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的几篇散文
俞平伯秦淮河散文原文

俞平伯秦淮河散文原文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俞平伯写的那篇《秦淮河》。
你知道吗?这文章一开头啊,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他说那河水“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哎呀,这形容得多妙啊!仿佛那河水就在我眼前流淌,我都能感觉到那股清凉。
他写划船的经历也特别有意思。
船桨在水里搅动,水波荡漾开,就好像是秦淮河在跟咱们悄悄说着什么秘密。
还有那灯光,昏黄的,照在河面上,像是给河水披了一层薄薄的纱巾,朦朦胧胧的,美极啦!再说那周围的景色,俞平伯写得那叫一个细致。
岸边的柳树,微风轻轻一吹,枝条就像是在跳舞。
旁边的建筑,古色古香的,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读着这篇散文,就感觉自己也跟着俞平伯在秦淮河上飘啊飘,心里头特别宁静,特别舒服。
就好像这秦淮河的美,能把我心里所有的烦恼都给洗掉一样。
怎么样,朋友,你读这篇《秦淮河》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种美妙的感觉呀?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俞平伯的《秦淮河》哈。
我跟你讲,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像做了一场美梦。
俞平伯把秦淮河写得太生动啦!你瞧他说的,“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牲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
”这一对比,就让我特别好奇,这秦淮河的船到底好在哪儿呢?然后他又写船上的人,大家有说有笑,热闹得很。
我仿佛都能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感觉到那种欢乐的氛围。
还有啊,他描写秦淮河的夜色,“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
哇塞,这画面感太强了,我一下子就被带进那个情境里去了。
我觉得俞平伯真的太会写了,他让我对秦淮河充满了向往。
我真想有一天能亲自去那里,看看是不是真的像他写的那么美。
亲,你要是还没读过这篇,赶紧去读一读,保证你也会被迷住的!。
俞平伯《重刊浮生六记序》原文赏析

俞平伯《重刊<浮生六记>序》原文赏析【作者小传】俞平伯(1900~1990),祖籍浙江德清。
其曾祖俞樾是清末着名学者,父俞陛云为探花,因此俞平伯自幼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24岁时出版《红楼梦辨》,考证出《红楼梦》原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
与胡适一同称为新红学的奠基人之一。
【题目解析】《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作家沈复(字三白,号梅逸)着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
“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六记》是一部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该书的特点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其题材和描写对象上。
在书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了夫妻闺房之乐,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权势礼法淫威下的爱情悲剧,或写风尘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间的缠绵,很少涉及夫妻之情。
【原文欣赏】重印《浮生六记》的因缘,容我略说。
幼年在苏州,曾读过此书,当时只觉得可爱而已。
自移家北去后,不但诵读时的残趣久荡为云烟,即书的名字也难省忆。
去秋在上海,与颉刚伯祥两君结邻,偶然读起此书,我始茫茫然若有所领会。
颉刚的《雁来红丛报》本,伯祥的《独悟庵丛钞》本,都被我借来了。
既有这么一段前因,自然重读时更有滋味。
且这书确也有眩人的力,我们想把这喜悦遍及于读者诸君,于是便把它校点重印。
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只存《闺房记乐》以下四篇,其五六两篇已佚。
此书虽不全,而今所存者似即其精英。
《中山记历》当是记漫游琉球之事,或系日记体。
《养生记道》,恐亦多道家修持妄说。
就其存者言之,固不失为简洁生动的自传文字。
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卒年无考,当在嘉庆十二年以后。
可注意的,他是个习幕经商的人,不是什么斯文举子。
简析俞平伯的《月小老人饲下》

简析俞平伯的《月小老人饲下》摘要:一、引言二、俞平伯的《月小老人饲下》概述三、《月小老人饲下》的文学价值四、《月小老人饲下》的启示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俞平伯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月小老人饲下》是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通过描绘月夜下老人的生活,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对这篇散文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从中探寻其文学价值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二、俞平伯的《月小老人饲下》概述《月小老人饲下》以月夜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位老人在月夜下喂食家中动物的场景,展现了老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的静谧和美好,以及老人内心的善良与平和。
同时,作品中还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对人性的挖掘,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三、《月小老人饲下》的文学价值1.独特的艺术手法:作品中采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描绘更加细腻入微,形象生动。
如“月亮如银箸,挑破了夜的黑纱”,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示了月夜的静谧和美好。
2.深刻的人性挖掘:作品中,俞平伯通过描绘老人的生活,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平和。
老人对动物的关爱,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和他人的尊重。
3.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作品中,俞平伯通过描绘老人的生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
在这个社会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和尊重。
这正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和期许。
四、《月小老人饲下》的启示《月小老人饲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学会尊重自然、关爱他人,保持内心的善良与平和。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而《月小老人饲下》正是提醒我们要回归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用心去体验生活的真谛。
五、结论总之,《月小老人饲下》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作品。
通过对月夜下老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高一语文资料: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赏析

高一语文资料: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导读:高一语文资料: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多年前,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南京秦淮河,它那旖旎的风光,尤其是它那蕴含历代兴亡的史迹,历来就是许多骚人墨客歌咏凭吊的场所。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对秦淮美景的抒写与对时局的深沉感慨结合了起来。
到了清代,孔尚任作传奇《桃花扇》,更是极写秦淮河笙歌繁华的气象和国破家亡的惨景。
因此人们神往秦淮河,正如朱自清文中所说的那样,不仅是因为它那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美景,实在是有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这两篇散文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
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
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
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到了‘五卅’的前夜为止,苦闷仿徨的空气支配了整个文坛,即使外形上有冷观苦笑与要求享乐和麻醉的分别,但内心是同一苦闷彷徨。
走向十字街头的当时的文坛只在十字街头徘徊。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这两篇同题散文当可印证这一点。
我们从文章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俞平伯还是朱自清,由于他们都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因而他们也就不可能从秦淮河的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更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来。
他们也有所不满,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着一种怅惘之感。
他们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
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
”俞平伯则写道:“其实同被因袭的癣趣所沉浸。
俞平伯的晚年生活

俞平伯的晚年生活俞平伯(1900-1990)浙江德清人。
原名俞铭衡。
他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早期即成名的诗人、散文家和学者。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晚年长期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他出身世家,有《古槐书屋词》等旧体诗集,而当初以《冬夜》等白话诗享名,且倡导诗的平民化。
散文有古典笔记之风格,有《燕知草》、《杂拌儿》等集。
他的学术研究以红学为主,《红楼梦辨》是“新红学”的经典作品,后易名《红楼梦研究》,有关论著辑成《俞平伯论红楼梦》两册。
他对古典韵文亦有精深会赏,有《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唐宋词选释》等,有关论著辑成《俞平伯诗词曲杂著》。
喜读侦探小说关心俞平伯的人常要了解他在业余时间干些什么,除打桥牌、唱昆曲以外,他的业余爱好很少,每日更多的时间是看书,古今中外无所不读。
他随笔记下的就有“读通鉴”、“读书之案”、“The german、Tribune Hamburg”、“维特克夫人”、“The second omnibus of Crime”等。
俞平伯最喜读侦探小说。
尤喜“福尔摩斯”、“亚森罗�”和“Father Brown”,但却不太喜欢近代女作家Agatha Christie的作品。
他的长女俞成与他有同好,并常把她读过、认为有趣的书推荐给他看,他看过后,往往还要与女儿讨论一番。
平时他从不看电视,但当播放英国拍摄的连续剧“福尔摩斯”时,每集都不肯放过。
为能听清对白,他的外孙专为他接上一副耳机,看得津津有味。
由于他对福尔摩斯的故事非常熟悉,所以每次看后都要发些议论,指出电视剧脚本改编的优劣。
他的这一喜好,可追溯到六十年前,俞夫人的七弟许宝�也是个福尔摩斯迷,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
一次家中失盗,他自命为福尔摩斯,让平伯扮演华生,颇认真地侦探了几日。
虽得不少线索,却始终未能破案。
他俩一高瘦、一矮小,真是有点儿像呢!多年来,此事成为家中的趣谈。
1976年冬,在他的永安里寓所,又出新案,不过破案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外孙女韦梅。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最新版)目录1.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简介2.两篇散文的异同点3.两篇散文的艺术价值4.总结正文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是指朱自清的《背影》和俞平伯的《背影》。
这两篇散文都是描绘父爱的经典之作,虽然在题材上相同,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各有特点。
朱自清的《背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述了父亲在他心中的形象。
散文中,朱自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描绘了一个慈爱而又严厉的父亲形象。
朱自清在散文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如父亲给他买橘子、送他上学等,来表现父亲的关爱。
这些细节虽然平凡,但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俞平伯的《背影》则是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散文中,俞平伯描绘了一个勤劳、善良、负责的父亲形象。
俞平伯在散文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写,如父亲在田间劳作、在雨中送他上学等,来表现父亲的艰辛和付出。
这些描写虽然朴实,但却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两篇散文的异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题材上,两篇散文都是描绘父爱的经典之作。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朱自清的《背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描写父亲,而俞平伯的《背影》则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来描写父亲。
最后,在描绘父亲形象上,朱自清的《背影》描绘了一个慈爱而又严厉的父亲形象,而俞平伯的《背影》则描绘了一个勤劳、善良、负责的父亲形象。
两篇散文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篇散文都是描绘父爱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次,两篇散文都运用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和描写,表现出了父爱的伟大。
最后,两篇散文都是运用平实的语言来表现父爱,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总结,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都是描绘父爱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朱自清和俞平伯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两位杰出代表,他们都以同名散文闻名于世。
朱自清的《背影》和俞平伯的《背影》都以“背影”为主题,描绘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展示两位作家的文学魅力和思想内涵。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文章以朱自清的亲身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他小时候与父亲分别的情景。
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背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父爱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文章中“背影”一词成为了代表父爱的象征,深深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与朱自清的《背影》相呼应的是俞平伯的《背影》。
俞平伯是中国当代作家,他的《背影》同样以父爱为主题,但与朱自清的作品有所不同。
俞平伯的《背影》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文章中,主人公因为走失而感到恐惧和无助,而他的父亲在失去儿子的那一刻,也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奈。
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俞平伯表达了对父爱的敬意和思考。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虽然主题相同,但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却有所不同。
朱自清的《背影》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家庭温暖的描绘,他通过细腻的文字,将读者带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而俞平伯的《背影》则更加关注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复杂,他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疏离。
两位作家的不同表达方式让读者看到了父爱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变迁。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他们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父爱的伟大和社会的冷漠。
他们的作品不仅给人以启示和思考,更让人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人性的温暖。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瑰宝,也是我们永远值得回味和思考的经典之作。
总结起来,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背影》以父爱为主题,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视角,展示了父爱的伟大和社会的冷漠。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力量和人性的温暖。
俞平伯的散文名篇

俞平伯的散文名篇
俞平伯(1909-1989),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散文家、文化评论家、翻译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和犀利的文化观点而著名。
俞平伯的散文作品广泛触及文学、艺术、历史、传媒等领域,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的琐碎和复杂,同时融入对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的深入思考。
他的作品既反映了个人的独特体验和观察,又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和呼应。
以下是其中一些被认为是俞平伯散文名篇的作品:
1.《芦苇如歌》:以芦苇为主题,描绘了大自然中的美丽和离奇,以及人与自然的交融。
2.《南京城南的两棵老树》:借两棵老树的生命历程,回忆起他在南京的童年回忆,表达了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怀念。
3.《那一片寂寞的树叶》:以凄美的笔触描绘了老人对生命的思索和对过去岁月的回忆。
4.《黄河的颜色》:通过描述黄河的颜色变化,探讨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和历史的沉浮。
这些作品都展示了俞平伯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考,以及对生命、自然和人类命运的关怀,使其成为中国散文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俞平伯的几篇散文
导读:《清河坊》
本文作于1925年10月的北京,收于《燕知草》集。
如行云流水的文字无妨多情的依恋,作者是收集花果藏在怀中的人,“只缘曾系乌篷船,野水无情亦耐看”,又是“淡如水,茫茫无羁泊的依恋”,那么这样可以离开的独立是洒脱的情操。
文中人物仿佛是古诗文里的青衫书生和仕女,素手的仕女同兰心的诗人雅步坊市,夕阳光里,街灯影里,处处可以成美成诗。
那是俞平伯,他的妻子莹环,他的表妹娴小姐,正当青春盛年和人事的“窝逸”,在现代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古老市井间徘徊笑语。
杭州的“风虽小,雨却豪纵贯了的”,正表现了作者同时具有的缠绵与豪情。
文中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同心人相聚的喜悦,“千金一刻是正在醉梦之中央。
我们的脚步踏在土泥或石上,我们的语笑颤荡在空气中,这是何等的切实可喜。
直到一切已暗淡渺茫,回首有凄悱的颜色”。
“同步于北京的巷陌,定会觉得异样;脚下的尘土,比棉花还软得多哩。
在这样的软尘中,留下的踪迹更加靠不住了”,可以感到俞平伯对生活细腻准确的观察。
虽然看似抱怨“破烂的大街,荒寒的小胡同,时闻瑟缩的枯叶打抖,尖厉的担儿吆喝,沉吟的车轱辘的话语,一灯初上,四座无言”,却也有情意的寄寓。
文中处处见出委婉而入骨三分的感触,“一幅飘零的图画影子,烟也似的晃荡在我眼下”。
“若我们未曾在那边徘徊,未曾在那边笑语”;所用的罕见的词语,“大地河山”,“兰因絮果”,“飘零的
游子”与“西风下的黄叶”,“憔悴的女儿”与“枯干了的红莲花瓣”,这是典型的中国诗人气质,令人想起古代的秦观、纳兰容若一等人。
吴山脚下的清河坊是杭州千年历史的市肆,茶坊酒肆,瓦舍勾栏,钱塘人家的市井情调,留着南宋余韵。
繁热的人笑,湖滨的清雅,同是人间的可爱。
市井表面的喧阗透着无事忙、真闲散。
清末民初的时候,清河坊百年老店仍盛,那些古井,小巷,滴着春雨的屋檐,种种的吃食,为红尘民生的世俗风情所薰,这正是作者文中所说“对于万有的趣味”。
《芝田留梦记》
《芝田留梦记》写于1925年2月20日的北京,作者并注明1924年11月20日在杭州湖上成梦。
作者于1924年11月27日又有《芝田留梦行》古诗,写的也是同样的事:在旧家荒圃的盛会上重逢往年倾倒的佳人。
俞平伯自称逢人说梦的痴人,又撰有《古槐梦遇》一书记梦。
《芝田留梦》一诗一文虽恍惚说是记梦,但如此明晰详细的细节显然是现实的情景,不像他别的说梦之文只数十字,则留梦云云是托辞。
芝田是古诗中仙人种灵芝的地方,意喻优美灵秀之地。
此文是俞平伯令人惊艳之作,干净流畅的白话语言,处处嵌以精粹贴切的文言字词,作者深思至情的风度,文中素衣玄鬓的梦里人,深至地结合中国古典与现代的审美情致,其神韵之美不逊于古典诗文。
《留梦记》开端写江南风光意绪,既有诗人的委婉又有志士的悲凉。
湖居的清闲,湖居的凄恻,都与他的岳父许氏有关,许氏在雷锋
塔倒掉后离世,这样哀婉的情意,经江南兼旬的寒雨洗濯,纯净如浅碧的水晶。
江南秋风来时,万象甜静,萧寥而明瑟,明瑟而兼荒寒,苍凉悲劲中,含蓄着一种入骨的袅娜,一样的摇落,在北方是干脆,在这里是缠绵。
在满城风雨的清秋,旧居的荒圃盛会,望见七八年前颠倒梦魂的佳人,七八年前,那正是俞平伯初到北京读书的时候,《留梦行》诗中透露有别的细节,如“……自来燕赵多佳人,凤凰城阙初识汝,发皇震骇走心神”,翦翦秋水的明眸,逡巡着她的芳年,在雨丝穿落石隙化作小圆漩涡的庭院,邀得一瞬的逢迎,“真是临歧的惠思啊”,这样的感叹是中国的雅致,而直接的抒情又很像日语文学翻译过来的口气。
桐阴书舍,屐,油纸伞,三五乘油碧帷的车,素衣玄鬓的背影,都是文学记忆里古代的中国。
搴帷执手,幽抑坚决的道别,暗滋的泪,凄黯地迎着秋风,冰雪聪明的她仍以苦笑掩饰悲恻,“我不禁要重重的吻她的素手”,这样的含蓄是中国的,这样的仪节是西洋的,结合成典雅洒脱的抒情。
《雪晚归船》
《雪晚归船》收入《燕知草》集,大约成文于1925-1927年之间。
缘起移居北京的俞平伯在冬日回忆西湖居住的时光,与其岳父暨舅父许引之一家,披雪“剪湖水而西”游如画湖山。
在这里,景色是明敞的楼头,皎洁的雪,森秀的山,宛然新生的境界;人是眷属同游,也有一团高兴,团雪为球互掷,也有楼头凝眸相对,对着雪里的湖山悄然神往。
归来的时候,船“扭扭搭搭”晃荡起来,铁灰色的雪容,沉
沉的湖浪,中舱的烛光,拥着一大堆的寒色,“我们”没有说什么话。
这样的清游和静趣,可待成追忆,几年后的北国,“短梦似的一场一场在心上跑着”。
俞平伯善于写冬日的清寂,因为浴雪,清丽的江南山水,愈发皎洁清新。
而暮归的舟中,舱外模糊一片的雪色,舱内是跳动的烛光,闲暇的心情,有情的伴侣,与天地的诗情画意共同造成人间的良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