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考点预测: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考研政治考点预测-土地改革

逻辑真题解析
了解逻辑真题的主要考查内容,试题结构,预测逻辑真题的命题趋向
2
王晓东
《考研管综真题》
数学基础
通过学习管理类联考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强化提高
打基础
20
刘京环
《考研管综初数基础讲义-刘京环》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核心教程》
数学强化
依据考试大纲及历真题介绍管理数学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命题方向 和常见的解题思想。
32
刘京环
《考研管综初数强化讲义》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逻辑强化
熟悉逻辑各题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能熟练地运用各知识点和相关的逻辑 方法解题
刘京环
《考研管综初数冲刺讲义》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核心预测 4 套卷》
逻辑冲刺
提高运用各种知识点和逻辑方法解答各种类型的逻辑题的数学能力;消灭 逻辑理解中的盲点和误区;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Hale Waihona Puke 饶思中 《考研管综逻辑冲刺讲义》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考前 8 天写作大预测》
(1)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2)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 农民。
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1.全国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习惯称”土
改”)运动的热潮。
2.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农村生产 力得到解放,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24
李擂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2017考研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时期土地政策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时期土地政策考研政治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史纲和毛中特重合的内容,在考试中考选择题也可以考材料分析题。
本文就来盘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这一时期有两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的内容不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其做法是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
《兴国土地法》做了修改,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这是个临时的土地政策,为了团结抗日的人群,为了扩大抗日的力量。
这种土地政策依然存在剥削。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①1946年《五四指示》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各位考研er 要重点把握土地政策的内容和原因。
其中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最容易在2017考研政治考试中出现可能性很大。
我们一定要结合中国革命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来好好理解土地政策。
2017考研政治考点预测: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考点预测: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命题角度1: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的?(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1)1946 年5 月4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1947 年7 月至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3)1947 年下半年和1948 年初,土地改革运动在各解放区广泛发动。
这期间一度发生过侵犯部分中农利益、侵犯某些民族工商业;许多地方斗争地主、富农的方法不适当等“左”的错误。
中共中央一经发现,便立即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纠正。
1948 年4 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了土地改革的经验,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毛泽东还强调土改中必须注意两项原则: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
命题角度2:解放区土地改革胜利完成的意义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在政治上,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巩固了解放区的后方,巩固了工农联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2)在经济上,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业生产,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3)在人力资源上,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人力资源。
2017考研政治备考关于“土地问题”的考点深入解读

2017考研政治备考关于“土地问题”的考点深入解读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926,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这里所谓的农村变动,主要指的就是农村的土地革命。
下面整理总结了史纲中出现的土地问题,帮助大家理解。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意义:近代中国第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但未能付诸实施。
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平均地权内容:核定地价,增价归公。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
局限性:“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平均地权,后来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意义:结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有助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
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反动统治的重要基础,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始终是革命的根本问题。
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缺陷: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阶级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意义:至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土地改革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土地改革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土地改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土地改革之抗战时期
(1)目的:为团结一切力量支持抗战
(2)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作用:可以团结农民和地主支持抗日。
支持抗日民主政权。
对减租减息政策的认识:
中共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
但对地主的封建剥削又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这一措施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放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抗日,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土地改革之解放战争时期
(1)目的: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
(2)内容:
①《五四指示》(1946 年)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②《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 年)
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背景:1947 年6 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形势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以便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彻底铲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法,千百年来中国农
1。
考研政治-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及其意义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 年 9 月 13 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同年 10 月 10 日公布施行。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 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 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和乡村在土地改革以前的一切债务;以乡或村为单位统一分配 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所有权归农户所有。山林、水利、芦 苇地、果园、池塘、荒地等可分土地按标准分配;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矿山、 大牧场、大荒地、湖泊归政府管理。土改前的土地契约、债约一律缴销;工商业 者的财产及其他营业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本法公布前已平均分配的地区,农 民不要求重分,可不重分。这个大纲在分配土地时,允许中农保有高于贫农的土 地量,并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土地。既适应了农民的愿望,巩固了后方,又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提供了经验。
经过土改运动,大约在一亿六千万人口的地区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一亿多 农民分得了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解 放区生产的发展,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广大农民普遍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 线的热潮,并且积极参加民兵、出民工,支援前线。解放区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力 支援,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及其意义
第一次 抗日战争时期(1941 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
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
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 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 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第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第三.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第四.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五.民主党派抛弃国民党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历史作用:
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 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抗 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与共产 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 民主而奔走呼号。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 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 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 的农民。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第二条战线的历史作用
第一,在政治上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假和平、
真内战的面目,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根基。
第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
影响,逐步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战略思想深入人
心,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有力地配合了解
放区的武装斗争。
第三,在军事上牵制了国民党部分军队的兵力,
使之不能全部投入前线作战,直接配合了军事战
线的作战,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第四,为输送干部支援解放战争,配合人民 军队接管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第二条战线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执 政的借鉴。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统治为什么会陷 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已严重丧失人心。
•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 大发国难财 •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 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危机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笔记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包括1840-至今。
1840-1949近代史,包括旧民主主义(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1919五四运动-1949)。
1949以后,现代史,包括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演变1. 鸦片战争后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2.中国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侵略(1)军事侵略:①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②迫签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领土主权(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北京条约》割香港岛对岸的九龙司和昂船洲)。
③勒索赔款掠夺财富。
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穷的根本原因。
1845年英国最早在上海设立租界。
《辛丑条约》外国军队可驻扎中国。
(2)政治控制。
①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天津条约》外国公使可以长期驻北京。
②镇压中国人民。
③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
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厂。
(4)文化渗透。
4.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出现了无产阶级(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资产阶级(主要是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包括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包括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青年学生(2)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英国鸦片战争时,是中国近代时尚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考点预测:土地改革与农
民的广泛发动
命题角度1: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的?(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1)1946 年5 月4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1947 年7 月至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3)1947 年下半年和1948 年初,土地改革运动在各解放区广泛发动。
这期间一度发生过侵犯部分中农利益、侵犯某些民族工商业;许多地方斗争地主、富农的方法不适当等“左”的错误。
中共中央一经发现,便立即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纠正。
1948 年4 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了土地改革的经验,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毛泽东还强调土改中必须注意两项原则: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
命题角度2:解放区土地改革胜利完成的意义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在政治上,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巩固了解放区的后方,巩固了工农联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2)在经济上,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业生产,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3)在人力资源上,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