中仍保留着在每年的正⽉⼗五偷菜传情的习俗。
这天,姑娘们会去偷⾮本族⼈家异性的青菜,希望能“偷”得⼀段好姻缘。
2、祈娃娃每到元宵节,⼈们就可以看到虔诚的⾹客在送⼦娘娘前跪拜上⾹,将⼀个个形态各异、活泼俊俏的泥娃娃带回家。
这就是河洛地区的祈娃娃习俗。
祈娃娃的时间不固定,但多在正⽉⼗五。
这也许是⼈们看重元宵节是举家团圆的⽇⼦,认为这个时候祈娃娃更容易如愿。
这时,各地的奶奶庙、娘娘殿前就会⾹烟缭绕,善男信⼥云集,虔诚跪拜祈祷,成为⼀道景观。
祈娃娃者多为⼀些久婚不育的⼈,也有⼀些性急的婆婆,为⼉⼦置办婚事后不久就去祈娃娃。
她们⼀般希望⼉媳第⼀胎就能⽣个男娃娃,有了男娃娃的家庭则会祈求⽣个⼥娃娃。
祈求完毕,⽼⼈会从神像前拿⾛⼀两个⼩泥娃娃,并在泥娃娃的脖⼦上系⼀根红线,表明泥娃娃已是⾃家的⼀员。
有意思的是,这时还要给泥娃娃取个名字,男孩多为“孬蛋”,⼥孩多叫“妞妞”。
然后郑重其事地对泥娃娃说:“奶奶带你回家啦!”还要告诉泥娃娃家在哪⾥,爸爸叫啥名字,妈妈叫啥名字等。
3、拜晚年⽼话说:“正⽉⼗五拜晚年”。
在传统民俗中,“过年”泛指腊⽉⼆⼗三到正⽉⼗五,这期间⾛亲访友统称为“拜年”。
由此来说正⽉⼗五是拜年的最后“期限”,只要拜访的时间不过⼗五,均视为拜年。
许多⼈由于节⽇期间事情较多,忙不过来,拜年时间便往后推迟,但最迟也要在正⽉⼗五这天拜访和送年礼,俗称“正⽉⼗五拜晚年”。
所以正⽉⼗五这天带着⼤包⼩礼物⾛亲访友的很多,成为⽼北京街头的⼀景。
元宵节的古代习俗

元宵节的古代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习俗。
这些习俗从古代就开始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除了品尝美味的元宵,还会进行各种有趣的活动和仪式。
以下将介绍一些古代元宵节的习俗,带领读者一同了解这些传统文化。
1.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古代,人们会在元宵节晚上挂灯笼,把写有谜语的纸条挂在灯笼上。
猜谜活动通常在晚上进行,人们会聚集在一起,通过猜谜语来增进友谊和娱乐。
2.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古代元宵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
人们会表演节目,一起扮演龙和狮子,舞蹈欢乐。
古人认为舞龙舞狮可以驱邪辟邪,也是一种祈求丰收和祥瑞的方式。
3. 点燃爆竹在古代,元宵节也是燃放爆竹的重要时刻。
人们认为响亮的鞭炮声可以驱逐鬼怪和邪恶,同时也可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4. 游灯古人在元宵节晚上会点亮灯笼,把各种吉祥图案和祝福语写在纸上,然后放入灯笼。
这些灯笼会在夜晚里飘荡在街道上,构成美丽的灯光秀,给人们带来喜庆和温暖的氛围。
5. 动物祭祀古人认为元宵节是动物们的节日,因此会给动物们准备食物作为祭品,祈求它们的保护和庇佑。
有些地方还会举行龙舟比赛和狗跳舞等活动,向动物们表示敬意和感谢。
6. 五彩纸饰古代元宵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制作五彩纸饰。
人们会用红纸、黄纸、蓝纸等五彩纸进行剪贴,制作出各种吉祥的形状和图案,如花、鸟、鱼等。
这些五彩纸饰会装饰在门窗上,以祈求好运和幸福。
古代元宵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传统习俗在不同地区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团圆和繁荣的期盼。
如今,虽然社会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传统习俗依然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总结:古代元宵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包括猜灯谜、舞龙舞狮、点燃爆竹、游灯、动物祭祀和制作五彩纸饰等。
这些传统习俗在今天仍然保留着,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和庆祝仪式,例如吃元宵、解谜、放烟火等。
那么,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元宵节的历史和起源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是一个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
据传说,元宵节最早起源于汉代,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做“明月”的人。
据传,明月是汉武帝的一位宠臣,因为在军事上有很大的功绩,所以武帝嘉奖他,让他成为了一位很有权力的官员。
但是,有一天,明月触犯了贪污之罪,被发现之后被罢免了官职。
后来,明月在一个农村里安居乐业,认识了一个名叫“刘娘”的老奶奶,两人常常喝酒聊天。
但是,一天晚上,明月梦见自己被逼到了天宫,被迫离开了地球。
当他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已经被刘娘葬在了墓地里。
于是,明月化身为一颗明亮的星星,照耀着整个夜空,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国家立下卓越功勋的人,就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举行元宵节,燃放烟火,放灯笼,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宠臣。
二、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食品,也是这个节日的标志性物品之一。
元宵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糯米粉和各种口味的馅料,例如芝麻、豆沙、桂花、莲蓉等。
元宵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等。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展示各种独特的元宵,例如“咸蛋黄元宵”、“四果仁豆沙元宵”等。
不仅如此,很多地方还会在元宵节期间举行吃元宵的比赛,比赛内容多样,例如速度比赛、品尝比赛等。
吃元宵也有一些特别的民俗,例如北方地区的人们会将元宵煮熟之后在锅里加些酱油和葱花,称为“汤圆”或“元宵汤”,这也是一道美食。
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1、放烟火:元宵节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燃放烟火。
从明清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用烟火来庆祝这个节日,祈愿万事如意,生活美满。
在现代,人们还会购买各种花型烟花和爆竹,在晚上点燃,形成五颜六色的烟花喷射,引得众人欢呼。
元宵节的习俗变迁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元宵节的习俗变迁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习俗,其中许多习俗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的元宵节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探讨元宵节习俗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
一、起源和古代习俗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已久。
根据史书记载,最早的元宵节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古代的元宵节习俗主要包括观赏灯笼、猜灯谜、吃汤圆等。
观赏灯笼是古代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当时,人们会在家门口或城市的主要街道上悬挂彩灯,以象征着祥瑞和吉庆。
灯笼上绘制着各种图案和文字,如龙、凤、花卉等。
这些精美的灯笼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喜庆和欢乐的氛围。
另一个古代的元宵节习俗是猜灯谜。
人们将灯谜写在纸上,然后将其贴在灯笼上或者在街道两旁供人猜谜。
猜灯谜不仅考验智力,还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吃汤圆也是古代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人们相信吃汤圆可以祈求家庭团聚和平安。
二、现代习俗的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元宵节的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元宵节的习俗也逐渐与时俱进。
现代人们仍然坚持观赏灯笼的习俗,但灯笼的样式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红色灯笼外,还出现了卡通人物、明星形象、动物形象等各种各样的灯笼。
这些新颖的灯笼不仅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也使得元宵节的氛围更加年轻化。
猜灯谜仍然是现代元宵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但现在人们更喜欢在互联网上猜灯谜。
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和手机应用程序上都会推出猜灯谜活动,使得猜灯谜更加方便、多样化和互动性更强,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吃汤圆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但口味和制作方法也发生了改变。
现代人们喜欢在汤圆中添加水果、巧克力、花生酱等各种馅料,使得汤圆的口味更加多样化。
三、习俗变迁的原因元宵节习俗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有多种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古时习俗篇一:中国古代是如何过元宵节的古代元宵节习俗中国古代是如何过元宵节的古代元宵节习俗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
由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又分别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并称“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有张灯之俗,所以又名为“灯节”。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一书娓娓讲述从皇宫帝苑到市井闾巷的悠悠往事,逼真再现传统中国人生活百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全面的元宵节,多样的习俗可以带领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我们熟悉的节日。
一、上元节"走百病":古人如何去除疾病?从元代起,上元开始出现了“走百病”的风俗。
周用有《走百病》诗:“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共节令。
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
”(转自光绪《宁津县志》)明清时代在正月十六日傍晚盛行“走百病”活动,走百病又叫散百病、游百病、遣百病、除百病等,一般是登高走桥,赴庙行香,说是可以去除疾病。
参加者在一些地区是男妇结伴,也有相当多的地区是女人甚至病妇进行。
清人褚人获认为:“正月十六日,古谓之耗磨日,官私不开仓库。
唐张说诗云‘上月今朝减,流传耗磨辰。
还将不事事,同醉俗中人’。
金与元国俗,正月十六日谓之放偷,契丹呼为鹘里叵,华言偷时也??而燕地正月十六夜之走街,恐亦遗俗也。
”(《坚瓠续集》卷二)聊作此俗起源之一说。
到了明代,放烟火成了上元节的又一重要景观,也增加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正德《琼台志》记载了海南的烟火:“官衙烧火树银花,巧藏故事、生禽,炮杖声震不绝。
乡落男妇二三十里者入城聚观,名曰放烟火。
”烟火的种类丰富。
江苏高邮的烟花爆竹有名,万历《扬州府志》说:“高邮州火炮制作淫巧,尤为糜费,或数百为团,或径尺为筒,远近争诧为奇。
”除此之外,正月十五日还是中国古代的祈蚕日。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
”从字面看,似乎这是祭祀门户之俗。
不过该书注引梁时吴均《续齐谐记》说:“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谓成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
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
”言绝而失之。
成如言作膏粥。
自此后大得蚕。
”细读此文,可知作膏粥是为了祭蚕神以宜蚕,并无置膏粥于门之事。
后世在门上置粥,也是表示祀蚕。
祀蚕桑是祀门户的本义。
《荆楚岁时记》还记载:“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初学记》卷四引)又说:“世人正月半作粥祷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
咒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
’则是为蚕逐鼠矣。
”这两则史料均出自北朝系统杜公瞻的注,逐鼠的祈蚕是咒逐使蚕茧大乱的老鼠,祝福多丰。
用粥糜可能是受到南方影响,而以肉代替油膏与南方有异。
前一则是于门户迎阳气的活动。
这种祀门以迎阳气,在东汉末的《独断》、《四民月令》中均有记载。
而《四民月令》记述华北风俗。
杜公瞻注很可能继承了这个系统,以杨枝所指祭祀,意味着在福祥来的方向祭祀。
二、正月十五祭厕神仙:因其可帮助农事生产正月十五日祈蚕风俗中,还有卜紫姑的活动。
《荆楚岁时记》说:“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紫姑卜的故事出自南朝刘宋时期刘敬权的《异苑》:相传紫姑神曾是妾,为正妻所嫉恨,经常让她做秽事,紫姑在正月十五日气愤而死,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做成紫姑的形象,在厕所或猪栏边迎接她,祝告说:“你丈夫不在家,曹夫人已回娘家了,紫姑你可出来。
”紫姑神显灵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
这个故事说明刘宋时代已有迎紫姑占蚕桑众事的风俗,紫姑是作为厕神发挥作用的。
如同中国民间乞如愿风俗一样,厕所和生产有密切关系,厕所带来的粪土对于农桑有重要作用。
人们相信悲愤非常之死,其灵必强盛。
如汉代戚夫人死于厕,后人也视之为戚姑神。
关于祈蚕信仰和正月十五的联系,他认为正月十五日作为一岁中最初的满月,具有特殊意义,有占月之俗。
月是阴性,其神为嫦娥,而蚕桑也是女性的工作,如《续齐谐记》所说,蚕室之神也是女神,作为厕神的紫姑是女神,在初望之日,会有效用的。
紫姑神在唐诗中有所反映。
熊孺登《正月十五夜》:“紫姑神下月苍苍。
”李商隐《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唐代上元节的紫姑神信仰可见一斑。
三、揭秘古代元宵节美食:肉馒头、煎粉饼、糯米丸正月十五日的饮食有特点。
《续齐谐记》所讲吴县张成的故事里,祈蚕所用“膏粥”是白米粥上放油脂而成。
《荆楚岁时记》所载是豆粥上加油脂。
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说北方迎阳气活动中,在豆粥里插箸而祭;而祈蚕之俗则是作粥,并在上面覆肉,沿袭了南朝正月十五日食粥传统。
唐宋时代兴起吃面茧。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朝都城长安贵家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职务的高下。
《岁时杂记》更详细地反映了北宋首都汴京上元吃面茧的风俗。
可知面茧是肉馅或素馅的馒头。
馅中放入写着官品的纸签或木片,以占将来官位高低。
或选取古今名人警句中可以占前途的吉祥词句。
南宋江西吉水杨万里用《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茧卜,因戏作长句》题诗,其中说:“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心知茧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癫”(《诚斋集》卷五)。
上元日吃面茧以像蚕茧,吃面茧及茧卜源于祈蚕古俗。
唐宋时代茧卜内容更广,增加了卜官位和祸福内容。
唐宋还有另外的上元食俗。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位唐代尚食局造子手,从其技法中可知,子用软面包枣馅油炸而成。
吃起来“其味脆美”,即今天的炸元宵。
《岁时杂记》记载北宋汴京上元节的两种食物,一种是“焦”,最为流行,其大者称为“柏头焦”。
当时卖必鸣鼓,谓之“鼓”。
另一种是“圆子”,即煮糯米丸,以糖为臛,谓之圆子。
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也记载了这两种食物:“宝糖珍粔籹”;“捻粉团栾意”。
可见团子是实心米圆,即北宋时的圆子,团与圆意同,实为同一食品。
宝糖与北宋的焦为一类,均是,就是唐代的油炸。
所以“脆美”是其特征,而“焦”之焦,是说它的皮因油炸而焦脆,应当有馅。
从食品原料来看,圆子、团子用糯米制成,主要流行于南方,而南北方都流行,可能北方用小麦粉制成,南方则是以米面为之。
明清时代,自古以来的上元食品均有程度不同的存在。
最流行的是元宵类食品,仍分为两类。
如正德《松江府志》记载上元夜“以油、珍珠圆子”为节食。
其制法:“簸米粉为丸,曰‘圆子’。
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
”(《清嘉录》卷一)圆子类在江浙一带流行,又称为灯圆、灯团、团圆;因方言的原因,又称“堆”。
嘉靖《太仓州志》说:“家和米粉为丸,又煎粉饼曰油堆,或相馈遗为节食。
”广东省“煎堆”,“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屈大均《广东新语》)。
明代还出现了汤圆、元宵的名称。
明末《明宫史》记北京上元节“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
汤圆此名至今盛行南方。
而元宵之称不仅流行北方,还广及南方。
早在正德《琼台志》中就记载:“元夕于二、三日间以糯粉搓丸,小者煮浸糖水,大者裹以蔗糖,名元宵丸。
”元宵丸,是因上元夜之名元宵而称食品的,食品的形状仿月为圆形,寓意家人团圆。
元宵除自己食用外,也是祀神享先节物,人们还往往互相馈赠。
明清时期安徽、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还保留了上元吃面茧的食俗。
四、元宵节的来源:佛教徒为宣传教义故意”炒作”上元节形成中还有另一重要因素,即佛教的影响。
隋炀帝《上元夜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中说:“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六枝开。
”使我们看到“灯树”是布置在“法轮”、“梵声”的佛教活动中的。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发展,隋炀帝燃灯受到佛教的影响,应当有一个历史和民俗的基础。
就是说,上元燃灯隋代以前已经受到佛教影响了。
关于燃灯与佛教的关系,古人已经指出。
《事物纪原》卷八《放灯》条引北宋释赞宁《僧史略》:“《汉法本传》曰‘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望,谓之大神变,白汉明帝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
一云因汉武祭五,通夜设燎,取《周礼》,司烜灯烧燎照祭祀,东汉以为佛事。
”文中所说汉明帝之事得不到证明,但佛教中大神变日即满月正相当于汉族正月十五日,为汉族元宵的民俗融合佛教提供了基础。
《旧唐书睿宗本纪》先天二年(713年)条说:“初,有僧婆陁请夜开门燃灯百千炬,三日三夜。
皇帝御延喜门观灯纵乐,凡三日夜。
左拾遗严挺之上疏谏之,乃止。
”可见佛教是正月十五日燃灯的提倡者。
现存唐代敦煌寺院文书中同燃灯节有关的记载很多,“由支出粮油的用途显示,灯节的主要行事是在寺窟燃灯,有专设燃灯僧,寺主、僧官都上窟来贺节”。
敦煌遗书中还保存多篇《燃灯文》,是供官民们祝节诵读的。
敦煌的灯节筹备,“运用传统的民间社邑形式,组成燃灯社,则社众捐助,支援灯节”(张弓《敦煌春月节俗探论》,《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
可见燃灯是佛教重要活动。
那么佛教燃灯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涅槃经》说涅槃时,有八恒河沙的诸天女等,复以七宝而为灯树,以种种宝珠为灯明。
讲释迦圆寂时天女建灯树。
佛教是重视燃灯的,此事如与大神变日满为正月十五的说法结合,对于在中国宣扬佛法争取民众是很适宜的,佛教不会不利用。
在扬州,“十五日夜,东西街中,人宅燃灯”,“当寺佛殿前建灯楼;砌下、庭中及行廊侧燃灯,其盏数不遑计”,“无量义寺设匙灯、竹灯,计此千灯。
其匙、竹之灯树,构作之貌如塔也,结络之样,极是精妙”(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
扬州民间和佛寺正月十五日燃灯既有普遍性,而且从灯制的高水平来看,灯节形成已为时不短。
上元灯节在唐代正式形成了,佛教借助了中国古代正月十五日的传统,巧妙地宣传并融入佛教,并给节俗以很大的影响。
也可以说,佛教促进了正月十五日张灯之俗的普遍化和正式形成。
篇二:元宵节习俗元宵节的历代习俗元宵节习俗元宵节的历代习俗古时候关于元宵节的习俗都有哪些?古人的元宵节是怎样过的?这里特别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元宵节的历代习俗的小知识。
有关元宵节的习俗的记载,大致起于魏晋南北朝期间。
个中较有系统的记载,首推宗懔(五○一~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当时有在正月十五夜迎紫姑的习俗。
他并在按语中引了刘敬叔(约三九○~四七○)的《异苑》来注释这项习俗:“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谢感动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
咒云:“子胥(云是其婿)不在,曹夫人(云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
”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
迎紫姑,是为了“以卜未来蚕桑、并占众事”。
紫姑为蚕神的典故大约来自吴均(四六九~五二○)的《续齐谐记》: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谓成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
来岁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