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变与价值定位-“张承志的小说世界”之一
精神的长旅——从《黑骏马》到《心灵史》看张承志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

、
年 内 蒙 草 原 知 青 生 活 的 馈 赠 是 为 他 提 供 了 无 穷 无 尽
灵 感 的源 泉 . 是 他创 作 的起 点 。 1 9 7 6年 “ 四人 帮 ” 被 打 倒后 . 张 承 志 内 心 积 蓄 多 年 的 知青 生 活 经 验 也 由此 被
唤起 . 破 旧 蒙 古 包 里 的异 族 友 谊 与某 种 释放 带 来 的轻 松融合成一种复杂的体会 . “ 草原义子” 的青 春 经 历 获 得 了表 达 的 出 1 2 I . 张 承 志也 逐 渐 接 近 了游 牧 文 化 的草 原。 确 认 了 当 时 自己 的文 化 身 份 。 《 黑骏马》 是张承志在阔别乌珠穆沁草原十年后 , 重返 探 望 额 吉 一 家 后 写 下 的 。 张承志声称 : “ 自己 的作 品是 起 步 于草 原 的 ” 。① 的确 如 此 , 《 黑骏马》 强 烈 地 表 现 了 草原 特 有 的文 化 概 念 . 小 说 叙 述 的是 白音 宝 力 格 在离 开草 原 九 年 之 后 再 次 回到 草 原 . 骑 着 黑 骏 马 穿 越 辽 阔 的 草 原 .怀 着 哀 伤 去 寻 找 昔 日恋 人 索 米 娅 的 故 事 。 读 者 在 为这 爱 情 故 事 而 哀 伤 的 同时 , 更 被 小 说 中 女性 所体 现 出 的那 博 大 的 “ 母性 ” 所震撼 。 从 白发 老 奶 奶 再 到索 米 娅 . 草 原 女 子 都在 无 形 中传 承着 “ 母性” 观 念. 而正是这博大的草原“ 母性” 意 识 促 成 了 张承 志 知 青生活中的“ 草原义子” 的文 化 身 份 认 同 。 《 黑 骏 马 》 除 了 作 为 张 承 志草 原 小 说 系列 的 代 表 作. 也 是 他 对 知 青 生 活 的 一 种 回顾 和 思 考 , 体 现 了 他 作 为 一 种 知青 作 家 的青 春 理 想 。在 知 青 作・ 家 中, 张 承 志 对 理 想 主 义 的执 著 可谓 首 届 一 指 。从 1 9 7 8年 发 表 灵 史 。毋 庸 置 疑 。 张承志视《 心灵 史 》 为 自己 的 生命 之 《 骑手 为什么歌唱母亲》 到1 9 8 7年《 金牧场》 发表的这 作 , 极 为珍 视其 独 有 的价 值 , 而更 为重 要 的是 。 他让 自 十 年 时 间 里 .张 承 志 一 如 既 往 地 书 写 自 己 的青 春 岁 己在 这 美 好 的创 作 中 . 再 次 理 解 并 皈 依 了HUI W ENXUE 文
浅谈张承志前期小说特色

浅谈张承志前期小说特色张承志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翘楚之一,其小说作品广受读者喜爱。
他的小说作品中蕴含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些特色是他作品受到广泛认可和赞赏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就张承志前期小说的特色进行浅谈。
张承志的前期小说中关注社会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命运。
他以底层人物为主角,用小说故事展现他们的命运和生活状态。
他的作品中描写了农民、工人、下岗职工等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苦闷、挣扎、无奈和希望。
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他描绘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呈现出社会的现实面貌。
他的小说作品深入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困境和命运,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渴望。
张承志前期的小说作品中注重真实和细腻的艺术表现。
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和情感。
他通过描写细节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不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感情都具备了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张承志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细节来表达深刻的社会意义,使作品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张承志前期小说作品中融入了讽刺和幽默的元素。
他在作品中通过幽默的语言和情节描写,让读者在反思社会问题的也能够感受到欢乐和轻松。
他通过幽默的手法点明社会现实的荒诞和荒谬,通过讽刺描写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这种幽默和讽刺成为了他作品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创造力。
张承志前期小说作品中还强调了人的自由和尊严。
他关注人的主体性,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由和尊严。
他通过自由的想象和意识形态的独特表达,表述了他对人类自由与尊严的渴望和敬重。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也都是追寻自由和尊严的,尽管他们生活在困境中,但他们仍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来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积极向上的主题赋予了他的作品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张承志前期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用真实的素材描写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和生活;他通过细腻的艺术表现塑造了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他融入了讽刺和幽默的元素,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创造力;他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赋予作品更多意义和价值。
论张承志小说中的民族文化重构

论张承志小说中的民族文化重构张承志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小说家,他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国民族文化,并在他的作品中进行了民族文化重构。
他的小说作品在描绘现代社会的同时,通过描写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使读者更加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在张承志的小说中,民族文化被赋予了多种意义。
他通过小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并体现了这些文化价值在当今现代社会的应用。
同时,他也探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变化,在思考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
在他的小说《黄粱梦》中,张承志通过描写民间故事和传说来展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说中描述了几位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同时也描绘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种种陋习和不平等现象。
这一反差的描写,不仅揭示出古代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表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坚韧勇敢的精神。
另外,在小说《山海经》中,张承志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他的作品中多个故事背景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和场景,但却融合了现代社会中的事物和思想。
在小说中,他试图呈现出一种文化复兴的迹象,通过传统文化的再创造,以期引领现代文化的方向。
在小说《长河》中,张承志以员工运动为背景,通过一组关于一对姐妹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他通过接触传统古堡和寺庙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关注。
通过出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来展示传统中的神秘与精神,传达了“天意”和“力量”的思想。
总之,张承志的小说在民族文化重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用小说讲述了中国人民经历的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揭示现代社会中与传统文化的转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到现代文化中,成为了当今中国文学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张承志的小说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他尝试通过小说来进行民族文化的重构,以期达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生活中,为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张承志在小说中表现出一种反思传统文化的态度。
永远的寻找——浅析张承志小说的寻找意象

小议张承志小说中的寻找精神摘要:纵观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不懈的寻找精神,无论是从时间维度的延伸还是生存空间的转换来看,张承志一直把自己的生命、创作与“寻找”融合在一起,我们在察觉到他寻找轨迹变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寻找目标的不断更迭。
从内蒙草原到天山腹地,又到甘肃西海固,张承志完成了对母亲、父亲以及家园的寻找,这种寻找表达了他为人民的立场,同时也渗透着浓浓的文化反思意味,但他后期把目光转向了对宗教题材的描写,使得他的寻找之途伴随着无法摆脱的矛盾,从而越走越窄。
关键字:寻找、家园、文化反思、人民立场“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总是不满足于现状,表现出一股强烈的探求、扩张和更新的欲望。
它骚动不安,一刻不肯平静。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41页),张承志的创作正是这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神状态的体现,新时期文学开始,张承志就一直坚持着对人生、对未来意义的探求与寻找,他的创作丰富了新时期文学的内涵,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的关注,但这种寻找走到最后却也走向极端。
一、寻找轨迹徜徉于新时期的历史长廊中,张承志始终以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孤独而又坚忍地行走在路上,寻找成为其写作甚至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从早期的《黑骏马》到《金牧场》,再到后来的母族“史诗”《心灵史》,在这一寻找历程中,张承志也完成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探索。
作为张承志生命最重要的三个地理坐标——蒙古草原、天山腹地、甘肃西海固,它们已不再单纯是张生活过的地点,而是与他的探索与寻找在精神上紧紧相连的厚土。
这些环境下,张承志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找到了精神上的依托,这种依托是随着他生命轨迹的改变而改变的。
1、草原母亲1968年,作为一名知青,张承志下乡来到了内蒙古东乌旗,一个怀揣梦想试图大显身手建设社会主义的青年来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草原牧区,无论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巨大的文化差异都让他有了精神上的空虚,他极力寻找着新的生活上以及精神上的支撑点,也就是为弥补这种心理缺失,他需要寻找到新的理想与精神参照物。
人民:张承志精神世界的指引者的开题报告

人民:张承志精神世界的指引者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和各位专家:
大家好!我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张承志精神世界的指引者”,旨在探究张承志先生在其创作中所展现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以及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生观、价
值观和文化观产生的重要影响。
张承志,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他的文学作品广受好评,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类型。
除了文学作品外,张承志先生作为一名教育家,也创
办了多所学校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
而在他的创作和教育实践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
和文化底蕴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充分展现了他的精神世界。
通过对张承志先生文学作品和教育实践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他内心深处的光芒和探索精神。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传递,更是思想的传递。
他关注人类本质,思
考人的存在和处世之道,他强调爱、友情、责任等人性的价值,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
塑造,倡导个性的完善和体验生命的美好。
张承志先生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感到迷茫和焦虑。
人们不再只是感性地生活,而更需要理性地思考人生意义
和价值所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承志先生的思想不仅仅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更是
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它们指引着人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个性的完善和生命的价值。
总之,本文旨在通过对张承志先生精神世界的探究,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他的文学、教育实践以及他所站立着的文化背景的理解,推进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期
望能够启迪我们的生活与思考,并找到有价值的智慧。
谢谢大家!。
论张承志的小说

论张承志的小说张承志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新时期的鲁迅”。
他的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
本文将围绕张承志的小说展开论述,探讨其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思想和成就。
一、张承志的小说创作特点1.反映中国现实社会的生动景象张承志的小说关注中国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阶层分化、道德沦丧等,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景象。
例如《大明宫》就描绘了一个历史名胜古迹大明宫被摧毁的惨状,反映了现代社会建设中的历史遗忘和文化破坏。
2.关注社会边缘人群的命运张承志的小说中有很多关注社会边缘人群的命运,比如流浪儿童、贫民窟居民等。
他们通常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生存和发展方面面临重重的困难。
例如《像少年花粉般飞扬》就以流浪儿童为题材,展现了这些孩子艰苦的生活和心灵世界。
3.注重深入人物心理描写张承志的小说注重深入描写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探索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细腻的叙述手法和真实的情感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具有鲜明性格和感染力。
例如《冬天里的一只鹿》中的男主角阿信就是一个富有思想深度和内心挣扎的典型形象。
二、张承志小说的主要思想1.批判社会现实张承志通过小说批判中国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揭示出其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弊端。
其作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边缘人群的命运。
通过生动的叙述方式,直接、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文化的特征。
2.倡导人性反思张承志小说的另一个主要思想是倡导人性反思。
他的小说展现了许多内心挣扎、思想的深度和矛盾,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通过人士形象塑造和情节表现,探索人性的真谛,呼吁人类关注自身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
三、张承志小说的文学成就张承志小说的创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在艺术上也有着不俗的成就。
例如,张承志曾获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当代优秀青年作家奖等多项荣誉,他的作品也多次被翻译成其他语言面世,受到了国际上读者的欢迎。
浅谈张承志前期小说特色

浅谈张承志前期小说特色【摘要】张承志是中国当代作家,其前期小说具有独特的特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张承志前期小说的题材特色、人物特色、叙事特色、语言风格特色和艺术手法特色。
这些特色体现了张承志在小说创作中的独特风格和深刻思想。
张承志前期小说的影响和价值也将在结论部分进行探讨,同时还将分析其创作亮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张承志前期小说的独特之处,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承志前期小说、背景、意义、题材特色、人物特色、叙事特色、语言风格特色、艺术手法特色、影响、价值、创作亮点。
1. 引言1.1 张承志前期小说的背景张承志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其前期小说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在那个时代,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风气开放,文学创作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张承志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受到了当时文学思潮的影响,开始探索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
张承志所处的社会背景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让他能够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从而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关怀的小说作品。
张承志前期小说的背景既包括了他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也融入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脉络,使得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独具特色。
.1.2 张承志前期小说的意义张承志前期小说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表达,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生活的种种问题。
这些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平等、不公正现象的描述,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注,促使人们反思和探讨人类存在的种种困境和问题。
张承志前期小说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多样丰富,他们不仅是个体的形象,更是一种对社会整体的观照和抨击。
正是这些细腻而深刻的人物形象,使得张承志前期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张承志前期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其多样化和丰富性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并且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
张承志前期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也都具有独特性,这使得这些作品在文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赞誉和认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珍品。
论张承志的文化身份焦虑

论张承志的文化身份焦虑谢卓婷宗教的真根据在于出世。
张承志在宣布自己已皈依伊斯兰教成为哲合忍耶教派中的一员后,不仅是他自己觉得“力气全尽,我的天命履行了”(《离别西海固》),便是旁观者,也都几乎有理由认为,这在荒芜的英雄路上流浪了多年的旅人终于找到了他最后的“黄泥小屋”。
特别是《心灵史》之后,张承志更是明确宣布他将“以这部书为句号,结束我的文学”[1]时人们更是认定,从此,张承志留给这个世界的将只会是一个倔强的沉默的背影。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就从《心灵史》后不久的1994年始,张承志却一口气推出了《清洁的精神》、《荒芜英雄路》、《绿风土》(再版)、《大地散步》、《牧人笔记》、《鞍与笔》、《以笔为旗》等历史文化批判散文集。
此外,在日本留学期间,他还以日文出版过《红卫兵的时代》、《从回教看中国》、《内蒙古大草原游志》(后为中文版《牧人笔记》)等三部文集,甚至在沉寂之后的新世纪之初,张承志也相继推出了他的散文新作集《谁是胜者》以及《鲜花的废墟·安达卢斯纪行》。
可以这么说,宣布皈依并从此与汉儒文人智识阶层毅然决裂的张承志并没有停止他的文学发言,相反,自1992年以来,张承志其实已进入了一个“后《心灵史》阶段”的散文创作高峰期。
然而,张承志这种言与行的极端矛盾并没引起人们的多大关注,因为在他一篇篇形同向世俗宣战的战斗檄文里弥漫着的那一股“恶意十足的辉煌”,(此为张承志评莫言语,实为张承志的夫子自道)[2],把人们的注意力给强行转移了。
可是,就是在这样一种旗帜般的呐喊与鼓呼之中却也有着某种难以掩饰的虚弱与空茫,正像张承志对鲁迅先生的理解,那是一种“类病”的忧郁和执倔(《致先生书》),这种“类病”的心理隐痛对张承志来说其实由来久矣。
一、模糊的身份确认“我是那样深爱着大自然。
我有十足的资格说我是蒙古草原的义子,黄土高原的儿子,我是美丽新疆至死不渝的恋人”,“如今我是都市的牧人,无马的骑手,公开的教徒,自由的作家—我还闯入绘画的殿堂,放浪于美丽的色彩之间”(《放浪与幻想》),“我是一名从未向潮流投降的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背 景( 蒙古草原 文 化、 山文 化枢 纽 和 回族 伊 斯 兰 文化 ) 由此确 立 了个 人 创 作 上 的风 格 。但 在 天 , 18 9 3年之 前 , 的小说创作 中有一个基 本 的主题 , 他 即在 描写个 人 角色 的转 变 中重塑 一种 价值 和 经验 形 式 , 多少也 折射 出了作 家本 人 曾经经历 过 的人 生阶段。 这
手册》 一文中, 他再次写道 :和那些只因踩了两脚五七干校的泥巴就絮叨不 已怨恨十年的知识阶层不同, “ 我们的汗 结成了碱, 渗进了古老游牧生涯的苦涩长河之中。我们两手粘腻地接生的羊羔, 繁衍了北国羊群的一份 ; 我们挖出 的井水 , 今天还在被牛马饮用”2( [ ]∞。所以, 在上个世纪 7 0年代末、0年代初, 8 张承志发表了以他个人生活经历
Ge n.No s .s
总第 5 5期
・
文学 研 究 ・
角 色 转 变 与 价 值 定 位
“ 承 志 的 小说 世 界 ” 一 张 之
白 草
( 宁夏社会科 学院 《 回族研究》 编辑部 , 宁夏 银川 70 2 ) 50 1
摘 要: 张承志在 开始小说创作 之初就 确 立 了“ 为人 民” 的原 则, 的小 说世 界 中有 着特 殊 的 民族 他
张承 志作品研 究, 兼及 文学评 论。
维普资讯
材。 在散文《 袍子经》 他评价了 中, 这样一段经历:…… “ 在那些与马 蒙语、 儿、 袍子、 羊群共消长的岁月里, 我们的身 心发生了巨大的蜕变。 从体质到关于美的观念, 蒙古, 内 赋予了我们在日 后才懂得的强大基础” 。 劳动 儿 在《
也有着一种大悲痛在。从大的方面来说, 这篇小说是对 当时知青小说模式化的一种反拨和矫正; 从小说 自身来说,
它所包含的艺术蕴味是丰厚感人的 , 将死者的眼光作为作品的叙事视角: 在埋葬她的山岗处 , 自注视着眼前过往 独
的人和那些不动的景物 , 回味着她经历过的一切。“ 是她此时( 静” 即死后) 的一种特征 , 获得这种特征或禀性是经
始, 93 以1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 8 北方的河》 其问包括《 终, 青草》《 、绿夜》《 》 、 老桥 等作品。这些作品, 一方面折射了 作家本人曾经经历过的人生阶段 , 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 那就是个人角色转换及最后的价值定位 关于后一点 , 前似乎还没有人论及, 目 这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历了一个过程的, 这是作品的结构, 也是产生艺术性的 内核 。当她的父母离开墓地时, 她想如生人一般叫一声 “ , 妈” 自然她已不能出声, 因为“ 一种新的禀性赋予” 了她, 这就是静 , 然而这还不是“ 真正的静” 当她回味 自己仅 ; 有的一次恋爱时, 她的心上“ 还带着淡淡的温馨”这时的静是“ , 感伤的、 美丽的”“ ,也就是说 , 还不是灵魂的静”第 ;
关键词 : 小说世界 ; 自我形象 ; 价值 重塑 中图分 类号 : 2 7 4 I 0 .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8 3 2 0 )3—09 10 2 8 ( 0 2 0 0 0—0 5
在小说集《 北方的河》后记” 张承志曾有过这样的表述 :有人说我在小说中描写 自己; “ 中, “ 其实, 我不但不敢 说 自己是个完人 , 甚至不敢说 自己是个好人。我的小说是我的憧憬和理想 , 我的小说 中的男主人公是我盼望成为 的形象。[(4应该说, ”13) ]1 这一表述是作家对他那些具有强烈个性和 自 我色彩的作品主题的概括。尽管张承志在初 人文坛时, 就有意识地宣布了他在创作中遵循“ 为人民” 的原则 , 而且以特殊的蒙古草原文化 、 天山文化枢纽以及回 族伊斯兰文化作为小说背景 , 由此极为明显地确立了个人创作上的风格 ; 但是在一个短暂的时期 内, 自我形象 他将 的建构和价值重塑置于创作的前台或中心部位。这一时期应 以 17 9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 《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
— —
一
、
第一次 角色转变 : 由知青到牧 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张承志曾在 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插队4年, 这一段人生经历为他以后的小说创作和散文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
收 稿 日期 :0 2—0 20 5—1 5
作者简介 : 白草 ( 9 7一) 男( 16 , 回族 ) 宁夏海 原人 , , 宁夏 社会 科 学院《 回族 研 究》 编辑 部助 理研 究 员 , 主要从 事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3期
西北 第 二 民族 学 院 学报
JunlfteScn otw s U i rtfr ai aie ora h eodN r et n e i o t n li o h v sy N o t s
No 3, 0 2 . 20
西。[ ( ’ 3 ’ ]鲫
在论述角色转变主 题之前, 有必要简单提及张承志惟 一一篇写女知青的小说《 静时》 。同王蒙所说, 与那种多
写女知青耻辱遭遇的创作倾向相异 , 张承志在这篇作品中涉及了知青下乡的时代大背景, 但主要写 了日常生活中 的悲剧: 一个女知青因为年轻人所具有的那种好动好奇性格, 钻到长着蛛网的旧窑洞里去逮燕子, 因窑洞坍塌而致 死, 所以她“ 既不是烈士英雄 , 也不是因公而亡” 。这并不是说女知青的死就是轻微的、 毫无意义的, 常性的死亡 日
为原型的小说后, 就与那些展览、 把玩甚至炫耀苦难的知青题材的小说作品区别了开来。王蒙在《 绿夜)一文 读( 》
中准确地指出:张承志是积极的, “ 他的出手不凡的第一篇小说《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 得了奖的) ( 已经充分说明 了这一点。这几年时兴的小说写法是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接受再教育 ’ 描写成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灾难性的 最生动也最刺激的例证是女知青的耻辱遭遇。写知青题材而不写女知青的耻辱的作品简直不多。然而张承志并 没有随波逐流, 不论一些作品怎样用不下于炼狱的惨状的暴露代替了当年的慷慨激越的‘ 理想之歌’张承志在严 , 峻的真实里仍然肯定着上山下乡当中、 与劳动人民结合当中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 , 一切具有理想主义光彩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