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疗效观察
加减不换金正气散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加减不换金正气散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
用量
导语:加减不换金正气散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中药方剂,因为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小到可以忽略的副作用,使得各类人群都非常喜爱。
今天就来看看加减
加减不换金正气散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中药方剂,因为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小到可以忽略的副作用,使得各类人群都非常喜爱。
今天就来看看加减不换金正气散的功效作用等。
苍术厚朴陈皮砂仁白芷半夏茯苓甘草(炙)减半人参神曲(炒)各等分。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小儿夏月感受暑湿,肠胃不和,霍乱吐泻。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保命歌括》卷十九
【处方】苍术(米泔浸)4.5克陈皮(去白)6克厚朴(姜汁炒)2.4克藿香9克半夏(姜汁炒)6克枳实(麸炒)6克白术(去芦)4.5克白茯苓(去皮)9克白豆蔻(去壳)2.4克甘草2.4克黄连(土炒)1.8克
【制法】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治噎膈翻胃。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以上就是对中药方剂加减不换金正气散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实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却不肯去看病更不肯
生活常识分享。
不换金正气散的功能主治

不换金正气散的功能主治概述不换金正气散,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
它采用了多种珍贵草药,并经过科学配伍,具有一定的药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不换金正气散的功能和主治。
功能1.清热解毒:不换金正气散内含有多种清热解毒的成分,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调节体内环境,缓解热病症状。
2.润燥养阴:不换金正气散中的某些药材具有润燥养阴的作用,可以有效滋润体内阴液,改善干燥症状,如口干、咽干等。
3.补益气血:不换金正气散中的一些成分具有补益气血的功效,可以改善体内气血不足的情况,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4.调理脾胃:不换金正气散可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胃肠不适,如胃胀、腹痛等症状。
主治1.上呼吸道感染:不换金正气散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可以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症状,如咳嗽、咳痰、喉痛等。
2.口腔溃疡:不换金正气散中的某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口腔溃疡的治疗,减轻疼痛和促进溃疡愈合。
3.灼伤烫伤:不换金正气散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治疗轻度烫伤和灼伤时,可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4.阴虚内热:不换金正气散中的润燥养阴成分,可以用于阴虚内热引起的症状,如口干、咽干、心烦等。
5.失眠多梦:不换金正气散中的某些成分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失眠多梦的症状,改善睡眠质量。
6.脾胃虚弱:不换金正气散可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缓解胃肠不适,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
用法用量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一般口服,每次一包,一日三次。
用温开水冲服,如有特殊需要,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体弱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对该药方剂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3.使用时应注意药物的贮藏,避免阳光直射和湿气侵入。
4.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不换金正气散具有清热解毒、润燥养阴、补益气血、调理脾胃等多种功能和主治。
在使用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80例观察

3 疗 效标 准 根据 2 0 0 3 年 大连全 国慢 性 胃炎 讨论 上 制定 的疗效 判 定 标 准 ] 。显 效 :症状 体征 消失 ,胃镜下 显示 黏膜 充血
水肿消失或基本 消失 ,糜烂或出血点消失 。有效 :症状 体征有所改善 ,胃镜黏膜颜色淡红色 ,轻度充血 ,糜烂 斑点和出血点大部分消失 。无效 :症状 、体征以及 胃镜 检 查较 治疗 前无 变化 。 用S P S S 1 6 .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 验 ,计数资料用 X 检验 ,P<0 . 0 5 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
中西 医结合 治疗慢性 胃炎脾 胃湿热型8 O 例观 察
季绣华
( 江 苏省 张 家港 中心 医院 内科 ,江 苏 张 家港 2 1 5 6 0 0)
[ 中图分类号 ] R 5 7 3 . 3 9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8 1 4( 2 0 1 4) 1 2 — 1 1 3 8 — 0 1
笔者用中西 医结合治疗慢性 胃炎脾 胃湿热型效果较 好 ,总结如 下 。 1 临床 资 料 共8 0 例 ,均 为本 院2 0 1 1 年7 月至2 0 1 3 年8 月 收 治 患 者 ,随 女 1 2 例 ;年 龄2 5~ 6 5 岁 ,平均 ( 3 8 ± 5 . 6 )岁 ;病程 1 . 2 ~1 5 年 ,平 均 ( 5 ±5 . 1 ) 年。观察组4 0 例 ,男2 2 例 ,女 1 8 例 ;年龄 2 4~ 6 8 岁 ,平 均 ( 4 0± 6 . 1 )岁 ;病程 1 . 5 ~1 7 年 ,平 均 ( 5 . 5 ±5 . 8 )年。两组性别 、年龄 、病程等 比较差异无 统计 学意 义 ( P >O . 0 5 ),具 有可 比性 。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分析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分析藿香正气散加减是中医药方剂之一,它主要用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疾病,包括脾胃虚弱、食积、胃寒、脾胃湿热等症。
与传统的西药相比,藿香正气散加减具有疗效确切、不易引起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等特点。
在临床实践中,藿香正气散加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药理学、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
一、药理学分析藿香正气散加减的主要成分有藿香、白术、陈皮、半夏、人参、制草乌、茯苓、橘皮等。
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祛风散寒、健脾消积、理气化湿、健脾和胃等作用。
藿香具有驱风解表、理气止痛的功效;白术能健脾胃、益气和营;陈皮具有燥湿化痰、理气行滞的作用;半夏有和胃降逆、宣导化湿的功效;人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的功效;制草乌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茯苓能渗湿利水、健脾和胃;橘皮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的功效。
这些药物相互作用,共同发挥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作用。
二、临床疗效分析藿香正气散加减在临床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藿香正气散加减可以缓解胃肠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腹痛、腹胀、纳差等症状。
它还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缩短疾病的恢复期。
藿香正气散加减还可以减轻患者的肝肠功能紊乱症状,如腹泻、便秘、腹胀等,并能修复胃肠道黏膜,减少黏膜损害。
藿香正气散加减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而且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工作效率,降低治疗费用,减少不良反应。
三、安全性分析藿香正气散加减在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药物。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更加重视藿香正气散加减的应用,提高对其药理学、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的了解,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述仅为临床疗效的总结和分析,并不能替代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疗效观察

22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Electronic Journal of integrated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9 年 7月 A 第 7 卷第 19 期Jul. A 2019 V ol. 7 No. 19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疗效观察吴志涛(河北省曲周县中医院,河北邯郸 057250)【摘要】我国中医药是一个文化宝库,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学的关注,中医的发展也较为迅速,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一系列疾病,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可以较好地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进一步消除患者的不佳身体状态。
由此可见,这样的结合治疗既治标又治本,可以起到一个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一方面利用中医药来调和脾胃,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粘膜修复,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控制住HP的感染。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9.22.01近年来临床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这与人们的不规律饮食和不规律作息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该类疾病自身可以用中医学的范畴进行阐述,其自身的发病机制往往都是因邪气侵袭、脾胃受损,进一步导致脾胃升降失和,出现湿热内蕴的情况。
而西医和中医自身各有所长,对于疾病的观点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的治疗观点分析1.1 西医治疗观点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
而该病的发病诱因往往有饮食作息时间不规律、嗜酒、胆汁反流等,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
患者常伴有上腹部不适,或存在一定程度胃痛,伴恶心、反酸。
目前该类疾病常见病因则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药物刺激和刺激性食物的因素。
学术正不正之气”的治疫方——不换金正气散

学术正不正之气”的治疫方——不换金正气散【立方背景】不换金正气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治伤寒·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原书载:“治四时伤寒,瘴疫时气,山岚瘴气。
寒热往来,五膈气噎,行步喘乏,或霍乱吐泻,脏腑虚寒,下痢赤白,并宜服之。
”此方在《古今医统大全·卷七十六》《外科精要·卷下》等历代医籍中多次出现,载不换金正气散治瘴疟,或疫疠等病。
药味稍有出入,但所治病证相同。
【药物组成和用法】组成:厚朴(去皮,姜汁制)、藿香(去枝土)、甘草(爁)、半夏(煮)、苍术(米泔浸)、陈皮(去白)各等分。
用法:上等分为剉散,每服三钱(12g),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忌生冷油腻毒物。
现代水煎服。
【配伍分析】《医方考》按:“山岚瘴气,谷气也。
《内经》曰:谷气通于脾,故令人不服水土而坏腹。
是方也,苍术、浓朴、陈皮、甘草,前之平胃散也,可以平湿土敦阜之气而消岚瘴。
乃半夏之燥,所以醒脾;藿香之芬,所以开胃。
方名曰正气者,谓其能正不正之气故尔!”作者按:此方化湿而醒脾胃,方中厚朴辛温燥湿温中,下气除满,配伍姜汁令其温中的作用加强;苍术燥湿健脾,用米泔水浸可以缓和燥烈性,增强健脾作用;陈皮散寒,燥湿,利气,去皮内之白,取其性更专且纯;“发瘴之地,地土卑薄,阴湿之气恒盛,四时多热,阴燠之气恒泄,湿气盛则脾胃伤,阳气泄,则脾胃冷”,故方中配伍藿香、半夏,藿香芳香化湿、辟秽除瘴,半夏化痰降逆止呕。
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具有和脾胃、止吐泻、温中、下痰饮之功效。
该方在用药特点上,方中用苍术、藿香芳香化湿,苍术偏于止泻,藿香偏于止呕;厚朴、陈皮理气化湿,厚朴偏于下气,陈皮偏于调中;半夏苦温醒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方药相互为用,以行气化湿,和胃止呕为主。
在用量特点方面,方中用药6味,芳香化湿药2味,苍术、藿香;理气化湿药2味,厚朴、陈皮;苦温燥湿湿药1味,半夏;益气药1味,甘草;其用量比例是2∶2∶1∶1。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中医诊治经验

患者对药 物 的吸收 ,同时也 不影 响患者 的正常饮 食 。
2. 3 典 型病例 李 某 ,男 ,3 8岁 ,2 0 1 2年 5月 1 0 日初
诊。自诉近 1个月胃脘胀满痞塞 ,食少 纳呆 ,口苦而腻 ,在 外院诊断为慢性 浅表性 胃炎 。服西药 未见 好转 ,倦怠乏力 , 便溏 。舌红苔黄腻 , 脉缓。症属脾 胃湿热证 。治宜清热化湿 , 和胃运 中 ,方用加 减不换 金正气 散加减 :炒 苍术 l 2 g,茯 苓 1 2 g,炒木香 6 g,川朴 1 2 g,陈皮 6 g,炒 枳壳 1 2 g,川 连6 g,藿香 1 2 g, 蒲 公英 l 2 g,7剂 ,水煎服 ,日服二 次 , 每E t l 剂。二诊 :服上药诸症均见好转 , 大便渐成形 ,舌红 苔 黄腻 ,脉缓 。在原方基 础上加减调 治二月余 , 诸症 痊愈 。 3 注意事 项
为主 ,本证浅表性 胃炎常会 出现 明显 胃黏膜 充血 、水肿 、糜 烂等 。慢性 胃炎 发病诱 因很多 , 常见有 长期 、大量饮 酒 , 进 食过 冷、过热、过粗糙或坚硬食 物 , 饮 浓茶 、咖啡 ,饮食 不 规 律 、不 卫生 等 ,导致 湿热邪 气 留恋 。
1 . 2 诊 断标 准_ l 脾胃湿热证的主症 :①舌质 红,苔黄腻 ;
药中加入苦温之品 , 乃可显效 ,因湿为 阴邪 , 非温不化 。④忌 甘温补气。脾虚不运 ,湿邪 内停 ,故治湿多用健脾之法 。然陈
食, 此外锻炼 身体和 陶冶个人情操 , 增 强 自身免 疫力 。除注 意忌食高热 、油爆 煎炸之物和忌烟 、 酒生冷之物 外 , 宜常食
用蘑菇 、 木耳等 , 对慢性 胃炎脾 胃湿热证有很大 益处 。
中 国乡村 医药 杂 志
慢性 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中医诊治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疗效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胃痛、饱胀、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是其中一种病理类型,主要特点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苦口干,大便黏滞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常常采用抗生素和抗酸药物,但由于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和易产生耐药性,以及长期使用抗酸药物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减少、细菌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等问题,因此患者常常寻求中医治疗方案来寻求更好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可以调整身体内环境,提高免疫力,改善胃肠功能,减少复发的几率。
本文通过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观察其疗效,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的原则是“清热燥湿、理气健脾、和胃止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燥湿:采用中药治疗,清热祛湿,如白术、苍术、茯苓、泽泻等药物,以净化胃肠内环境,清除湿热之邪。
2. 理气健脾:通过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物理疗法,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加强脾胃的功能。
3. 和胃止痛:采用中药治疗,和胃止痛的减轻症状。
如苍术、山楂等具有和胃止痛功效的中药。
4. 调整饮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二、疗效观察设计为了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的疗效,在临床上选择30例符合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包括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在30岁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45岁。
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西医治疗。
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苦口干、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缓解情况,采用自身感觉评分法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研究论著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疗效观察朱雪琼1朱雪梅2朱建龙11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温州3250002温州市中医院摘要:[目的]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疗效观察。
[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组和莫沙比利组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舌苔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疗效确切。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不换金正气散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509(2010)05072102Buhuangjin Zhe ngqi Powder Tr e at C hr onic Gastr itis of S ple nic gastr ic We t Heat Syndrome Zhu Xueqiong,Zhu Xuemei,Zhu Jianlong 3rd P e op le H osp ita l of W enz hou C ity ,Zhe j iang P r ovic ne(325000)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 ve t he c ure ef fect of Buhuangjin Zhengqi Powder(BZP)on c hronic gastr itis of sple nic gastr ic wet hea t syndrome.[Method]Random ly divide 100cases into tr eatment gr oup(1)with B ZP and c ont rol group(2)with Mosapride for com parison.[Result]T he tongue moss change of group 1wa s much bett er than group 2,so was c ur e eff ect.[Conclusion]Revised BZP has definite e ffect on the said disease .Ke y wor ds:chr onic gastrit is;sple nic ga str ic wet heat syndrome;B uhuangjin Zhengqi Powder脾胃湿热证是慢性胃炎在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特别是浙南地区,气候潮湿,外感湿热之邪易乘虚入侵,再加上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日益增多。
笔者从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10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00例,来自我院门诊病人及病房病人。
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23~92岁,平均452岁;病史最短者1年零,最长者45年,平均425年。
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
黄腻苔的诊断,按舌苔薄厚及分布情况分级。
脾胃湿热证的主证:!舌质红,苔黄腻;脘腹痞满或胀或痛或灼热;#口渴少饮;食少纳呆;%大便溏而不爽或结。
次证:!肢体困重;身热不扬或汗出不解;#口苦而粘;恶心欲吐;%脉濡数。
诊断:主证3项(舌象必备);或主证2项(舌象必备)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舌苔分级:!正常:薄白苔;轻度:舌根黄腻;#中度:薄黄腻满舌;重度:黄腻满舌。
2治疗方法治疗组以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基本方:藿香12g,半夏10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6g,吴茱萸3g,黄连6g,蒲公英30g,砂仁6g,六神曲12g,石菖蒲10g,六一散30g 。
若胃脘胀满甚者加枳壳10g,莱菔子5;恶心、呕吐明显者加旋复花,代赭石5;泛酸者加乌贼骨5,煅瓦楞子5;周身困重明显,舌苔厚腻者加黄芩10g,薏苡仁30g;两肋胀痛,肝气郁滞者加元胡10g,川楝子10g,香附15g;大便秘结者加制大黄10g;大便溏稀加木香6g 。
治疗期间,应注意不可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辛辣、肥甘油腻,忌烟酒、调适情志、适度劳逸等。
1剂/d,水煎服,每次200ml,2次/d 。
对照组以莫沙比利5mg,3次/d 服用。
疗程均为1个月。
3标准与结果31疗效标准临床痊愈:黄腻苔消失,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黄腻苔减为轻度,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黄腻苔减轻一级,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无效:黄腻苔未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32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组别n 正常轻中重治疗组501021154对照组5001227114讨论慢性胃炎属中医内科的&胃脘痛、&痞证等病的范畴,临床发病率较高。
中医认为脾胃湿热证的成因,为外感湿热之邪,内阻中焦,郁而不达;或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等因素内伤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而成。
其病机为湿热蕴结,中焦气滞,不得宣通。
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同为后天之本。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为病。
故脾伤则精微不布,蕴而生湿;胃病则通降不行,郁而生热。
故湿热证(下转第3页)1g 10g 1g 1g 1g 72表3甲状腺素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2月后尿蛋白阴转率的结果组别尿蛋白阴转率常规治疗组4270%甲状腺素治疗组5940%*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0053讨论机体在严重创伤、疾病或应急时,甲状腺在末梢的转运与代谢、TSH分泌的调节有时会发生改变。
这些改变单独或共同作用可导致血液甲状腺素浓度发生改变,但并非甲状腺本身病变所致,故称之为甲状腺功能正常性病态综合症[1],亦称为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症(ESS),表现为血清中T T3及FT3下降, T T4及FT4正常或下降,反T3值升高,但TSH在正常范围[2]。
ESS的一个重要临床特点是虽然血清T3、T4水平下降,但大多数患者并无甲减的表现。
T SH浓度得以保持正常,主要是由于疾病状态下,垂体对外周血T3、T4的反应能力下降有关。
本研究对象均为PNS所致的ESS。
PNS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其原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素从甲状腺分泌到血液以后,99%以上和血浆蛋白结合,本病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受损,在大量蛋白尿排出时,甲状腺素也会随结合蛋白被排出,同时体内蛋白降低,而血浆甲状腺素的浓度取决于甲状腺分泌的量和结合蛋白质的含量[3]另外,机体产生保护性适应机制,通过减少分解代谢在PNS状态下减少蛋白消耗从而使血中甲状腺素浓度下降[4]。
从本研究的结果可观察到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均得到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为经治疗后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受损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尿蛋白排出减少,甲状腺素的丢失也减少,同时血蛋白上升后与甲状腺素的结合蛋白含量也上升有关;甲状腺素治疗组应用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TT4、FT4水平升高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后TT3、FT3水平无显著差异性,分析原因可能为左旋甲状腺素含70%~80%的T4,同时T3是由T4在5(-脱单碘酶作用下于外周组织中生成;另外甲状腺素治疗组治疗后尿蛋白阴转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机制为甲状腺素在肝、肾、肌肉中浓集,甲状腺素的酚基主要在肾脏和巯基结合。
动物实验证明,补充T3后能使减少的近端肾小管直径和数量增多,肾小管刷状缘囊Na+K+AT P酶恢复[5]。
应用左旋甲状腺素后提高了甲状腺素浓度,促进了蛋白质和酚基合成,甲状腺素进入细胞内可能保持游离状态,或与低亲和力的胞浆受体,或与高亲和力的核酸及线粒体结合,改善细胞代谢,使肾循环改善,从而使肾脏损害得到修复,使肾病综合症病情得到缓解[6]。
通过本研究结果证明对PNS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左旋甲状腺素有利于肾病综合症病情的缓解,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上册.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56.[2]Utigel RD.Alter ed thyroid funct ion in nont hyroidal illness and surgery:to t reat or not to tr eat?[J].N Engl J Med,1995,333:15621563.[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上册.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031007.[4]张纪芸,黄晓燕,刘道帧,等.肾小球疾病肾功能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6,12(2):116117.[5]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391044.[6]池生盛.内分泌学宇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54.(收稿日期20091217)(上接第721页)的形成与脾胃的脏腑生理特性密切相关。
其治疗应以清化为宜,即清胃泄热,化湿醒脾。
方中藿香芳香化湿而悦脾,既能驱散表邪,又能化里湿,宣中解郁;半夏燥湿,苍术苦温燥湿,厚朴燥湿以运脾,陈皮理气燥湿,取吴茱萸温热之性,合黄连辛开苦降,调整气机,即防黄连苦寒伤中,亦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之意;蒲公英既清热又兼化湿之品,避免苦寒伤阴;砂仁醒脾宽中;六神曲健脾助运;石菖蒲、六一散清热化湿。
全方合奏芳香化湿、健脾和胃、辛开苦降之效。
&舌为胃镜、&舌乃脾胃之外候,故察舌验苔,可知胃气盛衰,邪气深浅。
慢性胃炎患者黄腻苔是脾胃湿热熏蒸而致,是反映脾胃功能和病邪赢衰的重要指标,观察发现治疗组可显著改善舌苔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中药治疗不仅能改善局部症状,还能调节整体功能,使相关症状好转。
参考文献:[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71.(收稿日期5):2009121何爱娣,等原发性肾病综合症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