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宗教观
论当代小说中的宗教文化现象

论当代小说中的宗教文化现象攀枝花大学中文系唐世贵[摘要]根据当代小说创作实绩,分析了小说与宗教的关系,从文化学的角度,透视了当代小说中的儒教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对小说的影响与规范,在此基础上提出,宗教这块绿洲永远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主题词]当代小说,宗教文化,现象宗教文化对文学的影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都可能感受到。
英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曾断言:“我们的一切思想也正是由于有了基督教的背景才具有了意义。
一个欧洲人可以不相信基督教信念的真实性,然而他的言谈举止却逃不出基督教文化的传统,并且必须依赖于那种文化才有其意义。
只有基督教文化,才能造就伏尔泰和尼采。
”①(205)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学主题、题材以及表达手法等方面都受其规范和制约。
同样,中国的宗教文化也曾对中国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
中国的宗教主要有四种,即儒教、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宗教文化,也有四个部分:一是儒教文化、二是道教文化;三是佛教文化;四是伊斯兰教文化。
在四种宗教文化中,只有儒、道文化的根是深扎在中国的土地上的。
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中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稣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②(285)鲁迅的话从侧面道出了中国宗教间的斗争与融合。
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国教来说,它与儒教是紧密相连的。
而佛教、伊斯兰教却是外来宗教,它们在与儒道合流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站住了脚,成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现象,共同对中国文学产生一种综合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至今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由於对宗教文化的排斥,长期以来人们对宗教文化持有一种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
在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英雄主义语境中,由鲁迅、郭沫若、冰心、许地山、老舍、周作人等拓展的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便隐没了。
在“文化大革命”的狂热岁月中,宗教文化更是成为受批判遭鄙视的对象。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各种宗教活动的逐渐走向正常,在文学创作中开始出现了一些带有宗教文化韵味的作品:如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贾平凹的《废都》;汪曾祺的《受戒》;陈忠实的《白鹿原》;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张承志的《心灵史》;竹林的《地狱与天堂》;史铁生的《关於詹牧师的报告文学》;阿来的《尘埃落定》等等。
研究小说中的宗教与信仰

研究小说中的宗教与信仰小说中的宗教与信仰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在许多小说中,宗教与信仰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们不仅影响着人物的行为和决策,也反映了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念。
宗教和信仰在小说中的描绘往往是多样的。
有些小说以宗教作为主要背景,探索人类对神秘力量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例如,赫尔曼·黑塞的《草原》描述了主人公在寻找内心平静和自我认同的过程中,通过佛教的教义来实现。
小说中的宗教元素不仅是一个信仰体系,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帮助主人公超越世俗的束缚,获得灵性的满足。
另一方面,一些小说将宗教与信仰作为一个冲突点,展示了不同信仰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比如,伊恩·麦克尤恩的《苏菲的世界》中,主人公苏菲通过思考宗教哲学问题来探索自己的存在意义。
小说中,作者通过描绘不同宗教信仰的观点和争论,展示了宗教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引发读者对于信仰选择和道德伦理的思考。
在一些历史背景下的小说中,宗教与信仰也被用来描绘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比如,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动荡为小说提供了背景。
小说中,主人公让·瓦尔简通过信仰上帝和追求正义来反抗不平等和压迫。
宗教成为他内心的支撑和力量源泉,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宗教信仰的复杂性和对于个体生活的重要性。
除了以上几种形式,还有一些小说将宗教与信仰作为一个文化现象进行探讨。
这些小说通常通过描述特定地域或群体的宗教习俗和信仰体系,展示了宗教对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例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奇亚多小镇上的世代传承和宗教仪式。
小说通过对于宗教习俗的详细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人们对于信仰的虔诚。
总之,小说中的宗教与信仰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主题,它们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故事中,展示出人类对于神秘力量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宗教

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探究宗教是人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与文学作品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古代传说故事到现代小说,宗教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究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
一、宗教视角下的文学创作很多文学作品都来源于宗教故事和传统,如《圣经》、《古兰经》、《金刚经》等。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源头。
通过对宗教文化的探究和借鉴,文学作品得以传递深刻的思想内涵,突出环境、角色、情节的内在关联和情感体验,增强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认同感和共鸣度。
例如,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以非洲作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马龙卡特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黑暗和残酷,蕴含着宗教、人文、哲学的寓意。
而康震雨所著的《择天记》则借鉴了佛教、道教和古代中国神话的元素,构建出一个未来世界的想象,讲述了一个少年从自闭到走向强大之路的成长之路。
二、宗教与文学的交叉影响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向社会传达宗教文化的媒介。
通过尊重和重视宗教文化的传承,文学作品在宗教传统和文化环境中寻找灵感,从而提高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美学品位,同时也促进了受众对于宗教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神话、传说、诗歌、小说、影视等各种文艺作品都涉及着宗教元素,它们都成为推动人们理解宗教文化的载体。
比如古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埃及神话等在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极具意义的地位,当它们成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时,便能通过文学的表达方式来丰富它们的文化内涵。
三、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影响在众多文学题材中,宗教背景的作品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宗教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常常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和信仰,给他们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体验。
著名的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以西班牙内战作为背景,通过美国志愿者裴瑞汉的经历,探讨了人性、勇气、爱情、自由等多重主题。
其中宗教元素贯穿全书,对于人物内心感受与思考有着深刻的阐释。
网络小说中的宗教与信仰探索

网络小说中的宗教与信仰探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小说逐渐成为了人们消磨时间、寻求乐趣的首选娱乐方式。
在虚构的网络世界中,作者用文字描绘出各种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其中探索宗教与信仰的题材也逐渐受到了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网络小说中宗教与信仰的表现形式以及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首先,网络小说往往通过宗教元素来构建故事世界的背景。
比如,在武侠小说中常常会有门派、宗门的存在,门派之间的斗争以及弟子们向往成为高级弟子甚至掌门的梦想。
这种设定中的门派可以看作是一种宗教组织,弟子们则是信徒,他们仿佛相信着某种高于常人的力量或者信条。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为故事增添了神秘感和仪式感,吸引读者进入故事情境。
其次,网络小说中的角色塑造常常与宗教与信仰有关。
某些小说中,主角往往从平凡的人物逐渐蜕变为有着神性特质的人物,拥有了超凡的力量或者特殊的使命。
这种情节带有明显的信仰色彩,读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希望和慰藉,也能够满足人们内心对于个体力量和意义的追求。
同时,网络小说中还有一些作品专注于宗教与信仰的探讨与解构。
这些小说通过对宗教的描写,对信仰的讨论,以及对虚构宗教的创立,展示了网络文学对现实世界中宗教现象的思考和质疑。
通过将宗教符号和教条融入到小说情节中,作者往往试图传达自己对于信仰的理解和态度,引发读者对于现实社会中宗教和信仰的思考。
网络小说中的宗教与信仰探索也不乏反映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和信仰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撑,也承载着社会共识和道德准则。
网络小说中的宗教与信仰探索不仅是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涉及到社会、文化以及伦理等多方面的议题。
通过网络小说中的宗教与信仰探索,读者可以反思并再次审视自己对于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的认知,并思考它们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总之,网络小说中的宗教与信仰探索既是对于虚构世界的文学创作,也是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构建宗教元素的背景,刻画塑造具有神性特质的角色,探讨与解构现实宗教现象,以及反映社会价值观,网络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宗教与信仰的自由空间。
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思想与道德观念

作家在作品中对社会道德问题进行批 判和反思,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 的相对性,引发读者对道德问题的深 入思考。
04
宗教思想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宗教故事与文学题材的融合
宗教故事作为文学素材
许多文学作品直接取材于宗教经典或宗教传说,如《圣经》 、《佛经》等,这些故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 感。
VS
道德观念
小说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描 绘人物的善恶冲突和道德抉择,探讨道德 标准的相对性和普遍性。同时,小说也倡 导诸如诚实、善良、宽容等道德品质。
戏剧
宗教,通过 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现宗教的神秘感和庄严感 。剧作家借助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表达对 宗教教义的诠释和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在文学批评中,宗教思想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些文学批评家往往从宗教的 角度来评价文学作品,探讨作品中的宗教主题和意义。
宗教情感与文学情感的共鸣
宗教情感与文学情感的相通性
宗教情感和文学情感都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如对于爱、恨、悲、喜等情感 的表达。
宗教情感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 宗教仪式与习俗的描绘:文学作品通过对宗教仪式和习俗的细致描绘,展示宗 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例如,描写基督教受洗仪式、佛教的诵经 仪式等,使读者感受到宗教的庄严和神圣。
• 宗教人物形象的塑造: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宗教人物形象,如神父、修女、僧人 等,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来展现宗教的教义、信仰和道德观念。这些人物形象 往往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成为读者心中的楷模。
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思想与道 德观念
汇报人:XX 2024-01-18
目录
• 引言 • 宗教思想的体现方式 • 宗教道德观念的呈现 • 宗教思想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 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宗教思想与道德观念
无名氏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意识

无名氏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意识无名氏是一位颇具宗教情怀的作家,他试图从宗教的角度对人类生命意义进行形而上的探索和追问,把宗教关怀的目光投向对理想人生的憧憬。
在他的小说中,既有对基督教和佛教相关宗教理念的吸收和借鉴,又有对东西方宗教思想的融合和反思。
这种糅合了东西方宗教文化的叙事与“五四”时期大多数作家的写作风格有所不同,形成了无名氏独具个人特色的宗教观。
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讨无名氏小说创作中的基督教色彩。
无名氏在他的小说中使用了极具基督教色彩的文学语言,采用拟《圣经》文体进行创作,在其中大量使用《圣经》语汇,并在一些作品中直接引用了《圣经》原文,以此来表现小说人物、丰富叙事内容,表达个人情感、增强审美意识,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与此同时,他也在小说中塑造了多位生动形象的女性人物,根据她们所表现出的性格、行为特征,可以从中归纳出基督教中“圣母”、“天使”和“魔鬼”三个宗教原型,带有较为明显的宗教寓意。
本文第二章主要探讨无名氏小说创作中的佛教色彩。
无名氏对佛教文化表现出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他的小说中既有对佛教思想的吸纳和借鉴,表现出一种空苦无常的悲剧情怀;又有对佛教美学观念的继承和发扬,表现出一种超脱、空灵的审美旨趣。
更为重要的是,作家十分肯定并欣赏佛陀的追求进取精神,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真理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其最高理想目标即是要获得生命的圆全,实现人生的圆满。
本文第三章着重探讨无名氏小说创作中的宗教反思。
无名氏非常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他想要借助宗教的力量,深入探求解决现实问题和人类信仰危机的办法,进而将探索的目光转向人类深层精神世界。
在他的小说中,既有对基督教和佛教这两种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宗教的反思,又有对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思考,他试图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建构起他的“大宗教”写作理想。
无名氏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和文化理想,他不单立足于现实社会,更是着眼于未来,时刻保持昂扬的精神斗志,在苦难和困境中不断探索人生的自由之路。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观后感信仰与文学的交织与映衬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观后感信仰与文学的交织与映衬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观后感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观是相互交织与映衬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文学则是人们情感表达和思想交流的载体。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中国文学与宗教观的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宗教观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是主要的宗教信仰体系。
这些宗教思想深深渗透到了古代文学作品中,成为作家们借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元素。
以佛教为例,佛教的核心教义是生老病死和轮回转世,这种宗教观对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就是以佛教的生老病死为主题,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以及对死亡的思考。
这种对宗教观的表达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使作品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另一方面,文学也为宗教信仰提供了表达的平台。
古代的诗词、戏曲和小说中常常描绘了宗教或神话故事,从而增强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认同感。
例如《红楼梦》这一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融入了大量的佛教和道教思想,通过对宗教故事的描写,使整个作品具有了宗教的色彩。
宗教观和文学的交织还表现在古代文人士人的修身养性上。
古代文人士人常常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达观豁达的境界。
他们亲近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这种境界常常通过他们的文学作品得以表达和传承。
例如唐代文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表达了宗教信仰和人生哲学的融合,以及对修身养性的追求。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观在实践中相互交织与映衬。
宗教观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和意象,而文学作品则传承和表达了宗教信仰的价值观和思想。
这种相互渗透与交融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深化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观的探讨,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也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和体验宗教信仰的意义。
沈从文小说与宗教文化探究

沈从文小说与宗教文化探究作者:郝浦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6期摘要:沈从文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在他的小说世界里,描绘的生命都充满爱与美。
同时也抒发了他对湘西世界的生活的美好愿望。
爱和美作为他生活的两面旗帜,同时也是生命的自我和谐。
把这种思想纳入人的基本属性和文化里,始终贯穿在他作品里,形成了他独特的宗教意识。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作品;宗教文化作者简介:郝浦超,女,1987年出生,内蒙古,西南大学文学院。
就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02一、沈从文新宗教观的发展(一)沈从文与蔡元培两说之辨沈从文“美与爱”之新宗教观的提出,也并非全是其个人的主张,最初来源于20年代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沈从文是对此一主张的坚定的践行者,正如在《美与爱》一文的末尾所提道的,“……使我们想起用‘美育代宗教’说的蔡元培老先生对于国家重造的贡献。
蔡老先生虽在战争中寂寞死去了数年,主张的健康性,却至今犹未消失。
这种主张如何来发扬光大,应当是我们的事情!”可见,沈从文“美与爱”之新宗教观的提出与蔡元培先生之“以美育代宗教”说有着莫大的联系,两种论说有相通的地方,但细读分析,两者之间在相同的基础上,却又有着较大的差异。
沈从文“美与爱”之新宗教观在继承蔡氏说的前提下,并融会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与爱”之新宗教观。
(二)“美爱”与宗教;历史与文化文学与宗教之关系,自历史观之,由来甚久。
儒释道三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内核与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由西方而来的文明与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更是丰富了中国文化之内容与色彩。
可以说,翻开中国文化史,文学与宗教从不曾分离,有时反而有越走越近,融而合之之势。
沈从文承继了晚清与五四时期,前辈知识分子们对宗教注重从精神与人格方面来影响人心与社会的之立场与态度,以耶稣、佛陀、孔子之伟大人格来转化自我之感情与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与宗教观
作者奥康纳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宗教在她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她思考人生、感悟生活的方式。
几乎她的每部作品都有宗教含义。
她曾经说过:“我是站在基督教、正统教派的立场上看世界的。
这意味着,对我来说,人生的意义集中于基督对我们的救赎,世间万物在我的眼里无不与此有关。
”
另外,由于她的个人经历:红包狼疮、肿瘤切除、终身未嫁等等,生活加之于她的磨难越多,她的宗教思想也愈加强烈。
但是有意思的是,牧师、圣经这类和宗教有关的事物,常常以负面形象出现在她的作品中,甚至往往会导致厄运。
在她看来,小说不应该成为宗教的宣传品。
作为南方作家的代表之一,她尤其擅长描绘人性的阴暗面,比如对宗教的无知、自私自利、道德败坏等等。
她认为作家的责任就是发掘并展现现实生活中令人厌恶的扭曲、怪异、荒诞现象,以使对这些现象习以为常,见怪不惊的读者对此能有清醒的认识。
因而她也被称为“创造畸形的能手”。
对于这类有夸张性质的描写手法,奥康纳自己的解释是:“对于耳背
的人,你得大声喊叫他才能听见;对于接近失明的人,你得把人物画得大而惊人他才能看清。
”
奥康纳笔下的畸人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与文明社会处处为敌的“施暴者”形象,比如《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圣经》推销员波因特尔。
暴力手段不仅给受害人造成肉体上的伤害,更造成了心灵上的打击,使受害者灵魂受到强烈震撼,甚至得以重生;另一类则是“施暴者”的受害人,像《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主人公赫尔加。
值得注意的是奥康纳小说中的受害者多为女性。
在奥康纳看来,“畸人”不仅指那些外表残缺、心灵扭曲的怪人,还包括那些夸夸其谈、自我陶醉、自私虚荣、毫无精神信仰而又自我满足的女性受害者。
她们既庸俗世故、自以为是令人厌恶,受苦受难时又表现得孤苦无助,令人心生同情。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主角赫尔加便是如此。
32岁的赫尔加意外失去一条腿后, 试图寻找上帝之外的精神寄托。
她拼命念书,来掩饰假肢带来的自卑和缺憾。
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她消除了自卑感却转而鄙视周围人的庸俗,甚至瞧不起自己的母亲。
她自作主张把名字“乔伊”改成“赫尔加”以示她的反抗意识和特立独行精神。
这里的改名其实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
奥康纳善于运用具有讽刺意味的词汇来命名每个角色。
比如女主角的母亲霍普韦尔“Hopewell”是“Hope”和“well”的组合,但事实上呢,Hopewell太太从来没有给任何人包括她自己带去过任何希望。
比如女主角开始的名字“Joy”意味着幸福,但是她装有假肢,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照顾,从来没有一个真正幸福的时刻。
“Pointer”看名字代表的是一个“引导者”的形象,但却是个让人误入歧途的骗子。
这些充满讽刺意味的姓名让人觉得世界是如此荒谬可笑,从这个角度看,有些学者认为,《善良的乡下人》更像一篇寓言。
而女主角给自己改的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丑的名字了Hulga——“hulk”和“ugly”的结合,这也反应出她内心世界的畸形丑陋。
她把这个名字视为自己的最高创造性行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当貌似天真诚实的《圣经》推销员波因特尔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既被这个年轻人吸引,也想试试自己的魅力。
带着高高在上的心态,她幻想能轻而易举俘获pointer的心,并且谎称自己只有十七岁。
幽会过程中,她充满自信,甚至有点自命不凡。
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钻入了波因特尔设计好的圈套。
另一主人公波因特尔每天提着“巨大提包”挨家串户推销《圣经》。
表面看来,他是个卑微、善良的乡下小伙子。
为了博取同情,他撒谎说“我心脏有毛病,也许活不了多久。
”他大谈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崇
高无上的理想与信念。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号称“把一生完全献给基督教工作”的年轻人,他的《圣经》把封面打开,里面是空的,盛着一小瓶威士忌,一副纸牌,以及一只蓝色的小盒子!
遗憾的是自以为“看透了一切”的赫尔加完全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好意愿中无法自拔,自欺欺人地幻想着她轻而易举地便勾引了pointer!然而pointer其实是个收集假肢、玻璃眼球等稀奇古怪的东西的变态。
波因特尔和她调调情,略施手段就轻而易举地骗走了她的假肢,也象征着的赫尔加信仰其实就如同假肢一样纯属摆设,不堪一击。
当发现他并不是善良的乡下人,赫尔加高喊:“你是一个基督徒!你是一个好基督徒!你只是和他们所有人一样——说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一回事!你可真是个完美无瑕的基督教徒。
”她的话充满了讽刺意味,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基督徒并不多,多是些表面虔诚而并非真正基督精神的追寻者。
但是,毋庸置疑,自称“无神论者”的赫尔加危急时刻竟然首先想到的是基督。
她希望眼前发生的一切都不是真的。
在潜意识中她盼望波因特尔是个好基督徒。
她也突然意识到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至少不应该像她自己无视上帝的存在。
紧急情况下,她显示出了对上帝的依赖和信任,可见她是有宗教意识的。
波因特尔对《圣经》的真实态度却是,虽然他卖《圣经》但是觉得里
面写的是一套废话,从出生起,他就什么都不相信,更别说去相信上帝。
赫尔加被撇在干草房,孤独无援,透过干窗户,她看到那个并不“善良的乡下人”扬长而去。
因为眼镜也被摘走了,视线模糊,她看见他的蓝色身行衬着碧绿的湖水尽力往前走去,这里其实隐喻了基督在水面行走的典故。
被拆掉假肢的赫尔加在精神上也被彻底摧毁,但是却获得了重生,看到真实的自我。
作者在这里的本意即是通过暴力的手段唤醒受害人的宗教意识,波因特尔固然可恶,却如同当头棒喝,打掉了赫尔加的狂妄与自大,剥去了她的虚荣与虚无,迫使她更加清醒地看到真实的自己,从而重新审视自己。
而基督的到来“波因特尔的化身”帮助她走向救赎之路,让她的宗教意识得以回归。
奥康纳告诉我们:“我的小说的主题就是:上帝的恩惠出现在魔鬼操纵的领地。
”“每一篇出色的小说里都有这样一个瞬间:你可以感觉到,天惠就在眼前,它在等待被人接受或者遭到拒绝。
”在她的小说里,尽管大部分时间主任公都被自私、愚昧、自负掌控,但是,总有一个时刻奥康纳会安排上帝的恩惠降临到他们身上。
那一瞬间,主人公会突然受到某种精神上的启迪,进而“顿悟”。
这一瞬间往往通过暴力降临。
奥康纳说,她发现暴力具有奇异的功效,能使她笔下的人物重新面对现实,并为他们接受天惠时刻的到来做好准备。
《善良的乡下人》故事看似简单却被奥康纳赋予了深刻的宗教内涵:人生多灾多难,但是苦难不仅带给受害者不幸,它还会带给他们获得启示和救赎的良机。
苦难和恶的打击会让这些受害人重新思索人生,重新认识自我,从而悟出宗教的内涵和人性的真谛!因此,那些施暴者所做的恶有时反而成了大善, 关键时刻起到了以恶促善、警醒他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