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窗效应和边缘效应
森林生态学名词解释边缘效应

森林生态学名词解释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是指生态系统边缘区域与其内部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或特殊效应。
当生态系统的边缘与相邻生境相交接时,由于边缘地带的物理环境、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过程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通常表现为以下特征:
1. 物种变化:边缘地带的物种组成可能与内部地带不同,常存在独特或富集的物种。
边缘地带通常有更高或更低的物种多样性。
2. 物种互动:边缘地带容易形成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掠食者的增加、寻找伴侣、资源竞争等,这些互动可能导致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结构的改变。
3. 生境特征:边缘地带的环境条件可能有所不同,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这些环境差异对物种适应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4. 生态过程:边缘地带的生态过程可能与内部地带不同,例如能量流动、营养循环、植物繁殖等,这些过程的变化会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殖。
边缘效应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它可以提供丰富的生境,为物种迁徙、扩散和繁衍提供机会,同时也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生态过程的改变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因此,研究和保
护生态系统边缘地带的边缘效应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林窗的生态意义

林窗的生态意义
林窗是指林地中的开阔区域,也叫林冠下的阳光穿透处。
林窗对于生态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光照和热量调节:林窗能够让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上,提供充足的光照和热量。
这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植物生长,尤其是对草本植物和小型植物有利。
此外,光照和热量也是动物活动的重要条件,林窗能够吸引更多的动物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林窗提供了不同于林地的环境,这样不同类型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在此繁衍和生活。
开阔的林窗为一些喜阳生和草地物种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丰富了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林窗还可以为一些特殊的生态系统提供特定的条件,例如湿地、草原和岩石地等。
3. 生态连接和迁徙:林窗可以作为生物之间的连接通道,促进物种的迁徙和交流。
例如,一些鸟类和昆虫会利用林窗作为繁殖地和迁徙途径,从而促进物种的扩散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4. 自然恢复和演替:林窗可以促进边缘效应,即林地边缘的物种组成与内部不同。
这种变化有助于林地的自然恢复和演替过程。
在林地的边缘,一些特定的植物和动物物种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综上所述,林窗对于生态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提供了光照和热量调节,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促进了生态连接和迁徙,还参
与了自然恢复和演替等过程。
因此,保护和恢复林窗的生态功能对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安曹下丰产杉木人工林林窗边缘效应的研究

A s a t T ee g f c o 3 a s l tde u nn h m aln elt l tt ni n a xa Fj b t c: h d ee et f 3g p 's i i C n ig a i coa pa ai A co i, ui r wee u d n a a n o n n a
Wat于 14 t 97年提 出林 窗( P的概 念 , 为林 t 1 a g ) 认 窗是 某 一 森林 冠 层 的林 木 死 亡 之 后 产 生 的林 中空 隙 。它是森 林 更 新和 生 长 的潜 在 空 间 , 时在林 窗 同
e e t n t e e g fe t f eg p a u e a d E e c e ep a eg p f 5 — 0 ie T e e g f c ee c t s n t r , o h d o h a s a n Dr a h t e k i t so 2 0 3 0 m2 s . d h n h a n i z h d e
dv ri dteeoo ia d mia c,ep c v l. egPeg f c d xb sdo eseis v r t ( D iesya c lgc l o n e rse t ey T e e tn e ae t c es E ) tn h n i h a d e i nh p e d i i y
维普资讯
热 带 亚 热 带 植 物 学报 20 ,l() 2 9 2 6 0 7 53: 2 - 3 Jun r i l n u tp a B t y ora o o c dS br i o n l fT p a a oc l a
福 建 安 曹 下 丰产 杉木 人 工 林 林 窗 边 缘 效 应 的研 究
关于森林林窗中几个问题的综述和展望

关于森林林窗中几个问题的综述和展望第3O卷2009拄第4期8月四川林业科技JournalofSichuanForestryScienceandTeclmologyV o1.30,No.4Aug.,2009关于森林林窗中几个问题的综述和展望木费世民,何亚平,何飞,陈秀明,蒋俊明,张旭东(1.~tJJl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雅安625024)摘要:本文综述了林窗概念,意义,以及林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关于林窗的概念较多,分别体现了林窗的各个侧面.林窗是森林的自身属性,林窗形成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发展的必然过程.总结了林窗的大小,边界木,形成木,物质和能量环境等特征的一些基础数据,还强调了林窗干扰时空格局研究的重要性.从林业生产实践的需要出发,阐明了林窗干扰和森林管理的问题.最后指出了林窗干扰研究需要重视数据的积累,重视植物生理学研究,林窗动态的长期监测,以及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思路.关键词:林窗;边界木;形成木;大小;干扰;森林管理中图分类号:$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508(2009)04—0028—10 ReviewandProspectsonSomeQuestionsofForestGaps FEIShi—minHEYa—pingHEFeiCHENXiu—ruingJIANGJun.mingZHANGXu—dong1.SichuanAcademyofFore8try,cheIlgdu610081;2.SichuanAgriculturaluIIiv啪ity,Y a'an625014)Abstract:Asummaryismadeoftheconcept,importanceandsomequestionsofgapsinthestud iesoffor-estgapsinthispaper.Therearemanyconceptsaboutforestgaps,whichrespectivelyreflectthe differentsides.Theforestgapisafeatureofforeststhemselvesandthegapformationalsowasinevitable processformaintenanceanddevelopmentofforestbiodiversity.Thispapersumsupdataaboutcharacteri sticsofsize,gapbordertrees,gapcreators,matterandenergyenvironments,andemphasizestheimportan ceofthestudiesofgapsdisturbingthetimeandspatialpatterns.Consideringthepracticalneedofforest ry,the questionsofgapeffectsandforestmanagementareexpounded.Finally,itispointedoutthatgr eatattentionshouldbepaidtothedatumcollections,theideaofcomprehension,comparisonandanalyzing ,studiesof plantphysiologyandlong—termmonitoringofgapdynamicsinthefuture.Keywords:Gap,Gapbordertree,Gapcreator,Size,Disturbance,Forestmanagement林窗(Forestgap)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英国人Watt在1925年和1947年提出的,用以表示群落中一株或一株以上林冠层(主林层)树木死亡而形成的,将由新个体占据与更新的空间J.林窗这一概念提出后,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到上世纪70年代末人们才重新开始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并局限于生态理论,上世纪90年代后才逐渐把林窗理论用于林业生产实践,成为森林更新J,采伐方式转变和近自然林经营的理论依据.世界范围内林窗研究浪潮的兴起主要是受森林循环理论的影响,这一理论摆脱了从前把森林群落当作均质性实体的静态认识,把森林当作空间上异质,时间上变动的"流动镶嵌体",而林窗干扰则成为这一过程和格局的驱动力.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逐渐开展林窗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的研究报告内容也很丰富,覆盖了林窗研究的各个方面,主要集中在林窗特征¨.T-23,57,61],形成机制J,驯,干扰状况1,4,5,8,10,31,32,59],更收稿日期:2008.12-01基金项目:国家十五攻关"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攀枝花点建设(编号:2002BA516A17—19)"和国家林业局生态与环境实验室项目资助,谨表谢意.作者简介,费世民(1966一),男,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学,E—mail:**************.4期费世民,等:关于森林林窗中几个问题的综述和展望29新规律¨.4-43,55,58,62,64,65,95],林窗与物种多样性.印矧等内容,林窗内的物质和能量环境,林窗时空格局和林窗模型也均有涉及.涉及的森林类型也较多,包括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寒温带或亚高山针叶林等,还有极少数人工针叶林.关于森林林窗的研究进展国内已有学者分别加以总结nJ.'I.引,还出版了专着《林窗动态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海南岛热带林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541,翻译了专着《森林动态理论——森林演替模型的生态学原理》等.这些研究报告,研究进展和专着深化了对林窗的认识,也为林窗的深入研究积累了资料.林窗的研究综述很多,但都是出于对研究进展作归纳和总结,阐明未来研究的方向,对一些普通的数据缺少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林窗概念,研究目的和意义,几个关键数据的总结, 林窗研究展望等方面总结了林窗研究的一些数据, 强调了林窗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对一些基本的研究问题作了补充,为林窗研究人员提供基础资料.1关于林窗概念的描述关于林窗的描述并不单一,出现了较多的认识,为深化林窗的认识提供了基础.关于林窗概念的描述有以下4种,反应了不同的侧面.有学者认为,林窗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源于自然和人为的树冠干扰,即主林层树木因为某种内在原因(如树木衰老),外在原因(风,雪,病虫害,人为砍伐,水灾,泥石流等)或二者的综合作用而发生的折枝(杆),枯立,风倒或死亡事件,从而导致森林中相对连续的林冠层面出现问断,进而影响到林窗空地的物质和能量环境,小尺度景观格局,群落更新演替过程的现象¨.这一概念概括了林窗的内涵和外延,阐明了林窗的形成机制和环境效应.还有学者认为,关于林窗的形象化描述为:"随着一棵大树的死亡和倒塌,在林冠中形成林窗,林窗空地上的更新和存活增加,树木生长,森林形成,林冠郁闭,林窗消失.随后,在以前的林窗附近成熟林中的大树又死亡,新的林窗又形成,这样完成一次循环,这样的循环周而复始的重复……"引.这段话不但充分描述了林窗的发生,维持和消失过程,也描述了森林循环的动态图景.Watt在1947年提出了林窗的概念,林窗干扰和动态的本身就是森林循环的基础.除了林窗形成和动态方面的认识外,还有林窗效应的物质和能量基础方面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林窗是能够在林内形成散射光系统的林分结构,其本身就是林分结构的属性之一;散射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理性光照;这种物质能量环境便于植物在林窗内正常更新并形成有效更替层[2】. 这个概念并不重视外源干扰对林窗形成的影响,把其作为森林群落的一个属性,但强调了林窗具有为植物更新提供优越而有效的物质和能量环境的特点和以及植物更新的最小空间尺度,这个空间是拿生理上的有效光照来定的.林窗的空间尺度一般定为4m一1000m,大于loo0m的归为林间空地,小于4m的林冠缝隙可能在空间和有效光能资源释放上不能满足植物完成更新的基本需要,如空间和光照等环境条件.从林窗组成角度分析,林窗还包括了空间,资源和组成等方面,涉及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等成分.从构成上看,林窗包括了林窗形成木,林窗边界木,更新层群落等生物成分,还包括土壤,大气,光照,水分等非生物环境成分,还有林窗的大小,形状等几何学的成分,应该属于非生物成分.因此,林窗结构可以分为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适应.林窗是一个包含了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构成了森林循环的初级阶段,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征有别于周边别的系统. 这些概念从林窗形成,林窗动态,能量环境,组成等4方面突出了林窗的特征,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综合考虑,发现林窗的实质是个体生命的终结导致了一些物质和能量环境的效应,这些效应具有重要的进化适应价值,是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属性,具有时空特性.国内很多文献都把forestgap这个词译为林隙.'3?加n'巧'34'38?铂一46'锢,,$一削,也有很多作者把其译为林窗[2,7-9,14,27-31,35-37,39船?$侧. 顾名思义,林隙可能是从较大的尺度上看forestgap, 而林窗则是从林窗中看forestgap,前者看的结果是林中缝隙,而后者看到的结果是林中天窗.Canopy gap其实就是林冠林窗或林隙,在林中间隙,主要是面积小于4nl的林冠林隙或林窗,也使用gap这个词.从面积上划分林中gap,可能以林隙(4rfl以四川林业科技3O卷下),林窗(4m~1000m之间)和林中空地(大于1000m)划分较好.因此,建议使用林窗这个概念较好,用林窗来表示我们所认为的forestgap.作者本人曾经也使用过林隙这个词表示林窗'¨.2关于林窗重要性的描述林窗的重要性是在森林循环理论成为当代群落学指导思想以后才凸显出来,林窗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从理论上说,林窗研究具有以下几点价值:1)林窗干扰是森林循环理论基础之一引,林窗研究利于科学认识森林循环的动态过程.2)林窗干扰成为解释各层次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工具之一【1】,是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动力. 3)林窗干扰是影响群落演替过程和异质种群动态的因素之一【1J.4)林窗干扰也成为研究"干扰一基质(包括地貌)一植被"系统一地表过程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的手段之一[】.5)林窗干扰是森林景观格局异质性和破碎化的形成原因[721.6)林窗研究是研究森林更新动态的主要手段之一【柏],是研究群落更新生态学过程的理想途径.7)水灾和林窗是两大自然干扰之一,林窗研究是研究自然干扰后效应的途径.8)林窗研究利于探讨群落水平上的生活史过程,分析群落的更新衰老和时间动态.(2)林窗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林窗概念的出现和研究,使得思维和认识发生变化,影响到了林业生产实践.森林经营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皆伐(剃光头)和带伐的森林采伐策略,择伐形成一定尺度的林窗已经成为现代近自然林经营的主要手段.依据林窗更新规律,择伐形成一定大小的林窗适宜于森林资源的快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减少环境的负面效应¨.林窗特征,林窗生态环境,林窗干扰状况和林窗更新演替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可为阐明森林天然更新机理,制定森林经营和定向培育对策,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林窗研究方法和思路简单,但一些方面需要引起重视,还需要对一些普通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深人探讨.3关于林窗形状和大小的研究林窗形状和大小是林窗的主要特征之一.林窗形状多样,其不规测的形状度量一直是个难题,仅少数林窗研究人员考虑了这个问题.臧润国等…把椭圆形的长短轴之比作为林窗椭圆程度的指标,二者之比为1时表示圆形;距离l越远,林窗形状越扁.经过数据分析,林窗大小和林窗的形状无关(费世民等,未发表资料).由于林窗形状划定不同,测定林窗大小的方法不同,测定结果也就不同.用4种不同的方法测定林窗大小得出的结果差异极大J,这样就降低了不同方法测定的同类型森林群落林窗大小数据的准确性,也降低了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林窗大小数据的可比性.因此,林窗大小的比较要考虑计算方法的一致性.森林类型不同,林窗大小不同,干扰发生的时间,空间和强度不同,形成不同的林窗大小,结果见参考文献.3J.影响林窗大小因素可能很多,主要涉及海拔,纬度,树种生物学特性,群落年龄,边界木大小,局部微环境差异等.林窗大小分布是多次干扰事件的综合结果,不是一个稳定特征,而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飓J,也存在空间差异,具有一定的地形格局副或空间分布.英格兰人工冷杉林风灾形成林窗大小呈现偏态分布,小面积林窗占绝对优势.从林窗大小的参考文献可知(详细数据略),平均的林冠林窗大小为1221,112,范围浮动在59 111一256m之间,最大值为27m2,最小值为467 m.扩展林窗的平均面积为237In2,范围浮动在6o.5nl2—469m,最大值为828m,最小值为l7m2.扩展林窗面积较大的森林类型为云南松林和长叶松林,面积大于400m2,常绿阔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的林窗面积稍小于这几类森林.林窗的大小代表了干扰的空间尺度,较大的林窗干扰较为强烈,对森林的环境影响越强.通过研究发现,林窗大小和边界木,形成木的大小相关(未发表资料).边界木和形成木构成了林窗形成前的群落环境,表明森林循环中发育时间较久的森林群落,形成的林窗较大,干扰较为强烈;而年轻森林群落形成的林窗干扰较小.林窗大小不同,填充的方式也不同,大林窗主要依赖于林窗内更新层的高生长填充,而小林窗则主要依靠边界木的侧生长来填4期费世民,等:关于森林林窗中几个问题的综述和展望31 充….林窗干扰尺度不同,对森林群落的环境效应不同,大林窗能带动新一轮的森林更新和循环,而小林窗仅使得边界木发生了生长释放,促进了群落继续发育.林窗大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空间特征,在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干扰尺度不同的环境效应,以便充分认识干扰尺度在森林循环和景观格局塑造中的作用过程.?4关于林窗边界木的研究林窗边界木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相切所形成的界面,该界面能量交换迅速,物质循环频繁,并且树木两侧环境条件差异明显,使得边界木具有与其他树木有不同的特征"J.边界木特征反映了林窗结构与动态,随着林窗的不断更新,边界木也处于变化之中,其高径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窗发生的林分状态.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窗的边界木的高度分布和径级分布模式不同,径级遵循Weibul1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高度遵循正态分布又符合weibuu分布...由于边界木两侧的物质和能量环境特征迥异,边界木的具有独特的生长特征. 林窗边界木具有偏冠现象(Crowninclination),是指林窗形成后边界木发生生长释放,侧生长加快,林冠向林窗方向偏长的现象[67'踟】.深入研究还表明,林窗边界木的偏冠和小尺度空间资源异质性有关,其程度和邻体的距离有关l舳】.林窗边界木还会发生直径生长加快,占据上层空间资源的能力瞬时加强. 林窗边界木的高度代表了林窗的高度,是林窗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在某些条件下,枯立木本身缺少大小相当的邻体,树木死亡后,周围没有边界木存在,下层的更新层群落称为小尺度上的优势群落. 这种现象在一些土壤瘠薄,山势陡峭的地带较为明显,其掩盖了林窗的典型性.这种缺少边界木的林窗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也较为明显,还是体现在能量环境(光照和温度),空间和资源释放强烈.恰恰相反,缺少边界木的林窗缓解了空间异质性,而使得在一定尺度上恢复了景观的均质性.这类林窗可能需要作为单独一个类型来研究,比如以枯立木为林窗中心,考虑向四周辐射的方法来研究此类林窗的所有问题.边界木高度影响着林窗内部的微气候条件,和林窗大小一起决定着林窗开敞性.开敞度[1是指林窗直径和林窗高度的比值,体现了林窗形成导致的资源释放程度.由于树种特性不同,最优更新的林窗开敞度阈值不同.日本沿海黑松(thunber-)林开敞度1.5及其以上较好J.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林窗开敞度大多在0.5以下,扩展林窗的开敞度主要在0.3~0.7之间¨.大黑山云南松在开敞度0.6以下无更新,适宜更新需要的开敞度在1.0以上(未发表资料).和开敞度类似,林窗孔径(gap aperture)时,太平洋西北部的北美云杉(Piceasitch—ensis)更新的最优林窗孔径为0.22~0.24,0.16为最小;英国哥伦比亚杂交云杉的林窗更新最小孔径为0.1~0.14,大于0.37最好;在林窗孔径为0.15以上才存在云杉幼苗更新J.开敞度和孔径等都综合了林窗高度和大小两个指标,能较好的反映林窗的空间特征.需要研究不同开敞度林窗的环境效应,探寻微环境或立地条件对更新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环境的影响,如日本沿海不同开敞度林窗的环境效应研究J.此外,还要考虑林窗边界木密度对林窗内物质和能量环境的影响,因为边界木的密度还影响到侧向透光状况,进一步影响到林窗内部的微气候条件.5关于林窗形成木的研究林窗形成木的种类组成和森林群落的优势树种密切相关.林窗形成时形成木大体有以下3种表现结果:①连根拔起的树倒(uprootingtreefal1),②枯立(standingdeath),③折杆(breakage,windsnapor trunksnaping).此外,折枝也可形成林窗.3种形成木死亡方式对周围树木的影响和所产生的林窗微环境不同,枯立木对环境影响较小,而树倒则影响较大.有些森林类型形成木以掘根风倒和干折为主,有的以枯立为主,不同类型森林形成木的类型和组成不同[1.6J~16,24,26-30].人为砍伐制造的形成木比例很低,见于一些低海拔的用材树种,如云南松和北京的人工针叶林,平均比例为4.26%;掘根风倒的形成木比例为25.53%,占到I/4;枯立木的比例也不高,为19.98%,占到1/5;干折制造的形成木比例较大,占到43.02%,极为普遍.折枝形成的形成木较低,或调查时重视程度不够,占到2.24%.对于一定的森林来说,树倒的频率取决于内部因素(如树木的构筑型,林分成层性和树木的健康状况等),和外部因素(如降雨的类型和强度,风速,风向与持续时间等)之间的相互作用-3lJ.32四川林业科技3O卷枯立木的形成是受病虫害和生理衰老影响的树木死亡,树叶或枝条脱落,但死亡后站立.站杆极为普遍,几乎是树木死亡的普遍形式,也是在森林分布区看到的最常见的形成木.在总结各类林窗形成木种类和比例后发现,枯立木的比例并不高,枯立木能发生干基和干中折断,也能在根系死亡后发生掘根风倒.林窗形成木统计中对折杆和风倒掘根类型是否来自于枯立木判断不清,很难断定干折和掘根风倒是否发生在树木死亡之后.大黑山云南松林林窗形成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是活树风倒,但可能还有一部分是枯立木风倒(个人观察).云南松林窗枯立木干折和掘根等现象引发了思考,林窗形成木是先死后倒,还是先倒后死,各自频率如何?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细致的观察,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充分认识和丰富林窗形成机制.观察表明,云杉存在风倒活树,也存在枯立死亡木.此外,在林窗枯立木研究中运用了竞争模型,测定云南松林窗枯立木和同龄老树的竞争强度,发现而这所受的竞争相当,消除枯立木形成后生长释放效应,枯立木所受邻体竞争反而较小'%J.因此,推论云南松老龄树木死亡不受邻体竞争影响,林窗形成可能受病虫害,自身生理衰老等生物学因素与风, 雪,洪水等非生物的极端天气事件有关.6关于林窗物质和能量环境的研究林窗形成后改变了林窗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环境,主要涉及林窗内微地形,光环境,温度和湿度, 土壤养分和水分状况等生态环境因子【3¨.这些内容涉及林窗内更新及群落演替提供物质和能量保障,称之为物质和能量环境,还包括大气等其他内容.但在目前的研究中主要涉及林窗内大气和近地面的温度,湿度和光照,以及土壤养分,水分和温度的状况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林窗形成后,林窗内的光照,温度和水分发生了变化,使得物质和能量环境明显不同于林地环境n】,具有时空异质性.随着测定时间周期的延长,林窗更新层和边界木生长释放,林窗内微气候特征也会和林窗形成时的相差甚远,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在第2年就和林下的差异不大;土壤温度的变异可能和遮荫,蒸发冷却和低植被的绝缘效应密切相关.林窗内微气候的变化引起了资源有效性的变化.林窗内土壤养分元素的有效性增大,因为有机质的分解和营养元素的释放增加了L8.研究表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照水平和土壤氮总量等因素在林窗的树倒丘和树倒坑发生相当大的变异¨.这种资源有效性的变化受3种机制干预:(1)生物量减少使得原来树木对资源的吸收和利用降低;(2)热量上升加速了土壤中有机质中养分的矿化和分解;(3)水分减少提高了林窗内物质的环境能量,使得物质的运动活性和稳定性发生变化.这些机制还受到林窗干扰尺度和地带性气候限制因子的影响,使得温度限制和水分限制地区存在截然不同的结果.一般来说,资源的有效性和干扰的尺度和强度呈正相关,但其变化趋势在小型林窗中较为明显.林窗的物质和能量效应受空间尺度影响,具有时间和空间特性,使得林窗引起的资源有效性增加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随着林窗植被恢复演替的持续,生物量逐渐恢复,微气候环境逐渐变化,养分消耗增大,资源的有效性就会重新降低.林窗无论大小,在其形成1a后,凋落物储量和林下相比有轻微的下降,但均不明显.林窗森林基质参数和土壤碳氮之比没有明显的变化.林窗的形成使得氮的矿化速率提高了两倍,氮的硝化率也有增加的趋势,尽管在统计上不太显着,但反映了氮的矿化过程在林窗的积累;但氨态氮在林窗中普遍积累.林窗形成后林冠林窗的光,水和养分的资源有效性临时性增加的数量和持续的时间依赖于林窗的特征(如林窗的大小,直径,高度和形状)和周围林地的结构.林窗形状在资源有效性的影响中重要性也极为突出,由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配置紧张程度增加,不规则的林窗边缘效应越发明显J,能量和物质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增大.林窗形成后资源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林窗更新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使得林窗更新呈现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统计学特征.关于林窗形成后的生物环境效应即林窗更新及其影响因素可参见参考文献.4I.¨,在此不予赘述.7关于林窗干扰的研究林窗干扰一般属于小规模,细尺度的干扰,使得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的结构发生改变,并引起资源和基质有效性发生变化.目前,我国现有的不同森林类型林窗干扰格局的几个时间指标如表1所示,以松科植物为建群种寒温带或亚高山地区针叶林的林窗形成速率较低,轮回时间较长,而热带,亚热带4期费世民,等:关于森林林窗中几个问题的综述和展望33 的森林群落形成速率较大,轮回期较短.研究表明,从寒温带到热带雨林的物质循环速率依次加快,单位生物量形成和分解的时间变短.表明,林窗干扰频率和气候有关,受物质循环速率和树种特性的影响,物质循环速率较快的森林轮回期较短,反之则表1e1较长.不同森林类型树种组成和树种寿命不同,气候生产力和物质循环速率不同,导致林窗干扰的频率格局较为明显.林窗干扰的时间格局受树种特性,干扰尺度和微环境异质性的共同调控,总体上由水热因子空间分布的决定.不同森林类型的干扰频率及其轮回期Thedisturbancefrequencyandreturnperiodindifferentforesttypes 林窗干扰的空间格局主要体现在林窗的地形分布上,或者说地形对林窗分布具有调节作用.林窗干扰和地形特征作为景观异质性的两个重要来源,。
高中地理常见的27种效应

高中地理常见的27种效应
地理学中有许多的效应,其中一些效应对于理解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以下是高中地理中比较常见的27种效应:
1.强制效应
2.拉曼散射效应
3.雨影效应
4.地形效应
5.隔离效应
6.混合效应
7.季风效应
8.城市热岛效应
9.微气象效应
10.逆温效应
11.倒流效应
12.内陆效应
13.反射效应
14.转移效应
15.辐射效应
16.云降效应
17.热带雨林效应
18.电离效应
19.屏障效应
20.重力效应
21.旋转效应
22.单位面积产量效应
23.稳定效应
24.不稳定效应
25.降水增加效应
26.海陆风效应
27.地球自转效应
这些效应对于理解大气、水文、气候等地理学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同时也为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对于学习和理解地理学知识的同学们来说,了解这些效应将有助于提高对于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发展。
边缘效应的例子

边缘效应的例子
边缘效应是指在一个系统、结构或群体的边缘处,其属性和行为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以下是几个边缘效应的例子:
1. 城市边缘的物价变化
在城市边缘,物价往往会比市中心低。
这是因为在市中心,土地价值较高,商家租金和人力成本都较高,因此商品价格也较高。
而在城市边缘,商家租金和人力成本都较低,商品价格也相应下降。
2. 森林边缘的生态系统变化
在森林边缘,由于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生态系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例如,森林边缘处的树木会更矮小,树种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有所不同。
3. 公司组织结构的边缘效应
在公司组织结构中,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通常掌握着更多的权力和资源,而较低层次的员工则相对较弱。
但是,在公司的边缘层次,如销售部门、客服部门等,员工往往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这也是边缘效应的体现。
4. 社交网络的边缘效应
在社交网络中,用户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往往与其在网络中的位置有关。
例如,处于网络中心的用户往往拥有更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而处于边缘的用户则相对较弱。
但是,有时候一些边缘用户也能通过某些特殊的内容或行为吸引更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总之,边缘效应是我们身边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对于我们的生活
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边缘效应,并学会利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变化。
简述边缘效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简述边缘效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边缘效应是指当一个系统或者一个人的某一特定属性发生变化时,所引发的其他属性的变化。
在农业生产中,边缘效应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边缘效应可以用于农作物的种植。
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边缘效应可以用来评估不同的种植方案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土地面积相同的农田中,如果将种植密度从普通的密度增加到更高的密度,那么可能会导致植物的叶面积减小,产量增加,但质量下降。
因此,在制定种植方案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决策之间的边缘效应。
其次,边缘效应可以用于农业机械的使用。
在农业生产中,机械的使用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产量。
但是,过度使用机械可能会对土地造成损害,例如压实土壤、破坏土壤结构等。
因此,在选择机械和使用机械时,需要考虑到机械使用的边缘效应,以避免对土地和环境的损害。
最后,边缘效应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评估。
在农业生产中,每一个决策都会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例如,在决定是否使用化肥时,需要考虑到化肥的成本和产量的提高,以及可能对土地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评估经济效益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决策之间的边缘效应。
综上所述,边缘效应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评估不同决策之间的影响,以优化生产效益。
边界效应递减规律

边界效应递减规律
边界效应递减规律是指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随着距离边界的增加,
某些现象或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的规律。
这个规律在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自然界中,边界效应递减规律表现得非常明显。
例如,在森林中,树
木密集的地方光线会被遮挡,水分蒸发慢,土壤肥力高;而在树木稀
疏处,光线充足、水分蒸发快、土壤肥力低。
这种现象被称为“森林
边缘效应”,即森林边缘处生物多样性更高、生态系统更复杂。
另一个例子是城市中的“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建筑物、道路等
硬质表面吸收太阳能量并迅速释放出来,导致城市内部温度比周围地
区高出2-3℃。
随着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这种影响逐渐减弱。
在人类社会中,边界效应递减规律同样存在。
例如,在商业领域中,
开设商店的位置对销售额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距离商店的越远,
销售额就越低。
这是因为人们往往会选择距离更近、更方便的商店购物。
但如果商店开在市中心或繁华地段,则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此外,在社会学领域中,边界效应递减规律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社区治理中,政府常常会将社区划分为不同的管理区域,每个区域
由一名专门负责人负责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就是基于边界效应递减规律而制定的。
因为如果一个负责人负责管理过大的区域,他可能无法及时掌握该区域内发生的事情,并且难以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
总之,边界效应递减规律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有着广泛应用。
了解这种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周围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并且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正确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对生态结构质量和稳实性的影响
新建公路过程中,临时用地如:弃渣场、取土场、施工便道、拌和场、施工营地、预制场、材料堆场等。
这些施工临时占地将对森林群落及植被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从而使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降低。
部分处于林内的施工临时用地需要较大空地,拟建公路施工期由于机械碾压、施工人员的践踏等,施工作业周围的植被将遭到破坏,对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破坏明显,特别是对灌木层及草本层的破坏,甚至导致其消失,造成森林群落的层次缺失,使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
乔木层由于缺乏灌木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对环境的抵抗能力下降,易感染病害和遭受风折,使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下降,群落稳定性下降,另外,由于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破坏,并引起群落结构的变化和群落层次的缺失,将直接影响群落的演替,形成森林内部的“林窗结构”,从而引起“林窗效应”,同样会改变森林群落的生境条件,大量的喜光树种进入,而常绿树种则从林内消失,使森林群落的演替发生改变,地带性植被的改变和消失,降低了森林对环境的适应和调节能力。
在线路NK150~CK210 段由于杉木分布集中,“林窗效应”比较明显,因此,施工便道的设计应尽量避免穿越成片的树林。
边缘效应是指在某一生态系统的边缘,或两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区域内能流、物流和信息流都远远大于某一生态系统内部的能流、物流和信息流。
比如,有关研究表明,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其边缘(林缘带)往往分布着比森林内部更为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更丰富的景观;又如,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区内往往是山洪的多发带,也是多种动物迁徙的必经之地和多种植被类型的集中分布区。
人和许多动物都需要在多种生态系统中寻求食物和庇护,所以,多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地带,往往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环境。
这种边缘环境一方面能提供最丰富的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另一方面,它也使他们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包括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更为频繁的自然灾害(剧烈的物质和能量的运动)。
边缘效应-生态学方面
1.边缘效应的概念
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亦称周边效应。
在田间试验时,即使土壤条件是相同的,但由于每一植物个体所占空间的不同和相连试验区的影响以及小气候的差异等,而周边部分与中央部分的作物在株高、粒数和病虫害的危害等方面也仍会出现差异,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为了去掉这种周边效应,可把田边部分作为号外,在试验结果的处理上不予计算在内。
2边缘效应的特征
边缘效应带群落结构复杂,某些物种特别活跃,其生产力相对较高;边缘效应以强烈的竞争开始,以和谐共生结束,从而使得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
边缘效应有其稳定性,按边缘效应性质一般可分为动态边缘和静态边缘两种。
动态边缘效应是移动型生态系统边缘,外界有持久的物质、能量输入,此类边缘效应相对稳定,能长期维持其高生产力;静态边缘是相对静止型生态边缘,外界无稳定的物质、能量输入,此类边缘效应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3边缘效应的机理
引起边缘效应的极力在于边缘效应的加成效应、协合效应和集肤效应。
加成效应:任何生物在多维生态空间中占有一定的生态位。
协合效应:在边缘地带各种生态因子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加成效应,还有一种非加成关系。
任何物种对同一种生态因子的利用强度与其他生态因子的现有水平有关。
对特定的物种来说,他们一旦与边界异质环境处于合适的生态位相”谐振“,各因子之间就会产生强烈的协合效应。
集肤效应:边缘地带是多种”应力”交互作用的地带,一般较各子系统更为复杂、异质和多变,信息量较丰富,因而刺激了各子系统中信息要求高的种群甚至外系统的种群向边缘区集结,此就是集肤效应。
4边缘效应与生物多样性
植物边缘效应的的概念就是基于不同植物群落之间生物的变异和密度增加而提出的,即在不同植物群落边缘生物的变异和密度有增加的倾向。
边缘效应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具有特定的价值,在这种特定的生境中期望有高的生物多样性。
其原因是:在边缘地带回有新的微观环境,导致有高的生物多样性;边缘地带和为生物提供更多的气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允许特殊需求的物种散布和定居,从而有利于异质种群的生存,并增强了居群个体觅食和躲避自然灾害的能力,允许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5边缘效应的利用、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了自然景观格局,引起栖息地片段化、栖息地的丧失和边缘数量的增加,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加强边缘效应的利用和管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边缘效应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它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被称为边缘效应"。
海-陆生态交错带的边缘效应主要体现在:(1)生物多样性高:与相邻生态系统相比,海-陆生态交错带的群落结构更复杂,这里不仅栖息着相邻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物种,而且由于特化的生境还为一些边缘物种(即能适应多变生境的物种)或某些特有种提供合适的生态位;(2)高生产力:几乎90%的海洋生态系统高生产力都集中在这个地带;(3)脆弱性:人类在海岸带的活动不断影响和改变海-陆生态交错带的边缘效应,促使生态系统向质量水平提高(良性化)或水平降低(恶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称为边缘效应的方向性。
(4)全球变化敏感区。
由于生态因子分布不均匀、空间异质性高,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海-陆生态交错带比其它的生态系统对全球的变化更为敏感,成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之一。
运行期对植物资源的影响
⑴边缘效应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公路建成后,永久占地内的林地植被(NK100—NK110,NK150—CK210)将完全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路面及其辅助设施,形成建筑用地类型。
由于将原来整片的森林要出一条带状空地,使森林群落产生林缘效应,从森林边缘向林内,光辐射、温度、湿度、风等因素都会发生改变,而这种小气候的变化会导致森林边缘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沿林缘—林内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外来物种入侵
⑵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目前,四川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受害最为严重是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rum),紫茎泽兰属菊科泽兰,多年生从生型半灌木草本植物,喜温喜湿耐旱耐贫瘠等。
生态适应性很广很广,能蔓延生长到广大湿润、半湿润亚热带地区。
能迅速形成单生优势,严重破坏入侵地的植被生态平衡。
主要靠种子繁殖,其种子小而轻,容易随风飞扬传播,其根茎也能进行无性分枝繁殖。
茎紫色,被腺状短柔毛,叶对生,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粗锯齿。
头状花序,直径6mm,排成伞房状;总苞片3~4 层,小花白色。
高1~2.5m。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每株可年产瘦果1 万粒左右,藉冠毛随风传播。
根状茎发达,可依靠强大的根状茎快速扩展蔓延。
紫茎泽兰能分泌化感物质,排挤邻近多种植物。
紫茎泽兰是一种有毒有害植物,是农、林、牧生产的大敌。
其侵入农田耕地、牧场草地后,与农作物、牧草争肥、争水、争阳光、争空间,严重影响农作物、牧草生长,造成粮食减产、牧草消退;侵入苗圃林地、果园、桑园、茶园后,抑制树种苗木生长、更新。
一旦传入,很快就会后来居上,排挤伴生植物而形成大片单优群落,导致入侵地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灾害性后果。
紫茎泽兰对人体健康亦有影响,其植株内含有芳香和辛辣化学物质和一些尚不清楚的有毒物质,其花粉能引起人畜过敏性疾病,家畜误食会引起中毒等。
紫茎泽兰原产南美洲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国,后来作观赏植物引进欧洲、澳洲、新西兰等。
现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泰国、缅甸、越南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20 世纪40 年代从东南亚(缅甸等)传入云南,七、八十年代相继传播入侵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
每年以30~50 公里的速度向东、北扩散传播、发生分布。
四川省在凉山、攀枝花、雅安、乐山、宜宾、自贡、甘孜州等7 个市(州)32 个县(市、区)发生分布,面积约1216 万亩,其中凉山攀枝花两市分别为682 万亩和530 万__
工程人员进出评价范围,工程建筑材料及其车辆的进入,人们将会有意无意的将外来物种带进该区域,由于外来物种比当地物种更好的适应和利用被干扰的环境,将导致当地生存的物种数量的减少、树木逐渐的衰退。
在沿线形成的裸地有可能形成外来物种的入侵近道,并且逐步成为局部的优势群落,从而排斥了当地的土著植物。
在森林砍伐迹地,这些植物最先侵入并形成单优种群落,影响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降低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在工程施工期间,紫茎泽兰的种子极有可能被带入其它地区。
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潜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