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教案
《拣麦穗》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拣麦穗》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拣麦穗》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拣麦穗》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 教案设计简介课程名称:《拣麦穗》教案设计教学内容:课文分析、课文朗读、情感体验、思维训练、评价检测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著文本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和情感,并能够从中汲取启示,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时间安排:2课时2. 教学内容设计2.1 课文分析针对《拣麦穗》这篇优美的散文,进行认真的篇章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关注作者采用的叙述方式和叙述结构、文本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人物个性描写等方面来深入理解文章。
2.2 课文朗读在学生全体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分析不同角色的言辞,语气等,并在小组讨论后建立初步文字分析框架。
2.3 情感体验在小组中,每个小组按照《拣麦穗》中的不同情感线索,每人朗读自己所分配的情感语段,有无独具一格的个人情感表达,有无透过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加深了解及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2.4 思维训练利用文段及文中细节,启发学生进行由简入难的多项练习,例如文章思想内涵的概括和归纳、人物性格描写的推论和分析、语言表达技巧的练习和转化等,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2.5 评价检测检验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对散文主旨和情感的掌握程度,并且对于一些文学性方面的知识也进行了检测。
全面性评价反映教学过程。
通过评价结果,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3. 教学方法设计3.1 气氛营造创造舒适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2 学生主体参与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学的乐趣。
3.3 多元化教学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对比分析、读写结合、口语训练等方面进行多元化教学,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实施方案设计4.1 教学方案根据《拣麦穗》的文学特点、学生的教学情况,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一个严谨的教学计划和一个有益的教学过程。
《拣麦穗》教案

2009年教学设计语文科《拣麦穗》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本文就就是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散文单元得第三篇课文,选自当代作家张洁为表现人性美而以童年生活为主创作得“大雁系列”中得散文。
本文语言优美,用语生动、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得温情,既有着符合人物得童真稚语,又流淌着作者对美好事物消逝之后得淡淡得感伤以及不放弃追求得执着。
语调舒缓从容,叙事生动有趣,能引起学生阅读得兴趣,既能在写作上给学生以教益,又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得情感,使学生体会到人世间最纯朴得人性之美。
2、设计理念:新课标提倡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特别就就是阅读课得教学,更应让学生结合自身得经历来体会感悟。
在一篇课文得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得应该就就是阅读得方法,而不就就是把课文得所谓“精华”全盘灌输就可以了。
所以,此次教学设计我主张以问答法与点拨法教学为主,在设计问题时,结合本课得知识特点以及学生得实际,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得同时既能充分理解文章得内涵,又能掌握此类文章得阅读方法。
而阅读最终就就是离不开文本得,所以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来理解文章就就是本次教学中得重中之重。
3、教学目得:知识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两大部分内容得内在联系,学习本文在谋篇布局上得特点。
(2)鉴赏本文精炼、生动得语言,体味文章得细节描写。
(3)掌握象征得表现手法,分析文中“小火柿子”与“烟荷包”得象征意义。
情感目标:(1)结合背景,体会贯穿于全文得人性之美。
作者在对童年往事得追忆中所流露出来得不舍,其实就就是对人世间纯朴无私得大爱得追求。
(2)联系现实,谈谈您所见闻得“大爱”得故事。
4、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章得细节描写,体会其丰富得内涵。
(2)掌握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得运用与作用。
(3)理解文章所表现得人性美得主旨。
5、教具准备:传统教学用具、小黑板6、课时安排:两课时7、教学方法:问答法、点拨法、讨论法8、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冰心在《我得家在哪里?》这篇散文里提到,她最眷恋得家就就是童年时得家。
《拣麦穗》教案

11.《拣麦穗》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整体感知,学习文章的结构布局,初步掌握学习散文的方法。
2.学习文章用于表现主题的各种修辞方法(主要为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与探究,体会分析文章中出色的细节描写,体会该散文的语言魅力。
2. 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探究文章思路和主题。
(重点)2、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情感美。
(难点)三、教材分析本文从农村最平常、最常见的生活画面入手,从最朴实、最真挚的思想感情入题,由拣麦穗而生发出的幻想,引发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故事。
文章通过对一个农村小女孩天真烂漫、充满无边的遐思幻想心情的描写,歌颂了人性和情感美。
教读本文应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背景、品评语言、分析形象等各种细节描写,进一步理解作品复杂的感情。
四、教学策略: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诵读法五、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显示)“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觅、发灰莱、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
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
”在开始新课的学习之前,同学们先看选段的内容,是不是有种似曾相似的感觉?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说一下这段文字选自哪里?(引导同学们回答选自张洁的《挖荠菜》)没错,这就是著名女作家张洁的作品《挖荠菜》,它选自作者充满对童年旧事的追忆和想象的大雁系列作品,那么,接下来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看作者挖完荠菜拣麦穗,看看作者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动。
(二)认识作者1.(课件显示)张洁,当代女作家,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作家。
《拣麦穗》教学设计6篇

《拣麦穗》教学设计6篇《拣麦穗》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学生自觉阅读习惯的养成。
2、文中纯朴人性之美的感悟。
2、__主题的探讨:作者通过追梦和梦想的破灭来表现人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社会性的增长而导致美好情感流逝的怅惘之情。
学习活动设计一、教师导语“文学绝不仅是镜子般地反映人们的不自由和争取自由的斗争,而且是不自由态的自由补偿。
受着社会与精神种种羁绊的人们,可以在文学营造的审美世界里获得某种自由感。
”所以在本单元的散文世界里,淡雅的荷塘、朦胧的月色消解了朱自清先生现实世界的惆怅,精神“家园”的追寻体现了冰心老人对爱与美的永恒忆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拣麦穗》仍是一篇呼唤爱与美的力作。
幻灯展示有关张洁的内容。
二、阅读习惯养成活动1、交流预习过程中自己关注到的生词。
2、交流预习过程中发现的妙语。
3、交流你对__有疑问的地方。
4、教师幻灯展示应该让学生关注的字词。
三、文本解读活动1、交流阅读课文后整体感受到的作者的感情。
(1)学生阅读课文后交流整体的感受,可以不作理性分析。
提示:惆怅和失落。
(2)通过寻找课文中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段落将此问题具体明朗化。
①课文:“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提示:递进句式的运用将作者心中深沉的哀叹表现出来。
反问句式增强了这种惆怅。
②课文:“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了一样的烟荷包。
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提示:此处是梦想丢失的失落之情。
2、讨论__作者为何会感到惆怅和失落?(1)阅读__的第一个梦,讨论交流农村姑娘的梦与作者惆怅情绪的关系。
①体会农村姑娘边拣麦穗边做梦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拣麦穗》教案

《拣麦穗》教案第一篇:《拣麦穗》教案《拣麦穗》教案罗杏娣【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掌握文章重点字词。
2.了解作品人物形象的;理解文章讴歌真善美的主题。
3.感悟文中人与人之间纯真无私的爱;感悟作者对人性美的讴歌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文章赞美、追求人间至爱的主题。
2.难点:理解“我”和姑娘们的梦及梦想破灭的涵义;理解文中“小火柿子”和“烟荷包”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的深刻涵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习作展示,温情导入念读学生有关于童年生活的文章段落。
让学生说说感受。
明明写的是童年快乐的事,为什么读起来却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呢?(这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一位女性作家张洁也写了一篇关于童年的散文,不知道是否也会给同学们同样的感受呢?(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拣麦穗,梦想,破灭)虽然我的梦想也同样破灭了,但我与老汉之间的故事让人动容。
(三)细读课文,赏析品悟1.分角色朗读我与老汉之间的部分注意人物形象的特点2.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问题: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答:天真无邪、懵懂纯真。
问题: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慈爱、善良、漂泊、历经沧桑。
问题:老汉是真的想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不是。
老汉对“我”的爱是出于对“我”的怜爱,是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是人间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所讴歌和追求的爱。
3.第三部分老汉的去世。
默读40-47段,思考问题(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2)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寄托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小火柿子象征着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
寄托了“我”对至纯、至善、至美的爱的向往与追求。
)(3)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通用10篇)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1.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人物拣麦穗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题(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2.在体会人物情感和探究作品主题中,品味文章丰富细腻、精妙动人的语言3.赏析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蕴)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细节,品味语言难点:探究主题,赏析象征的表现手法三、教学设想1.教学策略(1)基于生本对话的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策略(2)长文短教,化繁为简,重点落实文章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情2.预习安排(1)熟读《拣麦穗》全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2)完成预习作业,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预习作业:①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②姑娘们和“我”各是如何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3.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话:整体感知,把握大意1.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拣麦穗2.文章写了哪些人拣麦穗?姑娘们拣麦穗,“我”(大雁)拣麦穗(二)生本对话:解读“细节”,品味语言1.阅读第二部分,解读姑娘们的“拣麦穗”指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姑娘们是怎样拣麦穗的?她们拣麦穗是为了什么?时间(环境):“月残星疏的清晨”到“月亮又回到天边”——从早到晚(辛勤)动作:“挎”“拣”(拼命)内心:“遐想”“想”“痴想”“想象”“梦”——兴奋、喜悦,充满憧憬收获:“装满篮子”“或许能拣上一斗”目的:“卖”“攒”“扯”“买”“剪”“缝”“绣”“装”——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板书:姑娘们——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2.阅读第三部分,解读“我”的“拣麦穗”(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1-8节,其他同学思考:“我”和姑娘们的“拣麦穗”相比,有什么不同?动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们的身后”“跌跤”“追赶蚂蚱和蝴蝶”收获:“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目的:“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板书: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纯真)的梦(2)指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结合第三部分有关内容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我”: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贪吃、丑陋,少人疼爱,渴求并依恋老人那像“我”母亲一样的“朴素的爱”卖灶糖的老汉:衰老、孤独、居无定所,慈祥、纯朴,疼爱着“我”这个贪吃、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小女孩,给“我”依恋,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美好的爱(三)生生对话:探究主题,赏析手法姑娘们和“我”拣麦穗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而这两个梦最终都破灭了,那么,面对梦的破灭,姑娘们和“我”分别有着怎样的反应呢?1.阅读第二部分最后三节,思考:姑娘们面对梦想的破灭,有着怎样的反应?周围人又有着怎样的反应?姑娘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不会过分地悲伤”——甘于命运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梦想周围人:“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因司空见惯而漠然、麻木板书(接上):姑娘……——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2.有人说,姑娘们的“拣麦穗”是一个大背景,而“我”的“拣麦穗”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别样的“注脚”那么,“我”最终的命运会不会像姑娘们一样呢?(学生讨论,阐述理由)提示:从课文中找依据,一是要抓住姑娘们和“我”各自面对理想破灭的反应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二是要结合文中关于烟荷包与小火柿子的描写,揣摩其用意思考相关问题:(1)烟荷包寄托了“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它?(2)作者描写小火柿子有什么用意?烟荷包:寄托“我”最初的纯真幼稚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小火柿子: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会像姑娘们那样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永存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板书(接上):大雁……——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四)对话作者:知人论世,延伸阅读1.点击链接——张洁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在20世纪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的心理……”她的作品“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2.小结“我手写我心”,在“我”的心中,在我们的心中,爱,是不能忘记的(板书)五、布置作业1.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写成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2.课外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附:板书设计姑娘: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的梦——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爱,是不能忘记的”)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拣麦穗》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拣麦穗》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拣麦穗》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篇一」甘肃省张掖市铁路学校张晓军【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人物的个性、语言。
2、了解故事线索,学习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手法。
3、学习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纯朴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难点】: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点拨法【教具】:小黑板【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张洁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女作家。
她曾经说过:“文学对我不是一种消愁解闷的爱好,而是对种种尚未实现的理想的追求,愿生活更加象人们所向往的那个样子。
”那么她向往的生活,追求的理想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拣麦穗》这篇课文,走进张洁。
板题:拣麦穗二、简介作者:张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
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张洁作品的创作主题都是围绕着“人”与“爱”展开的。
那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她这篇描写童年的散文,一同来感受她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线索。
(同学阅读课文)刚才同学们阅读过课文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复述故事。
点拨:故事是开头写了一群姑娘们在拣麦穗,再讲小女孩也拣麦穗。
拣麦穗就是为了备嫁妆。
因为她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老汉死了,小姑娘很伤心,在柿子树下哭。
2、请说出本文的主要人物。
点拨:大雁、卖灶糖的老汉3、本文写到他们哪几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大雁拣麦穗时说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板书:拣麦穗嫁请模仿这一格式归纳后面两件事,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板书:绣荷包送站树下哭4、大雁站在树下痛哭时,已不再是昔日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了,她真的只是在痛哭“世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吗?如果不是,请说明你的理由。
拣麦穗教案-5页文档资料

拣麦穗张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整体感知全文结构并把握作品德细节描写,学习和体味作品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探究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理解关键词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探讨爱的真谛和农村姑娘的情感世界,深化我们对人生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
2、体会作品中丰富的象征意义。
3、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本文的篇幅不算太长,做作者文笔优美,触动人心,因此本文的教学方法主要以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为主,以自我感受文章思想感情为辅,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学习情况。
四、课前预习:预习课文,试做课后练习。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谈话导入:在本单元的散文世界里,我们之前学了淡雅的荷塘,朦胧的月色消解了朱自清先生现实世界的惆怅,精神“家园”的追寻体现了冰心老人对爱与美德永恒忆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张洁的一篇散文——《拣麦穗》。
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的文章如一幅“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上一层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张洁的心灵世界,共同探讨她的情感。
2、作者简介: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
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
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
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讨论以下问题:思考讨论:1、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再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塔初中教案设计页
年级七学科语文备课人刘丽娜节次第二课时时间2015.12.23
教学
内容
《拣麦穗》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张洁的文学常识以及张洁的作品风格;
2、概括文章内容,探究写作手法,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文中所表现的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1、文章巧妙的写作手法;
2、探究作品主题、感悟人性之美;
教学环节设计
学生
活动一、导入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时光,每个人在童
年时期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
有的梦可以带我们去飞
翔,而有的梦虽然美丽,却如同泡沫一般容易被现实
击破。
于是,人生中便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寻梦者。
今
天,让我们走近作家张洁的《拣麦穗》,一起去寻找她
童年那个美丽的梦。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课前热身
1、认识生字词
s uìkēx uè
拣麦穗磕碰戏谑
sàoào pán shān
害臊山坳蹒跚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2、走近作者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两个部分,请分别拟上小标题。
①农村姑娘拣麦穗;②“我”拣麦穗。
五、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1、品读第一部分,思考:
农村姑娘们拣麦穗是为什么?她们的梦想实现了吗?
换取嫁妆,嫁个好男人。
梦想破灭。
2、品读第二部分,思考:
“我”拣麦穗是为了什么?我的梦想实现了没有?
的人?嫁给卖灶糖老汉。
没有。
齐读教学目
标
生字注音
重点字词解
释
自主学习
品读第一部
分
合作探究
重点品读
第二部分
教学环节设计
①、分析“我”是怎样一个小女孩?卖灶糖老汉是怎样的
人?
“我”——天真、烂漫、懵懂、丑陋而少人疼爱
老汉——貌丑、孤独、居无定所慈祥、善良
②、老汉对“我”好真的是为了要娶“我”吗?
老汉对“我”的疼爱是朴素的,是没有任何希求和企望的,这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
这是人间
真情的体现。
正是这种朴素的爱给予了我童年一个纯真
的梦。
六、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朗读最后三自然段,思考:
“我”为什么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
包”?
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
对自己纯真童年的怀念
对梦想的执着与追求
七、主旨探究
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我”与卖灶糖老汉之
间一段感人至深的真情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
渴望。
八、思考感悟,爱的练笔。
写一段话,表达你对爱的看法和感悟。
(100字左右)
世间最伟大的爱,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爱。
小姑娘与老人之间的感情便是一种未被任何物欲沾染
的人间真情,是人与人之间本应存在的温情。
而在如今这
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往往缺少的便是这种真情。
希望
张洁的《拣麦穗》能让爱的种子继续萌发,让人世间少一
份冷漠,多一份至真至诚的朴素的爱。
学生
活动
分角色朗读
“我”与老
汉的对话
精读最后
三段,感
悟主旨
概括主旨
能力提升
小作文练
笔
板书设计
拣麦穗
农村姑娘们幻灭的梦嫁个好男人麻木顺受
拣麦穗梦想对比
“我”失落的梦嫁给卖灶糖老汉执着追求
人间真情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文章内容已经能做到整体把握,对比的写作手法也掌握很好,只是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还感悟不足,这与学生年龄有关,对情感的感悟还有一定限制,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多让学生接触一些文章,提升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对情感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