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吉林省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吉林省长市九年级语文10月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试题(扫描版) 新人教版

吉林省长市九年级语文10月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试题(扫描版) 新人教版

吉林省长春市2016届九年级语文10月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试题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语文积累(共8小题,30分)1-5.【评分说明】15分1-5题均为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答错0分。

【答案】1.C 2.B 3.D 4.B 5.C6.【评分说明】4分任选四句即可,每句1分。

有错别字,0分。

(1)随风直到夜郎西(2)人有悲欢离合(3)夜泊秦淮近酒家(4)俱怀逸兴壮思飞(5)江枫渔火对愁眠(6)晓镜但愁云鬓改7.【评分说明】5分名句填空,每答对一句,给1分,共2分;句意阐释:只要意思答对,即可给3分。

如果意思偏离,酌情扣分。

【答案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百姓担忧之前先担忧,在百姓快乐之后才快乐,表达了范仲淹为国分忧,为民付出的济世情怀和政治抱负。

(或: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下百姓的幸福辛劳付出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

8.【评分说明】6分推荐篇目明确,合乎童话体裁,2分。

(作家出不出现均可,如作家出现,作家与作品不对应,扣1分)观点明确,能结合童话具体内容阐释,语言流畅,有个性体悟。

(4分)二、文本阅读(共9小题,45分)信息文本9.【评分说明】3分单项选择题,答案为D。

选对给3分,选错给0分。

“神曲”旋律简单,无论是从创作还是学唱的角度都易于模仿。

故D项错误。

10.【评分说明】6分写出三个流行原因即可;每个原因2分,共6分。

【答案示例】(1)从乐理角度看,“神曲”节奏比较简单,律动感也更强,容易调动人们的情绪。

(2)“耳朵虫”这种来源于大脑的神经活动被激活,引发“认知搔痒”,让大脑不断地注意这些音乐,让人忍不住回想这些旋律。

(3)“神曲”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是“迎合”的结果。

创作者迎合市场。

(4)“神曲”流行有社会心理因素。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神曲”表达直白,更容易为人理解。

年轻人都在听,在聊,甚至运用其中的语言,不知道,就不时尚。

不从众,就有落伍感。

(5)借助目前发达的网络和社交媒体,“神曲”的流行更加容易。

2016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6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吉林省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答案】君子好逑2.【答案】其不善者而改之3.【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5.【答案】伤心秦汉经行处6.【答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7.【答案】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8.【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考点】名词默写。

9.【答案】示例1:上联:品国学涵养正气,下联:读经典润泽人生;示例2:上联:墨香盈雅室,下联:书声溢芳园【解析】首先确定以“书法展示”“诗词吟酒”“国学品读”“名著赏析”“戏剧表演”为主要内容。

其次在形式上注意对联的要求:句式结构整齐,上下句字数相等,还要注意上联最后一个字为厌声。

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考点】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简洁、生动。

二、阅读10.【答案】陶渊明11.【答案】(1)整齐的样子(2)沿、顺着【解析】(1)“俨然”是整齐的样子,“然”“...的样子”。

这样的词还有“怡然”“欣然”等。

(2)“扶”为古今异义词,意为“沿着,顺着”。

【考点】文言实词。

12.【答案】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垫”回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之内都没有其他的树,小草鲜嫩可爱,落花纷纷。

这样优美的景色给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渔人继续探访及描写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也暗示了将会出现奇境。

【考点】表达手法。

13.【答案】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机朝代更竹;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解题时从神态、语言等细节对桃花源人进行分析,“见渔人,乃大惊”中“乃”是“竟然”的意思,桃花源人见到渔人这个桃源外的人竟然现出非常吃惊的神情,说明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外人了。

从桃花源人介绍自己祖先来此的原因可以看出从秦朝来此,在与外界隔绝。

从桃花源人询问关于朝代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们并不知道历代战乱和更迭。

【考点】筛选文章信息。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初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初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初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第一篇: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初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初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诗经·蒹葭》)2.□□□,□□□,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3.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青树翠蔓,□□□□,□□□□。

(柳宗元《小石潭记》)5.刘禹锡在《陋室铭》中通过描写访客之雅衬托自己君子本色的句子是:□□□□□,□□□□□。

6.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绘出塞北的漫天风雪中亦有无限生机的句子是:□□□□□□□,□□□□□□□。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了宁可独自承受庐破受冻的苦难也希望改变现状的诗句是:□□□□□□□□□,□□□□□□□□□。

8.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赞美莲花虽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毫无媚态的可贵精神的句子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吉林初三初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吉林初三初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吉林初三初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默写名句积累与运用(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____。

(《诗经• 关雎》)(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_____,_____。

(杜甫《春望》)(3)_______,_______。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4)《木兰诗》中运用互文手法,写出木兰征战岁月漫长,战斗频繁激烈,生还不易的诗句是:_____,_____。

(5)《行路难》中“嗜酒见天真”的李白一反常态,“_______,_______”两句连用四个动作表现出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抑郁。

(6)《荀子》中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来比喻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是,却也有意志坚定的人,处在污浊的环境中却仍然能保持高洁的品格,正像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描述的那样:______,______。

(7)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个人痛苦联想到天下人的痛苦,表达了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2015——2016年吉林省实验中学初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

2015——2016年吉林省实验中学初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

吉林省实验中学初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3.□□□□□,□□□□□。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5.在《木兰诗》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体现木兰功勋卓著,战功赫赫的句子是:□□□□□,□□□□□。

6.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遥寄对朋友牵挂之情、祝福之意的两句是:□□□□□□□,□□□□□□□。

7.“报国欲死无战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吐尽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其中用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描写,无声地展示这位报国壮士内心世界的词句是:□□□□□□,□□□□□□。

8.《陋室铭》一文,虽篇幅短小,却意境深远。

其中以自然环境的清幽、恬淡来表现作者雅趣逸致的句子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本文节选自《水经注》,作者是(朝代)地理学家、散文家(人名)。

(1分)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略无阙.处()②虽乘奔.御风()③至于夏水襄陵..()④属引.凄异()11.《水经注》是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三峡之水应是这部书中典型的描写对象,但作者为什么要先从三峡的山写起?(2分)12. 三峡春冬两季,“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请选择你认为最有“趣味”的一处景致,谈谈你的感受。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6届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试题

吉林省实验中学九年级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王安石《登飞来峰》)2.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3.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文天祥《过零丁洋》)4.□□□□□□,□□□□□□,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5.李商隐《无题》一诗中,“□□□□□□□,□□□□□□□”两句,运用比喻,谐音双关,上句情在缠绵,下句语归沉重,合则两美,抒发了忠贞不渝,眷恋深挚的情感。

6.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作者假托古仁人之口,抒发了自己“□□□□,□□□□”的旷达胸襟,表达了他不以个人的荣辱得失为挂碍的胸怀。

7.《赤壁》一诗中,与阮籍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异曲同工,在自负中透露出抑郁不平之气的诗句是:□□□□□□□,□□□□□□□。

8.古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和儒家学说仍处处闪烁着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的智慧。

在《论语》十二则中,集中体现“志”是人之灵魂,甚至比军之主帅还要重要,鼓励士子树立志向的句子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16吉林省实验中学初三年级模拟一语文

2016吉林省实验中学初三年级模拟一语文

吉林省实验中学初三年级模拟考试一(语文试卷)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王安石《登飞来峰》)2.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3.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文天祥《过零丁洋》)4.□□□□□□,□□□□□□,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5.李商隐《无题》一诗中,“□□□□□□□,□□□□□□□”两句,运用比喻,谐音双关,上句情在缠绵,下句语归沉重,合则两美,抒发了忠贞不渝,眷恋深挚的情感。

6.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作者假托古仁人之口,抒发了自己“□□□□,□□□□”的旷达胸襟,表达了他不以个人的荣辱得失为挂碍的胸怀。

7.《赤壁》一诗中,与阮籍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异曲同工,在自负中透露出抑郁不平之气的诗句是:□□□□□□□,□□□□□□□。

8.古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和儒家学说仍处处闪烁着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的智慧。

在《论语》十二则中,集中体现“志”是人之灵魂,甚至比军之主帅还要重要,鼓励士子树立志向的句子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吉林省实验中学初三语文试题带答案

吉林省实验中学初三语文试题带答案

吉林省实验中学初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古诗词默写(15分)1 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2 □□□□□□□,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3 □□□□□,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4 八月湖水平,□□□□□。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5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 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7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有八九”,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可以用陆游《游山西村》□□□□□□□,□□□□□□□来告诫自己,未来依然会充满希望。

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于军帐中置酒饯别,和着边地的音乐,使送别又多了一番滋味。

9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天涯游子思恋故土,怀念家乡的诗句是□□□□□,□□□□□。

10 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指出王维诗歌诗情画意的特点。

请写出王维诗歌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两句,并标明出处。

诗句:出处: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本文选自《左传》,相传为时期所作。

(1分)2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4分)①小大之狱.()②小惠未徧.()③神弗.福也()④望其旗靡.()3 乡人劝阻曹刿这一情节,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实验中学初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语文学科试卷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1.蒹葭凄凄,□□□□。

(《诗经》2.□□□□□□□,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李白《行路难》)3.子夏曰:“□□□□□,□□□□□,仁在其中矣。

”(《论语》)4.□□□□□□□?曹刘。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5.在《满江红·小住京华》中,作者借用典故,比喻自己终于冲破了封建家庭的牢笼获得自由,同时又对故乡对亲人充满怀念的句子是□□□□□□□,□□□□□□□。

6.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他引用《齐谐》一书的描写,表现出庞大得“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在起飞之时“□□□□□,□□□□□□□□□”的神异之态,想象奇特,令人神往。

7.选于《礼记》的《虽有佳肴》一文,阐述了“教学相长”的学习理论,其中“学”与“教”的直接收益是得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缺失,表明这一含义的句子是:是故□□□□□□,□□□□□。

8.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对莲花的赞美寄托了自己的人生主张,就是要像莲花那样虽生长在污浊的世间,却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文中集中表现这一精神内含的句子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本文作者柳宗元,字,唐代文学家,是著名的“ "之一。

(1分)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隔篁竹..()..()②往来翕忽③其岸势犬牙..差互()④隶.而从者()11.作者一行人发现小石潭十分偶然,从先闻水声到伐竹取道,写出小石潭什么特点?从全文看其作用是什么?(2分)12.古人诗文最讲用词炼句之妙,有时不着一字境界全出。

本文作者也是炼句高手,仅第二段对潭中鱼儿的描写就足见其功底,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作者描写之巧妙在何处。

(2分)1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说于此文再恰切不过。

小潭还是这个小潭,竹树还是那些竹树,而在作者眼中它们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请结合文章说说小石潭的景色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这样的变化你怎样理解?(3分)(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王罴俭率王罴①字熊罴,京兆霸城人。

罴性俭率,不事边幅。

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③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

”命左右撤去之。

使者愕然大惭。

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

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客甚愧色。

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④,罴不暇命捶扑⑤,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

时人尚其均平,举动率情,不为巧诈。

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去时人皆思之。

【注释】①王罴(pí):北周大将。

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派出的使者。

③舂爨(cuàn):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生火做饭。

④挟私陈事者:挟私愤报告事情。

⑤捶扑:拷打。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分)①使者愕然..大惭()②持.以击之()1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16.本文作者塑造了王罴这一人物,结尾“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去时人皆思之。

”对塑造人物有怎样的作用?从选文中可见王罴是怎样的人?(2分)(三)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王剑冰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有人把伞折叠起来,有人还在打着。

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

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

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

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堂在这里开启——陈寅恪、闻一多、冯友兰、金岳霖、朱自清、沈从文、钱穆、吴宓、刘文典……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法学院。

当时跟着父亲冯友兰的小女孩宗璞回忆:“园中林木幽深,植物品种繁多,都长得极茂盛而热烈,使我们这些北方孩子瞠目结舌。

记得有一段路全为蔷薇花遮蔽,大学生坐在花丛里看书。

”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

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

水里鱼翔浅底,鸟儿扑飞,莲叶田田拨弄着微风。

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

想起那首感情淋漓的诗,淋漓得让人涌泪: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武庙街的颐楼,是蒙自十分有特色的民居。

楼高势险,古榕成荫,向南而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十分幽雅闲静,被作为了联大女生的宿舍。

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

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

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因为南湖,有了一个文学团体,叫南湖诗社。

刚才那首诗就是周定一《南湖短歌》中的一段。

西南联大还有个现代派诗歌的引路人,就是外教燕卜荪。

燕教授经常在夜晚一个人坐在南湖东岸的咖啡馆里,边饮酒边写作,而后自说着走回海关大院。

深夜大门关了,他就翻门进去。

燕教授落拓不羁的个性让人喜爱,他后来成为英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

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

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放轻脚步。

那间教室,学生们还在上课吧。

想起汪曾祺说的,金岳霖先生上逻辑课的情景:金先生一上讲台就说,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阴丹士林蓝旗袍外套一件红毛衣在当时很流行,那些女同学听了又紧张又兴奋,下面的课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逻辑是门新学,男同学也想听听女同学说的对不对,也会专心听讲。

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闻一多把蒙自比作了“一个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见他下楼活动。

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

现在那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幅“一下楼”的匾牌。

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红烛》下楼远去了。

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

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那心里,不仅是对景物的赞美,还有对故国的怀想。

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的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

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后来成为作家的宗璞依然有着深刻的记忆:“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亲携我们到湖边散步。

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

……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蒙自分校,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光,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

“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

”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

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

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

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树,叶子上缀着一穗穗红色的小花,小花像女孩子扎的红头绳,问了人才知道是合欢。

而环绕着南湖和洋楼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17.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1)霎.时()(2)弥.漫()(3)镌.刻()(4)潋.滟()18. 文章开篇部分写到: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堂在这里开启——陈寅恪、闻一多、冯友兰、金岳霖、朱自清、沈从文、钱穆、吴宓、刘文典……作者在此列举众多的文化大师,其用意是什么?(4分)19. 来到蒙自分校的学生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联系上下文内容说说这里的“风”有哪些含义?(4分)20.作者对西南联大的教授们的描写正是通过一些具有奇闻逸趣的传说表现出来,透过下面这些描写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场景,还可以洞悉金岳霖先生和闻一多先生各自什么特点?(4分)(1)金先生一上讲台就说,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阴丹士林蓝旗袍外套一件红毛衣在当时很流行,那些女同学听了又紧张又兴奋,下面的课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2)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

2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十二段中作者分别抓住了三位学者教授生活中的哪三个细节片段进行描写,表现他们的拳拳之心,赤诚之情?(3分)22. 文中“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一句文采飞扬,耐人寻味,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4分)23.多少北方孩子初次面对蒙自分校都瞠目结舌,“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细读文章,初到的北方孩子印象中蒙自校区景色优美,远离战争,令人难忘;高明的作者常常在引用的同时翻陈出新,题目“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还有哪些深意?(4分)(四)名著阅读(5分)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