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课程模式与课程体系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专业情境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情境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情境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探讨摘要:改革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改变以往学科体系压缩版的教学内容,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情境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使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才培养真正适应临床医院的需求。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情境教学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60-01我校课程体系改革以临床医学专业为突破口,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及社区全科医师岗位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全面整合和优化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开发新的医学人文课程,形成岗位能力情境课程体系。

1 临床医学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由六个情境课程模块组成1.1 医学基础模块医学基础模块是将基础医学中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理学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融合,打破学科界限,按照个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人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的框架,形成新的医学教育知识体系。

1.2 疾病诊治模块器官系统疾病模块是以系统为主线,以脏器为基础,按照结构、形态、机能、病变、诊断与治疗的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1.3 临床应用模块临床应用模块包括三部分:临床基本技能和辅助诊疗技术是整合原本分散于临床专业课程中的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技能和辅助诊疗技术而形成,临床治疗知识是吸纳临床常用的治疗技术而开发的新课程。

1.4 社区卫生模块社区卫生模块主要是适应我国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而设置,通过本模块学习熟悉社区医疗中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和社区基层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提高其对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具有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道德,能够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会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具备从事社区医疗工作的基本素质。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的关联性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的关联性

预防医学课程
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
这些课程研究疾病的分布、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医学提供疾病预防和 控制的策略和方法。
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等
这些课程关注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善环境和生活方式 来预防疾病。
公共卫生课程
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
介绍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 及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运作。
课程目标与定位
培养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
0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医学概念和知识,能够
运用临床思维分析和解决医学问题。
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02
临床医学概论作为医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为后续的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支撑。
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03
通过介绍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医
在药物研发与应用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中介绍的药物研发和应用流程,可以与药理学 、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内容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新药的研发和应用 进程。
通过学习临床医学概论,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临床试验 、药物评价等环节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新药的研发效率和治疗效 果。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中强调的循证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理念,有助于 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提高药 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中介绍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可以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课 程的内容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完整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
通过学习临床医学概论,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疫苗接种、健康筛查等预防 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中强调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理念,有助于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 实践中积极参与公共卫生项目,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1. 介绍本科医学教育一直是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阶段,本科教育对培养医学人才、提高医学专业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专业方向之一,它涵盖了医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和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培养未来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人才的重要起点。

2. 专业设置在本科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专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专业设置上,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通常会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实践等多个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不仅包括医学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还需要结合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医疗技术。

3. 课程设置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课程设置通常会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急诊医学等多个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囊括了医学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医学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和临床实践能力。

4. 教学模式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教学模式也非常重要。

传统的医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在教学模式上,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的医疗技术操作和病例观摩,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

5. 专业素质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这包括医德医风的培养、医学人文素养的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等。

这些素质的培养对于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至关重要。

6. 个人观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视,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还需要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和医学人文素养的提高。

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医学素质,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于医学人才的需求,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最新资料推荐------------------------------------------------------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_临床医学论文相关合集:临床医学论文相关热搜: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学科,实践是临床医学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娴熟的临床技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以适应 21 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教学条件的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或削弱,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基础理论学习,轻临床技能训练的现象。

为了更有效地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我们构建了以基础实验课程为基础、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实践教学现状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但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11 实验教学 (1)缺乏创新意识。

1 / 9实验内容陈旧、方法落后,与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脱节,而且绝大多数是验证型实验,很少有创新型、综合型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2)实验条件落后。

由于实验条件限制,不少实验是以演示为主,同时实验分组后,每组学生人数较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出现了实验课上只听不看、只看不做的现象。

(3)考核方法不完善。

由于基础医学实验没有独立设课,不计学分,很难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做一个较准确的量化考核。

“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与思考

“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与思考

二、临床医学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重 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综合的倾向,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其次,医学教育结 构不够合理,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方向单一。最后,医学人文教 育缺失,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三、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 的建设思路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度不断提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 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因此“新医科”应运而生,旨在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和 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
在“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下面将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针对这些问题,本次演示从新医科背景出发,对医学检验技术课程整合的需求 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课程目标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 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注重更新和拓展,反映最新技术和临 床实践;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注重多样性、交互性和实践性,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体系构建方面,本次演示提出了新的医学检验技术课程整合体系。首先,在 课程设置上,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以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线、多学科交 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更新和拓展,及时引入最新 技术和临床实践,同时要注重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最后,在教学方法上,要 注重多样性、交互性和实践性,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4、完善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 沟通能力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4、完善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 的评价体系
1、整合课程资源: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 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临床医学课程顺序

临床医学课程顺序

临床医学课程顺序摘要:一、引言二、临床医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三、临床医学课程的主要科目四、临床医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五、总结正文:一、引言临床医学课程是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备良好医学素养和临床技能的医学人才。

在我国,临床医学课程的设置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以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对临床医学课程的顺序进行简要介绍。

二、临床医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临床医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部分。

基础医学主要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为学生提供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及药物治疗的基本知识。

临床医学主要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临床科目,培养学生具备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临床医学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技能:1.具备良好的医学道德和职业素养;2.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和知识;3.能够进行正确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基本诊断;4.熟悉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5.了解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三、临床医学课程的主要科目临床医学课程的主要科目包括:1.基础医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2.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等;3.临床技能培训: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学、临床操作等。

四、临床医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临床医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1.临床实习:学生在附属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习,接触真实病例,锻炼临床技能;2.临床思维与决策训练:通过病例讨论、临床推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义诊、健康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五、总结临床医学课程的顺序体现了医学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基于整合式教学的《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浅析

基于整合式教学的《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浅析

基于整合式教学的《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浅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作为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医学实践技能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医学教育往往以学科为单位,缺乏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导致学生对于医学知识的整体性理解不足,难以将基础知识有效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引入整合式教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整合式教学以跨学科的方式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性理解,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系统和完整的医学知识结构。

在《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中引入整合式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对基于整合式教学的《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整合式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实践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优势分析,旨在为医学教育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在医学领域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基于整合式教学的《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旨在探索如何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具体目的包括:1.研究整合式教学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其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2.分析《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特点,揭示整合式教学对该课程的适用性和优势;3.探讨整合式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4.评价整合式教学对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影响和作用,为未来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旨在深入理解整合式教学在医学基础与临床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1.3 研究意义探讨整合式教学在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整合式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可以为医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OSBC-PBL整合教学实践与思考

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OSBC-PBL整合教学实践与思考

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OSBC-PBL 整合教学实践与思考摘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基础到临床、从疾病到治疗的原则,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在五年制本科生试点班引入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Organ-systems-based Curriculum ,OSBC )的整合课程模式,同时引入“以问题为中心”(Learn-based learning ,PBL )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OSBC ;PBL ;整合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4-0282-02收稿日期:2019-02-28基金项目:2018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8257;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校级重点项目(2016Z015),湖北省省级教学研究课题(2016231)作者简介:许浪(1975-),男,湖北武汉人,博士,副教授,医学教育及科研,OSBC 《血液与肿瘤》负责人。

通讯作者:刘丹(1976-),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副教授,医学教育及科研,OSBC 《消化系统》及PBL 负责人。

一、前言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以器官系统为基础”(Organ-systems-based Curriculum ,OS-BC )和“以问题为中心”(Learn-based learning ,PBL )两种课程模式被列为推荐课程模式,受到充分肯定。

2009年,教育部、卫计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医学院校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二、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改革探讨武汉科技大学是省属地方高校,一直以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 )的教学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
9
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模式(clinical presentation-based curriculum, CPBC),致力于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以保证学生获取临床实践中所需要的各 种知识,并掌握推理方法。基于临床表现的课程模式打破了基础和临床的界限, 促进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临床环境。但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身 上的表现可能不尽相同,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患同一疾病的表现也可能不 一样,因此,基于临床表现的课程模式也难免存在局限性。
12
课程整合的模式

课程整合可以分为水平整合和垂直整合。水平整合是在相互平行
的学科,一般分别局限在基础学科领域和临床学科领域内。垂直整合
是将传统模式中不同教学阶段的学科结合起来,一般是基础医学学科
与临床医学学科的整合。

在实际应用中,课程整合形式多样,水平整合和垂直整合往往并
存。课程整合模式可以分为:学科间的正常人体学课程整合;以器官
临床医学课程模式与课程体系
南华大学医学人文教研室
1
第一节 课程及课程模式
课程定义: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 及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指学生学习的全 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一门学科(狭义的课 程)。所谓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从某 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 知识体系。
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以疾病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以临床症状为中心的
课程整合;混合式课程整合。
13
4. 基础与临床整合课程的基本内容
(1)医学基础引论模块:该模块整合解剖学、组织 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 理学、药理学和临床诊断决策等重要学科的基础 内容。
(2)器官-系统模块:该模块包括11 个模块,各模 块主要依据各器官-系统的特点,按照器官的正常 发育过程→正常结构→正常生理功能和调节→病 理变化与功能异常→疾病诊治→流行病学与循证 医学→疾病预防与营养→社会因素影响的线路进 行内容组织,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 学等相关部分内eship-based curriculum model,ABCM)
经验医学的传承模式、医学初级阶段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在临床实践中进 行,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这一模式在我国传统中医学培养模式中延续了 很长时间。此模式偏重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基础医学的内容则缺乏足够重视。
6
三、OSBCM模式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 curriculum model, OSBCM),采用综合的方式,把不同学科的内容,按人体的器官系统进行综合和 重组,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学科系统,实现微观和宏观、正常和异常的多种结合。 器官系统课程有两种综合形式,水平综合和垂直综合。基于器官系统的课程模式减 少了以学科为基础课程模式的不连贯性,将人体看作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医学生整 体观念的培养,有利于相关学科知识的贯通、迁移。但该模式的不足点是难以保证 学生扎实而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
3
图1 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设计以时间轴为基准、以学生学习环节为主线,并将教师作为整个学习活动
的设计者与引导者;本着先学习后教授、以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的基本思想,将翻转
课堂分为课下和课上两个阶段,并具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同时,在网页设计课堂中加
以实施和不断完善。
4
第二节 临床医学课程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技术用语词汇》中指出: “课程即指在某一特定学科或层次的学习的组织”
2
• 课程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课程思想和理论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 发展状况,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作出简要概括,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形式系统。
•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目标及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 展特点,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手段与方法、效果 评价等因素进行简要概括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 为系统。

14
3)人文与社会医学模块:该模块整合医学 人文和预防医学方面的多个学科的基础 内容,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 会医学、生物统计学、流行病学、预防 医学、社区护理学等。
(4)临床技能模块:该模块整合诊断学、 内科学、外科学、急救医学、妇产科学 、儿科学、护理学等重要学科的临床基 本技能。
15
5
二、DBCM模式
• 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discipline-based curriculum model,DBCM) ,重视知识掌握和理性培养训练的学科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 的掌握和教师的组织教学,但忽视医学生的个人兴趣,割裂各学科的联 系,将基础和临床容易脱离,理论知识有余,实践能力不足。目前国内 大部分的医科院校采用的是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10
教学方法
教学查房
小讲课
病案讨论
11
二、临床医学课程模式发展方向
目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课程模式是综合性课程(整合课程)、以问题为基 础的课程和以社区为基础的课程。 • 课程整合的概念: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詹姆斯 ·比恩(James A. Beane,1944—)认为,课程整合主要是一种课程设计的整 合,而经由课程设计的整合可以达成经验的整合、知识的整合 和社会的整合。一般认为,整合课程是依据一致性原则,将两 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间相近的内容、方法、原理等要素进行整 理,使学生在了解各门学科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知识形成整体 印象的一种课程。
第三节:临床医学课程体系
16
课程分类与课程体系
7
四、PBL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problem-based curriculum,PBC 或 PBL),是指在医 学教育中,以患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课程,通常课程参加人 数较少,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导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从本质上讲, 是通过临床问题,提出教学目标,并以问题为基础确立或创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 过程及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